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樂舞伎研究
作者:許美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ei Lin Shiu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先秦歌舞唐代教坊舞樂宋代樂舞伎說唱散樂引舞舞旋色雷中慶大曲曲破舞頭院本雜劇永歌踏爨卓歇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宋代在中國舞蹈史地位重要,上承隋、唐歌舞之遺風,下起元、明以來戲曲藝術之隆盛,尤其宋代「樂舞伎」,在中國表演藝術史具有關鍵性地位。
本論文的各個章節,雖然可以各自獨立,但所探討的同屬於宋代「樂舞伎」之主題,之所以分為十個章節,在於研討說明,宋代「樂舞伎」之起始、發展與影響價值。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之方法、 研究之範圍、文獻回顧與討論。第二章先秦歌舞。敘述神話歌舞;夏商祭祀歌舞之夏樂、假面祈雨歌舞。周代禮樂之六代舞、六小舞、詩經舞樂、儺儀歌舞、九歌巫舞。第三章唐代之樂舞。敘述唐代舞蹈之民族舞蹈、西域歌舞戲、敦煌舞樂、宴樂舞蹈、歌舞大曲。唐代教坊舞樂之唐代教坊、唐代教坊之樂舞伎。第四章唐、宋樂舞伎與文人。敘述唐代樂舞伎與文人之環境因素、唐代樂舞伎與文人。宋代樂舞伎與文人之歌舞環境、宋代樂舞伎與文人。第五章宋代說唱之樂舞伎。敘述樂舞伎小唱之小唱由來、小唱方式、小唱樂舞伎。樂舞伎嘌唱、唱賺之嘌唱、叫唱與唱賺。樂舞伎說唱諸宮調之里巷歌謠、諸宮調表演藝術、諸宮調之樂舞伎。第六章宋代散樂之樂舞伎。敘述散樂之起於河市樂人、散樂之形式。散樂樂舞伎之特色、樂戶與樂戶樂舞伎。雜劇樂舞伎之妝旦樂舞伎、女優人、弟子雜劇、樂戶雜劇。第七章宋代樂舞伎之引舞 。 敘述宋代舞隊之舞隊由來、舞隊形式、舞隊表演藝術。宋代樂舞伎引舞之竹竿子、花心、引舞舞頭、引戲戲頭。
第八章宋代樂舞伎之舞旋色。敘述舞旋所見文獻、舞旋用三台度曲、舞旋在大曲曲破中之應用、舞旋色。
宋代「樂舞伎」之研究,以舞蹈史為經,以表演藝術—舞蹈、說唱、散樂、隊舞..為緯,兼具宏觀與微觀之視點,除了繼承舞蹈史學之外,更開展展宋、金雜劇院本; 其中”引舞”、 ”歌板色”、 ”舞旋”與戲頭”、末色…都是個中翹楚,也是論文重點所在。其他如唐、宋文人與樂伎、宋代「樂舞伎」色、藝兼備與審美美感…等也是研究重點所在。
Song Dynasty is very significant in Chinese dance history. Descended from Shui and Tang traditions, and followed by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Song Dynasty yuewuji (music and dance performers) have played a critical row in Chinese performing art history.
There are ten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even though each chapter can stand on their own, I combined them into one volume as a way t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their influences, because they are all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topic of Song Dynasty yuewuji.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iscussing the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and parameter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documents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Two: Qin Dynasty Music and Dance, describing the mythical music and dance, Shia and Shang Dynasties music and dance of rituals, Rain dance, Zhou Dynasty Six Generation dance, psalm music and dance, dispelling ceremony song and dance, Nine Song Witch Dance and etc., Chapter Three: Tang Dynasty Music and Dance, Folk dances, music, dance and drama from western territories, TunHuang music and dance, Banquet dances and Da Qu. Tang Dynasty governmental music and dance institute and their yuewuji. Chapter Four: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cholars and yuewuji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apter Five: Song Dynasty local tunes sung by dancers, their origin and styles, the official tunes and their performers, and many other types of music and dances. Chapter Six: Song dynasty, San Yue(the term used to call the performing arts as a whole), its origin, sty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er cast and their performers, acrobatic performers and female performers. Chapter Seven: In Song Dynasty, how the performers introduced the program, the origin of the dance troops, the style and troop performances. Chapter Eight: Song Dynasty Spinning Dance, its documentation and the character and how the spinning dance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ree-Stage and Da Qu Qu Po.
The study of Song Dynasty yuewuji is based upon the history of dance as the back bone, and with performing arts, such as dance, storytelling and singing, San Yue and troop dances as the muscles in between, looking at it from both the micro and macro points of view. Besides the inherent history of dance, this paper further exhibited the scripts of Song and Jing periods. The introduction dancers, singers, spinning dancers, dance leaders and closers were standing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These are the emphasis of my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Tang and Song scholar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music and dance performers, Song Dynasty glamorous and skilled yuewuji and their ability in art appreciation.
徵引書目
一、 漢魏六朝
[漢]班固:《漢書一百二十卷》,1956,台北二十五史編刊館。
[漢]范曄:《後漢書》,1965, 北京中華書局。
[漢]許慎:《說文解字》,1965, 台北文化事業出版社。
[南北朝]楊銜之:《洛陽伽藍記》,原刻景印百部叢刊,1966,台北藝文出版社。
[東晉]王嘉:《拾遺記》,1981, 北京中華書局。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1983, 北京中華書局。
[北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1978,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刻景印百部叢刊,1966,台北藝文出版社。
[晉]陶潛:《搜神後記》,﹙收入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1999,上海古籍出版。
[梁]簫統:《昭明文選》,1979,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後晉]劉昫:《舊唐書》,1975, 北京中華書局。
﹝後漢﹞仲長統:«仲長統論、理亂»,﹙收入«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
[後蜀]趙崇祚 :《花間集評注》,2011, 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唐、五代
[唐]崔令欽:《教坊記》,(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1982,
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
[唐]趙璘:《因話錄》,原刻景印百部叢刊,1966,台北藝文出版社。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1982,
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
[唐]孫綮:《北里志》,(收入«叢書集成»﹚,1936,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于鄴《楊州夢記》, (收入«叢書集成»﹚,1936,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2008,大陸合肥黃山書社。
﹝唐﹞范攄:《雲溪友議十二卷》,(收入«筆記小說大觀»﹚1983,古籍出版社。
[唐]白居易 :《白居易集》,1979, 北京中華書局。
[唐]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1979, 北京中華書局。
[唐]唐于鄴 :《揚州夢記》,﹙收入《叢書集成》﹚,1937,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張唐英 :《蜀檮杌》,﹙收入《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2007,香港迪志
文化出版。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2011, 西安三秦出版社。
三、宋
[宋]王溥:《唐會要》,1955,北京中華書局。
[宋]李昉:《太平廣記》,1961,北京中華書局。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1982,台北木鐸出版社。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二卷》,﹙收入《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2007,香港迪志
文化出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一百卷》,﹙收入《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2007,香
迪志文化出版。
[宋]王灼:《碧雞漫志》,《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宋]史浩:《鄮峰真引漫錄》,﹙收入《疆村叢書》),1957,台北廣文出版社。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1927,上海醫學書社。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0,台
北大立出版社 。
[宋]耐得翁:《都城記勝》,﹙收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0,台北
大立出版社。
[宋]吳自牧:《夢梁錄》, ﹙收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0,台北
大立出版社。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0,台北大
立出版社。
[宋]周密:《齊東野語》,原刻景印百部叢刊,1966,台北藝文出版社。
[宋]洪邁:《容齋隨筆七四卷》,1966,台北商務出版社。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趙升:《朝野類要》,﹙收入《武英殿劇真版叢書》﹚,1969,台北藝文出版社。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沈括:《夢溪筆談三十卷》,(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編》),1975,台北新興出
版社。
[宋]陳暘《樂書卷一八四》,﹙收入王雲五《四庫全書珍本》﹚,1978,臺北商
務印書館 。
﹝宋﹞王曾:《王文正筆錄》,(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 1063冊。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2003,揚州廣陵書社 。
﹝宋﹞耐庵輯、崔文箋正:《靖康稗史箋正》,1988,中華書局。
﹝宋﹞劉塤:《水雲村稿》,﹙收入«四庫全書»文淵閣影本),1972,台灣商務出版社。
﹝宋﹞徐夢華:《三朝北盟彙編》,﹙收入«四庫全書»文淵閣影本),1972,台灣商務出
版社。
﹝宋﹞朱熹:«楚辭集注»,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張炎:«詞源»,﹙收入«詞話叢編»﹚,1986,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邢昺:«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宋﹞孫光賓:«北夢瑣言»,﹙收入«四庫筆記小說»),1972,台灣商務出版社。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1979,台北藝文印書館。
四、元
[元]脫脫: 《宋史》,1997,北京中華書局
[元]脫脫等撰:《遼史》,1997,北京中華書局
[元] 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元] 夏廷芝:《青樓集》,《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二》,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元] 周德清著:《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元]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1998,瀋陽遼寧教育出版。
[元] 鍾嗣成:《錄鬼簿》,《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二》,1982,北京中國戲曲研
究院。
[元]芝庵:《唱論》,﹙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水滸全傳校訂本》,1991,台北貫雅文化事業
[元]高明:《琵琶記》,1970,台北開明書局。
[宋]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1973,台北商務書館
五、明代
〔明〕潘之恆:《潘之恆曲話、汪孝效倚輯注》,1988,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1968,台北中華書局。
[明]隋樹森:《全元散曲》,1964,北京中華書局。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三》,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四》,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王世貞:《曲藻》,﹙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四》,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四》,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 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四》,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明] 魏良輔:《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五》,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五》,1982,北京中國戲曲
研究院。
[明]魏良輔:《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五》,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張岱:《陶庵夢憶》,1995,作家出版社。
[明]孫楷第:《也是園宋、元雜劇考》,大陸揚州廣陵書社。
[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湯顯祖:《湯顯祖戲曲集》,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郝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六》,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 李開先:《詞謔》,﹙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三》,1982,北京中國
戲曲研究院。
[明]呂天成:《曲品》,﹙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六》,1982,北京中國戲
曲研究院。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曲考》,﹙收入任納編:《新曲苑》﹚,1982,北京台灣
中華書局。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六》,1982,北京中國戲曲研
究院。
六、清
[清]褚人穫:《堅瓠集》,2000,北京中國書店。
[清]徐釚:《詞苑叢談》,2008,北京中華書局。
﹝清〕焦循:《劇說》,(收入《焦循論曲三種》),1970,大陸揚州廣陵書社。
[清]王國維著:《王國為戲曲論文集》,2005,台北里仁出版社。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2005,大陸東方出版社。
[清]李漁:《閒情偶寄》,﹙收入《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七》,1982,北京中國
戲曲研究院。
[清]李斗 :《揚州畫舫錄》,1997,北京中華書局。
[清]捧花生 :《秦淮畫舫錄》,﹙收入《香豔叢書》﹚1991,大陸上海書店。
[清]西溪山人 :《吳門畫舫錄》,﹙收入《香豔叢書》﹚1988,大陸上海書店。
[清]李漁:《笠翁傳奇十種》,1990,浙江古籍出版社 。
[清]洪昇:《長生殿》,1966,台北文光圖書公司。
六、近代
李嘯倉:《宋元伎藝雜考》,1953,上雜出版社。
胡忌:《宋金雜劇考》,2008,中華書局。
王佇:《樂妓與宋金元戲劇扮演》,2003,中國戲劇出版社。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1934,上海書店。
黃竹山:《戲曲文物通論》,2009,國家出版社。
張影:《歷代教坊與演劇》,2007,齊魯書社。
劉引等:《歷代名妓詩詞曲三百首》,1992,山西人民出版社。
劉芹:《中國古代舞蹈》,1993,台灣商務印書館。
修君:《中國樂伎史》,,2003,中國文聯出版社。
金千秋:《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1990,人民音樂出版社。
歐陽予倩:《中國舞蹈史》,1985,台北蘭亭書屋局。
唐圭璋:《全宋詞》, 1965,北京中華書局。
唐圭璋:《金元詞選》, 1979,北京中華書局。
隋樹森:《全元散曲》上冊,1964,北京中華書局。
隋樹森:《中國文學概說》,1947,上海開明書局。
吳肅森:《敦煌歌詞選注》,1991,遼寧人民出版社。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1996,東方出版社。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2003,學海出版社
馮沅君:《古劇說彙》,1946,商務印書館。
任半塘:《唐戲弄》,1985,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北二:《曲海揚波》, 1970,台灣中華書局。
劉永濟:《宋代歌舞劇曲錄要》,2007,(大陸中華書局)。
馮雙白:《圖說中國舞蹈史》,2000,(揚智出版社)。
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 1953,上雜出版社。
孫楷第:《元曲研究》,2007,台北里仁書局。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85,台北丹青出版社。
董每戡:《董每戡文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1989,文化藝術出版社。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2000,山西教育出版社。
廖奔:《戲曲文物發覆》,2003,廈門大學出版。
廖奔:《躬耕集》﹚,2009,﹙國家書局出版社﹚。
周貽白:《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1984,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2004,上海世紀出版社。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1965,北京中華書局。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62,北京中華書局。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1987,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1897,(學海出版社)。new window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1975,台北聯經出版社 。
曾永義:《說俗文學》,1980,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1988,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1992,台北商務出版社。
曾永義:《說戲曲》,1997,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永義:《論說戲曲》,1997,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李惠綿:《戲曲表演藝術之理論與實踐》,2006,國家出版社。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2006,台大文史叢刊第九十種。new window
李惠綿:《王冀德曲律研究》,1992, 國家出版社。
梅蘭芳:《戲曲舞台美術》,中國戲劇研究院。
王寧寧:《圖說中國舞蹈史》,2000,台北揚智出版社。
倪鍾之:«中國曲藝史»,1991,台北春風文藝出版社。
王克芬:《中華舞蹈圖史》,2002,台北文津出版社。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鄭騫:《詞選》, 198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中國戲曲研究所﹚。
高文:《全唐詩》,1993,﹙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戲劇院戲曲研究所:《中國戲劇史圖鑑》,200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俞達:《青樓夢》,1988,三秦出版社 。
馬冠林:《李師師與樊樓》,1988,三秦出版社 。
李韌譯:《情史新編》,1987,甘肅人民出版社。
景李虎:《宋金雜劇概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學苑出版社。
黃天驥:《黃天驥自選集》,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孫星群:《西夏遼金音樂史稿》,中國青年出版社。
朱光潛:《談美》,1987,台灣開明出版社。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1987,台灣金楓出版社。new window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1981,台北聯經出版社。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1976,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1971,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陳傳席 :《中國繪畫理論史》,1971,東大圖書公司。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1991,台灣學生書局。
嘉門安雄:《西洋美術史》,1972,台灣大陸書局。
楊仁愷:《中國書畫》,1992,台北南天書局。
沈以正:《敦煌藝術》,台北雄獅美術。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1993,江蘇美術出版社。
單光鼐:《中國娼妓過去和現在》,1995,法律出版社。
徐君、楊海:《妓女史》,1995中國社會民俗出版社。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1990,上海文藝出版社。new window
周道榮等:《中國歷代女子詩詞選》,1983,大陸新華出版社。
譚帆:《優伶史》,1983,﹙收入《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
劉巨才:《選美史》,1997,﹙收入《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1996, 東方出版中心。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1999,浙江大學出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2000,浙江大學出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敦煌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98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唐代繪畫»《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98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宋代繪畫»《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98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遼金繪畫»《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98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八 文物資料
1潘潔姿:《靈岩彩壁動心魄-岩上寺金帶壁畫小記》,﹙收入«文物»﹚。
2﹝宋﹞張澤端:﹤清明上河圖﹥﹙收入《中國巨匠美術》﹚,(錦繡出版社)。
3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
4﹤河南文化局調查安陽天禧鎮宋墓﹥,(文物參考資料),1954第八期。
5周貽白:<南宋雜劇的舞台人物形象> ,(文物精華第一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6揚及云、高青山,<侯馬二水M4發現墨筆提書的墓誌和三篇諸宮調曲詞>。
7暢文齋等: <山西新絳南范莊、吳領莊金元墓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三年﹚。
8李成渝:﹤廣元市南宋墓伎樂石雕管見﹥,《川劇藝術》,1986 年第三期。
9金小民, <宋代月五雜劇碑線刻新發現>(中華戲曲第三十一輯北京文藝出版社)
10周華斌:《南宋燈戲圖說》,(中華戲曲)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
11羅金火、王再建﹤河南溫縣西關宋墓﹥,《華夏考古》1996第一期。
12劉念慈:《宋雜劇丁都賽磚象考》,<文物>1980年第二期。
13周貽白:<南宋雜劇的舞台人物形象>,﹙收入《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