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
作者:高上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Shang-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戰國七雄經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春秋霸政解體後,各國卿大夫勢力崛起,終至晉、齊兩國卿大夫分晉代齊的政治巨變,從而開啟戰國新時代的來臨。此時,周代封建體制逐漸瓦解,而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局勢正在蘊釀成形。「戰國七雄」是指秦、魏、韓、趙、楚、燕、齊七國,三晉和田齊以新興之國嶄露頭角,至於秦、楚、燕三國為西周即存在的諸侯國,秦、楚兩國本為春秋霸國至戰國時代仍繼續稱雄,燕國則由春秋小國晉升為大國,此七國在戰國時代分別透過變法呈現新的面貌,繼續保持其均勢抗衡的國際地位。當時活躍於戰國初期政治舞台的國家仍有魯、越、宋、中山等國,但它們卻未能因應時代的變革,擠進七雄之列,成為當時的大國。何以韓、趙、魏、齊、秦、楚、燕七國可以在眾多諸侯國中脫穎而出,它們憑藉著甚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韓非子》言戰國時代是一個「爭於力」的時代,《管子.七法》云:「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當時各國為了圖生存、求發展,七雄無不競相變革,追求富國強兵之道。各國無不想從軍事擴張中獲取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並不斷地從事兼併戰爭,然而頻仍的兼併戰爭所需的龐大軍費,只能仰賴本國的經濟力為後盾。經濟因素非影響歷史發展的唯一條件,然而,在戰國七雄爭勝的過程中,真正決定地區力量對比的因素還是各地區內部的經濟實力,而有關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在以往戰國史的著作中,實不多見。因此,本文擬探討戰國七雄經濟發展的條件,及其對境內自然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進而明瞭各國經濟基礎與國勢興衰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提出研究動機,並總結前人研究成果,主要以經濟史和區域文化研究的豐碩成果為基礎,探究七雄立國於戰國時代的經濟條件。第二章「春秋霸政解體後的新形勢」,本章主要探討霸政衰微後,禮樂征伐權柄下移的現象、政治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七雄均勢局面的形成。第三章「戰國七雄的疆域形勢與資源分佈」,本章主要探討七雄在天然環境方面的制約和優勢,以明瞭其在爭雄圖存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先天條件。第四章「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之分析」,本章首先分析當時生產力提升對經濟發展的普遍影響,再個別探討七雄的農、工、商業發展政策,及其經濟發展與國勢興衰的關係。第五章「結論」,總結戰國七雄對本國資源開發與運用之優劣,以及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所具備的經濟優勢。
參考書目
一、文獻
1. 《尚書》(十三經注疏補正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3月第3版。
2. 《周禮》(十三經注疏補正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9年11月第3版。
3. 《左傳》(楊伯峻注本),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4. 《爾雅》(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4年12月第10版。
5. 《管子》(戴望管子校正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6. 《孫子》(曹操等十家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7. 《論語》(劉寶楠論語正義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8. 《孟子》(焦循孟子正義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9. 《荀子》(王先謙荀子集解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0. 《晏子春秋》(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1. 《商君書》(嚴萬里商君書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2. 《韓非子》(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3. 《國語》(國語韋氏解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7月第4版。
14.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5. 漢.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84年10月9版。
16. 漢.劉安,《淮南子》(高誘淮南子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17. 漢.《戰國策》,劉向集錄,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9年9月出版。
18. 漢.《山海經》,(劉秀校定、袁珂山海經校注本),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8月初版、84年初版3刷。
19. 漢.桓 寬,《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20. 漢.王 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96年2月北京第9刷。
21. 漢.桓 譚,《桓子新論》,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4年。
22. 漢.班 固,《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版。
23. 晉.常 璩,《華陽國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
24. 後魏.酈道元,《水經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6年。
25. 唐.《晉書》(點校本),台北,鼎文出版社,民國64年6月初版。
2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初版11刷。
27. 宋.郭允蹈,《蜀鑑》,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7年初版。
2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陸書局,民國47年10月初版。
29. 明.董 說,《七國考》,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6年。
3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民國81年10月再版),頁660上。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8月台灣初版。
31.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第1版,2002年6月第5刷。
32. 清.顧炎武,《曰知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33.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樂天出版社,民國62年10月初版。
34. 清.馬 驌,《繹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第1版。
35.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民國64年9月初版。
36.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3月。
37. 清.胡 渭,《禹貢錐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
二、專書
1.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初版。
2. 丁禎彥、吾敬東,《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1刷。
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論輯委員會,《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論輯委員會出版,民國74年7月。
4.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5.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6. 中國財政史編組編,《中國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第1版。
7. 文物出版社編,《新中國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版。
8.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第一輯,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
9. 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初版。
10.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12月初版1刷。new window
11. 王志民,《齊文化論稿》,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1版。
12.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
13. 王明閣,《先秦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4.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刷。
15. 王迺琮、張華、鄭華主編,《先秦兩漢經濟思想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6. 王國良、壽鵬飛,《長城研究資料兩種》,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1年10月初版、77年7月再版。
17.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1999年6月北京第7刷。
18. 王彩梅,《燕國簡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刷。
19. 王雲度、張文立,《秦帝國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0.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1.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1刷。
22. 王學理,《帝都咸陽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3. 王學理,《秦俑專題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24. 王學理,《秦都咸陽》,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25. 王學理、尚志儒、呼林貴,《秦物質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刷。
26. 王學理、梁 云,《秦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刷。
27. 王蘧常,《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8.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第1刷。
29. 史念海,《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一))》,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月初版。
30.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0年1月初版。
31. 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刷。
32. 史念海,《河山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1版。
33. 史念海,《河山集(四)》,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
34. 四川省中國經濟史學會編輯,《中國經濟史研究論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35. 田 靜,《秦史研究論著目錄》,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6. 田昌五、安作璋、孟祥才,《中國歷代經濟史(先秦兩漢卷)》,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1刷。
37.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1998年3月第2刷。
38. 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初版。
39. 石璋如等,《中國歷史地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3年7月初版。
40. 安作璋、李伯謙主編,《山東通史》(先秦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刷。
41. 曲英杰,《先秦都城復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刷。
42. 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1版。
43. 朱雲影,《中國上古史講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印,78學年度版。
44. 江小群、胡欣,《中國地理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2月。
45. 江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10月。
46. 何光岳,《秦趙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刷。
47. 何光岳,《楚源流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48.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69年4月初版。
49.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4月第1版第1刷。
50. 余也非,《中國古代經濟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1998年8月第2刷。
51.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5月初版。
52.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第1版第1刷。
53. 吳 慧,《中國古代商業》,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初版第1刷、1995年12月初版第2刷。
54. 吳兆辛,《中國稅制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4月第1版,1998年北京第1刷。
55. 吳榮曾,《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56.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
57.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58. 宋治民,《戰國秦漢考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刷。
59. 宋鎮豪,《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60. 巫寶三,《先秦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刷。
61. 李元慶,《三晉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太原第1刷。
62. 李存山,《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63. 李亞農,《西周與東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11月。
64. 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65.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43年7月初版、76年6月4版。
66. 李長傅遺著、陳代光整理,《禹貢釋地》,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67. 李約瑟原著、柯林.羅南改編、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中華科學文明史》第1卷,2001年12月第1版第1刷。
68. 李淵海,《中國農業史話》,台北,開明書局,民國71年10月初版。
69. 李埏等著,《「史記.貨殖列傳」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1版。
70. 李斯泰主編,《齊文化大觀》,中共中黨校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71. 李新泰,《齊文化大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72.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第1版。
73.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台北,駱駝出版社,1983年3月初版。
74. 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3月初版。
75. 沈玉成,《左傳譯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月第1版、1997年11月北京第5刷。
76. 沈長云,《上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77. 沈長云、魏建震、白國紅、張懷通、石延博,《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第1版第1刷。
78. 汪家倫、張芳,《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12月。
79. 谷霽光,《中國古代經濟史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80. 谷霽光,《史學文集》(第二卷經濟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刷。
81. 辛樹幟,《禹貢新解》,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年初版。
82. 周 徵,《周秦軍事思想史》,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國62年6月初版。
83.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84. 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85.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86.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台灣,開明書局,民國58年。
87. 岳琛主編,《中國農業經濟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11月1版。
88. 林劍鳴,《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11月初版。
89. 林劍鳴,《秦史稿》,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5年。
90. 林劍鳴,《秦國發展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91.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2月初版第1刷。new window
92.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1985年12月北京第二刷。
9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燕下都》,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9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9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6.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2年1月第2刷。
97. 侯志義,《采邑考》,陜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刷。
98. 侯家駒,《中國經濟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1年7月初版。
99.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12月初版。
100. 侯紹庄,《中國古代土地關係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刷。
101. 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36年7月初版、民國68年9月台一版。
102.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6年9月初版、79年7月5版。
103. 姚秀彥,《秦漢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9月初版。
104. 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北京,水利電力公司,1987年。
105. 宣兆琦、李金海主編,《齊文化通論》(上、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山東第1刷。
106. 柯育彥,《中國古代商業簡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1995年7月第2刷。
107.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5月初版。
108. 洪安全,《春秋的晉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民國61年。
109.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963年第1版。
110. 韋 葦,《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11.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刷。
112. 唐嘉弘主編,《先秦史論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刷。
113. 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商務書局,民國25年。
114. 孫 健,《中國經濟通史》(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5. 孫 翟,《春秋時代之世族》,台北,廣文書局,民國85年6月再版。
116. 孫祚民,《山東通史》(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1版。
117. 孫開泰,《中國春秋戰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18.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第1版。
119.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61年3月初版。
120. 徐衛民,《秦都城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21. 徐樹梓主編,《先秦齊國經濟管理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刷。
122. 晁福林,《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6月第1版第1刷。
123. 袁 林,《兩周土地制度新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刷。
124. 馬伯煌,《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25. 馬持盈,《中國經濟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2月臺修訂1版。
126. 馬洪路,《中國遠古暨三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刷。
127. 馬開梁,《遠古三代秦西漢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刷。
128. 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與建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刷。
129.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130. 張正明,《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1版。
131.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刷。
132. 張正明、劉玉堂,《湖北通史(先秦卷)》,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33. 張立志,《山東文化史研究甲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0年6月初版。
134. 張守軍,《中國歷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35. 張志哲,《震蕩與整合:春秋歷史文化流程》,合肥,黃山書社,1991。
136. 張京華,《燕趙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995年第2版。
137.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遠古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頁22-23。
138. 張敏如,《簡明中國人口史》,山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
139.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台北,新陸書局,民國79年修訂版。
140. 張鴻雁,《春秋戰國城巿經濟發展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
141. 許 宏,《先秦城市古學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刷。
142.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6月初版、83年10月初版第4刷。
143.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初版第1刷、1995年修訂版第1刷。
144. 郭仁成,《楚國經濟史新論》,武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45. 郭文韜,《中國農業經濟史綱》,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1版。
146. 郭正忠,《中國鹽業史(古代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147. 郭成仁,《楚國經濟史新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48.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版。
149.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上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第2版上海第四刷。
150. 郭德維,《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8月。
151. 陳伯瀛,《中國田制叢考》,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7月初版、76年12月再版。
152. 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53. 陳啟天,《商鞅評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5月台1版、1995年10月台2版。
154. 陳龍飛主編,《山東省經濟地理》,湖北,新華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刷。
155. 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56.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續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157.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12月。
158. 彭 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刷。
159. 彭安玉,《殊途同歸─春秋戰國改革的歷史走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160. 惠富平,《史記與中國農業》,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刷。
161. 曾仰豐,《中國鹽政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臺1版、76年6月臺4版。
162. 曾金聲,《中國先秦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民國58年3月初版。
163.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64.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165.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5年9月初版。
166. 童書業,《中國疆域沿革略》,台北,開明書局,民國46年10月台1版。
167. 童書業,《春秋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重版第1刷。
168.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1刷。
169.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論叢》,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9月1版。
170. 項斌、馬僔、梁寶柱、陳書明合編,《中國古代財政思想史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71. 馮寶志,《三晉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172. 黃 松,《齊魯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1995年4月第2刷。
173. 黃乃隆,《中國農業發展史─古代之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2年5月臺初版。
174. 黃中業,《戰國盛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刷。
175. 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1刷。
176.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民國66年。
177. 黃留珠,《周秦漢唐文明》,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78. 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第1版第1刷。
179.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刷。
180. 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考古大事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81. 楊 寬,《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82.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83. 楊 寬,《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印書館,1997年10月初版1刷。
184. 楊 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臺灣商印書館,2002年2月初版1刷。
185. 楊生民,《中國春秋戰國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6. 楊東晨,《陜西古代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
187.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刷。
188. 楊開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9. 楊權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刷。
190. 葉驍軍,《都城論》,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刷。
191.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92.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193. 漆 俠主編,《中國改革史(先秦─清末)》,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
194. 趙 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4年4月初版。
195. 趙 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4月初版、85年3月初版5刷。new window
196.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1版。
197. 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98.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2002年1月第2刷。
199. 劉 斌,《臨淄與齊國》,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00. 劉玉堂,《楚市商賈》,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01.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版第1刷。
202. 劉岱總主編、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民生的開拓》,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1年初版、民國81年第7刷。
203.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侯之變遷》,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1月修訂版第1次印刷。new window
204. 劉海年、楊一凡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一冊甲骨文金文簡牘法律文獻,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
205. 劉澤華、李瑞蘭,《競爭、改革、進步─戰國歷史反思》,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206. 樊志民,《秦農業歷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07. 蔣建平、柳思維、朱堅貞、曾賽豐,《中國商業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08. 鄭學檬,《中國賦役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刷。
209. 鄧海波,《中國歷代賦稅思想及其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3年4月臺初版。
210.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2年9月新1版。
211. 黎東方,《先秦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9月重慶初版、1966年7月臺1版第1刷、1995年11月修訂版第1刷。
212.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1999年5月第2版第1刷。
213. 蕭 清,《中國古代貨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14. 蕭 璠,《先秦史》,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9月1版4刷。
215. 蕭國鈞,《春秋至秦漢之都市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8月初版。
216. 錢 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17. 錢 穆,《古史地理論叢》,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1年7月初版。
218.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219. 錢 穆,《國史大綱(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29年6月初版、80年4月修訂18版。
220. 霍有光,《司馬遷與地學文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刷。
221. 戴均良,《中國城市發展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1版。
222. 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証》,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刷。
223.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1版。
224. 韓連琪,《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刷。
225.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店,民國73年6月初版、86年4月15三刷。
226.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91年1月初版。
22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10月臺灣第1版。
228.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刷。
229.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長沙,商務印書館,民國27年3月。
三、博碩士論文
(一)博士論文
1. 陳茂進,《齊文化研究─臨淄城制和齊學風》,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3年5月。new window
2.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3.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6月。new window
4.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6月。new window
(二)碩士論文
1.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new window
2. 李疏影,《蘇秦與戰國縱橫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6月。
3. 林天人,《戰國時代泗上十二諸侯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4. 林俞學,《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重要人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民國84年6月。
5. 秦照芬,《漢代鐵工業對經濟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6. 陳彥良,《東周全國市場的結構與形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7. 陳純芝,《秦帝國大一統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8. 廖運憲,《春秋戰國時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9. 褚錦婷,《戰國遊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9年6月。
10. 趙潤昌,《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11. 謝松易,《論戰國變法運動對貴族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2.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13. 謝英彥,《春秋戰國之際(西元前七至四世紀)三晉歷史文化變化析論》,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四、期刊
1. 丁稼民,〈臨淄小記〉,《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6、7合期,民國26年6月,頁375-361。
2. 于云翰,〈論春秋戰國時代城市習俗的變遷與重構〉,《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5期,頁102-107。
3. 于孔寶,〈古代最早的絲織業中心─談齊國“冠帶衣履天下”〉,《管子學刊》1992年第2期,頁55-62。
4. 于孔寶,〈論稷下之學與戰國學術中心〉,《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頁13-22。
5. 于琨奇,〈論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所有制關係的變化〉,《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1期,頁53-57。
6. 于嘉芳,〈齊刀幣始于戰國考〉,《管子學刊》1997年第1期,頁89-96。
7. 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山西省原平縣出土的戰國貨幣〉,《文物》1965年第1期,頁45-55。
8.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長治分水嶺古墓的清理〉,《考古》1957年第1期,頁103-118。
9.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第3期,頁111-137。
10. 山西省文物管理員會,〈山西陽高天橋出土的戰國貨幣〉,《考古》1965年第4期,頁166-170。
11. 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侯馬北西庄東周遺址的清理〉,《文物》1959年第6期,頁42-44。
12.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臨淄齊故城試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6期,頁289-297。
13.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燕下都城址調查報告〉,《考古》1962年第1期,頁10-19、59。
14.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調查組、河南省博物館登封工作站、河南省登封縣文物保管所,〈河南登封陽城遺址的調查與鑄鐵遺址的試掘〉,《文物》1977年第12期,頁52-61。
15.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天津南郊巨葛庄戰國遺址和墓葬〉,《考古》1965年第1期,頁13-16、20。
16.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河北滄縣肖家樓出土的刀幣〉,《考古》1973年第1期,頁35-41。
17. 孔繁銀,〈曲阜大城村現一批蟻鼻錢〉,《文物》1982年第3期,頁92。
18. 文崇一,〈楚的政治組織〉,《楚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56年,頁new window
19. 毛公強,〈即墨故城與即墨刀貨〉,《管子學刊》1992年第3期,頁92-94。
20. 毛公強,〈齊刀「安陽」地望考〉,《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頁91-92。
21. 王 亮,〈山東臨沭縣發現戰國楚幣〉,《考古》1985年第11期,頁1041。
22. 王 健,〈商品經濟因素與齊文化〉,《管子學刊》1995年第1期,頁42-49。
23. 王 毅,〈試論齊國市場管理的舉措〉,《管子學刊》1994年第4期,頁37-39。
24. 王民信,〈田氏篡齊始末〉,《思與言》第1卷第4期,民國52年,頁24-28、16。new window
25. 王仲孚,〈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中國歷史上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4年,頁31-44。new window
26. 王仲孚,〈試論六國滅亡的順序〉,《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12月初版1刷,頁621-640。new window
27.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12月初版1刷,頁593-620。new window
28. 王仲舒,〈洛陽燒溝附近的戰國墓葬〉,《考古學報》1954年第8期,頁127-162。
29. 王光緯,〈禹貢土壤的探討〉,《禹頁半月刊》第2卷第5期,民國23年11月,頁14-23。
30. 王吉文、王道旺,〈山西翼城出土戰國布幣〉,《文物》1992年第8期,頁91-92。
31. 王志民,〈秦國滅齊的思考〉,《管子學刊》1992年第3期,頁62、64-67。
32.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3號,民國68年6月,頁471-539。
33. 王彥輝,〈東周秦漢時期的工商政策與豪民兼併-兼論〝以末致財,用本守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14-19。
34. 王恢,〈周秦都邑考〉《中國歷史地理》第一輯,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頁41-63。
35.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先秦時期貢、賦、稅源流考〉,《先秦、秦漢月刊》1988年5月,頁4-20。(《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18-29)
36. 王雅紅,〈秦楚勝敗的文化分析〉,《江漢論壇》1996年第10期,頁39-42。
37. 王嗣洲,〈大連市三處戰國貨幣窖藏〉,《考古》1990年第2期,頁102-105。
38. 王慎行,〈從兵器銘刻看戰國時代秦之治鑄手工業〉,《人文雜誌》1985年第5期,頁76-83。
39. 王維坤,〈試論中國古代都城的構造與里坊制的起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頁73-110。
40. 王衛東,〈臨淄盛衰原因試探〉,《管子學刊》1999年第1期,頁69-83。
41. 王震亞,〈從雲夢秦簡看秦的經濟立法〉,《簡牘學研究》第1輯,1997年1版1刷,頁55-63。
42. 王曉波,〈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第63卷第3期,民國70年9月,頁15-32。
43. 王曉波,〈戰國初期的法家─李悝和吳起〉,《食貨復刊》第3卷第12期,民國63年3月,頁547-565。new window
44. 王興亞,〈論齊威王〉,《管子學刊》1990年第4期,頁43-46。
45. 王獻唐,〈齊國鑄錢的三個階段〉,《考古》1963年第11期,頁636-629。
46. 丘光明,〈試論戰國衡制〉,《考古》1982年第3期,頁516-527。
47. 冉昭德,〈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頁43-63。
48.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朝陽門外出土的戰國貨幣〉,《考古》1962年第5期,頁254-255。
4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馬河考古隊,〈燕中都城址調查與試掘〉,《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三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7月。
50. 古兵,〈吉林輯安歷年出土的古代錢幣〉,《考古》1964年第2期,頁83-85。
51. 史念海,〈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的分布〉,《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月初版,頁87-118。
52. 史念海,〈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月初版,頁278-305。
53. 史念海,〈戰國至唐初太行山東經濟地區的發展〉,《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月初版,頁144-177。
54. 史念海,〈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1期,頁19-57。
55. 史念海,〈釋《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的「陶為天下中」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月初版,頁119-143。
56. 史建群,〈戰國秦漢世風的區域性特徵〉,《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87-95。
57.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簡報〉,《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頁1-19。
58. 田 心,〈江蘇寶應發現楚國“郢爰”金幣〉,《考古通訊》1958年第5期,頁33-34。
59. 田澤濱,〈試論商鞅的稅制改革〉,《東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5期,頁74-82。
60. 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9年第5期,頁51-55。
61. 白秦川,〈先秦貨幣考〉,《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5-18。
62. 白廣美,〈中國古代海鹽生產考〉,《鹽業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43-62。
63. 石 文,〈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礦井遺址是奴隸創造歷史的光輝見證〉,《文物》1975年第2期,頁13-18。
64. 石小同,〈《管子》對鐵的開發與經營管理〉,《管子學刊》1994年第4期,頁53-54。
65. 石永士,〈戰國時期燕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頁12-136。
66. 石永士,〈燕下都、邯鄲和靈壽故城的比較研究〉,《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頁40-48。
67. 石永士,〈燕國的衡制〉,《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198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頁172-175。
68. 石永士、王素芳,〈燕國貨幣的發現與研究〉,《燕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350-381。
69. 石家庄地區文物管理所,〈河北靈壽縣出土的戰國錢幣〉,《考古學集刊》第2集,1982年,頁83-92。
70. 石祚華,〈江蘇高淳發現楚國銅貝〉,《考古》1988年第5期,頁473。
71. 仝晰綱,〈春秋戰國時期鄉村社區的變異及其社會職能〉,《文史哲》1999年第4期,頁68-73。
72. 任乃強,〈說鹽〉,《鹽業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3-12。
73. 曲英杰,〈《春秋》經傳有關齊都臨淄城的記述〉,《管子學刊》1996年第2期,頁47-52。
74. 曲英杰,〈新鄭考〉,《歷史地理》第7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頁72-75。
75. 曲英杰,〈齊都臨淄城復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1期,頁83-105。
76. 朱 活,〈匽幣管窺─略談匽國貨幣的幾個有關問題〉,《燕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306-333。
77. 朱 活,〈泰山之陰齊幣論〉,《管子學刊》1994年第2期,頁85-89。
78. 朱 活,〈從山東出土的齊幣看齊國的商業和交通〉,《文物》1972年第5期,頁55-59。
79. 朱 活,〈談山東海陽出土的齊國刀化─兼論齊刀的購買力〉,《文物》1980年第2期,頁63-68。
80. 朱 活,〈談山東濟南出土的一批古代貨幣─兼論春秋戰國時期有關齊國鑄幣的幾個問題〉,《文物》1965年第1期,頁37-45。
81. 朱幟,〈河南舞陽縣發現楚國金幣〉,《考古》1989年第3期,頁204。
82. 江志禮、王靈光,〈山東即墨出土一批戰國刀幣〉,《考古》1995年第5期,頁426。
83. 江廣新,〈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學術論壇》1994年第1期,頁84-88。
84.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程東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頁113。
85. 米士誡、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頁95。
86. 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洛陽西郊一號戰國墓發掘記〉,《考古》1959年第12期,頁653-657。
87. 何 晉,〈秦稱"虎狼"考〉,《文博》1999年第5期,頁41-50。
88. 何 烈,〈中國牛耕技術的起源〉,《大陸雜誌》第55卷第4期,民國66年10月,頁182-2。
89. 何宇同,〈商鞅的重農思想和農業政策〉,《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5年第2期,頁56-61。
90. 何茲全,〈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6期,頁2-13。
91. 何琳儀,〈三晉方足布匯釋〉,《人文雜誌》1994年第6期,頁69-74。
92. 何琳儀,〈燕國布幣考〉,《燕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338-344。
93. 余天熾,〈戰國秦漢的重農抑商政策及其歷史檢討〉,《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1期,頁71-76。
94. 冶 軍,〈銅綠山古礦井遺址出土鐵制及銅制工具的初步鑒定〉,《文物》1975年第2期,頁19-23。
95. 冷鵬飛,〈戰國秦漢時期農業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史》2002年第3期,頁2-8。
96. 吳連城,〈山西省芮城縣出土的戰國貨幣〉,《文物》1958年第6期,頁64-65。
97. 吳榮曹,〈戰國授田制研究〉,《先秦、秦漢月刊》1989年10月,頁53-60。(《思想戰線》1989期第3期,頁73-80)
98. 吳榮曾,〈秦漢時期歷史演進的趨勢〉,《中國歷史上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4年,頁45-56。
99. 吳榮曾,〈從秦簡看秦國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的狀況〉,《文物》1978年第5期,頁50-54。
100. 吳曉松,〈湖北黃岡縣禹王城出土一批銅蟻鼻錢和其它文物〉,《考古》1984年第12期,頁1095。
101. 呂世忠,〈齊國的漁業〉,《管子學刊》1990年第2期,頁41-43。
102. 呂卓民,〈秦咸陽城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4期,頁45-55。
103. 宋 杰,〈春秋時期中國政治力量的分布態勢和列國興起的地理原因(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48-51。
104. 宋 杰,〈春秋時期中國政治力量的分布態勢和列國興起的地理原因(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7-13。
105. 宋 杰,〈春秋戰爭之地域分析與列國的爭霸方略(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14-19。
106. 宋 杰,〈春秋戰爭之地域分析與列國的爭霸方略(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1-6。
107. 李 元,〈論戰國時代的人才觀〉,《求是學刊》1989年第3期,頁72-77。
108. 李 紅、岳 梅,〈洛陽小屯村發現東周空首布〉,《考古》1988年第12期,頁87-89。
109. 李 眾,〈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鋼鐵冶煉技術發展的探討〉,《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頁1-20。
110. 李 零,〈中國古代居民組織的兩大類型及其不同來源-春秋戰國齊國居民組織試析〉,《先秦、秦漢月刊》1988年12月,頁71-87。(《文史》1988總28,頁59-75)
111. 李 霖,〈河北承德發現燕國刀幣範〉,《考古》1987年第3期,頁196。
112. 李元章,〈山東栖霞出土一批齊刀化〉《文物》1985年第1期,頁84-87。
113. 李江浙,〈燕國破齊的背景及準備〉,《燕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頁52-60。
114. 李自智,〈東周列國都城的城郭形態〉,《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3期,頁69-75。
115. 李宗侗〈封建的解體〉,《中國上古史待定稿》(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論輯委員會出版,民國74年6月,頁594-583。new window
116. 李則鳴,〈春秋戰國史中幾個問題的探討〉,《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頁91-97。
117. 李科友,〈東周時期江西地區的楚文化及其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198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頁51-58。
118. 李家浩,〈試論戰國時期楚國的貨幣〉,《考古》1973年第3期,頁192-196。
119. 李根蟠,〈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看戰國畝產和生產率〉,《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28-36。
120. 李訓祥,〈戰國時代「壹」的觀念〉,《新史學》第4卷第3期,1993年9月,頁1-17。
121. 李冕世,〈論戰國七雄的疆域與地理環境所產生影響〉,《成大歷史學報》第1號,民國63年7月,頁23-69。new window
122. 李清和,〈論商鞅變法〉,《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25-33。
123. 李清凌,〈戰國秦漢西北地區的手工業〉,《簡牘學研究》第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1刷,頁173-178。
124. 李善明,〈商鞅的經濟思想〉,《文史哲》1974年第2期,頁83-90。
125. 李瑞蘭,〈戰國七雄改革成敗得失散議〉,《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頁70-78。
126.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73年10月初版,頁173-194。
127. 李賓弘,〈我國早期絲織業的分布及其重心的形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2期,頁117-122。
128. 李學勤,〈關于東周鐵器的問題〉,《文物》1959年第12期,頁69。
129. 杜 勇,〈論先秦時期官工賈的社會身份〉,《先秦、秦漢史月刊》1993年3月,頁69-75。(《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3期,頁136-142)
130. 杜正勝,〈周代封建解體後的軍政新秩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臺北,民國73年3月,頁73-113。
131. 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集刊》第56本3分,民國74年9月,頁485-542。new window
132.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先秦、秦漢月刊》1991年7月,頁30-36。(《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頁1-7,14)
133. 佟柱臣,〈考古學上漢代及漢代以前的東北疆域〉,《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頁29-35。
134. 周 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的貿易及貨幣的流通〉,《先秦、秦漢史月刊》1993年6月,頁43-47。(《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2期,頁29-34)
135. 周自強,〈生產力發展規律與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頁3-15。
136. 周振鶴,〈秦漢風俗地理區劃淺議〉,《歷史地理》第1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頁55-67。
137. 孟 浩、陳 慧、劉來城,〈河北武安午汲古城發掘記〉,《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頁43-47。
138. 尚志儒、趙叢蒼,〈秦都雍城布局與結構探討〉,《考古學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頁481-491。
139. 林甘泉,〈從出土文物看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革〉,《文物》1981年第5期,頁34-44。
14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懷來北辛堡戰國墓〉,《考古》1966年第5期,頁231-242。
141.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邢台曹演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頁43-50。
142.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易縣燕下都44號墓葬鐵器金相學考察初步報告〉,《考古》1975年第4期,頁241-243。
143.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發掘報告〉,《考古》1975年第4期,頁228-240、243。
144.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易縣燕下都第21號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2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12月,頁69-82。
145.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磁縣下潘汪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頁73-116。
146.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邯鄲市文物保管所,〈趙都邯鄲故城調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頁。
147. 河南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岡社附近古墓葬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10期,頁3-18。
14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百家庄遺址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4期,頁3-5。
14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鄭市郊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祉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第2期,頁61-77。
150. 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土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頁61-66。
151. 邵 鴻,〈商品經濟與戰國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強化〉,《先秦、秦漢史月刊》1992年4月,頁51-58。(《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頁102-109)
152. 邵 鴻,〈略論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頁53-57、75。
153. 邱德修,〈我國最古老的紀念幣─齊返邦刀〉,《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頁57-59。
154. 金學山,〈西安半坡的戰國墓葬〉,《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頁63-92。
155. 阜陽地區展覽館,〈安徽阜陽地區出土的楚國金幣〉,《考古》1973年第3期,頁162-164。
156. 侯 強,〈春秋戰國市建置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83-89、27。
157. 侯家駒,〈「開阡陌」辨〉,《大陸雜誌》第59卷第2期,民國68年8月,頁22-31。
158. 侯家駒,〈從經濟發展觀點看由封建制度到秦漢大一統的演變與特色〉,《大陸雜誌》第79卷第4期,民國78年,頁1-17。
159. 俞敏聲,〈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頁156-161。
160. 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程橋二號東周墓〉,《考古》1974年第2期,頁116-120。
161.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咸陽城及宮殿遺址研究中爭論的幾個問題綜述〉,《文物考古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
162.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咸陽故城形制〉,《文物考古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
163.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變革前后咸陽墓葬的變化〉,《文物考古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
164. 奎相、陳涴,〈春秋戰國時期改革之同異及啟示〉,《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頁86-92。
165. 姜龍啟,〈山東昌邑發現 字刀幣〉,《文物》1985年第6期,頁93-94。
166. 宣兆琦,〈試析齊國經濟思想發展的主要階段性特點〉,《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頁64-70。
167. 宣兆琦,〈試談齊國的土地制度〉,《管子學刊》1992年第1期,頁45-50。
168. 宣兆琦,〈論戰國時期的齊國政治體制〉,《先秦、秦漢史》1997年第1期,頁44-50(《管子學刊》1996年第3期,頁21-27)。
169. 洪善思,〈歷代關於商鞅變法的兩派論爭〉,《歷史研究》1976年第3期,頁68-71。
170. 洛陽博物館,〈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頁6-15。
171. 胡平生,〈青川秦墓木牘“為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文史》第19輯,頁216-221。
172. 胡安全,〈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區發展問題〉,《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頁73-76。
173. 苗濟田、趙志厚,〈河北省灤平縣發現一批窖藏戰國貨幣〉,《文物》1981年第9期,頁93。
174. 倪運照、席為群,〈安徽肥西縣出土蟻鼻錢〉,《考古》1992年第8期,頁740。
175. 夏 鼐,〈魏文侯一朝之政治與學術〉,《夏鼐文集》(下),北京,社會科文獻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1版,頁233-249。
176. 夏子賢,〈春秋時期新舊勢力鬥爭辨析〉,《先秦、秦漢史月刊》,(1991年9月),頁23-28。
177. 夏子賢,〈淺談秦國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人文雜誌》1984年第4期,頁81-85。
178. 夏子賢,《春秋時期新舊勢力鬥爭辨析》,《安徽史學》1991年第3期,頁42-47。
179. 孫媛貞,〈禹貢職方史記貨殖列傳所記物產比較表〉,《禹貢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34年,頁26-28。
180. 孫善德,〈山東海陽出土一批齊刀化〉,《文物》1980年第2期,頁69-72。
181. 容城縣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發現三批燕國貨幣〉,《考古》1994年第5期,頁471-472。
182. 徐中舒,〈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new window
183. 徐中舒,〈耒耜考〉,《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new window
184. 徐中舒,〈論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與城鄉對立等有關問題〉,《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4期,頁2-15。
185. 徐中舒,〈戰國初期魏齊的爭霸及列國間合縱連橫的開始〉,《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
186. 徐衛民,〈涇陽為秦都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1期,頁155-159。
187. 徐衛民,〈秦都城研究瑣議〉,《浙江學刊》1999年第6期,頁140-144。
188. 徐鴻修,〈從祿賞制度的演變看周代的土地制度─兼評”軍功地主”論〉,《文史哲》1972年第2期,頁3-11。
189. 晁福林,〈先秦時期爵制的起源與發展〉,《河北學刊》1997年第3期,頁73-81。
190. 晁福林,〈商鞅史事考〉,《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123-132。
191. 晁福林,〈試論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的發展與演變〉,《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40-44。
192. 晁福林,〈論戰國相權〉,《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頁179-192。
193. 晁福林,〈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化及其社會影響〉,《江海學刊》1996年第4期,頁108-114。
194. 柴曉明、龔國強,〈北京房山區出土的燕國刀幣〉,《考古》1981年第11期,頁1046-1047。
195. 秦照芬,〈中國古代用鐵時代脞論〉,《輔仁歷史學報》第6期,民國83年12月,頁23-36。new window
196. 耿建軍,〈江蘇邳縣發現郢爰〉,《文物》1992年第7期,頁59。
197. 袁仲一,〈從考古資料看秦文化的發展和主要成就〉,《文博》1990年第5期,頁7-18、111。
198. 郝良真、孫繼民,〈論早期邯鄲城的興起〉,《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頁3-6。
199. 馬先醒,〈周秦漢臨淄城郭形制及其府寺區之更徒〉,《史學彙刊》第6期,民國64年4月,129-46。
200. 馬克林,〈略論戰國秦漢的經濟立法思想〉,《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5期,頁35-41。
201. 高至喜,〈從長沙楚墓看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199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頁59-66。
202. 高專誠,〈三晉變法的當代思考〉,《晉陽學刊》1999年第2,太原,頁68-77。
203. 涂書田,〈安徽省壽縣出土一大批楚金幣〉,《文物》1980年第10期,頁67-71。
204. 常正光,〈春秋時期宗法制度在晉國的開始解體與晉國的稱霸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頁45-66。
205. 常敘政,〈山東博興出土齊國貨幣〉,《文物》1984年第10期,頁64。
206. 張玉勤,〈論戰國時期的國家授田制〉,《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4期,頁34-39。
207. 張光明,〈由齊幣的出土論齊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管子學刊》1991年第2期,頁84-88。
208. 張光明,〈淄博地區先秦文物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管子學刊》1993年第3期,頁91-96。
209. 張光明,〈談「齊之化」和「無文刀」〉,《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頁87-90、17。
210. 張有智,〈有道變無道:春秋晉國史中最生動的一頁〉,《史林》2001年第1期,頁27-31。
211. 張有智,〈論春秋晉國宗族組織間的政治關係〉,《史林》2000年第1期,頁19-23。
212. 張忠勛,〈河北玉田發現戰國布幣〉,《文物》1992年第6期,頁75。
213.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租賦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1期,頁18-25。
214.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73年10月初版,頁195-222。(原載《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2期,頁26-41。)
215. 張榮錚,〈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頁58-62。
216. 張維華,〈齊長城考〉,《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1、2、3合期,民國26年4月,頁121-149。
217. 張毅力,〈河南省內黃縣石光村發現刀幣〉,《考古》1988年第10期,頁958。
218. 張興智、徐雪琪,〈先秦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頁24-29、7。
219. 張龍海,〈齊刀幣〉,《管子學刊》1987年第2期,頁36。
220. 張龍海、吳誠鴻、李翼賢,〈臨淄殉馬考辨〉,《管子學刊》1993年第2期,頁95。
221. 張龍海、李劍,〈山東齊國故城內新出土的刀幣錢範〉,《考古》1988年第11期,頁1054-1055。
222. 張龍海、楊英吉,〈臨淄近年來刀幣的發現〉,《管子學刊》1989年第4期,頁95-96。
223. 張鴻雁,〈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史哲》1984年第4期,頁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