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球地方化與跨東方主義--探華裔現代藝術家的跨文化另類表現 (以陳慧坤/龐均/繆鵬飛為例)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曾長生
作者(外文):Tseng, Pedro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7
頁次:頁40-57
主題關鍵詞:現代藝術非西方華裔全球地方化跨文化第三空間跨東方主義陳慧坤龐均繆鵬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5
  • 點閱點閱:46
摘要 在全球性的後現代世界中,跨文化途徑(transcultural approaches)將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讓我們重新將視覺文化定義成不規則、而非線性式的事物。非西方視覺文化研究應該要以動態、流動的方式來運用文化,而非以傳統的或純西方的觀點來進行,這種觀念正是古巴批評家歐帝斯(Fernandi Ortiz)所謂的跨文化(transculture)。 華裔現代藝術家如今所擁有的文化自覺,不只豐富與發展了自身的繪畫歷史,也為整個繪畫注入了新觀念,當今不論旅居海外或海峽兩岸的現代華裔藝術家,他們的成長背景及作品樣貌雖然各異,但在內涵及精神上,均在無意中表露出一種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現代新人文主義的禪境。此種跨文化的禪境亦即新東方主義或跨東方主義的核心,像陳慧坤的眾彩交響、龐均的東方人文表現主義及繆鵬飛的新東方主義,均具有此種跨東方主義的禪境特質。 本文擬以陳慧坤、龐均及繆鵬飛為抽樣代表:就跨文化的本質、華裔現代藝術家的思維模式演化及他們在跨文化的藝術實踐情形,探討新東方主義或跨東方主義(Trans-orientalism)的第三條路之可行性。
期刊論文
1.曾長生(2005)。臺灣當代藝術的新人文主義趨向。當代藝家之言,2005(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長生(2005)。亞洲當代藝術發展。藝術家,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長生(2004)。華人幾何抽象繪畫的另類書寫。典藏今藝術,200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長生(20061100)。東方的抽象表現--結合東西文化的現代新人文主義。藝術家,63(5)=378,536-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綴鵬飛(2006)。中國現當代主義的思考。中國當代藝術文化轉型研討會。澳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曾長生(2001)。另類現代。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文、陳郁秀(2006)。百歲流金:陳慧坤100年人生行道。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政廣(1999)。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hipp, Herschel B.(1968)。Theories of Modern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Moszynska, Anna(1995)。Abstract Art。New York:World of Art。  new window
6.Gooding, Mel(2001)。Abstract Ar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Hamilton, George(1986)。Painting and Sculpture in Eurpoe, 1880-1940。New York: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8.Harrison, Charles(1993)。Primitivism, Cubism, Abstrac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new window
9.Barr, Jr., Alfred(1986)。Cubism and Abstract Art。Harvard:Belknap press。  new window
10.Blistene, Bernard(1998)。History of 20th Century Art。Flammarion:Beaux Arts。  new window
11.Lynton, Norbert(1998)。The Story of Modern Art。London:Phaidon。  new window
12.Britt, David(1989)。Modern Art。London:Thames & Hudson。  new window
13.Stangos, Nikos(1989)。Concept of Modern Art。New York:World of Art。  new window
14.Arnason, H. H.(1986)。History of Modern Art。New York:Abrams。  new window
15.Westgeest, Helen(1996)。Zen in the fifties--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Amsterdam:Cobra Museum。  new window
16.Fletcher, Valerie(1992)。Cross Currents of Modernism。Washington, D.C.:Hirshhorn Museum。  new window
17.席慕蓉(1995)。台灣美術全集--陳慧坤。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慧坤等(1995)。執著與豐收--陳慧坤九十回顧展文集。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汝儀(1991)。論人類學詮釋體系與台灣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北:空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龐均(2003)。龐均的藝術。國立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倪再沁(2004)。慧照乾坤--陳慧坤的藝術人生。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倪再沁等(2005)。眾彩交響--陳慧坤藝術研究論文集。典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正儀、黃永川(2006)。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誕辰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龐均(2005)。龐均------走過58年藝術生涯。長流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龐均(2007)。油畫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龐均(2007)。龐均的藝術--鄉情與視角。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Gray, Camilla、曾長生(1995)。俄國的藝術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曾長生(1997)。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阿諾德.豪澤爾、居延安(1991)。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秉璋、陳信木(200309)。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潘襎(1996)。藝術學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Gray, Camilla(1986)。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 1863-1922。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  new window
35.Chipp, Herschel B.、余珊珊(1995)。現代藝術理論II:從新造形主義到當代藝術。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Auping, Michael、黃麗娟(1991)。抽象表現主義。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Moszynska, Anna、黃麗娟(1999)。抽象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Said, Edward W.、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朱耀偉(1994)。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臺北板橋: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石計生(20030000)。藝術與社會 : 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米歇爾‧傅柯、莫偉民(2001)。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謝東山(20050000)。臺灣美術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Soja, Edward W.、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Mirzoeff, Nicholas、陳芸芸(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Lynton, Norbert、楊松鋒(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Fry, Edward F.、陳品秀(1991)。立體派。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Geertz, Clifford、楊德睿(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Foucault, Michel(1994)。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New York, NY: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56.Lucie-Smith, Edward(1999)。Lives of the Great 20th-Century Artists。London:Thames & Hudson。  new window
其他
1.曾長生(20051001)。襌與現代藝術,紐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君毅。從後殖民主義的觀點解析當代台灣美術,http://www.arttime.com.tw/artist/leecy/05-2.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君毅。後殖民情境與香港現代水墨畫,http://www.arttime.com.tw/artist/leecy/05.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蕾、羅童(1995)。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後殖民自創。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珊珊(2005)。她們對生命的演繹。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薛耀先(1999)。繆鵬飛小傳。繆鵬飛畫集。澳門理工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繆鵬飛(1999)。新東方主義。繆鵬飛畫集。澳門理工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嘵峰(1999)。解構與整合。繆鵬飛畫集。澳門理工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衛鳴(2007)。水滸系列。繆鵬飛畫集。澳門文化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翟墨(2004)。繆鵬飛抽象畫的個性生成。繆鵬飛作品集:生存狀態。澳門藝術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水天中(2000)。綴鵬飛的東方情懷。繆鵬飛畫集。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維廉(1992)。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