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族的幽靈.現代化的追尋--論張我軍《臺灣民報》的魯迅思潮引介
書刊名:臺灣學研究
作者:楊傑銘
作者(外文):Yang, Jie-mi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
頁次:頁115-133
主題關鍵詞:張我軍臺灣民報魯迅殖民現代性身份認同Jhang Wo JunTaiwan-Min-BaoLu SyunColonial-modernity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6
  • 點閱點閱:38
期刊論文
1.彭明偉(20070600)。愛羅先珂與魯迅1922年的思想轉變--兼論〈端午節〉及其他作品。政大中文學報,7,153-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鎧揚(20080300)。評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王興安,鳳氣志純平編譯]。臺史珠璣,1,頁135-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19990800)。臺灣新文學史(1)--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10)=178,162-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文星(19880500)。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0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文星(19780900)。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耀仁(2008)。想像的「中國新文學」?以賴和接任學藝欄編輯前後之《臺灣民報》為析論對象。2007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佳惠(2006)。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癥狀結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我軍、張光正(2002)。張我軍全集。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1983)。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聖峯(2007)。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荊子馨、鄭力軒(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我軍(19250101)。請合力拆下這座破草叢中的破舊殿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春木(1922)。彼女は何處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3)。神秘的自制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柳裳君(1923)。犬羊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追風(1924)。詩の真似す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乃昌(19230715)。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250701)。對於輸入中國書報的台灣海關的無理干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我軍(19250726)。我的學校生活的一斷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丁帆(2007)。魯迅與「五四」鄉土小說作家群。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我軍(2002)。我的學校生活的一斷面。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藤井省三、董炳月(2002)。教科書中的《故鄉》--中華民國時期(下)。魯迅《故鄉》閱讀史。北京:新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佐倉孫三(2007)。兒戲。臺風雜記。台北:台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Memmi, Albert、魏元良。殖民者與受殖者。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荊子馨、鄭力軒(2006)。殖民台灣:日本帝國主義.去殖民化.殖民研究的政治學。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魯迅(2005)。寫在《勞動問題》之前。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映真(2002)。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反對言偽而辯。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