:::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導論 : 文化及心理療癒的本土化生成
作者:余安邦 引用關係余德慧
書刊名: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 : 倫理化的可能探問;余安邦 (主編)
頁次:1-56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文化心理療癒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期刊論文
1.楊淑媛(2006)。人觀、治病儀式與社會變遷:以布農族為例的研究。台灣人類學刊,4(2),75-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斐玟(20070600)。開顯Geertz的深描闡微:女書文本的敘說、閱讀與展演。臺灣人類學刊,5(1),63-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紀蕙(20060900)。死亡驅力, 或是解離之力 : 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3,8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德慧(2005)。倫理主體作為生活世界的療癒向度:華人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可能途徑。本土心理學研究,24,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德慧、劉美妤(2004)。從俗智的啓蒙到心性與倫理的建構--以一個慈惠堂虔信徒網絡療癒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2(4),71-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永熾(2000)。他者、身體與倫理--列維納斯的存在論。當代,149,1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小真(2001)。“他者”的哲學家--讀勒維納斯的《倫理與無限》。跨文化對話,2001(6),158-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美伶(2003)。精神分裂症患者烙印之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49-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淑蓉(2005)。藥物治療與身體經驗: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建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59-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珣(2007)。民間寺廟的醫療儀式與象徵資源--以臺北市保安宮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6(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簡美玲、許木柱(1994)。現代適應中的阿美族醫療行為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1,175-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omaroff, Jean(1981)。Healing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Tswana of Southern Afric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5(3B),367-378。  new window
13.Kleinman, Arthur、Eisenberg, L.、Good. B.(1978)。Culture, Illness, and Care: Clinical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i­ cal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Annals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88(2),251-258。  new window
14.李維倫、林耀盛、余德慧(20070600)。文化的生成性與個人的生成性:一個非實體化的文化心理學論述。應用心理研究,34,145-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木柱、鄭泰安(19910900)。社會文化因素與輕型精神症狀--泰雅和阿美兩族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133-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德慧(20070600)。現象學取徑的文化心理學:以「自我」為論述核心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4,45-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維倫(19950800)。本土心理學必須超越「心理實體論」。本土心理學研究,4,367-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德慧(19961200)。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6,146-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俊雄(20071200)。倫理回歸:列維納斯的倫理政治。中外文學,36(4)=419,1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余德慧(20051200)。華人心性與倫理的複合式療法--華人文化心理治療的探原。本土心理學研究,24,7-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維倫(20041200)。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9-4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德慧、李維倫、林耀盛、余安邦、陳淑惠、許敏桃、謝碧玲、石世明(20041200)。倫理療癒作為建構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253-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淯琳、余安邦、林家興(20070800)。倫理主體的形塑、顯現與流變:以精神病患家屬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8,19-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余安邦(20070800)。從「疾病經驗」到「倫理主體」:倫理化的可能探問(導言)。本土心理學研究,28,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余德慧(2008)。現象學與人文臨床的接枝與開展--本土心理療癒的倫理化。2008年政大『理論與實務』現象學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8/04/18-04/1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國賢(2008)。他者現象學的徹底化。2008年政大『理論與實務』現象學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8/04/18-04/1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吳英璋、許文耀、翁嘉英(2000)。臨床心理師現況分析與未來需求研究 (計畫編號:DOH89-TD-1185)。台北: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雅婷(2002)。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欣倫(2003)。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榮邦(2000)。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玉眉(2006)。臺灣護理研究--倫理議題與困境。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德慧(1998)。證釋現象心理學。臺北:會形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小真(1994)。勒維納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尚杰(2008)。從胡塞爾到德里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港道隆、張杰、李勇華(2002)。列維納斯--法外的思想。河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欣欣(2006)。護理照顧的倫理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9.Kleinman, Arthur(2006)。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Kleinman, Arthur、劉嘉雯、魯宓(2007)。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的希望與救贖。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leinman, Arthur、Das, V.、Lock, M.(1997)。Social Suffer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2.Lévinas, Emmanuel、余中先(1997)。上帝、死亡和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ontag, Susan、刁筱華(2000)。疾病的隱喩。臺北:大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trathern, Andrew、Stewart, Pamela J.(1999)。Curing and Healing: Medical Anthropology in Global Perspective。Durham, 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15.Zaner, Richard M.、蔡錚雲、龔卓軍(2004)。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Kleinman, Arthur、陳新綠(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leinman, Arthur M.(1988)。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Basic Books。  new window
18.Mellor, Mary。Ecofeminism and Ecosocialism! Dilemmas of Essentialism and Materialism。  new window
19.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leinman, Arthur(1980)。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1.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余德慧(2007)。療癒理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德慧,余安邦(2007)。文化及心理療癒的本土化生成:倫理照顧的種種技藝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英璋(2000)。臨床心理人力政策建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璧榛(2007)。噶瑪蘭族與阿美族巫師治病過程的再現研究--性別、歷史記憶與聚落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紫君、余安邦(1999)。臺灣女性的病痛經驗及其證釋:身體、社會與成就。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民安(2006)。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身體、空間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安邦(2007)。尋找情意流動的源生處。感受臺灣心希望--二〇〇四〜二〇〇六心靈白皮書紀錄。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德慧、林耀盛、李維倫(2008)。倫理化的可能--臨床心理學本土化進路的重探。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淑蓉(2002)。情緒、自我與精神疾病:人類學的療養院研究。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鈕則誠(2007)。建構華人關懷倫理學。感受臺灣心希望--二〇〇四〜二〇〇六心靈白皮書紀錄。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中芳(2008)。[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序。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中芳(2008)。[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導讀。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啓政(2008)。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搓揉遊戲:論學術研究的「本土化」。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oucault, Michel(1988)。Technologies of the Self。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 chusetts Press。  new window
11.Held, Klaus、倪梁康(2005)。對倫理的現象學復原。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現象學與倫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risteva, Julia(1996)。A Conversation with Julia Kristeva。Julia Kristeva Inter­view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余德慧(2004)。倫理的開顯/生命的療癒。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國樞(2005)。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華人本土心理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Zaner, R. M.、龔卓軍、許敏桃(2004)。無盡的倫理•難眠的理由。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