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孕產民俗及文學作品之研究
作者:鐘珮煖
作者(外文):Pei-nien Chung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進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孕產民俗禁忌胎神胎教孕產文學十月懷胎歌pregnancy customstaboofetus godprenatal educationpregnancy literatureSong of Pregnancy in Ten Month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對古代婦女而言,懷孕生產是徘徊於生死之間的關卡,因而在民俗上,孕婦的言行舉止均受到相當大的制約,希望透過種種的禁忌與巫術行為保護孕婦、胎兒及旁人。這些民俗現象的產生,和孕產不潔、沖犯觀念、同類互感、胎神、外象內感的觀念息息相關,形成獨具一格的孕產文化。「孕產」的概念包含相關禁忌的文化現象以及安胎、養胎、胎教的概念與方法,其過程始自受孕,終於生產。除了醫學上的認知之外,孕產的概念亦是一種文化的建構。本論文先由孕產民俗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探討,再延伸至寓寄了大量孕產意涵與文化的孕產文學。本論文除了緒論及結語外,分成兩大範疇:第二、三、四、五章論述孕產文化,第六、七章論述孕產文學,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序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展望等。
第二章〈妊娠民俗與禁忌〉將妊娠禁忌分為行為、飲食、環境三大類,並詳細說明其成因。胎兒性別之預測及轉化亦是本節重點,如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栽花換斗。
第三章〈胎神與安胎法術〉首先介紹逐月胎神及逐日胎神的運行規律及特徵,並指出胎神的源頭為日游神。接著敘述安胎符、安胎法術與咒語,並指出胎神的本質是「煞」而非神,所以人們對胎神的態度是害怕恐懼多於尊重。
第四章〈生產民俗與禁忌〉,產婦處於生命極大的關口,因而受到種種的制約,以確保母子均安。生產民俗包括安置產房、產婆的選定、催生禮、各種安產法術、祈求孕產神明、催生符籙等等。最後討論替命帶流蝦的產婦「送流蝦」,以及替難產而死的婦人「拜血盆」。
第五章〈傳統胎教思想的原理及其演變〉,筆者將胎教歷史發展分為奠基、發展、成熟三個時期。早在西漢初賈誼《新書‧胎教》就已專文論述胎教,但此時胎教的對象僅止於皇后一人,目的是生下優秀的王儲,東漢以後胎教的對象逐漸擴及到貴族。到了魏晉南北朝胎教逐漸擴大到民間,內容也越來越平民化,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提出「外象內感」之說,影響後世整個胎教思想。元明清以後,中醫婦產科醫師意識到胎教的重要,大力推廣,並強調飲食禁忌。康有為提倡成立「胎教院」,被視為胎教思想集大成者。本章最後論述傳統胎教對今人的啟示。
第六章〈孕產歌謠及說唱〉,中國早期文學作品對於孕產之苦幾乎隻字未提,
一直到唐代敦煌卷子情況才有所改變。不論變文或佛教歌曲,加入孕產之苦,一則強化父母之恩,二則更能夠引起女眾的共鳴,這是佛教中國化的展現。其中〈十恩德〉、〈十種緣〉大受歡迎,一直到現在普遍流傳於各省的〈十月懷胎歌〉,仍可以見到其影子。僅以閩南為例,不論說唱或歌謠,都有專門歌頌孕產之苦的作品,至今仍流傳。由於十月懷胎的題材大受歡迎,許多說唱都喜好以此為引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喪事場合中的《十月懷胎經》。
第七章〈孕產故事探析——以棺中產子為例〉:孕產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棺中產子故事」,此類故事不僅流傳於大江南北,日本甚至西方國家都有出現,可以獨立為一種故事類型。棺中產子故事蘊含豐富的文化意涵,如難產的普及性、假死及死後分娩的可能性、傳宗接代的壓力、大孝顯親及光宗耀祖的觀念、母愛的至死不渝等。
透過孕產民俗及孕產文學的論述,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國文化中的生命觀、傳統中醫對孕產過程的理解、性別意識、傳宗接代的觀念、民俗思想中的巫術原理等,並可更進一步豐富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與理解。
For the women in the ancient times, pregnancy and giving birth would have been dangerous. As a result, in folk custom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limitations about do's and don'ts for pregnant women. These do's and don'ts have been set up in the way of taboos and sorcery to protect pregnant women, embryos and anyone around.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notions about mysophobia, offending gods and spirits, corresponding of the same kind, fetus god, external imagery and internal reaction, as well as a unique cultural trend of pregnancy. The notion of pregnancy includes related taboos i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calming fetus, nurturing fetus and prenatal education from fertilization to parturition. In additional to medical processes, gestation and parturition are involved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customs of pregnancy, this paper is to probe into literary works about pregnancy. This paper,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chapters 2, 3, 4 and 5 discuss the culture about pregnancy, and the chapters 6 and 7 discuss the literary works about pregnancy. The key poi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introductory chapter is about research motivation, study scope as well as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es in the past and research targe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Gestational customs and taboos, which discusses gestational taboos in terms of behavior, diet an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ir causes. Forecasts and changes of gender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 such as plants for changing gender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fetus god and sorcery of calming fetus, which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thly and daily fetus gods and indicates the source of fetus god is day-patrol god. Next discussed are symbols, sorcery and incantation of calming fetus.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nature of fetus god is malignant deity rather than god, which explains folk's fear of fetus god.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pregnancy customs and taboos. Pregnant women are supposed to behavior in a certain way to keep themselves and the fetuses safe. The involved customs include arranging delivery rooms, choosing midwifes, hastening child delivery, procreation sorcery, worshiping fertility gods, and symbols of delivery. Finally discussed are the customs of giving shrimps and doing obeisance to blood pot.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raditional prenatal education and its evolution. The paper divid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renatal education into three phases.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West Han Dynasty, Jia Yi (賈誼) has particularly talked about prenatal education. However, prenatal education applied to Queen only, with the purpose of giving good birth to royal offspring. After East Han Dynasty, prenatal education applied to aristocrats. In the period from later stage of Han Dynasty thoug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renatal education applied to common people. In Northern Qi Dynasty, Xu Zhi-cai (徐之才) brought up the theory of "external imagery and internal reaction",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renatal education in later history.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importance of prenatal education was stress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publicized among common people. Kang You-wei (康有為)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enat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he was viewed as the great thinkers of prenatal education.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prenatal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period is also discussed.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pregnancy ballads and oral literature. The theme of pregnancy has not foun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until Tang Dynasty. In the 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the theme was presented in the Buddhistic Literature. "Ten Types of Kindness" and "Ten Types of Causation" are famous examples. "Song of Pregnancy in Ten Months" and its variations are found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which presents the same them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this theme is presented in ballads and oral literature. Such a theme of pregnancy is even found in "Book of Pregnancy in Ten Month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a well-known story in which a baby is born in a coffin. This story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China as well as in Japan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Rich cultural meanings can be found in this story, such as dystocia, the possibility of parturition after death, the pressure of having sons to carry on the family name, filial piety, honoring ancestors, and mother's love.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he folk customs and literature of pregnancy, the viewpoints of life, the comprehension of pregnanc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 ideology of gender, having sons to carry on the family name, the sorcery in the folk thinking are all deeply interpreted, to further shed light on the studi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culture.
參考書目
本論文參考書目按類別分為十三大類:一、民俗通論;二、各地民俗;三、巫術與禁忌;四、孕產中醫典籍;五、胎神及符咒;六、胎教;七、敦煌孕產;八、各地孕產歌謠及說唱類;九、筆記小說及故事類;十、博碩士論文;十一、工具書;十二、手抄本十三、相關網站。體例說明如下:
1、 每一類別當中,先條列專書,再列單篇論文。
2、 每一類別的專書或單篇論文,再以朝代先後排序。
3、 民國以後的書目大致依照出版年份排序,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年代集中條列。
4、 國外著作置於每一類別最末。

一、民俗通論

西晉張華著、民國祝鴻杰譯註:《博物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見《筆記小說大觀》正編(二),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3年。
元代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讚書》,見《道藏》第十八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商務印書,民國年11月初版,民國72年10月台2版,頁32。
徐桂蘭:《中國育俗的文化疊合》,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
阮昌銳:《傳薪集》,台中市:臺灣省立博物館,民國77年。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研究》,台中市:台灣省立博物館,民國78年。
阮昌銳、馬以工、辛意雲編撰:《中國人的生命禮俗》,臺北:十竹書
屋, 民國81年。
吳雪峰、張錦松:《台灣禮俗彙編:婚喪篇》,臺北縣:板橋市農會,民國79
年。
馬以工:《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臺北市:十竹書屋,民國81年。
鄭土有:《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陳瑞隆:《台灣生育、冠禮、壽慶禮俗》,世峰出版社,民87年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編:《中國民間文化──人生禮俗研究》,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1版。
鄭曉江、萬建中主編:《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羅時時:《中國婦女生活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6月。
胡 戟:《中國古代禮儀》,陝西人民社,1994年6月。
刑 莉:《搖籃邊的祝福──中國誕生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2001年1月2次印刷。
藍翔、張呈富、竇昌榮主編:《華夏民俗博覽》,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 月。
直江廣治著、王建朗等譯:《中國民俗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林新乃:《中華風俗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
江紹原:《中國禮俗迷信》,渤海灣出版社,1989年。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雪犁主編:《中國民俗源流集成》,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徐杰舜:《漢族民間風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來生:《風俗流變——傳統與風俗》,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
牧雨、齊放編著《消逝的風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黃 石:《黃石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商務,1998年12月。
汪玢玲:《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上) 》,吉林人民,1999。
周斅肅輯:《古今怪異集成》中編,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台北:武陵出版社,2003年2月。
胡敏、萬建中等編著:《漢族民間信仰風俗》,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
許 平:《餽贈禮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12月。
陳怡魁:《九十六年農民曆》,台北:大元書局,2006年9月。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探討》,板橋:稻香出版社,民國95年6月再版。
盧昌德:《紅燭白蝶——宮廷人生禮儀》,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林瑤棋:《婦孺保護神——臨水夫人》臺中: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9年。
沈平山:《中華神明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王曉麗:《中國民間的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燕仁(馬書田):《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1998年1月二刷。
陶思炎:《中國鎮物》,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7年7月。
宋錦秀:〈傳統妊娠文化中的婦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性別、民俗與宗教」專號,2002年,頁67~73。臺北:教育部訓委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呂阿昌:〈和妊娠及生產有關的臺灣民俗〉,《民俗臺灣(中文版)》,1990年,頁143~149。
宋錦秀:〈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的觀點〉,《臺灣史研究》,7卷2期,2001年,頁126-127。new window
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3年,頁257~336。
段友文:〈晉南生育習俗用語及其觀念〉,《語文研究》1998年第二期,總第67期,頁62。
方 燕:〈宋代生育巫術的社會和文化語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5月,頁129~頁130
張 珣:〈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之描述初探〉,見李玉珍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書局,92年11月初版,頁33~67。
呂理政:〈台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二期,中研院民族所,民國79年3月,頁16。

二、各地民俗

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1990年,(原書1941年),臺北:武陵出版社。
萬寶璋:《閩台民間習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民國85年9月,二版四刷。
洪敏麟:《台灣風俗探源》,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2年。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民國67年5月初版(原書1934年出版)。
吳文星、鄭瑞明編譯:《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市 : 省文獻會,1987年(原書1902年)。
魏英滿:《台灣生育、冠禮、壽慶禮俗》,台南:世鋒出版社,2002年1月。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李秀娥:《臺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禮俗》,臺北市:臺原出版社,民國80年。
塗順從:《南瀛生命禮俗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90年。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台北:眾文圖書,1986年7月。
王 灝:《台灣人的生命之禮——成長的喜悅》,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台北:武陵出版社,2003年2月。
山 曼:《山東民俗》,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8年3月。
陳垂成:《泉州習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葉明生︰《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民俗曲藝叢書,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10月。
胡紹華:《傣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段友文:〈晉南生育習俗用語及其觀念〉,《語文研究》1998年第二期,總第67
期。
三、巫術與禁忌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1月第1 版。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詹鄞鑫:《心靈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任 騁:《中國民間禁忌》,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或台北市:漢欣文化,1993 年。
任 騁:《中國民俗通志——禁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第1版。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金 澤:《宗教禁忌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5月版。
李緒鑑:《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台北:博遠出版社,1980年1月。
趙建偉:《中國古代禁忌》,太原:新華出版社,1991年12月。
趙建偉:《人世的「禁區」──中國古代禁忌與風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吳寶良:《中國民間禁忌與傳說》,學苑出版社,1990年6月版。
張寅成:《中國古代禁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英)詹.喬.弗雷澤著、江培基譯:《金枝》,臺北:久大出版社,1991年初版。
林茂賢:〈孕婦禁忌二十一問〉,《嬰兒與母親》2007年7月,頁29。
廖麗蘭中醫師:〈懷孕禁忌二十一問〉,見《嬰兒與母親》2007年7月,頁40。
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3年。

四、孕產中醫典籍

東漢末張仲景《金匱要略》,見《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醫部彙考卷三八五‧婦人胎前門一》,台北:鼎文書局,年份未標示。
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原書已亡佚,現今所見為收錄在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養胎第三》,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國69年5月第三版。
隋代巢元方:《巢氏病源》台北:商務印書館,清乾隆四十四年文淵閣欽定本,1978年。
唐代丹波康賴(日人)撰,嚴一萍選輯《醫心方》,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61年。
唐代王燾著,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國69年5月第三版。
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6月。
南宋朱端章:《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見盛維忠主編:《陳自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10月。
南宋代陳自明撰,《婦人大全良方》,(故宮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見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南宋代陳自明著,鄧榮坤中醫師編著:《婦人良方大全》,台南:世一書局,民國71年6月初版。
元代朱震亨:《格致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代萬全:《婦科秘要》,見《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醫部彙考‧婦人胎前門二〉,台北:鼎文書局,年份未標示。
明代薛己:《薛氏醫案》,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63冊,醫家類‧《薛氏醫案》,台北商務印書管,民國72年。
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9月。
清代張隱庵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月二刷。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2次印刷。
劉 杰:《中國八卦醫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李長福等編著:《孫思邈養生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4月。
廖育群:《中國傳統醫藥》,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8 月1版1刷。
王慶餘:《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陳立懷:〈陳自明對護理學的貢獻〉,長春:《長春中醫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199年12月。

五、胎神及符咒

撰人不詳:《太上三洞神咒》,見《道藏》第一冊,洞真部本文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上清天心正法卷》,見《道藏》第十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卷下,見《道藏》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唐宋年間的《太上說六甲直符保胎護命妙經》,見《道藏》〈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靈寶頌教濟度金書》,卷273,見《道藏》第八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北宋道經《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見《道藏‧洞真部‧宿字號》,見《道藏》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見《道藏》第三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太一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見《道藏》第九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明代朱權:《曜仙肘後經》,見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選擇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清代李光地等重定《御定星歷考原》,見《四庫全書珍本》第六集,臺北市 : 臺灣商務,民65年。
清代《欽定協紀辨方書》,見王雲五主編《四庫全集珍本》五集,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63年。
程靈凡:《符咒術法漫談》,武陵書局,2003年6月。
姚周輝:《神秘的符咒》,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3月。
林吉成:《符令速學指鑑》,台北:育林書局,2005年10月。
許道仁:《玄符妙法靈術秘笈全科》,台中:瑞成書局,民國92年5月。
陳繕剛:《靈驗符咒速成》,台南:文國書局,2006年3月。
黃耀德:《改運符籙全書》,台南:世一書局,2003年3月。
阮茂森:《中華靈符妙用》,台南:西北出版社,2005年5月。
黃意明:《中國符咒》,台北萬象圖書,1992年5月。
泰明子編:《張天師真傳——萬法秘笈》,新竹:竹林書局,民國53年12月。
洪振峰編著:《正一天師秘笈》,台中:瑞成書局,92年9月。
法玄山人:《道壇符咒應用秘鑑》,臺北:進源書局,2001年。
龍 飛:《符術秘法》,台南:西北出版社,2007年1月。
靈超大法師:《崑崙符籙大全》,台南:世一書局,2003年。
元龍法師《茅山符咒法》,台南:大山書局,民93年10月。
盧勝彥:《靈仙飛虹法:盧勝彥秘傳符籙真跡》,桃園:大燈文化,2004年。
玄道子著:《靈符神咒全書》,滿庭芳出版社,1987年。
真德大師、英真道長、慈連大師、永忠大師、宗學法師、永發大師等:《道法精微玄妙》,臺南:世一文化公司,1997年。
吳宜德:《新編標準萬年曆》,台南:世峰出版社,92年6月出版。
朱勝麟:《朱勝麟正宗通書》,桃園:龍騰出版社,2005年8月。
廖淵用:《廖淵用通書便覽》,雲林:信發堂,民國94年。
吳宜德:《新編標準萬年曆》,台南:世峰出版社,92年6月出版。
劉還月:《台灣黃曆完全解密》,常民文化,2003年1月。
陳鵬仁:《戊子年農民曆》為例,北投: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2008年。
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3年,頁257~336。
宋錦秀:〈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的觀點〉,《臺灣史研究》,7卷2期,2001年,頁117-161。new window
宋錦秀:〈婦人胎產厭勝縱論〉,《歷史月刊》,132期,「驅邪避煞的巫術與信仰」專輯,1999年,頁59-66。
宋錦秀:〈古典妊娠醫書中的「安胎」、「養胎」與「辟殺」〉,《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年,頁77-113。new window
宋錦秀:〈日據臺灣婦女的安胎儀式:以胎神信仰為中心〉,發表於「宗教與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研討會,1996年5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年,頁143-191。new window
宋錦秀:〈八十八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傳統婦女妊娠儀式研究:以「安胎」、「送流蝦」為中心〉(NSC88-2412-H-001-004),4頁,國科會,1999年。

六、胎教類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68年。
漢‧韓嬰著、賴炎元註釋:《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11月,第四版。
漢.賈誼:《新書》,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57年初版。
漢.賈誼:《新書》,見《二十二子》第十三冊,台北:先知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漢.王充:《論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初版。
東漢王充著、袁華忠譯註:《論衡》(下)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漢代劉向著、張敬註釋:《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書局,民國83年初版。
北齊.顏之推著、黃永年譯註:《顏氏家訓》,台北:錦鏽出版社,民國81年初版。
南北朝‧顏之推著、程小銘譯注《顏氏家訓》,台灣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30日。
南宋朱熹:《小學集註》,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0年2月台2版。
清‧張隱庵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康有為:《大同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編:《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葛玲等注:《中國家教古訓》,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丹主編:《兒童發展》,五南出版社,民國80年3月初版三刷。
康有為《大同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吳笑山:〈淺談中國古代「正本」優生觀〉,沈陽:沈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7 月第24卷第4期,頁90~92。
吳淑英、周國光:〈優生與胎教新探〉,貴州: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總第41期),頁1~6。
趙國權:〈淺析中國古代的胎教思想〉,河南: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月,第34卷第1期,頁82~85。
鄧玉娜:〈中國古代胎教文華及傳統思維〉,《文史雜誌》2002年第4 期,頁24~26。
賀雲俠:〈略論我國古代胎教學說的起源和發展〉,南京: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50~57。

七、敦煌孕產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new window
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項 楚:《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6月第1版。
項 楚:《敦煌歌辭總編匡補》,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6月第一版。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舒蘭編:《敦煌歌辭總編(五)》,臺北:渤海堂,民78。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4月。
加地哲定:《中國佛教文學》,佛光出版社,1993年7月。
鄭阿財:〈孝道文學敦煌寫卷「十恩德讚」初探〉,《華岡文科學報》,民70年6月,頁229~279。
潘重規:〈從敦煌遺書看佛教提倡孝道〉,《華岡文科學報》(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第12期,1980年3月,頁197~219。
張涌泉:〈以父母十恩德為主題的佛教文學藝術作品探源——介紹一部珍貴的《父母恩重經》寫本〉,《原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第二輯(1995年1月)。
鄭志明:〈佛教經典的胚胎生命觀〉,《第一屆經典系列學術研討會:經典與宗教》,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5年5月21日。頁1~22。new window
孫修身:〈大足寶頂與敦煌莫高石窟佛說父母恩重經變相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頁57~68。
張騰才:〈父母恩重經變與孝道思想的關系〉,《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2期,頁138~140。
胡文和:〈對大足寶頂父母恩重經變重新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7月。new window
陳昭利:〈「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90年3月,頁169~195。new window
鄭阿財:〈孝道文學敦煌寫卷「十恩德讚」初探〉華岡文科學報,第13卷,民70年6月,頁229~279。
鄭阿財:〈敦煌寫本父母恩重經研究〉,《法商學報》民72年6月,頁311~328。
鄭阿財:〈《父母恩重經》傳佈的歷史考察——以敦煌本為中心〉,收錄於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第一版,頁46。

八、各地孕產歌謠及說唱類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文光出版社,1970年,1936年原刊)。
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1979年。)
鄭恆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公司,1989年)。
黃文博:《台灣人的生死學》臺北市 : 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new window
黃勁連:《台灣歌詩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賴碧霞編:《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民82年,P64。
舒蘭(本名戴書訓):《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70集)台北:渤海堂 1989年。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1~6冊:湖南卷、江西卷、內蒙古卷、陝西卷、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發行,1990~1994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五‧婚姻家庭),臺北:前衛出版社,揚智文化經銷, 民國86年。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徐福全出版,民國87年8月修訂版。
鄭恆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民國78年12月2日。
葉明生︰《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民俗曲藝叢書,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10月。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一)》,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國83年6月。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三)》,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國83年6月。頁206~211。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十)》,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國85年6月。頁168~171。
施福珍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十五)》,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國89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大甲鎮閩南歌謠(二)》,台中縣政府編印,民國84年1月。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浙江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湖南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河南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寧夏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許蓓苓:〈台灣謠諺所反應的生產觀念〉,《孔孟月刊》,民國89年8月,頁39~47。
陳建銘:〈談台灣的答嘴鼓說唱藝術〉,《民俗曲藝》第七十一期,1991年5月。
蔡文婷:〈人生的最後一場戲——牽亡陣〉,《光華雜誌》,民83年5月,P104-111。
蔡懋棠:〈牽亡歌和牽亡歌團〉,《臺灣風物》,民67年6月,P122-196。new window
林豔枝:〈從閩南歌仔冊「病子歌」談傳統孕產習俗與生命關懷〉,《醫護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輔英技術學院,90年4月21日。
陳裕美:〈客家度子歌——談客家婦女由出嫁祈子到行冠禮之間的禮俗〉,《苗栗文獻》第十五期,民90年3月。
蔡文婷:〈人生的最後一場戲——牽亡陣〉,《光華雜誌》,民83年5月,P104-111。
蔡懋棠:〈牽亡歌和牽亡歌團〉,《臺灣風物》,民67年6月,P122-196。new window
林淑慧:〈台灣閩南生命禮俗諺語的文化詮釋〉,《民間文學年刊》創刊號(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7年7月,頁111~143。
日‧諏訪春雄:〈「懷胎十月歌」在日本、朝鮮和中國的流傳〉,《民族藝術》,1996年第4期,頁175~188。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
〈十月懷胎附臨盆經〉,一頁,鉛印本,中研院史語所編號AF─014,戲劇類─福州戲。
〈梳妝臺調十月懷胎〉,一頁,石印本,中研院史語所編號A Tc12─170,雜曲。
〈新編十月懷胎〉,一頁,石印本,上海協成書局出版,中研院史語所編號A Tc18─218。
〈新刻十月懷胎寶卷〉,石印本,上海廣記書局出版,說書,中研院史語所編號A P2─016。
〈新編改良十月懷胎寶卷〉,石印本,上海兩宜社出版,說書─寶卷,中研院史語所編號A P2─014。
《十月花胎.病子歌》全二本,新竹:竹林書局,民78年6月第九版。
〈十月花胎、病子歌全二本〉,民60年1月五版,新竹竹林書局,(卷末出版者為臺中市文林出版社)。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編號AM4070。
〈十月花胎病子歌 〉,新竹:竹林書局,民45年。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編號AM268。
〈十月花胎新歌〉,台中:瑞成書局,年份未標示。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編號AM14-258。
〈改良桃花過渡正月種蔥思食病子鬧蔥守寡新歌〉,寄廈會文堂(石印本),民國3年。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編號AM466。
《蕊翠新歌》 殘篇,出版地、出版年月皆不詳。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編號AM460。

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王順隆教授主持):
〈思食病子歌〉,《新奇雜歌》(木刻本),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10。
〈新刊思食病子歌〉,《新樣桃花過渡‧臺灣種‧病囝懷胎、鬧□守寡合歌》,廈門‧榮記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86。
《改良思食病子歌》,廈門:會文堂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109。
《改良思食病子歌》,上海:開文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174。
《最新病子歌》,台北:光明社,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266。
《花胎病子歌》,台中:文林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272。
〈花胎病子歌〉,《十月花胎、病子歌》,新竹‧竹林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319。
〈最新病子歌〉,《最新病子歌》,嘉義‧玉珍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786。
《十月花胎歌》,台中:文林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272。
〈十月花胎歌〉,《十月花胎、病子歌》,新竹‧竹林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319。
〈最新十月花胎歌〉《新編英臺拜墓、十月花胎合歌》,嘉義‧玉珍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853。
《連枝接葉歌》三,新竹:竹林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289。
《安人哭子馬俊、親合歌》,廈門:會文堂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107。
《青冥擺腳對答歌》,嘉義:玉珍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802。
《勸孝戒淫新歌》,台中:瑞成書局,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編號906。

九、筆記小說及故事類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一編,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一),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第五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二),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第五版
宋‧洪邁:《夷堅志》(一)(二)(三)(四),台北:明文書局,民國83年9月再版。
宋‧洪邁:《夷堅志補》,台北:明文書局,民國83年9月再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筆記小說大觀》第六編,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宋‧郭彖:《睽車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笑笑生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
明‧鄭仲夔:《耳新》卷七〈鬼生朝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4年。
明‧王圻:《稗史彙編》,見《筆記小說大觀‧三編》(六),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清‧張潮輯:《虞初新志》,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12月。
清‧褚人穫:《堅瓠廣集》,臺北:新興書局,民國77年。
清‧張潮:《虞初新志》卷十,見《筆記小說大觀(正編)》(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3年。
清代王趾祥:《此中人語》,見《筆記小說大觀(正編)》(六),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3年。
清代袁枚:《子不語》,星光出版社,1989年。
周斅肅:《古今怪異集成》中編〈妊娠類〉,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
中國傳奇編輯委員會:《中國傳奇》第六冊.民俗傳說,台北:莊嚴出版社,1987年8月頁100~101。
尚仲豪、郭思九、劉允褆:《佤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
嚴汝嫻、劉宇:《中國少數民族婚喪風俗》,中共黨校出版社,1991年11月。
曹英 主編:《中國神祕文化鑒賞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年8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龔 斌:《鬼神奇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鬼神世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灣民間故事集》。
林 藜:《臺灣民間傳奇》第十集,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民間故事》第二集,新竹: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2000年3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new window
文彥生:《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9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9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1998年12月。
徐華龍編著:《鬼學全書》卷二,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11月。
蔡春華《現世與想像——民間故事中的日本人》,〈女子的面影〉,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澤田瑞穗:《鬼趣談義》〈墓中育兒譚〉,國書刊行會,1976年版。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方廣錩、任遠、崔昌頤、方廣鑒:《佛經中的民間故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德)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德)斯蒂‧湯普森著,鄭海、鄭凡、劉薇琳、尹燕萍、馮曉堅、趙文相、楊福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2月。
鍾敬文:〈中日民間故事比較泛說〉,《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3期。
李稚田:〈「鬼文化」的思辨〉,《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3期。
顧希佳:〈鬼母育兒型故事的類型分析及其流變軌跡〉,《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4期。
蔡明潔:〈鬼母育兒之「棺中飼兒」故事解析〉,第十七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國立中山大學主辦,2007年5月12日。

十、博碩士論文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之果報故事研究》,文化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2月。
黃菊芳:《〈渡子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國87年。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江美文:《台灣勸世類「歌仔冊」之語文研究--以當前新竹市竹林書局所刊行个台語歌仔冊為範圍》,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民國92碩論。
張燕輝:《臺灣桃園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民國90年。
謝玉玲:《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國88 年。
黃佳蓉:《從閩南歌謠探討台灣早期的婦女婚姻生活》,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民國92年。
姚孟君:《「父母恩重經」的歷史發展與文化詮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民國92年。
周西波:《道教文獻中孝道文學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3年。new window
鄭名棋:《敦煌佛教民間文學之研究──以講唱文學與文化義蘊為中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論,民國92年。
林佳慧:《敦煌歌辭中民俗題材之研究——以《敦煌歌辭總編》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3年。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養與教》,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謝玉萍:《金門傳統生育禮俗之探討》,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民國93年。
楊淑玲:《生育習俗對中老年婦女保健觀念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民國92年。
蔡政純:《明代醫生行醫精神及其現代意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民國93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0年。new window
張淑女:《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選擇術——以人神、妊娠禁忌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所,民國82年。
翁幸宜:《中國傳統習俗、孕婦心理壓力與母子健康之前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所,民國84年。
郭莉娟:《古代婦產科學對女人身體的建構》,成功大學歷史學所,民國87。
譚澎蘭:《禮記理想政治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民國90年。
林雯淑:《魏晉南北朝女教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民國90年。
吳亦偉:《禮記的禮教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民國84年。
闕百華:《日本胎教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民國83年。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
李婉君:《台灣河洛語有關查某人諺語之研究》,彰化:彰師國文教學碩士班,2003年6月

十一、工具書

《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年份未標示。
傳美琳、申士垚:《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張有池:《中國民俗辭典》臺北:智揚,2003年。

十二、手抄本

《十月懷胎答辭》手抄本(曾秋雄道長提供)
《十月懷胎經》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十二月花神咒》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血盆懺》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落地府探宮科儀》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栽花換斗科儀》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祭婆姐科儀》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三十六婆姐神咒》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祭流霞科儀》手抄本(道教淨明教理事長蔡國雄提供)

十三、相關網站

「中國民俗網」
「江蘇旅遊信息網」http://www.jstour.com/
〈陝西產前風俗〉,見福建民俗網。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yWftU-s0swYJ:dict.folkw.com/Dict.asp%3Fid%3D3277+%E5%AD%95%E5%A9%A6+%E5%96%AA%E7%A6%AE+%E7%B4%85&hl=zh-TW&ct=clnk&cd=5&gl=tw

「中醫歷史」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lishi/Xulun/xulun.htm
『http://bbs.baby-kids.com.tw/viewtopic.php?t=14191』BABY-KIDS 討論區 《懷孕的禁忌》
神州旅遊信息,網址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sjmzlyjj/2003-09/1064646640.html
文建會「台灣民間信仰網站」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htm
文建會「台灣宗教藝術資訊網」http://ci6.lib.ntu.edu.tw:8080/religion/
國立臺灣大學特藏資源展示系統)http://ci6.lib.ntu.edu.tw:8080/db/detail.jsp?id=A2972&dtd_id=16
中研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王順隆教授主持):
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