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部落歷史、族群空間與國家權力-以泰雅族klesan(南澳)地域及週邊社群研究為例
作者:廖英杰
作者(外文):Liao, Ying-Jie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宜蘭泰雅南澳理蕃古道AtayalYilanKlesanMnibuaborig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2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為泰雅族Klesan社群,其居住於宜蘭、花蓮交界的和平北溪、南澳南溪流域,自1912年開始至1963年為止,持續性的移居至今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及南澳鄉定居。另,基於歷史發展整體性緣故,本文內容同時也論及週邊族群。
關於Klesan社群走入現代化的過程,是本論文關切的焦點。筆者企圖由「部落歷史」、「族群空間」與「國家權力」三個面向,探討Klesan社群十八世紀遷徙史、於Klesan山區社群擴散與部落的形成、國家權力對於族群空間的掌控及族人的控制。歷經長期的文獻解讀、山區田野調查、耆老訪談與地圖分析等,筆者對於Klesan社群近三百年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與討論,藉以探究臺灣原住民所面臨的族群衝突、傳統領域喪失、文化變遷與國家權力介入等諸多問題。
本文同時也藉由系統性的調查整理Klesan社群早期的古部落,以及較為晚近的舊部落群,進而確認部落空間位置之所在,讓我們對於早期Klesan社群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再者,經過研究與調查筆者亦發現Klesan山區存在各部落專有的泰雅山徑,同時也呈現日治時期所興築的殖民道路。這些不同時期的道路,其實為Klesan社群與其他泰雅社群或他族接觸、競合的重要孔道。
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三○年代,Klesan社群開始陸續與漢人、日人接觸,他族對於Klesan社群的認識亦逐漸建立,其過程也是國家權力向山區延伸的實態。至十九世紀末,國家更透過各種計畫性的治理策略,包含族人移居平地、下山觀光、產物交換控制與現代化教育等,企圖改變族人的生活習慣與文化思維。而國家最終的目標,便是希望使Klesan社群離開山區,遠離傳統的部落空間,使其易於治理。這樣的結果,使得Klesan社群開始了超過半世紀的再遷徙,最後族人們全數離開山區,走入現代社會成為國家的公民。
The Klesan group of the Atayal Tribe is the major study subject for this thesis, which lives in the area of the Hoping River and Nan River of Nanau, border between Yilan and Hualien. Such group had moved continuously to the Hanxi Village, Datong and Nanau, Yilan County between 1912 and 1963. Moreover, conside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neighboring communities are also mentioned in this work.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Klesan group. The writer intents to discuss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Klesan group in the XVIII century, the community expansion in the mountains and formation of the tribe, the control of the national power toward the ethnic space and the people in the tribe and the road system in the mountains from three aspects, tribal history, ethnic space and national power. After the long term document study, mountain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with the elders and map analysis, the write presents the tribal conflict, the loss of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national power and the cultural change, which the Taiwanese aborigine, the Klesan group has faced in these 300 years to integrate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參考書目
一、當時奏議、報告、日記與地圖測繪
(一)1895年以前
不著撰人,魏德文解說
1879 《全臺前後山輿圖》,清光緒4年,臺北:南天書局復刻,1997。
史溫侯(Robert Swinhoe)
2006 〈福爾摩沙民族學紀事〉(Notes on the ethnology of Formosa),收錄於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臺北:如果、大雁(合作出版)。
史溫侯(Robert Swinhoe)
2006 〈福爾摩沙島訪問記〉,《皇家亞州學會中國北部分會期刊》,第一期,第二號,1859年5月,頁145-164。收錄於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臺北:如果、大雁(合作出版)。
田學海
1972 〈征番紀勳〉,收錄於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培元
1961 《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1957 《噶瑪蘭廳誌》,臺灣文獻叢刊第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樺山資紀
時間不詳,《樺山資紀日記》手抄本,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7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編者。
劉銘傳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
1959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羅大春
1972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Rev. Dr. Geogre Leslie Mackay
2007 Macky's Diaries orginal English Verion, Tamsui: The Relic Committee
of theNorthern Synod of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h, Aletheia
University..(《馬偕英文日記》)

(二)1895年之後
千千岩助太郎
1942,《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第4報,臺北:臺灣建築會。
台北州警務部
1924 《台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上、下編)》,台北:編者。
田代安定
1895 〈溪頭番婆阿歪會見始末〉,檔案名稱t046,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1895 〈宜蘭地方舊撫墾局并生蕃事情諮問錄〉,檔案名稱t019,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1896,〈生蕃社統計元稿〉,檔案名稱t007,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1896 〈宜蘭管內調查錄〉,《臺灣總督府殖產部報文》第1卷第2冊,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
1896 〈復命第三項 宜蘭地方生蕃事情〉,檔案名稱t044,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1896 〈撫墾署月報資料摘錄抄件〉,檔案名稱t032,第16「宜蘭蘇澳至大南澳探險記」(叭哩沙撫墾署報告),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1896 〈撫墾署月報資料摘錄抄件〉,檔案名稱t032,第17「原野」(叭哩沙撫墾署報告),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時間不詳 〈蕃地關係〉,檔案名稱t098,田代文庫,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計畫資料庫。
伊能嘉矩,〈旧噶瑪蘭三十六社平埔蕃語一覽表〉,檔案名稱M049_00_0003_0003,伊能嘉矩手稿,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資料庫。
栗山生
出版年不詳 〈蘇澳郡蕃地視察記–產業調查隊に東道して〉,《臺北州時報》,2卷6期,頁45-50。
出版年不詳〈蘇澳郡蕃地視察記(承前)–產業調查隊に東道して〉,《臺北州時報》,2卷10期,頁45-50。
出版年不詳〈蘇澳郡蕃地視察記(承前)–產業調查隊に東道して〉, 《臺北州時報》,○卷○期,頁45-48。
馬淵東一
1931 〈研海地方に於ける先住民の話〉,《南方土俗》,1:3,臺北:新高堂書店,頁87-94。
1976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2冊,東京:株式会社社会思想社。
野呂寧
1914 《南湖大山方面調查事項》,臺北:蕃務本署。
森丑之助
1917 《臺灣蕃族志》第一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臺灣總督府
1932《上東澳外七社蕃人所要地調查―ブダ―社蕃人所要地調查》,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932《大濁水社蕃人所要地調查》,臺灣大學藏。
1932《蕃人所要地調查書―蘇澳州蘇澳郡南溪社》,臺灣大學藏。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4 《太魯閣蕃方面氣候概要》,臺北:編者。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第一編たいやる,臺北:編者。
1917 《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前篇,臺北:編者。
1917 《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後篇,臺北:編者。
1918 《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前篇,臺北:編者。
1918 《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後篇,臺北:編者。


二、地圖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930/昭和5年 〈蘇澳〉,縮尺5萬分之1地形圖蘇澳1號,昭和4年測圖。
1936/昭和11年 〈角板山〉,縮尺5萬分之1地形圖臺北12號,昭和9年及10年測量。
1937/昭和12年 〈ブタ社〉,縮尺5萬分之1地形圖蘇澳6號,昭和5年測圖(地上寫真測量)及昭和10年測圖。
小笠原美津雄等
1933/昭和8年 〈大南澳〉,縮尺10萬分之1地質圖圖幅第二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伊能嘉矩文庫
1903/明治36年 〈叭哩沙〉,縮尺2萬分之1,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三)》,臺北:編者。
臺北州內務部土木課
1921/大正10年 〈臺北州管內圖〉,縮尺10萬分之1,臺北:編者。
1925/大正14年 〈臺北州管內圖〉,縮尺10萬分之1,大正14年調製。
1931/昭和6年 〈臺北州管內圖〉,縮尺10萬分之1,臺北:編者。
1928/昭和13年 〈臺北州管內圖〉,縮尺10萬分之1,臺北:編者。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23/大正12年 〈宜蘭〉,縮尺5萬分之1蕃地地形圖宜蘭第四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大正3年調製,臺北:編者。
1923/大正12年 〈蘇澳〉,縮尺5萬分1蕃地地形圖蘇澳第1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大正12年9月20日,臺北:編者。
1928/昭和3年 〈大南澳〉,縮尺5萬分1蕃地地形圖蘇澳第2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大正4年2月製版,臺北:編者
1929/昭和4年 〈ボンボン山〉,縮尺5萬分之1蕃地地形圖田尾1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明治45年3月測圖,大正6年5月製版,臺北:編者。
1923/大正12年 〈コㄧゴツ社〉,縮尺5萬分之1蕃地地形圖,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大正5年5月測圖,12月製版,臺北:編者。
臺灣省公路局
1953/民國42年 〈宜蘭〉,地形圖,比例尺10萬分之1,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0/明治43年 〈蘇澳〉,縮尺5萬分之1蕃地地形圖蘇澳第1號,明治43年7月製版,臺北:編者。
1910/明治43年 〈大南澳〉,縮尺5萬分之1,蘇澳第2號(假版),明治43年7月調製,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3/大正12年 〈臺北州里程圖〉,縮尺不詳,臺北:編者。
1936/昭和11年〈臺北州蕃地理程表〉,縮尺不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
遠藤寫真館
1914/大正3年 〈討伐第一守備隊第二第三次作戰一覽圖〉,縮尺不詳,收錄於《大正二年討伐軍隊紀念》,臺北:編者,1914。

蘇澳郡警察課
1929/昭和4年〈警用地圖〉,縮尺,蘇澳:編者。

三、寫真帖
遠藤克己
1913《大正二年討伐軍隊紀念》,臺北:遠藤寫真館。
佐藤政藏
1931《霧社事件寫真》,臺中:編者。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15《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臺北:編者。

四、稍後的報導
陳夢林
1958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葆楨
1959 《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56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7 《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臺北:編者。
1960 《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臺北:編者。
1961 《臺灣通紀》,臺灣文獻叢刋本第120種,臺北:編者。
1963 《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本第216種影印,臺北:編者。

蔣師轍
1957 《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本第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
1959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本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刋本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寶鋆
1966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

五、官方文書
(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及專賣局檔案
1. 公文類纂
〈宜蘭廳告示第二十一號〔叭哩沙出張所管內ニ〕蕃產物交換所開始〉,冊號614,文號27,1901.05.29 (明治34年),乙種永久保存,第16卷。
〈宜蘭廳通譯小松勇馬宜蘭廳警部任命ノ件〉,冊號1122,文號58,1905.4.1(明治38.4.1),永久保存(進退),第6卷。
〈宜蘭廳廳令第十三號蕃產物交換〔所以外ニ於テ蕃人ト直接ニ物品ヲ賣買、交換、授受スルコトヲ禁止〕〉,冊號614,文號57,乙種永久保存,1901.5.29. (明治34年),第16卷。
〈雇川出喜一御用濟解雇小野榮一雇ニ採用ノ件〉(元臺北縣),冊號9300,文號44,永久保存(進退),1900.6.1.(明治33),第45卷。
〈蕃人會見宜蘭支廳報告》,冊號35,文號13,乙種永久保存,1895.11.29.(明治28),第24卷,附圖。
〈宜蘭廳下溪頭及南澳蕃社頭目以下移住勸誘顛末報告〉,冊號4647,文號2,15年保存,1901.1.1.,第15卷。
〈宜蘭廳移住蕃人及蕃童化育所名簿報告〉,1901.06.24,冊號4647,8號。
〈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兼任事務官〉,1902.03.01,冊號4468,A71.
〈宜蘭廳告示第三十七號羅東支廳南澳蕃ハガパリシ社及太魯閣蕃グ-クツ社ニ蕃務官吏駐在所設置等〉,1912.07.15,冊號1925,13號。
〈宜蘭廳マナウヤン蕃務警察官吏駐在所設置認可〉(「大正4年宜蘭廳民警200號」),1915.01.01. 冊號2363,1號。
〈宜蘭支廳會見蕃人報告〉中譯,V00035/A03,收錄於王學新譯:《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65。

2. 專賣局檔案
〈隘勇線警備隊酒保供給煙草特定賣渡價格〉,冊號00118,明治45年,煙草,永久保存,第1冊。


(二)《臺灣總督府府報》
〈隘勇線設置規程〉(訓令第210號),第1567號,明治37年7月27日。
〈蕃界警備員勤務規程〉(訓令211號),第1567號,明治37年7月27日。
〈隘勇傭使規程〉(訓令212號),第1567號,明治37年7月27日。
〈蕃族調查會規程〉(訓令第83號),第1846號,大正8年5月31日。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事務章程〉(訓令第141號),第1767號,明治38年6月10日。
〈臺灣公學校令〉(明治31年敕令第178號),第349號,明治31年8月16日。

(三)《宜蘭廳報》
〈宜蘭廳告示第貳拾壹號〉,第59號,明治34年4月27日。
〈宜蘭廳廳令第拾參號〉,第59號,明治34年4月27日。
〈宜蘭廳訓令第壹拾肆號〉,第197號,明治38年4月15日。
〈辭令〉(小松勇馬任宜蘭廳警部),第195號,明治38年4月12日。
〈宜蘭廳訓令第38項別冊〉,第454號,明治44年12月20日。
〈明治44年宜蘭廳訓令第41號〉,第454號,明治44年12月28日。

(四)其他
宜蘭廳編
1916 《宜蘭廳治一斑》,宜蘭:編者。
宜蘭縣政府編
2000 《家鄉.宜蘭》國民小學五年級鄉土教材學習手冊,宜蘭:編者。
宜蘭縣政府編
2000 《家鄉.宜蘭》國民小學六年級鄉土教材學習手冊,宜蘭:編者。

四、日治時期官方匯整報告、記錄
伊能嘉矩
1918 《理蕃誌稿》,第一、二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豬口安喜
1921 《理蕃誌稿》,第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波越重之編
1907 《新竹廳志(二)》,新竹:新竹廳。
原田倭主
1932/昭和3年 《理蕃誌稿》第四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守備混成第一旅團守備司令部
1900,《臺灣史料》,東京:編者。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
1895-1911,《臺灣史料稿本》,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36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昭和10年》,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2 《理蕃誌稿》,第四編,臺北:編者。
1938 《理蕃誌稿》第五編,台北:編者。
1938 《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蕃社概況、迷信,第五編,臺北:編者。
蘇澳郡役所
1931 《郡勢一覽蘇澳郡》,蘇澳:編者。

五、日治時期史料匯編與研究、事後撰述
(一)專書
安倍明義
1938 《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
持地六三郎
1912《臺灣殖民政策》,東京:著者。
篠原哲次郎
1932《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中島敏雄
1939 《臺灣の道路「附」廣東の道路》,大阪:日本ポルトランど‧セメンと同業會。
鶴見祐輔
1990《後藤新平》第二卷,東京:勁草書房。
藤崎濟之助
1936 《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
伊能嘉矩
1900《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宜蘭廳
1916《宜蘭廳治一斑》,宜蘭:編者。
澁谷平四郎
1934《臺灣產業組合史》,臺北:產業組合時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3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一)》,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編
1931《臨海道》,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編
1895 《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二)》,明治29年度份臺北:編者。
瀨野尾寧
1937 《蕃界稗史殉職秘話》,臺北:作者自印。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0 《高砂族の教育》,臺北:編者。
1944 《高砂族の教育》,臺北:編者。

(二)期刊
鈴木重良,〈太平山森林の植生調查報告(豫報)〉,《林學季報シルビア》,臺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林學教室,昭和7年7月18日。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第5卷第1號,明治38年2月。



六、日治時期報紙報導
(一)《臺灣新報》
〈匪首林維新の歸順顛末〉明治29年12月5日。
〈宜蘭の匪首林大北の歸順顛末(一)〉,明治30年12月1日。
(二)《臺灣日日新報》
〈移民地大南澳〉,明治42年4月6日。
〈臺北州蕃地近狀(三)〉,大正11年2月19日,第5版,漢文版。
〈ピやハウ社の一族大南澳平野に移住〉13805期,昭和13年8月25日,第2版。
〈ピやハウ社の大南澳移住終る〉,13810期,昭和13年8月30日,第7版。
〈蘇澳大南澳間道路〉,明治41.11.27,3172期,2版。
〈大南澳道路工程〉,明治42.02.19,3239期,第2版。
〈大南澳道路〉,明治42.03.26,3269期,第2版。
〈蘇澳大南澳間道路〉,明治42.05.07,3304期,第2版。
〈東部連絡道〉,大正05.06.15,5735期,第5版。關於「東海徒步道」。
〈東海岸道路〉大正05.10.23,5860期,第2版。
〈蘇花道路のまん大南澳自動車開通〉,昭和06.03.12,第111104期,第20版。
〈蕃人移住開墾〉,大正06.11.14,4245期,第2版。
〈南澳分室及小學校齊舉落成式〉,昭和08.03.23,11839期,第4版。
(三)《臺灣警察時報》
真壁三郎,〈臺北通信―ピやハウ社移住完了〉,第314期,1942年1月15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一)〉,第40期,昭和6年10月1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二)〉,第41期,昭和6年10月15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三)〉,第42期,昭和6年11月1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四)〉,第43期,昭和6年11月15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五)〉,第44期,昭和6年12月1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六)〉,第46期,昭和7年1月1日。
瀨野尾寧,〈悲戀物語蕃婦ヤブン‧ラへン(七)〉,第47期,昭和7年1月15日。
瀨野尾寧,〈蕃婦ヤブン‧ラへン(十)〉,第199期,昭和13年4月15日。
(四)《理蕃の友》
羽根田生,〈蕃地の主要道路〉,第5年1月號,昭和11年1月1日。
永田東一郎,〈ピヤナン越隨感記〉,第3年10月號,昭和9年10月1日。
竹澤誠一郎,〈蕃地農村は如何に集團形成せしむべきか〉,第1年5月號。
鴇田橘助,〈南澳蕃移住に就て〉,昭和9年1月1日。
鴇田橘助,〈南澳蕃移住に就て〉,第2年1月號,昭和9年10月1日。
不著撰人,〈南澳蕃移住計化其の後の狀況〉,第1年10月號,昭和7年10月1日。
平岡生,〈南澳移住の前夜〉,第4年8月號,昭和10年8月1日。

(五)其它
三角茂助,〈理蕃通信―蕃童教育改善講習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925.09.01,頁241。
三角茂助,〈理蕃通信―羅東郡の蕃人が雜貨店開業〉,《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1期.1925.11.01.頁246。
三角茂助,〈蕃人國語普及の狀況〉,《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0期.1927.06.01.頁159。
不著撰人,〈宜蘭廳南澳支廳蕃語講習所休業式〉,《臺灣警察協雜誌》,19期,1918.12.25,頁39-41。
不著撰人,〈南湖大山學術研究登山〉,《臺灣山岳》,第4期,1929.03,頁71-72。
不著撰人,〈理蕃通信〉,《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0期,1928.4.1,頁195。
迢風生,〈理蕃私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2期,1925.10.01。
壹歧武二,〈蘇澳の今昔を語る(下)〉,《臺灣地方行政》,3:8,1937.08。
鈴木質,〈教育所に於ける教育標準改正と其の實施に就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9期,1928.03.01,頁63。
瀨野尾寧,〈蕃界美潭光る功蹟(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98期,1928.08.01,頁89-90。
瀨野尾寧,〈蕃界美潭光る功蹟(三)〉,《臺灣警察協會雜誌》,9期,1925.09.01.,頁90-93。
瀨野尾寧,〈蕃界美譚光る功蹟(四)〉,《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0期,1925.10.01。
瀨野尾寧,〈蕃界美譚―嗚呼南警部〉,《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7期,1927.03.01。


七、當代田野調查訪談、統計資料、考古報告
(一)1945年至2000年代以前專書
李亦園
2005《李亦園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亦園、石磊等著
1963《南澳的泰雅人》,臺北:南港。
陳仲玉
1986《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黃金萬口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宜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石濤
1999《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臺北:翰音。
廖守臣
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與遷徙》,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劉益昌
1988 〈花蓮縣秀鄉普洛灣遺址第一發掘報告〉,《中研院歷史語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2分。
(二)2000年以後專書
吳榮順、曾毓芬、鄭光博
2011《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雅族口述傳統與口唱史詩文化資產調查與建檔計畫》期末報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未刊行。
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2012《臺9線蘇花公路南澳武塔段新建工程武塔遺址搶救發掘期中報告》,臺北: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道路改善工程處,未刊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編
2005《和平事業區檢訂調查報告書》,宜蘭:羅東,編者,未刊行。
(三)本研究田野調查
2003年3月,Doras報導,廖英杰實地田野調查。
2005年2月4日林成添先生口述,廖英杰訪談紀錄。
2009年8月28日南澳鄉武塔村,曾進財先生報導,廖英杰訪談記錄,韋文豪泰雅語翻譯。
2009年11月6日於羅東鎮義成路陳虞鎰先生宅訪談,廖英杰訪談記錄
(四)期刊
白健光、沈阿綢紀錄整理,〈大同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第15期,1995.05.01。
鹿野忠雄(宋文薰譯),《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頁134。
楊鈴慧,〈李慶台先生訪談錄〉,《宜蘭文獻雜誌》,第29期,1993。

八、研究理論
(一)專書
Michael Herzfeld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譯
2009 《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北京:華夏。
Nigel Rapport and Jonna Overing 著,鲍雯妍,张亚辉譯
2005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北京,華夏。
Thomas Hylland Eriksen著,董薇譯
2008 《小地方,大問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明珂
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
朵伊森,胡昌智譯
1986 〈自然與歷史〉,《歷史知識的理論》,臺北:聯經。
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
1984 《歷史的理念》,臺北:聯經。
黃進興
1992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
黃應貴主編
1993 《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
1965 《臺灣省通志稿》,第三冊、同冑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二)期刊、論文
王志弘
2009 〈多重的辨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頁1-24。
張小鳴
《文化研究@嶺南》,第十期,2003年8月,網址,http://www.ln.edu.hk/mcsln/10th_issue/key_concept_02.shtml,2012.07.15下載。
黃應貴
2002 〈幾個有關人類學在臺灣發展的議題〉,《人類學的評論》,臺北:允晨,頁195-231。
2002 〈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會合〉,《人類學的評論》,臺北:允晨,頁
295-333。
潘朝陽
2005 〈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頁17-45。
2005 〈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頁47-66。


九、翻譯史料
移川子之藏,楊南郡所譯
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即《臺湾高砂族所属系統の研究》中譯本),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
1997 《臺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
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建和譯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下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萬煌、古瑞雲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譯本),第一卷,泰雅族,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絡林總監譯
2000 《臺灣抗日運動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林晚生
2007 《福爾摩沙紀事》,臺北:前衛。
藤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註
2004 《樺山資紀蘇澳行》,臺北:玉山社。


十、1945-2012年相關研究、論述
(一)專書
上河
2004 《臺灣地理人文全圖北島》,五萬分之一,臺北:上河。
藍細川
2003 《大進村誌》,冬山:大進社區發展協會。
王銘銘
1998 《想像的異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丸雅邦
2008,《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
2002 《臺灣原住民族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道路改善工程處
2012 《臺9線蘇花公路南澳武塔段新建工程武塔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臺北:編者,未刊行。
吳永華
1994 《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壬癸
1996《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壬癸
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清池
1996《太平山開發史》,羅東:浮崙小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子英、賴建忠、廖英杰等合著
2004 《比亞豪古道環境教育叢書》,羅東:羅東林管處。
黃雯娟
2000 《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
2002 《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北:文英社。
王梅霞
2006 《泰雅族》,臺北:三民。


(二)期刊 論文
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の臺灣山地支配―霧社蜂起事件まで―〉,收錄於戴國煇編著:《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料》,東京:社會思想社,1981。
尹章義,〈從天地會「賊首」到「義首」到開蘭「墾首」―吳沙的出身以及「聚眾奪地、違例開邊」的藉口〉,《臺北文獻》,直字第181期,2012,頁96-158。
王學新,〈日治初期宜蘭地區蕃害之研究〉,收錄於王學新譯,《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461-502。new window
王學新、沈瑋瑋,〈日治初期(1895-1903)宜蘭廳的理蕃政策〉,收錄於王學新譯,《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503-562。
白長川,〈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82.12.31。new window
伍元和,〈梵梵山探古砲臺〉,《臺灣山岳》41期,頁76,2002。
吳永華,〈日治時期宜蘭登山小史〉,《宜蘭文獻雜誌》,第9期,1994.05,頁36-37。new window
李信成,〈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臺灣史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9-85。new window
李紹盛,〈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24:3,頁184-186。new window
陳進傳,〈為什麼要研究陳輝煌〉,《蘭陽》37期,臺北:臺北市宜蘭縣同鄉會,1984,頁36。
黃應貴,〈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收錄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
文集》,頁3-43,臺北:聯經。
楊慶平,〈「開發」政策下的「征服悲劇」─記1889~1890的「南澳戰爭」〉,《宜蘭文獻雜誌》第28期,1997。new window
詹素娟,〈邊緣與中介―「熟番」族群角色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2003年9月30日。
詹素娟,〈雙重邊緣下的族群角色―以清末至日治初期宜蘭叭哩沙邊區的熟蕃為例〉,《臺灣文獻》,第56卷第4期,頁92-119。new window
廖英杰,〈部落知識、泰雅記憶與古道研究―以宜蘭泰雅古道與日治殖民山徑為例〉,《宜蘭文獻雜誌》,第75、76(合輯),95年6月,頁3-134。new window
劉益昌,〈立霧溪流域史前族群關係〉,《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2000,頁211-212。
劉益昌,〈考古學與平埔族研究〉,《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91-192。
鄭政誠,〈日治時期臺灣舊慣調查會的原住民調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史學術研討會,2002年9月26日。new window
賴淑娟、哈勇諾幹等,〈歷史過程中的族群實踐―宜蘭、花蓮邊界的族群流動〉,《東臺灣研究》18,2012.2。
楊慶平〈「開發」政策下的「征服悲劇」─記1889~1890的「南澳戰爭」〉,new window
《宜蘭文獻雜誌》,第28期,1993,頁3-25。



(三)學位論文
金尚德
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
學解析〉,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華
2007 《和平北溪森林植物社會沿海拔梯度之物種多樣性研究》,宜蘭:
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張泓斌
2009 《大南澳地區的開路與移民開發(1874~1945)》,臺北:淡江大學歷
史學碩士論文。
郭錦慧
1998 《「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
力》,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英杰
2002《宜蘭地區近山發展過程之研究―樟腦、泰雅與叭哩沙平原》,臺
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光博
2006 《Sm'inu puqing kinhulan na Tayal(懷念、遙想泰雅故鄉的根源)
~從祖源觀念爭議論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臺北:政
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睎
2011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鍾郁芬
1995《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到光復後》,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碩士論文。
(四)其他
不著撰人,〈來去武塔部落──探訪莎韻之鐘〉,《人間福報》, 2006.12.24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