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荀子的「化性起偽」說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陳宜屏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6
頁次:頁164-176
主題關鍵詞:荀子性惡化性起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4
  • 點閱點閱:100
荀子的「性惡論」向來被視為儒家學說的歧出,而荀子之所以提出「性惡」,其所欲導出的思想重點便是「化性起偽」的必要性,然而化性起偽是否可能?若人心無法自發向善,則禮義之根源何在?本文即是致力於「化性起偽」可能性之探討。首先,說明荀子所謂的「性」究竟為何,再來討論何以荀子言人之性惡,而性與偽的分別又何在,最後,則以此來論辯化性起偽之可能性,分別從人求道的根源:虛靜心,以及道本身的根源二方面來論述,探索荀子學說導向「化性起偽」的邏輯過程是否有誤,以知其理論根據是否足以證成化性起偽。
圖書
1.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0410)。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滌生(2000)。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陽禎人(2005)。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復觀(1969)。從心善向心知--荀子的經驗主義的人性論。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群振(1987)。荀子之心術觀與性惡論。荀子思想硏究。台北市: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大齊(1989)。性惡論。荀子學說。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79)。荀學大略。名家與荀子。台北市:台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邦雄(1983)。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