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德川時代純忠與至孝思維的典型--以陽明學與兵學為中心
作者:張崑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kun-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俊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日本德川陽明學忠孝兵學吉田松陰中江藤樹山鹿素行大鹽中齋Tokugawa JapanYomeigaku SchoolLoyalty Filial PityMilitary SchoolYosida SyouinnNakae TojuYamaga SokouOshio Chus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2
博士論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分析日本德川時代兵學者的「忠」與陽明學的「孝」之兩種思維典型,在德川初期與末期的萌芽與發展的思想脈絡,有助於了解日本從近世過渡到近代的思想發展之特色。兵學者以山鹿素行及吉田松陰為主,陽明學者以中江藤樹與大鹽中齋為主。文計分八章,解決以下三大課題:
1.日本德川思想家的道德單位觀念,如「忠」、「孝」的「思維純粹性」是什麼概念?這種「至孝」、「純忠」的思維與日本固有的宗教信仰或自然觀有何關聯?
2.近代以前中日思想家如何思考所謂道德的「體」、「用」之問題,亦即「仁」與「忠」、「孝」的道德性質,在中日儒者的思維中,差異何在?並擬探討為何日本幕末之際會產生以水戶學為主所提倡的「忠孝一致」的建國原理之理論,而何以不是以「仁義」建國呢?
3.日本這種「至孝」與「純忠」的思維,表現在行動論上與中國儒家有何不同?又幕末陽明學與兵學者的「知行合一」行動精神與中國陽明學思想有何異同?
前兩項是思想性質的課題,第三項則是行動性質的課題。因此,本論文第一章回顧與檢討中日學術界關於日本「忠」、「孝」課題研究的不足與偏向,並說明本論文是以日本的傳統「自然觀」以及西田幾多郎的「純粹經驗」概念,闡釋日本所謂的「思維的純粹性」之內涵與本質。故在第二章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分析與比較中日之間的自然觀思維之差異,以強調日本的自然觀具有神性或神道的特色,這種思維深深影響許多日本儒者。第三、四章則各自分析陽明的「進孝退仁」的道德本體觀,與兵學者的「忠」之超越原理的思維模式,二者不約而同皆有神皇意識的色彩。第五章則綜合討論兵學者與陽明學解決忠孝的「衝突」方法以及分析幕末水戶學與松陰的「忠孝一體」的思想內涵,是以神道作為「忠」、「孝」的共同公分母。第六章、第七章分析陽明學者與兵學者的「身體論」與「知行合一」,主要闡明日本行動論的本質之特色,為何都比中國儒者更具實踐行動的精神。第八章則提出綜合性的結論,由「忠」、「孝」觀以論日本思維的特色。
壹、日本近世•近代原典
一、近世部分
1.陽明學著作﹙按作者年代﹚
中江藤樹,《大學蒙註》,收入《日本陽明學大系第八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上》﹙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
,《大學解》,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上》。
,《大學考》,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上》。
,《孝經啟蒙》,收入山井湧、加地伸行等編,《日本思想大系•29》之《中江藤樹》(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82)。
,《孝經考》,收入《藤樹先生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40﹚第一冊。
,《翁問答》,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三冊。
,《經解》,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一冊。
,《論語鄉黨啟蒙翼傳》,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一冊。
,〈藤樹規〉、〈靈符疑解〉、〈雜著〉,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一冊。
,〈答中西子〉、〈陰騭解〉,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二冊。
,《文武問答》,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三冊。
,〈學舍坐右戒〉、〈書簡•佃叔に答ふ〉、〈池田子に與ふ〉、〈太上天尊大乙神經序〉、〈題明明德〉,收入《日本陽明學大系第八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上》。
熊澤蕃山,《孝經小解》《孝經外傳或問》,收入《蕃山全集》﹙東京:蕃山全集刊行會,1940﹚第三冊。
,《孝經外傳或問》,收入《蕃山全集》第三冊。
,《大學小解》,收入《蕃山全集》第三冊。
,《集義和書》,收入《蕃山全集》第一冊。
,《集義外書抄》,收入《日本陽明學大系第八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上》﹙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
西川季格,《集義和書顯非》,收入《日本儒林叢書》﹙東京:鳳出版,1978﹚第四卷。
巨勢直幹,《行狀》,收入《蕃山全集》第六冊。
中根東里,〈一體之訓〉,收入《日本倫理彙編》﹙東京:報文社,1911﹚第二卷。
三輪執齋,《古本大學講義》﹙京都:點林堂印刷所,1928﹚。
,〈四言教のことがき并歌〉、〈四言教言書并歌〉,收入《陽明學大系第八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上》﹙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
,〈士心論〉,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上》。
,〈拔本塞源論私抄〉,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上》。
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收入《佐藤一齋全集》﹙東京:明德出版社,1998﹚第五卷。
,《言志錄》、《言志後錄》、《言志晚錄》、《言志耋錄》,收入《日本思想大系•46》之《佐藤一齋•大鹽中齋》﹙東京:明德出版社,1980﹚。
大鹽中齋,《儒門空虛聚語》,收入井上哲次郎、蟹江丸共編《日本倫理彙編•陽明學派之部•下》﹙東京:育成會,1908﹚。
,《增補孝經彙註》,收入《日本倫理彙編•陽明學派之部•下》。
,《古本大學刮目》,收入《日本倫理彙編•陽明學派之部•下》。
,《洗心洞劄記》,收入《日本思想大系•46》之《佐藤一齋•大鹽中齋》﹙東京:岩波書店,1980﹚。
池田草庵,《肄業餘稿抄》,收入《日本陽明學大系第十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下》﹙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
林良齋,《林良齋全集》﹙東京:ぺりかん社,1999﹚。
山田方谷,《集義和書類抄》,收入山田準編纂,《山田方谷全集》﹙東京:聖文社,1951﹚第二冊。
,《古本大學講義》,收入《山田方谷全集》第一冊。
,《中庸講筵錄》,收入《山田方谷全集》第一冊。
,岡本巍纂輯,《師門問辨錄》,收入《陽明學大系第九卷》之《日本の陽明學•中》﹙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
,《孟子養氣章或問圖解》,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中》。
,〈書王文成公全集後贈河井生〉,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中》。
島村九,〈孟子養氣章圖解跋〉,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中》。
岡本巍,〈孟子養氣章或問圖解序〉,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中》。
2.兵學者與武士道著作﹙按全集、叢書順序﹚
﹙1﹚《山鹿素行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41﹚。
山鹿素行,《山鹿語類》,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一卷~第十卷。
,《治教要錄》,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一卷。
,《聖教要錄》,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十一卷。
,《謫居童問》,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十二卷。
,《武本》,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十三卷。
,《中朝事實》,收入《山鹿素行全集》第十三卷。
﹙2﹚《吉田松陰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86﹚。
吉田松陰,《講孟餘話》,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二卷。
,《野山獄文稿》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二卷。
,《丙幽室文稿》,《吉田松陰全集》第三卷。
,《未忍焚稿》,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三卷。
,《武教全書講錄》,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三卷。
,《丁巳幽室文稿》,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三卷。
,《己未文稿》,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四卷。
,《戊午幽室文稿》,收入《吉田松陰全集》第四卷。
﹙3﹚井上哲次郎、有馬祐政共編《武士道叢書》﹙東京:博文館,1906﹚。
津輕耕道子,《武治提要》,收入《武士道叢書》上卷。
度會常彰,《日本國風》﹙1747年刊﹚,收入《武士道叢書》下卷。
松宮觀山,《學論抄錄》﹙1755年刊﹚,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高山建貞,《日本傳治亂要決》,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力丸東山,《武學啟蒙》,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中村中倧,《尚武論》,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山縣大貳,《柳子新論》,收入《武士道叢書》下卷。
毛山橋本通,〈武教錄序〉﹙1865年撰﹚,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德川齊昭,《告志篇》,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星野葛山,《武學拾粹抄錄》,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北條竹鳳子,《士道心得書》,收入《武士道叢書》下卷。
﹙4﹚《武士道全書》﹙東京:圖書刊行會,1998﹚。
宮本武藏,《五輪書》收入《武士道全書》。
長沼澹齋,《兵要錄》,收入《武士道全書》。
﹙5﹚《近世武家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74﹚。
德川齊昭,《明訓一斑抄》。
〈內藤義泰家訓〉。
〈貞丈家訓〉。
〈酒井家教令〉。
〈島津綱貴教訓〉。
〈德川成憲百箇條〉。
﹙6﹚有馬祐政編,《武士道家訓集》﹙東京:博文館,1906﹚。
〈武家諸法度〉。
〈細川賴之訓戒〉﹙1367制定﹚。
〈武田信玄家訓〉。
﹙7﹚其他
松宮觀山,《松宮觀山集》﹙東京:國民精神研究所,1936﹚。
山本常朝,《葉隱》,收入齋木一馬他校注《日本思想大系•26》之《三河物語•葉隱》。
3.古學派﹙按作者年代順序﹚
伊藤仁齋,《語孟字義》,收入《伊藤仁齋•伊藤東涯》(東京:岩波書店,1983)。
,《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東京:鳳出版株式會社,1973﹚第三卷。
荻生徂徠,《辨道》、《辨名》,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6》之《荻生徂徠》(東京:岩波書店,1982)。
,《論語徵》,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第七卷。
豐幹子卿﹙徂徠派﹚,《仁說》,收入《日本儒林叢書》﹙東京:東洋圖書刊行會,1929﹚第六冊。
4.朱子學派﹙按作者年代順序﹚
林羅山,《神道傳授》,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9》之《近世神道論˙前期國學》﹙東京:岩波書店,1972﹚。。
,《林羅山先生文集》﹙京都:京都史蹟會編纂,1918﹚。
貝原益軒,《大疑錄》,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第六冊。
山崎闇齋,《垂加社語》,收入《近世神道論˙前期國學》。
蟹養齋,《武家須知》﹙1794年刊﹚,收入《武士道叢書》中卷。
佐久間象山,《象山淨稿》,〈答加藤士成書〉、〈與本多伯楙書〉,收入《象山全集》﹙東京:尚文館,1912﹚上冊。
,《省諐錄》﹙東京:岩波書店,1944﹚。
齋藤拙堂,《士道要論》,收入井上哲次郎、有馬祐政共編《武士道叢書》﹙東京:博文館,1906﹚《武士道叢書》中卷。
5.水戶學派
會澤正志齋,《新論》,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2》之《水戶學》﹙東京:岩波書店,1973﹚。
藤田東湖,《弘道館記述義》,收入《水戶學》。
藤田幽谷,〈丁巳封事〉﹙1797年上書﹚,收入《水戶學》。
,〈正名論〉,收入《水戶學》。
6.其他﹙按字首筆劃﹚
《三代實錄》,收入《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東京:吉川弘文館,1934﹚。
《古事記》,收入《日本思想大系•1》﹙東京:岩波書店,1982﹚。
《皇朝編年史》﹙東京:敬業社,1900﹚卷十一。
《續日本後紀》﹙東京:經濟雜誌社,1897﹚卷一。
《續神道大系》﹙東京:神道大系編纂會,1995﹚。
土屋文明,《萬葉集私著》﹙東京:筑摩書房,1982﹚。
大偶和雄編《中世神道論》,收入《日本思想大系•19》之《唯一神道名法要集》﹙東京:岩波書店,1977﹚。
山田濟齋編,《西鄉南州遺訓》﹙東京:岩波書店,1939﹚。
中井履軒,《老子雕題》,收入《日本儒林叢書》第六冊。
,《論語逢源》,收入:《日本名家註釋全書》第六卷。
平田篤胤,《玉だすき》,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6》之《平田篤胤•伴信友•大國隆正》﹙東京:岩波書店,1973﹚。
石田梅岩,〈石田先生語錄〉,收入柴田實編《石田梅岩全集》﹙東京:清文堂出版社,1972﹚上卷。
吉川惟足,〈土金之秘決〉,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9》之《近世神道論•前期國學》。
吉川惟足,〈君道傳〉,收入《近世神道論˙前期國學》。
西鄉隆盛,〈手抄言志錄〉,收入山田濟齋編《西鄉南州遺訓》﹙東京:岩波書店,1939﹚。
近藤潛菴,《鹽賊傳》,收入東敬治主編《陽明學》,第69、70、71號連載,1914-7、8、9。
津阪孝綽,〈刻孝經發揮序〉,京都大學附圖館藏,﹙有造館藏板,1826﹚
源了圓、前田勉譯註,《先哲叢談》,﹙東京:平凡社,1994﹚。
葛長壽,〈垂統後編跋〉,收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共編,《日本倫理彙編》﹙東京:報文社,1911﹚第九卷,「折衷學派」。
橫井小楠,《國是三論》,收入《日本思想大系•55》之《渡邊華山•高野長英•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橋本左內》。
二、近代部分
大國隆正,〈神祇官本義〉,收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5》之《宗教と國家》﹙東京:岩波書店,1989﹚。
本山彥一,〈穢多說〉,收入《日本近代思想大系•6》之《教育の體系》﹙東京:岩波書店,1991﹚。
高杉晉作,《遊清五錄》,收入《日本近代思想史•1》之《開國》﹙東京:岩波書店,1991﹚。
植村正久,《植村正久著作集》﹙東京:新教出版社,1966﹚。
元田永孚,〈教育議附議〉、〈德教之敕語案〉,收入《教育の體系》。
,《幼學綱要》,收入《教育の體系》。
中村正直,〈教育敕語草案〉,收入《教育の體系》。
井上毅,〈教育敕語〉、〈山縣有朋宛井上毅書簡〉,收入《教育の體系》。
〈宣布大教詔〉,收入《教育の體系》。
〈教學聖旨〉,收入《教育の體系》。
貳、日文近人著作
1.專書
下程勇吉,《吉田松陰の人間學的研究》﹙東京:珍珠社,1989﹚。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
,《忠誠と反逆─轉型期日本の精神史的位相》﹙東京:筑摩書房,1992﹚。
大野出在,《日本の近世と老莊思想─林羅山の思想をめぐって》﹙東京:ぺりかん社,1997﹚。
大野健雄,《續神道大系˙「論說篇」山鹿素行》﹙東京:神道大系編纂會,1995﹚。
子安宣邦,《江戶思想史講義》﹙東京:岩波書店,1998﹚。
,《事件としての徂徠學》﹙東京:青土社,1990年﹚。
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山方香峰,《新武士道》﹙東京:秀英舍,1908﹚。
山鹿光世,《山鹿素行》﹙東京:錦正社,1999﹚。
太田虹村,《春日潛安傳》﹙東京:中興館,1928﹚。
中田薰,《法制史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36﹚第一卷。
井上哲次郎,《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東京:富山房,1906﹚。
井上順孝編,《神道:日本生まれの宗教システム》﹙東京:新曜社,1998﹚。
木村光德,《藤樹學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71﹚。
王迪,《日本における老莊思想の受容》﹙東京:國書刊行會,2001﹚。
加地伸行,《中國思想からみた日本思想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
北一輝,《國體論─天皇主權、萬世一系、君臣一家、忠孝一致の俗論の批判》﹙東京:北一輝遺著刊行會,1950﹚。
田原嗣郎,《德川思想研究》(東京:未來社,1967)。
申維翰原著,姜在彥譯著《海遊錄》﹙東京:平凡社,1974﹚。
石田文四郎,《日本武士道史の體系的研究》﹙東京:教文社,1944﹚。
石岡久夫,《日本兵法史》下﹙東京:雄山閣,1973﹚。
伊東俊太郎編,《日本人の自然觀――繩文から現代科學まで》﹙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
吉田公平,《陽明學が問いかけるもの》﹙東京:研文出版社,2000﹚。
宇井伯壽,《佛教思想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6﹚。
守本順一郎,《東洋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67)。
安丸良夫,《日本の近代化と民眾思想》,青木書店,1974。
西鄉隆盛,《西鄉隆盛全集》﹙東京:大和書房,1979﹚第六卷。
西田幾多郎,《善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42第四十三刷﹚
尾藤正英,《日本封建思想史研究:幕藩體制の原理と朱子學的思維》(東京:青木書店,1961)。
村松剛,《死の日本文學》﹙東京:新潮社,1975﹚。
和辻哲郎,《風土─人間學的考察》,收入《和辻哲郎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61-63﹚第八卷。
武內義雄,《日本の儒教》,收入《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1980﹚第4卷。
岡田武彥,《陽明學の世界》﹙東京:明德出版社,1983﹚。
長谷川如是閑,《日常性の中なる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出版部,1970﹚。
前田勉,《近世日本の儒學と兵學》﹙東京:ぺりかん社,1996﹚。
,《近世神道と國學》﹙東京:ぺりかん社,2002﹚。
柳父章,《翻譯の思想》﹙東京:筑摩書房,1995﹚。
柳田國男,《家閑論》,收入《柳田國男集》﹙東京:筑摩書房,1963﹚第十五卷。
津田左右吉,《文學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國民思想の研究》,收入《津田左右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63-66﹚。
相良亨,《日本の思想》﹙東京:ぺりかん社,1989﹚。
,《日本人の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
,《武士の思想》﹙東京:ぺりかん社,1984﹚。
,《近世日本儒教運動の系譜》(東京:弘文堂,1955)。
,《日本の儒教•II》﹙東京:ぺりかん社,1996﹚。
相良亨、尾藤正英等編著《講座日本思想史•1•自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
家永三郎,《日本思想史における否定の論理の発達》﹙東京:新泉社,1983﹚。
宮城公子,《大鹽中齋》﹙東京:中央公論社,1984﹚。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位相》﹙東京:研文出版,1992﹚。
高木俊輔,《明治維新草莽運動史》﹙東京:勁草書房,1974﹚。
高橋文博,《近世の心身論》﹙東京:ぺりかん社,1990﹚。
高瀨武次郎,《日本之陽明學》(東京:鐵華書院,1898)。
梅溪昇,《教育敕語成立史─天皇制國家觀の成立•下》﹙東京:青史出版株式會社,2000﹚。
野口武彥,《王道と革命の間》﹙東京:筑摩書房,1987﹚。
,《江戶の兵學思想》﹙東京:中央公論社,1991﹚。
堀勇雄,《山鹿素行》之語,收入《人物叢書》﹙東京:吉川弘文館,1959﹚。
渡邊浩,《近世日本社會と宋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
新修大阪市史編纂委員會編,《大阪市史》﹙大阪:河北印刷株式會社,1990﹚。
新渡戶稻造原著,矢內原忠雄譯,《武士道》﹙英文書名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東京:岩波書店,1938﹚。
源了圓,《義理と人情》﹙東京:中公新書,1969﹚。
,《德川合理思想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72)。
劉長輝,《山鹿素行「聖學」とその展開》﹙東京:ぺりかん社,1998﹚。
德富蘇峰,《吉田松陰》﹙東京:明治書院,1908﹚。
養老孟司,《日本人の身體觀の歷史》﹙京都:法藏館,1996﹚。
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の研究――日本における「公教育」思想の源流――》﹙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
2.單篇論文
I. J. McMullen, 〈江戶前期における「忠」と「孝」の問題について〉,收入《季刊日本思想史》第31號,1988。
三宅雪嶺,〈理想の人大鹽平八郎〉,石崎東國主編《陽明》第八號,1911-2。
三島由紀夫,〈革命哲學としての陽明學〉,收入《三島由紀夫評論全集》﹙東京:新潮社,1989﹚第三卷。
下程勇吉,〈性善の哲學――吉田松陰研究の一節〉,《藝林》第四卷第二號。
上田正昭,〈津田史學の本質と課題,收入《日本歷史講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57〉。
土谷博通,〈古代における穢について ――特に《記》《紀》より見たその用法 ――〉,收入《國學院雜誌》,第87卷,第11號,1986-11。
大西晴隆,〈執齋日用心法譯注〉,收入《陽明學大系第八卷》之《日本陽明學•上》。
小山正武,〈大鹽中齋先生を憶ふ〉,石崎東國主編《陽明》第76號,1918-1。
山下龍二,〈中國思想と藤樹〉一文已論之,收入《日本思想大系•29》之《中江藤樹》。
山方香峰,《新武士道》﹙東京:秀英舍,1908﹚。
川村瓊山,〈國體論に就いて〉,收入吉本襄主編《陽明學》第46號。
井上哲次郎,〈日本之陽明學序〉,收入吉本襄主編《陽明學》第60號,1898-11。
井上哲次郎,〈西鄉南洲の思想系統〉,《日本及日本人》,1926-1。
今西茂喜,〈大鹽先生海外脫走說に就いて〉,《陽明主義》,1919-12,第94號。
內村鑑三,〈予の見たる基督と陽明〉,《陽明》﹙石崎東國編﹚,1912-1。
戶水信義,〈大鹽父子海外脫走說〉,《陽明主義》,1919-10、12,第93、94號連載。
日野龍夫,〈徂徠學における自然と作為〉,收入相良亨、尾藤正英等編著《講座日本思想史•1•自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
牛尾春夫,〈蕃山の學に占める神道思想の位置〉,《廣島大學教育學部紀要》(2部)22,頁19-29。
加地伸行,〈《孝經啟蒙》の諸問題〉,收入《日本思想大系•29》之《中江藤樹》﹙東京:岩波書店,1982﹚。
加藤盛一,〈論語鄉黨啟蒙翼傳解題並凡例〉,收入《藤樹先生全集》第一冊,卷之八。
田中彰,〈明治•大正•昭和の松陰像〉,收入司馬遼太郎、橋川文三等著,《吉田松陰を語る》﹙東京:大和書房,1974﹚。
田代和久,〈植村正久における「キリスト教」と「武士道」〉,東北大學《日本思想史研究》,1970-4。
田正昭,〈津田史學の本質と課題〉,收入《日本歷史講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57﹚。
石毛忠,〈江戶時代中期における天の思想――新井白石のをめぐって ――〉,收入東北大學《日本思想史研究》,第3號,1969。
石崎東國,〈大鹽父子後日譚─太平天國建設者大鹽格之助〉,《陽明》,1916年6、7、8、9、10月,第五卷第5、6、7、8、9號。
安岡正篤,〈大鹽平八郎の生涯と其人格〉,《東洋思想研究》,1923-3。
安津素彥,〈萬葉集と神道思想〉,收入《國學院雜誌》第53卷第1號,1952-4。
寺田透,〈日本思想史覺書き〉,收入《日本思想史大系•44》之《近世武家思想》,〈月報〉,1974-11。
有馬政祐,〈日本陽明學と神道〉,《陽明學》第27號,明治44﹙1911﹚年1月。
竹公羽,〈誤解されんとする陽明學〉,《陽明》﹙石崎東國主編﹚,1910-10。
何陋軒,〈孝經小解並に孝經外傳或問解題〉,收入《蕃山全集》﹙東京:蕃山全集刊行會,1940﹚第三冊。
作田啟一,〈共同態と主體性〉,收入《近代日本社會思想史II》﹙東京:有斐閣,1971﹚。
尾藤正英,〈『言志四錄』と『洗心洞劄記』〉,收入《日本思想大系•46》之《佐藤一齋•大鹽中齋》﹙東京:明德出版社,1980﹚。
,〈水戶學の特質〉,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2》之《水戶學》。
村上重良,〈幕末維新期の民眾宗教について〉,收入《日本思想大系•16》之《民眾宗教の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73﹚。
長谷川如是閑,〈思想よりは行動〉,收入氏著《日常性の中なる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出版部,1970﹚。
岡野貴美子,〈陽明學對於日本的影響〉,收入《陽明學論文集》﹙台北:中華學術院,1972﹚。
河野省三,〈國學に先立つ一曙光――兵學者と神道者と國學の一線〉,《藝林》第四卷第四號,1953-8。
建部遯吾,〈革命家としての平八郎〉,石崎東國主編《陽明》第八號,1911-2。
柳町達也,〈中江藤樹•解說〉,收入《日本の陽明學•上》﹙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
津田左右吉,〈文學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國民思想の研究〉,收入《津田左右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63-66﹚。
宮城公子,〈慕末儒學史の視點〉,《日本史研究》232,1981-12。
,〈儒教的自我變革與民眾─大鹽平八郎について─〉,《史林》49-6,1966-11。
宮崎道生,〈熊澤蕃山と山鹿素行〉,《國學院雜誌》,1981-8。
,〈熊澤蕃山のキリシタン論〉,《國學院雜誌》,1984-9。
高階成章,〈神道と自然美〉,《國學院雜誌》第64卷第5號,1963-6。
荻生茂博,〈幕末與明治維新的陽明學與明清思想史〉﹙收入:嚴紹璗、源了圓主編,《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思想卷》﹙東京:大修館書店,1995﹚。new window
郭連友,〈日本における孟子受容と吉田松陰の「革命思想」〉,收入源了圓等編《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思想卷》。
森鷗外,〈「文學と自然」を読む〉,收入《國民之友》第50號。
,〈再び自然崇拜者に質す〉﹙收入《國民之友》第51號。
源了圓,〈武道の自然觀〉,收入伊東俊太郎編,《日本人の自然觀――繩文から現代科學まで》﹙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
溝口雄三,〈二つの陽明學〉,《理想》572,1981-1。
,〈天におけるおのづからと自然〉,收入《講座日本思想•月報•1》﹙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日本的陽明學をめぐって〉,﹙《現代思想》臨時增刊總特集「日本人の心の歷史」,1982。
橋川文三,〈松陰の資質とその認識〉,收入司馬遼太郎、橋川文三等著,《吉田松陰を語る》﹙東京:大和書房,1974﹚。
嚴本善治,〈「文學と自然」を読むを謹読す〉,收入《女學雜誌》第160號。
,〈文學と自然〉,收入《女學雜誌》第159號。
,〈自然崇拜者の答〉,收入《女學雜誌》第165號。
坂原退助,〈西鄉南洲と予との關係〉,《日本及日本人》「南洲號」,1910-9。
辻本雅史,〈近世における「気」の思想史˙覺書――貝原益軒を中心に ――〉,收入溝部英章等著《近代日本の意味を問う》﹙東京:木鐸社,1992﹚。
藤田省三,〈松陰精神史的意味に関する一考察 ―― 或る「吉田松陰文集」の書目撰定理由 ――〉,收入《藤田省三著作集•5》之《精神史的考察》﹙東京:みすず書房,1997﹚。
參、中文著作
1.原典
[戰國]韓非,《韓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漢]孔安國,《古文孝經孔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東漢]馬融,《忠經》,收入《忠經孝經註解》(台北:中國孔孟學會,1969)。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司馬光,〈進《孝經指解》劄子〉,收入呂維祺,《孝經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影敦煌寶藏,續修四庫全書本)。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宋]朱熹,〈孝經刊誤〉,收入《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第六冊,卷6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宋]朱熹,〈答范伯崇書〉,收入《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卷39。
[宋]朱熹,〈與陳同甫書〉,收入《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
[明]《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 王陽明,《大學問》,收入《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龍谿,《王龍谿先生全集》﹙台北:廣文書局,2000﹚,〈致知議略〉,卷六。
[明]呂維祺,《孝經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影敦煌寶藏,續修四庫全書本)。
[明]江元祚,《孝經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明]鍾人傑編,《性理會通》(1634),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據清康熙33年呂慎多刻本),第17冊。
[明]唐樞,《禮元剩語》,收於鍾人傑編,《性理會通》。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1987﹚,「浙中王門學案」五,第十五卷。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三刷﹚。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第七刷﹚。
2.專書
中村元原著,林太、馬小鶴等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台北:淑馨出版社,1990﹚。
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6)第一冊。new window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93)。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再版﹚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new window
吳昑、費孝通等同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
尾藤正英等著,王家驊譯《日中文化比較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李永熾,《日本式心靈》﹙台北:三民書局,1991﹚。
,《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new window
,《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周陽山主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80﹚。
柳詒徵,《國史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年台一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
,《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1985)。
,《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學生書局,1969﹚。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康德原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new window
張君勱,《比較中日陽明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5﹚。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研究─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8﹚。new window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陳榮捷,《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3﹚。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童長義,《神儒交涉─江戶儒學中「誠」的思想研究》(台北:商鼎文化,1993)。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1991)。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
黃景進,《社會變遷中的知識份子》,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中研所﹙編﹚:《漢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溝口雄三原著,趙士林譯《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鈴木大拙原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葉德輝,《天文本論語校勘記》﹙台北:藝文書局,1971﹚。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1986﹚。new window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版﹚。
3.單篇論文
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994-3。new window
林同濟,〈大夫士與士大夫─國史上的兩種人格型〉,見周陽山﹙主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80﹚。
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2001-6。new window
楊儒賓,〈支離與踐形〉,收入氏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頁429。new window
,〈論孟子的踐形觀〉,《清華學報》,新20卷,1期,1990。
劉金才,〈中日倫理價值取向比較─以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為中心〉,收入王玉樑、岩崎允胤主編《中日價值哲學新論》﹙長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劉述先,〈朱子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論或是二元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3。new window
閻步克,〈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文史知識》,1989年9期9月,頁14-20。
韓鐵錚,〈說士〉,《歷史教學》2,1984-2。
肆、英文譯著
潘乃德﹙Ruth Benedict﹚原著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黃道琳譯《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Robert Bellah原著,王曉山、戴茸譯《德川宗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Robert N. Bellah, Tokugawa Religion:the Values of Pre-industrial Japan, Glencoe, Illinos, The Fee Press, 1957.
Gino K. Piovesana, SJ. 原著,江日新譯《日本近代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