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窮究天人之際--六朝志怪「災異書寫」示現的人文心靈
書刊名:漢學研究集刊
作者:林淑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hu-ch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0
頁次:頁1-53
主題關鍵詞:天人合一天人相感災異祥瑞讖緯The beauty uniting beauty feelsThe natural disastersUnusual phenomenaAuspicious om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9
  • 點閱點閱:149
期刊論文
1.游自勇(2006)。試論正史《五行志》的演變:以「序」爲中心的考察。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湘蘭(2009)。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説。中山大學學報,49(5),2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亞利(200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災害思想初探。四川大學學報,2003(1)=124,116-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井上幸紀(200003)。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災異政策。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1),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國盈(20021100)。兩晉時期的符瑞、災異思想。嘉南學報,28,319-3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保頂(19961200)。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35(4)=412,2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啟書(20070600)。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26,119-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素卿(20051200)。從《漢書.五行志》論西漢春秋學特色。文與哲,7,159-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霞(2005)。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視野中的祥瑞災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德良(19991200)。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下)。鵝湖,25(6)=294,45-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游自勇(2007)。中古〈五行志〉的徵與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6,1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産、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康韻梅(1987)。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韋政通(1983)。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臺北:大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任防(1968)。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屈萬里(1984)。尙書今註今譯。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4)。魏書。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4)。隋書。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忠林(1985)。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7905)。陰陽五行家思想之述評:兼論漢儒思想之特質。高雄: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錦鉉(1978)。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敬叔。異苑。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春明(2009)。異苑校證。台北:花木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華、唐久寵(1987)。博物志。台北:金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敬叔。述異記。台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赫胥、王才勇(1991)。解釋的有效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沙.巴利、阿.薛斯藹、弘文館出版社編輯部(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嘉、蕭綺、齊治平(1982)。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立文(1996)。天。臺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董仲舒、賴炎元(1984)。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班固、陳立、吳則虞(1987)。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阿瑟.丹圖、周建漳(2007)。敘述與認識。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197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司馬遷(1979)。史記。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苑如(20020000)。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呂理政(19900000)。天丶人丶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建民(20050000)。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亞平(2004)。典籍符號與權力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葉•莫•梅列金斯基、魏慶徵(2009)。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1994)。天文志第六。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宗明、黃華新(2004)。符號和符號學。符號學導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4)。封禪書第六。史記。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4)。天官書第五。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4)。郊祀志。漢書。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4)。祭祀志上。後漢書。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班大爲、徐鳳先(2005)。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鄧文寬(1988)。王充及其《論衡》中天文思想。中國天文學史新探。台北: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立文主編(199611)。魏晉南北朝時期天的思想。天。台北:七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懷民(1970)。漢象數易興起的原因。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懷民(1970)。前期占驗派象數易學。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慧皎(1992)。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傅。高僧傅。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00509)。神話仙化的記程碑:王嘉〈拾遺記〉的道教意識。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洪漢鼎(1993)。眞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裡的理解問題。詮釋學I 眞理與方法--哲學證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