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兩漢蛇意象與龍蛇之化研究
作者:廖堂智
作者(外文):Tang-Chih Liao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器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神話圖騰漢畫像石snakedragonmythtotemTomb stone engrav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在世界各古文明裡的創世神話、洪水神話裡,處處可見蛇的蹤跡,人類一方面畏懼蛇帶來死亡陰影而感受到其魔性;另一方面又驚艷其神奇的生物特質而賦予其神性表徵。因此,在人們的集體潛意識裡,蛇往往預示著水旱災變,也是神聖空間的守護者,一體兩面地兼具「善卅惡」、「光明卅黑暗」、「正卅邪」等雙面象徵意涵,在「常」與「非常」的宇宙生命觀下,蛇常以「變異」之姿,遊走在上古神話想像裡,寄託著人們「變化、再生」的生命想像。「飛龍乘雲,騰蛇游霧」,古人多視蛇、龍為同類,蛇、龍並舉而論在中國先秦的傳統文獻上原是常見的現象,隨著歷史的推演,在兩漢陰陽五行學興起與儒家讖緯神學發酵的作用下,蛇意象在漢代一分為二,其神聖性由龍所接收襲取,進而成為神授君權的帝王符號;其外在形象與龜相結合為玄武,成為另一新興的四靈成員。然而亙古以來對蛇的靈異想像無法一時抹滅,蛇體蜿蜒矯健的意象,配合著氤氳繚繞的雲氣,早已感染互滲在各種靈禽異獸的造型之上,成為漢畫像石裡一幅幅動力美學符號群像了。
The trace of snake appears on everywhere creation myths and flood myth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one hand, people have a fear of the shadow of death brought by snakes to feel its evil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arvel at characteristics of snakes as a magical creature endowed wit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vinity. With people’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snake often betokens flood and drought and also plays a role of a guardian for the sacred space, being in the dual symbolic meanings of “good/evil”, “brightness/darkness” and “uprightness/wickedness.” Snakes usually take on the appearance of “variation” to rove around in the imagination of ancient mythologies under the “common” and “unusual” aspects of the philosophy of cosmic life that repose in people’s imagination over life of “changes, renaissance.” As what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said: “The flying dragon rides on the clouds and the rising serpent wanders in the mists,” the ancient Chines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snake and dragon creatures of the same category that their being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was a frequent phenomenon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With the historical reaso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se of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 Theories and fermentation of divinity in Confucianism during two Han dynasties, the image of snake invariably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in the Han Dynasty that dragon takes over its sacredness to further become a symbol of the monarchy given by gods; its external image combines with the turtle to turn into Xuan Wu that became another member of the emerging four divinities. Since ancient times, nonetheless, imagination over the supernatural of snakes cannot be erased at the moment, and the image of vigorous snakes wiggling around, operating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mist and cloud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nd mutually penetrating into shapes of mythical creatures to turn into a group of symbol of dynamic aesthetics on painting stones in the Han Dynasty.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周)韓非撰,(元)何犿注《韓非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729冊)
(周)荀況撰,(唐)楊倞注《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95冊)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729冊)
(周)墨翟《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48冊)
(周)晏嬰《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周)尹喜《關尹子文始真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292冊,1999年)
(周)屈原等著《楚辭四種》(臺北:華正書局出版,1974 年7月)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80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48冊)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駱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7月)
(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賈誼《新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95冊)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9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98年)
(漢)趙岐注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
(漢)王逸撰《楚辭章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62冊)
(漢)劉向編著,石光英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7月)
(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7年)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上海:上海商務書局,1965年)
(漢)王充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注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1984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82年)
(漢)司馬遷撰,(唐)張守節等注《史記評林‧高組本紀》(臺北:蘭臺書局印行,1968年)
(漢)蔡邕《琴操》(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55冊)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晉)郭象《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56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爾雅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82年)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吳)陸績注《京氏易傳, 尚書大傳, 韓詩外傳》(上海:上海商務出版社,1967年)
(南朝)任昉《述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范瞱撰,(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94年)
(後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73冊)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71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10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2年1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10月)
(唐)歐陽詢,汪紹楹《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7 年9月)
(唐)姚思廉《梁書‧本紀》,(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5年3月)
(唐)姚思廉《陳書‧本紀》(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5年3月)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8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羅願撰;(元)洪炎祖釋《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99年)
(明)胡應麟著《四部正偽》(臺北:臺灣開明出版,196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9年4月)
(明)鄺露撰《赤雅》(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
不著撰人《三輔黃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68冊)
不著撰者《逸周書,竹書紀年,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史部)

二、近代文獻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13年)
陳器文《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興大中文系出版,2010 年12 月)
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一川《中國現代卡裡斯馬典型——20世紀小說人物的修辭論闡釋》(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年10月)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7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5 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2月)
王興平等編《中華文昌文化:國際文昌學術研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4年3月)
伍律《蛇島的秘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乃誠《中華龍:起源和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管出版,2011年9月)
朱歧祥《圖形與文字—殷金文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朱青生主編《中國漢畫研究‧第3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8月)
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95年6月)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玉函山房輯佚書‧五》(上海:蘇州古籍書局,1990年2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5月)
李建傳,牛瑞紅著《中國青銅器圖錄‧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5月)
李映荻《北歐神話》(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李發林《漢畫考釋和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new window
周南泉《古玉動物與神異獸卷:中國古玉斷代與辨偽》(北京:藍天出版社,2007年)
岳南《考古中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驚世記》(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撰《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出版,1982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85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1990年)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new window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第一卷》(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年7月)
張道一《漢畫故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年)
陳一平《淮南子校注譯》(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傅錫壬《白話山海經》(臺北:智揚出版社,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1月)
彭适凡主編《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
程義《日本神話故事》(臺北:星光出版社,1999年)
黃晨淳編著《埃及神話故事》(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
楊家駱主編《本草綱目》(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3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87年)
楊朝明《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7年)
楊絮飛《中國漢畫造形藝術圖典:龍》(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1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葉舒憲、俞建章《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九大文化出版,1990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國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 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聞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5月)
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14年12月)
蔡春華《中日文學中的蛇形象》(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92年)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4月﹚
顏吾芟《中國歷史文化概論》(北京:北方交通大學出版:2002年2月)
羅聯添等編著《國學導讀》(臺北:巨流圖書出版,1990年)
譚旦冏《新鄭銅器》(臺北:臺灣書局出版,1977年6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英)愛德華‧泰勒(E.B.Tylor) 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英)愛德華‧泰勒(E.B.Tylor) 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英)艾恩斯著,孫士海等譯《印度神話》(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1996年11月)
(英)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俄)庫恩著,秋楓等譯《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5 年)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黃龍保等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二卷(臺北:里仁書局出版,1981年)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57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Ⅱ》(臺北:遠流出版,1989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著,渠東譯《圖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塗爾幹(Emile Durkheim,1858-1917)著,苪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出版,1992年)
(奧)佛洛伊德(Freud,Sigmund)《夢的解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羅)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6年) (美)摩爾根著,馬巨等譯《古代社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
(美)阿爾奇‧卡爾(Archie Carr)《爬行動物》(紐約:時代公司出版,1982年)
(美)麥提森(Chris Mattison)著,劉蘭玉譯《蛇類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2009年)
(美)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inson 著,李時芬等譯《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
(美)Tony Allan& Tom Lowenstein著,余黛玉譯《太陽神的祭品:阿茲特克和馬雅神話》(臺北:知書房出版,2005年)
(日)安萬侶著,周作人譯《古事記》(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日)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日)林巳奈夫(はやし みなお)著,常耀華等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年)
(日)白靜川《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三、出土器物圖集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5:青銅器(下)》(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4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4:青銅器(上)》(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4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北京:新華書店出版,1998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南京博物院等編著《鴻山越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淮安市博物館編著《淮陰高莊戰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曹瑋編《漢中出土商代青銅器‧第三卷》(四川:巴蜀書社出版,2006年)

四、期刊論文
尤仁德〈勾雲形珮及相關器物探研〉《故宮文物》,第十一期,1995年2月,頁110-121。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就蛇郎君故事與儀式締結探討排灣、魯凱族的百步蛇文化〉《東華漢學》,2011年7月夏季特刊,頁295-315。new window
王厚宇〈考古資料中的蛇和相關神怪〉《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2月,頁104-116。
王獻軍〈黎漢文化的衝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 與“被終止”〉《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第32卷,總142期),頁110-117。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考古學報》1988年第三期(總第90期),頁257-275。
吉成名〈查海龍紋陶體和龍形堆塑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3期,頁86-8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線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三次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11期,頁1-12(總961-972)。
何慧芬〈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徵〉《藝術學報》第60期1997年6月,頁47-67。new window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七期,1930年6月,頁1347-1375。
吳春明,王櫻〈「南蠻蛇種」文化史〉《南方文物》2012年2月,頁73-89,
李炳海〈蛇:參與神靈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踐蛇之神的文化意蘊〉《文藝研究》2004年1月,頁481-89。
李修松〈試論凌家灘玉龍、玉鷹、玉龜、玉版的文化內涵〉《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11月第25卷第6期,頁P40~45。
李雯〈從考古材料看滇國祭祀〉《大理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11年5月,頁P12-15。
阮昌銳〈臺灣民間的蛇神崇拜〉《臺灣博物館學刊》第32卷第1期,2013年3月,頁44-51。
易學鐘〈晉寧石寨山1號墓貯貝器上人物雕像考釋〉《考古學報》1988年1月第一期,頁P37-49。
林淑貞〈窮究天人之際--六朝志怪「災異書寫」示現的人文心靈〉《漢學研究集刊》,2010年6月,頁5-53。new window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973年2月,頁170-171。
保羅.S. C.塔森著,李修建等譯〈顏色考古學:昆士蘭西北部宛依彩虹的顏色及力量〉《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10卷第二期,頁111-124。
洛陽博物館〈洛陽西漢卜千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6月第6期(總253期),頁1-12。
皇柏〈以蛇命名的地名〉《中國地名》2013年1月,頁65-65。
胡鳳悌,詹國冰〈樟湖蛇崇拜〉《旅遊》2005年9月,頁88-93。
唐曉霞〈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與雙蛇杖〉《學理論》2014年第24期,頁117-119。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1973年1期,頁54-61。
孫作雲〈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考釋〉《文物》,1977年6月第6期(總253號),頁17-22。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五期1995年6月,頁47-64。new window
索德浩,劉雨茂〈漢代胡人形象面具考——從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 出土一件胡人形象面具談起〉《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5期,頁P60-65。
袁曉莉〈蚺蛇與甘工鳥:黎族造物的圖騰與禁忌〉《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11卷第四期(總第42期),頁P51-61。
馬曉京〈波朵拉支的興衰與圖騰柱文化傳統的失落——加拿大印第安人圖騰柱文化象徵闡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59-64。
張啟彬〈高臺廟堂與仙境之城——馬王堆1號墓黑地彩繪棺成仙之所的發現與確定〉《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頁14-17。
張寶萍〈論玄武圖像最初的衍變〉《文化研究》2008年10月,頁131-131。
梁彥民〈殷周青銅器雙身龍紋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頁78-87。
陳少豐,宮大中〈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藝術〉《文物》1979年6月第6期(總253期),頁13-16。
陳旻志〈聖巫關涉與文化人格之探勘〉《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6期3012年6月,頁91-105。new window
陳東〈從巴人“大武銅戚”探尋巴人族源〉《銅仁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11年3月,頁P105-108。
陳器文〈神鳥卅禍鳥:試論神族家變與人化為鳥的原型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2008年11月,頁95-112。new window
陳器文〈就老子的智慧老人形象論民間傳說人物的箭垛化〉《東華學報》2011年7月夏季特刊,頁27-48。new window
彭景元〈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新釋〉《江漢考古》1987年1期,頁70-76。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 期,1997年6月,頁15-72。new window
曾宗盛〈蛇的傳奇-蛇的圖像在古代近東與在聖經中象徵意義〉《玉山神學院學報》2004年第11期。new window
黃倩佩〈雲紋的探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8期1998年3月,頁155-180。new window
廖群〈《山海經》中的原始徵兆信仰及其民俗學價值〉《民俗研究》,2006年2月,頁146-154。
翟德芳〈中國北方地區青銅短劍分群研究〉《考古學報》1988年第三期(總第90期),頁277-299。
趙沛霖〈物占神話:原始物占與神話的實用化—《山海經》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1996 年3月,頁72-79。
趙鐵銘〈文物辭典:雲紋、雷紋(二)〉《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12月第9期,頁141-141。
趙鐵銘〈文物辭典:雲紋、雷紋〉《故宮文物月刊》1983年11月第8期,頁143-143。
劉惠萍〈試論佛教藝術對中國神話題材的融攝──以莫高窟第249、第285窟為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2008年11月,頁1-40。new window
劉雙〈從王權到神權:古埃及王權與神話體系的關係〉《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22-25。
劉體操〈古滇國與蛇文化—李家山青銅藝術探索〉《民族藝術研究》1997年3月第三期,頁67-69。
衛敬星〈蛇圖騰與廣西北海疍家人的信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1月第19卷第1期,頁87-89。
魯瑞菁〈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圖像研究二題〉《東華漢學》2011年7月夏季特刊,頁78-93。new window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評張光直教授「動物夥伴」之泛薩滿理論〉《社會科學》第1期2006年,頁172-179。
蕭兵〈嘗奇析疑:文學人類學傳統的回歸——以“蛇杖”為例〉《社會科學家》第七期,總第183期,2012年7月,頁25-26。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1987~1990年三次發掘〉《文物》, 1994年11月,頁4-19。
謝昌一〈雲之變〉《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2期(總第146期)1995年5月,頁104-107。new window
顧軍〈圖騰的功能與圖騰崇拜〉《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13卷第1期,頁44-49。
況國高〈蛇,上古人類的食物和工具—《山海經“蛇”研究之一》〉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邱碩〈屬於世界的羽蛇—對三本《羽蛇》的母題分析〉,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 原始信仰研究〉國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劭瑜〈馬王堆一號墓和三號墓T形帛畫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五、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字古今字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db 2016.07.2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digimuse.nmns.edu.tw/portal/ 2016.07.25
金氏世界紀錄官方網站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 2016.07.25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http://hmnh.harvard.edu/home 2016.07.25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http://www.ngtaiwan.com/ 2016.07.25
梵蒂岡博物館http://catholic-resources.org/AncientRome/ 2016.07.25
荊州博物館官網:http://www.jzmsm.org/cp/qtq/2013-12-02/384.html 2016.07.25
福建泉州市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庫http://www.qzlib.com.cn/ 2016.07.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