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安樂哲〈孟子人性觀念新詮〉--以周濂溪的「人性論」為例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羅惠齡
出版日期:2012
卷期:8
頁次:頁657-674
主題關鍵詞:安樂哲(Roger T. Ames)孟子周濂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67
  • 點閱點閱:173
「孟子人性論」在中國哲學傳統裡,無疑是最為經典的著作之一。自宋明理學以降,《孟子》的地位與日俱增,「盡心知性之天」之說,更成為理學家闡發宇宙人生哲理的最終目標。 安樂哲(Roger T﹒Ames)認為傳統以來將「性」譯作(nature),便不由的將它認作為天生本具、先天固有的東西,然而將「性」解釋成了被給定的東西,這些都是在宇宙起源論的觀點下,對「性」產生的靜態且被加以賦予的「本性」的解釋。是故,安樂哲深刻的反省到若是將「性」譯作「nature」背後所引發的一連串詮釋系統,是與《孟子》文本中的味道不相契的,甚至會因西方框架的束縛來委屈了中國哲學原有的特色和長處,從而架構出一套套變調走味的孟子心性理論。他亦指出我們現今所見關於「性」的詮釋,已是經由那些宋明理學家轉嫁而來。宋明理學家將「性」類比為「理」時,相對於對「性」的理解,帶有形上學的意味就相當濃厚了。然而,將「性」作為形上學的理解,便不免落入了客觀普遍的抽象式思考,而非返回具體真實的生命學問去踐履。 周濂溪作為一個妙契宋明理學的開山始祖,始能回應先秦儒家的學術生命與道德智慧,然而在理解周濂溪的「人性論」方面,究竟是一次性的給足呢?還是一步步的開顯?這結果將會對孟子「人性」論的新義,作為繼往開來的嶄新面貌,還是成為後人對宋明新儒學家的形而上學思路避之唯恐不及,從而再次回溯歷史特性的閱讀和理解之中求其真。 本文試由安樂哲「人性論」的新詮和舉周濂溪的傳統「人性論」為例並相互印證,藉以探討二端所發展出迥異的修養功夫,並重新回到歷史特性的閱讀和理解的脈絡上,強調「性」是成為一個可以擷取但有著無法保障存有的精彩性,最後,人也都註定了要在一個歷史的參與過程當中,去敞開並成就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的不同的自我內涵和豐富成就。
期刊論文
1.周國良、鄧成發(198209)。略論周濂溪的哲學思想。鵝湖月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汝鈞(19941100)。宋明儒學研究(2)--周濂溪的誠的形而上學與工夫論。鵝湖,20(5)=233,8-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晉士(19950900)。周濂溪之人性論試析。鵝湖,21(3)=243,48-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顧紅亮(20060400)。孟子性善說的他者哲學詮釋。孔孟月刊,44(7/8)=523/524,27-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毛國民(2008)。論孟旦對中國哲學中人性基點的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漢民(20011200)。周敦頤《太極圖說》闡義。哲學與文化,28(12)=331,1129-1137+1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安樂哲(200607)。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仁厚(2002)。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1983)。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孟旦(1979)。當代中國「人」的概念。Ann Arbor: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史次耘(2001)。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200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敦頤、董金裕(2011)。周濂溪集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勞思光(20070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ehuniak, James Jr.、Ames, Roger T.、梁溪(2005)。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復觀(2001)。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2010)。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夫之(1996)。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7)。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宗三(2009)。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岱年(1982)。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來(1995)。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郁夫(1990)。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姜廣輝(1994)。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葛瑞漢(1986)。孟子人性論背景。中國哲學和哲學文獻研究。Singapore: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