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象
作者:簡良如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Ju Chie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方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文心雕龍》形象智術個體/聖人情/志人文/自然Wen Xin Diao Longfiguresmentisindividual/saintsentiment/willWen of man/N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文心雕龍》研究一般仍止於文學層面,對於文學以外範圍,則集中在藉〈原道〉對比漢、唐時期的文以載道觀點,或其與儒、釋、道的關聯。本文別於上述者,在由文論切入,探討《文心雕龍》對個體問題、技術論、自然與人文性等整體世界圖象之討論,以進行對《文心》自身思想的探究。這是為了對應《文心雕龍》綜理先秦經典、吸納時代新學的撰著規模,及其對個體如何以個體方式實現經典之道的反省,所做的研究。劉勰思考的面向,就人本身而言,有兩項重點,即:一、個體如何成其真實之獨立性;二、個體固然不必為聖哲,但其如何突破自我侷限,以達成如經典般真實的客體之道。此二項討論,分別見諸文術論、文體論所屬篇章。文結合二者,方使個體之文取得等同聖人之文的正面價值。其次,劉勰更就人與萬物關係進行論述,說明人、物彼此和諧一體,及其共通的明雅素質。通過這對人、物關係的討論,人文對應存在世界之真實與德性,亦獲得證明。
除首章緒論和末章結論外,本文另分七章,主題如下:第二章釐清《文心雕龍》「文」之基本定位。包括由彦和〈序志〉自述與《文心雕龍》整體撰述架構,直觀該書由文探究心之體用(智術運作)和人論的研論目標;並就《文心》幾項關鍵概念加以釋解,如「文」、「采」、「道」和「道心」、「神」和「神理」等。數概念既是貫穿《文心雕龍》的主要詞語,影響了其後的詮釋取向,也包含劉勰對其獨特的理解,為探求《文心》必需之前提。第三章論人為制作之真及文之真實性問題。本章對舉人文與物,乃對文作為人別具用心、用智的刻意之作,是否存在矯揉造偽或任意妄為等爭議的分辨。若文有著與本真萬物相當之真,則文及其制作活動所具有之意義甚至必然性,便無可置疑。於此前提下,文始有偏美或兼善之可能,亦才有文德或神理、道文之境。本章對文之真的討論,故自文如何對應萬物的角度切入,再就「人為成分極其量時,文之真實性何在」等文之限度問題作結,並展示其真之「正/變」型態。第四章技術論,則不再由外部的支持(如與萬物之對應)求證文的正面價值,直接探究文優位於其他事物的原因。該章之所以從「技術」著眼,則緣於技術正是文和他物共通而足以為對照的基點。如同萬物般,文亦本諸技術制作而成物,不僅是無形之思維感受,更確實地在世界中存在而具備實質作用,從而標誌出制作主體與制作成果皆必然為真的具在事實。另一方面,技術亦使所有資於技術而出者,都因後者日漸之熟練和進益,成為可變、可昇華的有機物。如自然萬物之生發、茁壯、成熟般,文亦如是。因而,以技術論文與他物,同時也正視了它們不止於物性之物的獨有生命。這是說:本文對文和其他事物的比較,並非僅是物性特質的比較,相反地,更從文和萬物各自形成其術的目的或動機,加以對照。第四章因此也可說是對文之目的和實際運作的原則說明。第五章質采論,開始進入對文章本身的分析,但仍延續前數章連結人和萬物世界而論的做法,唯更直接是文章內含之面向。劉勰在文章中指出一足以對等對應萬物的層面──宅情之章,它並是文章之質、文章所以炳煥之因。透過它,劉勰說明人文將自然以及萬物世界究竟體現為何種圖象,而存在整體又為文提供了何種正面的意義。自第六章以下,則藉對《文心雕龍》篇章宗旨、議題與結構的析論,開展《文心雕龍》以文論實現心論、人論的具體成就。第六章文術論,不僅歸納了文章體貌及制作技術,同時亦反映出劉勰對個體情性(心術體用之種種向度)、個體建立及其價值問題的反省。第七、八章有關文體論的整理,則扣緊作為文思關鍵之志意,就文章具體的內容體式、取向、高下標準等,做概括的條理。由於文體論不似文術論般僅以泛用在各類文章上的制作原則為論述重心,而更兼有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和對個別文體的制作期許,文體和經典又有不同的本末系統,且關乎思志,這些具體而核心的面向,故亦呈現出劉勰對實際人事、時空內容的分析和理想,顯示了《文心雕龍》對人文向度的整體構思。此二章故為《文心》人論層次最重要的展示。
通過上列章節論述,本文重新詮論了《文心雕龍》文論內涵,使之更實質地觸及了〈序志〉對個體生命、軍國禮典等種種人文議題的關懷,而不止於對文學作品的評賞論析而已。也因對其文本更細微的梳理,本文對於該書數項重要概念也形成了異於傳統的詮解,如道之意涵、神理之義、「文/采」或「文/質」之定義、文與章判分之層次、比興之義、術與數、《文心雕龍》全書結構等,而為本文之重要成果。
Most studies on Wen Xin Diao Long were limited on the level of literature, as for those problems beyond the scope of literature, those studies then turned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o Origin〉and the intimate relation of Tao and Wen in the Han and Tang periods, or its relation with the Confucianist, Buddhist, Taoist traditions. Our study differs from the above in that, it rather explores the total Worldviews as expounded in problems of Individuality, Technique, Nature and Wen of Man, and through these problems, the thoughts of Wen Xin Diao Long.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en Xin Diao Long not only synthesizes all classical literatures of the Pre-Tsin period, but also absorbs all the new trends of writing in its period, resulting in a new reflection on how an individual can realize in an individual manner the Tao in the Classics. For me, the thought of Liu Xhie has 2 main dimensions: 1. how an individual can become a true individual, 2. though an individual can’t be a saint, still it can transcends itself as an individual and accomplishes the Objective Reality as expounded in the Tao of the Classics. These 2 dimensions can be seen in the chapters on the Technique of Wen as well as in those concerning the Genres of Wen. Wen when it is a union of these two (Technique and Genres), makes the writings of an individual reaching the positive values of writings of the saints, thus accomplishes a new view of individuals as transcendence of itself as individuality, and furthermore, Liu Xhie also centers his thinking on how an individual can be in harmony with the World of man and things around him, how such a harmony can be completely positive and righteous. Liu Xhie wanted to tell us finally, how with such a harmony can Wen be viewed as the reality and only virtue of the human world.
參考文獻
本條目以《文心雕龍》研究文獻為主要範圍,並配合論文撰寫方向擬定閱讀項目。共分專著與編著書目、相關研究論著、期刊論文三個部分。書目部分首列《文心雕龍》校注版本,以明《文心》文本概況。繼列近世學者對於《文心雕龍》的專門研究。隨後則根據前人著述、今人著述之分,編列相關論著。前人著述部分並按經、史、子、集之序排列,且以六朝文獻為主,今人著述部分則按內容主題細分。相關之學術論文則位列本條目之末。

一、《文心雕龍》校注版本、研究論著暨工具書
文心雕龍札記黃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85年
文心雕龍考異張立齋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文心雕龍校釋劉永濟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文心雕龍綴補王叔岷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文心雕龍校證王利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文心雕龍斠詮李曰剛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文心雕龍校注拾遺楊明照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
文心雕龍通解王禮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文心雕龍義證詹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文心雕龍譯注陸侃如、牟世金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唐寫本《文心雕龍》殘本合校潘重規香港:新亞研究所,1970年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林其錟、陳鳳金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王金凌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文心雕龍講疏王元化台北:書林出版社,1982年
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詹鍈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文心雕龍論叢蔣祖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文心雕龍論稿畢萬忱、李淼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文心雕龍術語探析陳兆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魏晉文論和文心雕龍呂武志台北:樂學書局,1988年
劉勰年譜匯考牟世金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沈謙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文心雕龍新論王更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劉勰和文心雕龍陸侃如、牟世金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黃亦真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文心雕龍研究戶田浩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勰的文類理論與儒家的整體性世界觀:一個辯護陳昭瑛台北:台大外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文心雕龍研究牟世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文心雕龍新探張少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文心雕龍本義陳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文心雕龍系統觀石家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王運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輯~第六輯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濟南:齊魯書社,1983~1992年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甫之、凃光社主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文心雕龍綜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文心同雕集戶田浩曉等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
文心雕龍研究薈萃饒芃子主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輯~第四輯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00年
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文心雕龍研究張少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心雕龍研究史張文勛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劉渼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文心雕龍研究史張少康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文心雕龍資料1~2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文心雕龍索引朱迎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心雕龍學綜覽楊明照主編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文心雕龍辭典周振甫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戚良德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二、《文心雕龍》研究之相關著述
毛詩正義孔穎達等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尚書正義孔穎達等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禮記正義孔穎達等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周易正義孔穎達等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論語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孟子注疏趙岐章句舊題孫奭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漢書班固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後漢書范曄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後漢紀校註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三國志陳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書房玄齡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書沈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齊書蕭子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書姚思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書姚思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魏書魏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齊書李百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周書令狐德棻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隋書魏徵等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南史李延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史李延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舊唐史劉昫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新唐書歐陽修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補晉書藝文志丁國鈞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隋書經籍志補張鵬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隋書經籍志考證章宗源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隋書經籍志考證姚振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文獻通考馬端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史通通釋劉知幾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老子注王弼上海:中華書局,1954年
莊子集釋郭慶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
荀子集解王先謙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論衡校釋黃暉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潛夫論集釋胡楚生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人物志校箋李崇智巴蜀書社,2003年
抱朴子葛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博物志校正范寧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
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余嘉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顏氏家訓集解王利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弘明集僧祐北京:九洲圖書公司,1998年
廣弘明集道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意林馬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樂府詩集郭茂倩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詩品注鍾嶸撰、陳延傑注釋台北:開明書局,1968年
文選李注義疏高步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蔡中郎文集蔡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曹子建集曹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嵇康集注殷翔等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阮籍集校注陳伯君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陸士衡文集陸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文賦集釋張少康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三國史論集姚季農等台北:古籍史料出版社,1972年
魏晉南北朝史勞榦台北:華岡出版部,1980年
魏晉南北朝史王仲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唐長孺北京:三聯書局,1955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唐長孺北京:三聯書局,1959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長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周一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周一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萬繩楠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羅宏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兩晉南朝的士族蘇紹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楊筠如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漢晉學術編年劉汝霖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劉汝霖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中國中古思想史郭湛波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
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譚家哲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兩漢思想史徐復觀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漢晉文化思潮變遷研究汪文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魏晉思想論劉大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魏晉玄學史許杭生等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湯一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林麗真台北: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年
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張蓓蓓台北: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
古代文論萃編譚令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柯慶明、曾永義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六朝文論廖蔚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67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王運熙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張淑香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興膳宏、戴燕選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文體與形式趙憲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郭英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目錄思想史余慶蓉、王晉卿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四、相關學術論文
王夢鷗 從〈辨騷〉篇看《文心雕龍》論文的重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5期,1971年
尤雅姿〈從《顏氏家訓》探其與《文心雕龍》文學觀之異同〉,《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
方介〈《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7期,1988年
林聰舜〈從劉彥和「矯訛翻淺,還宗經誥」的宗經思想論文章「體、勢、常、變」之極則〉,《孔孟月刊》,18卷8期,1980年
高大威〈文體論在劉勰宗經思想中的意義〉,《中華學苑》,第47期,1996年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東海學報》,1卷1期,1959年
談文良〈試論《文心雕龍》的「雅麗」標準〉,《揚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第51期,1988年2月
黃景進〈宗經與辨騷:劉勰論「文之樞紐」〉,《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
孫蓉蓉〈論古代文學批評的趨同思維〉,《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古典文學》第3集,1981年
鄭毓瑜〈《文心雕龍》的辭氣論:兼論辭氣品鑒與人物品鑒的關係〉,《台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年
鄭毓瑜〈文化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2000年12月
譚家哲〈懿美與美〉,《形上史論》下部,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簡良如〈《文心雕龍》在人文與經學著述問題上之認識與處理〉,《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二期,1998年
簡良如〈共體文明的創建與理想──《詩經•大雅》之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一期,2002年
饒宗頤〈《文心雕龍》探原〉,《文轍──文學史論集(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