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陳志豪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h-hao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2
頁次:頁1-30
主題關鍵詞:界外開墾番屯制度佃首九芎林猴洞姜勝智Reclamation beyond aboriginal frontierAborigine military colony systemChief tenant farmerDian-ShouJiuqionglinHoudongChiang Shen-chi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7
  • 點閱點閱:716
本文以清代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試圖說明乾隆55 年(1790)臺灣實 施番屯制度以後,歸屯地區如何在番屯制度架構底下形成新墾莊。過去對於番屯 制度的研究成果雖然相當豐富,但普遍側重族群關係的探討,較少涉及番屯制度 對地方開墾史的影響,因此本文透過九芎林莊的個案研究,進一步探討番屯制度 施行後的土地開發及其歷史意涵。 透過九芎林莊的個案研究,可以發現番屯制度實施以後,地方社會的人們藉 由彌補屯租、調降租率等方式,不斷將周遭墾地整合為九芎林莊的屯地,逐步擴 張其拓墾範圍。例如,九芎林莊在歸屯以後,便由佃首續墾界外餘埔並奏請變更 屯租租率,逐漸向外擴張形成一個新的墾莊範圍。不僅如此,歸屯地區的墾莊範 圍,基本上也與番屯制度實際運作方式有關。九芎林莊及其東側的中興莊(猴洞), 儘管在開發過程有其連續性脈絡,卻分別建構成為兩個墾莊社會,原因即是兩個 墾莊的番屯制度運作方式不同。九芎林莊係由佃首招佃開墾,徵收屯租;中興莊 則是由墾戶開發後,另貼定額屯租給麻薯舊社。換言之,番屯制度進入地方社會 的過程,其實是地方官府與屯佃之間對於番屯制度運作的協調,才建構出所謂的 屯埔,並在番屯制度運作的基礎上,重新發展出墾莊社會的樣貌。
期刊論文
1.林玉茹、畏冬(20120900)。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4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學明(19951200)。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2(2),5-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明煥(19900900)。清代新竹縣猴洞庄探源。臺灣風物,40(3),13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奇烈(1954)。芎林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1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范明煥(2002)。從淡新檔案及古文書看清代猴洞莊的興起與演變。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志豪(2012)。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凱(2006)。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詩敏(2009)。芎林劉承豪家族之研究(1751-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通臺奏遵案件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新竹廳(1914)。新竹廳寺廟調查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瑞雲。屯番魚鱗圖冊(1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學明、黃卓權(2012)。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1)。新竹廳竹北--堡下山庄土地申告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1)。新竹廳竹北--堡山豬湖庄土地申告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3)。新竹廳竹北--堡九芎林庄土地申告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岸裡大社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立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摺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1988)。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培桂、林豪(196308)。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學明(1998)。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秋坤(19970000)。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朝龍、鄭鵬雲(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洪英聖(1999)。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玉霖。臺案紀事本末。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桂玲(20050000)。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爲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軍機處檔摺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莊惠興(2004)。芎林鄉志。新竹:芎林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名揚(2010)。客籍劉承豪家族與新竹頭前溪之開發。臺中:白象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副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道光21年立杜賣盡絕斷根水田埔園契字(T03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達煥(1980)。彭公來臺祖事記:廿三世祖開耀公派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輝清。劉氏家譜(1957),美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804)。淡防分府公文記錄(AH2318_00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804)。淡防分府公文記錄(AH2318_013)。,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鎮平徐氏長房十六世來臺祖揚鎮公派下世系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柯志明(2011)。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世慶(1994)。臺灣隘制考。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