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家、部落與族群:「卑南族」Pinuyumayan身分的構成與認定
作者:陳文德
書刊名: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 余舜德, 周玉慧 (主編)
頁次:41-87
出版日期:2017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部落族群卑南族身分認定Pinuyumayan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期刊論文
1.林曜同(20051200)。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9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曜同(20101200)。貝神祭樂舞復振與族群認同再現--以桃源鄉Hla'alua為中心(1993~2003)。文史臺灣學報,2,103-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瑋寧(20100600)。文化形式的商品化、「心」的工作和經濟治理:以魯凱人的香椿產銷為例。臺灣社會學,19,107-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宣衛、蘇羿如(20080600)。文化建構視角下的Sakizaya正名運動。考古人類學刊,68,79-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rubaker, Rogers(2002)。Ethnicity Without Groups。Archives Européens Sociologie,43(2),163-189。  new window
6.陳文德(20111200)。文化復振?文化創造?以卡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臺東文獻,復刊17,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笠原政治、黃淑芬、林進星、陳文德(20090700)。臺灣卑南族的兩個祭祀。東臺灣研究,13,95-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曜同(2010)。會所與認同之再建構:楠梓仙溪 (Namasia) 上游兩原住族群之比較研究 (1915~2006)。嘉義研究,1,103-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友月(20141200)。基因科學與認同政治:原住民DNA、臺灣人起源與生物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臺灣社會學,28,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偉智(20091200)。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達明(1978)。福音如何進入卑南族。玉神之音,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文德(19991200)。「族羣」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為例(1929-)。東臺灣研究,4,123-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uang, Shiun-wey(2013)。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 New Ethnic Group Movement: The Case of the Sakizaya in Eastern Taiw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0(1),47-71。  new window
14.陳文德(20140600)。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考古人類學刊,80,10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omaroff, John L.(1987)。Of totemism and ethnicity: Consciousness, practice and the signs of inequality。Ethnos: Journal of Anthropology,52(3/4),301-323。  new window
16.林修澈、黃季平(20151000)。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的成立--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民族認定。民族學界,36,5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龍生(19651100)。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112-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詹素娟(20051200)。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台元(2013)。卑南語的原住民族vs民族。原教界,5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江義(2011)。原住民身分認定政策。原教界,4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洪志彰(2012)。卑南族第三學期制民族學校的規劃理念與課程設計。原教界,46,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曾建次(2010)。卑南語的周邊地名。原教界,3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蘇羿如(20141200)。從人群到族群:論Sakizaya的消失與生成。臺灣文獻,65(4),33-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宋龍生(19951000)。南王村卑南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4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洪廣冀、林俊強(20040900)。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5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文德(19891000)。'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文德(19991200)。「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文德(20040800)。「族群」分類的省思--認識臺灣南島社會與文化。歷史月刊,199,76-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Astuti, Rita(1995)。The Vezo are not a kind of people: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ethnicity" 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American Ethnologist,22(3),464-482。  new window
30.黃應貴(19981200)。「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臺灣政治學刊,3,115-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文德(2012)。國家政策與原住民:以卑南族民族議會的發展為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20620-20120622)。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文德(2015)。當代族群分類的現象與發展--以卡大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第四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1月20-21日)。臺北南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志興(1998)。卑南族聯合年祭對卑南族的影響。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與歷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合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21-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勁之(2008)。巴布麓卑南人的「部落」觀念與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喬健(1961)。卑南族呂家社的社會組織(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春美(1988)。一九六五年以後卑南教會的擴展(178)。玉山神學院,花蓮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美齡(2015)。界線與秩序:當代卑南族南王(Puyuma)部落喪葬禮俗的多元樣貌(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松岡格(2012)。台湾原住民社会の地方化:マイノリティの20世紀。東京:研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住民族法規彙編。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chroder, Dominik、Quack, Anton、陳文德(2009)。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夷將.拔路兒(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ermeulen, Hans、Govers, Coro(1994)。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Beyon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Amsterdam:Het Spinhuis。  new window
8.王嵩山(2000000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auquelin, Josiane(2015)。Nanwang Puyuma-English Dictionary。Taipei: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10.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現象。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瑞盈(2016)。原住民身分法解釋彙編。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臺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梅霞(20060000)。泰雅族。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文德(20010000)。臺東縣史:卑南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建次(1998)。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係口傳史料。臺北市: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rth, 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London:Allen & Unwin。  new window
17.Eriksen, Thomas Hylland(201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Pluto。  new window
18.陳文德(2010)。卑南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依憶(20040000)。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Comaroff, Jean、Comaroff, John L.(2009)。Ethnicity, Inc.。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1.劉克襄(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高田(2013)。普悠瑪語對於人群的稱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文德(2009)。原住民族與當代臺灣社會。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二)。臺北:國立中央圓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nnekin, Jocelyn、Poyer, Lin(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Introduc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3.王甫昌(2008)。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臺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臺北: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ardon, Richard(1987)。African Ethnogenesis; Limits to the Comparability of Ethnic Phenomena。Comparative Anthropology。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new window
5.王勁之(2014)。誰是「卑南族」?試論Pinuyumayan 的身分認定。卑南學資料彙編。台北:山海文化雜誌。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文德(2014)。名制與社會生活--卑南人的例子。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一輯:回凝與前瞻。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文德(2016)。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的發展為例。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開世(20140000)。對臺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 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文德(20140000)。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新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aaland, Gunnar(1991)。Cultural Content and Ethnic Boundaries。The Ecology of Choice and Symbol: Essays in Honour of Fredrik Barth。Bergen:Alma Mater Forlag。  new window
11.Just, Roger(1989)。Triumph of Ethnos。History and Ethnicity。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2.胡家瑜(20090000)。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另類思考。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文德(19990000)。起源、老人和歷史:以一個卑南族聚落對發祥地的爭議為例。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文德(20020000)。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文德(20110000)。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karuma(H)an研究的意義。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