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博物館科技創作活動影響學生科技概念學習之成效分析
書刊名:科技博物
作者:王裕宏張美珍朱耀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Yu-hungChang, Mei-chenChu, Yao-mi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1:3
頁次:頁61-76
主題關鍵詞:博物館科技概念科技創作MuseumTechnology conceptTechnology cre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7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林坤誼、游光昭(20041000)。透過中小學科技素養課程以培育學生創造力之探討。南大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8(2),1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美虹(200003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n, James K.(19891200)。美國博物館之教育活動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32,117-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台珠(19840100)。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66,4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裕宏(20021100)。國小學童傳播科技課程規劃及成效之探討。科技博物,6(6),55-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光復(2007)。以教學活動來取代講授,讓學生加深體驗去認識科技及控制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美珍(20021100)。從建構主義取向探究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規劃設計。科技博物,6(6),19-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堅萍(19980100)。科技概念的傳達--談小學科技教育。中學工藝教育月刊,31(1),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人龍(2006)。「動手做科技」--創作與設計的尋思與釋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1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和寬(2005)。科技概念量表的發展--以中學階段傳播技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4),35-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玉山(19940600)。國小科技素養教育在正式課程以外之推展策略。國教園地,50,58-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Yager, R. E.、Penick, J. E.(1986)。Perception of four age groups toward science classes, teachers, and the value of science。Science Education,70(4),355-363。  new window
13.張美珍、朱耀明(20040600)。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活動方案的發展:以博物館為學習的場域。科技博物,8(2),15-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連祺、林淑萍(20030100)。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清基、洪榮昭、朱永裕、鄭廉鐙(2001)。科技創作能力發展分析--以第一屆全國少年科技創作競賽為例。第二屆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靈機一觸創新意,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秀吟、盧玉玲(2004)。科學創造的教學模式與實作評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台北市。317-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田振榮(1998)。影響我國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創造力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計畫編號:NSC87-2511-S-003-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95年年報。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英、林震岩(1994)。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畑村洋太郎(2000)。実際の設計選書:TRIZ入門--思考の法則性を使ったモノづくりの考え方。東京:日刊工業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nderson, W.、Krathwohl, D. R.(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New York, NY:Longman。  new window
5.Csikszentmihalyi, M.、Wolfe, R.(2000)。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talent。NY:Elsevier。  new window
6.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坤崇(20060000)。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臺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unstone, R. F.、Mitchell, I. J.(1998)。Metacogni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San Diego: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