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3.145.112.187)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來源文獻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引文資料
題名:
京劇〈捧印〉的情緒表現與結構研究:表演分析與觀眾生理訊號測量的結合
書刊名:
戲曲學報
作者:
蔡振家
作者(外文):
Tsai, Chen-gia
出版日期:
2014
卷期:
11
頁次:
頁125-161
主題關鍵詞:
戲曲觀眾
;
戲曲表演
;
梅蘭芳
;
膚電反應
;
協調
;
節奏
;
Xiqu audience
;
Xiqu performance
;
Lan-Fang Mei
;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
;
Coordination
;
Rhythm
原始連結:
連回原系統網址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
2
)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排除自我引用:
1
共同引用:
295
點閱:83
觀賞一場戲劇演出之際,觀眾的情緒變化會反映在其生理指標上面,例如皮膚導電度。各個觀眾的情緒變化雖然不盡相同,但若是樣本數夠大,或許可以根據生理訊號的數據分布趨勢,大致瞭解一般觀眾的觀劇行為。本研究根據觀眾的生理指標來重新探討京劇〈捧印〉,除了發現唱腔的轉折、演員的亮相、步態的變換、特殊的做表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之外,也剖析了身段、唱詞、音樂……之間的協調與連貫。梅蘭芳在創作〈捧印〉之際,巧妙融合不同行當的表演技巧,親自修改劇本,實踐了以演員為中心、以音樂節奏來布局的京劇藝術精神,本文藉由表演分析來凸顯這些戲曲美學特質。
以文找文
While watching a play, audience's emotional changes may be reflected by their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such as skin conductance. If the sample size of audience is large enough, it may be possible to reveal the average behavior of play-watching in terms of the data distribution of physiological data. The present study revisits Beijing opera Pong-Yin on the basis of audience's physiological measures. It is found that changes in singing or gait, ending poses, and special facial/bodily expressions of the actor have a strong moving power. Moreover, the coordination and linking between gestures, lyrics, music... are analyzed.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Pong-Yin, Lan-Fang Mei masterly blended the performing techniques of different role types and modified the libretto. This highlights two artistic spirits of Beijing opera: the actor as the center, and the musical rhythm as the play structure. The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emerge from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以文找文
Other
1.
梅蘭芳(19581210)。運用傳統技巧刻劃現代人物。
延伸查詢
2.
景孤血(19590526)。一個人演滿臺--寫在觀摩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後。
延伸查詢
期刊論文
1.
Levinso, D. F.、Edelberg R.(1985)。Scoring Criteria for Response Latency and Habituation in Electrodermal Research: A Critique。Psychophysiology,22(4),417-426。
2.
張庚(1990)。戲曲美學三題。文藝研究,1990(1),4-26。
延伸查詢
3.
陳古虞(1985)。談手眼身法步。戲劇藝術,2,115-119。
延伸查詢
4.
楊為茜、蔡振家(20110100)。西樂敘說紅色神話--音樂基模轉換在京劇樣板戲中的功能與實踐。戲劇學刊,13,131-157。
延伸查詢
5.
Balte, F. R.、Avram, J.、Miclea, M.、Miu, A. C.(2011)。Emotions Induced by Operatic Music: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Music, Plot, and Acting: A Scientist's Tribute to Maria Callas。Brain and Cognition,76,146-157。
6.
Hirota, A.、Hirai, H.(1986)。Effects of Stimulus-Oriented or Response-Oriented Training on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the Propositional Structure of Imagery。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28(4),186-195。
7.
Kale, A.、Sundaresan, A.、Rajagopalan, A. N.、Cuntoor, N. P.、Roy-Chowdhury, A. K.、Kruger, V.、Chellappa, R.(2004)。Identification of Humans Using Gait。IEEE T Image Process,13,1163-1173。
8.
Ko, Y. G.、Challis, J. H.、Newell, K. M.(2003)。Learning to Coordinate Redundant Degrees of Freedom in a Dynamic Balance Task。Human Movement Science,22(1),47-66。
9.
Montepare, J. M.、Goldstein, S. B.、Clausen, A.(1987)。The Identification of Emotions from Gait Information。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11,33-42。
10.
Naugle, K. M.、Hass, C. J.、Joyner, J.、Coombes, S. A.、Janelle, C. M.(2011)。Emotional State Affects the Initiation of Forward Gait。Emotion,11,267-277。
11.
Roether, C. L.、Omlor, L.、Christensen, A.、Giese, M. A.(2009)。Critical Features for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 from Gait。Journal of Vision,9,1-32。
12.
Vecchiato, G.、Astolfi, L.、De Vico Fallani, F.、Cincotti, F.、Mattia, D.、Salinari, S.、Soranzo, R.(2010)。Changes In Brain Activity during the Observation of TV Commercials by Using EEG。GSR and HR Measurements. Brain Topography,23(2),165-179。
13.
Gilissen, R.、Koolstra, C. M.、van Ijzendoorn, M. H.、Bakermans-Kranenburg, M. J.、van der Veer, R.(2007)。Physiological Reactions of Preschoolers to Fear-Inducing Film Clips: Effects of Temperamental Fearfulness and Quality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49(2),187-195。
14.
Guhn, Martin、Hamm, A.、Zentner, M.(2007)。Physiological and Musico-Acoustic Correlates of the Chill Response。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24(5),473-484。
15.
Kreibig, S. D.、Wilhelm, F. H.、Roth, W. T.、Gross, J. J.(2007)。Respiratory Response Patterns to Fear- and Sadness-Inducing Films。Psychophysiology,44(5),787-806。
16.
Levenson, R. W.、Ekman, P.、Friesen, W. V.(1990)。Voluntary Facial Action Generates Emotion-Specific Autonomic Nervous-System Activity。Psychophysiology,27(4),363-384。
17.
Saito, D. N.、Yoshimura, K.、Kochiyama, T.、Okada, T.、Honda, M.、Sadato, N.(2005)。Cross-Modal Binding and Activated Attentional Networks during Audio-Visual Speech Integration。A Functional MRI Study. Cerebral Cortex,15,1750-1760。
18.
Grewe, O.、Nagel, F.、Kopiez, R.、Altenmüller, E.(2007)。Emotions over Time: Synchronicity and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e, Physiological, and Facial Affective Reactions to Music。Emotion,7(4),774-788。
19.
Lang, P. J.、Greenwald, M. K.、Bradley, M. M.、Hamm, A. O.(1993)。Looking at Pictures: Affective, Facial, Viscer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Psychophysiology,30(3),261-273。
學位論文
1.
柯立思(2000)。傳統戲曲旦行表演新詮釋--以當代京劇《穆桂英掛帥》、《杜鵑山》及《慾望城國》之劇場表演為範疇(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
2.
林珊如(2005)。移步而不換形--以梅蘭芳的戲曲舞蹈創作經驗探索戲曲發展新舞式之理論基礎(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
圖書
1.
劉彥君(1996)。梅蘭芳傳。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
2.
梁秀娟(1983)。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
3.
阿甲(1979)。戲曲表演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
4.
孔在齊(2010)。顧曲集:京劇名伶藝術譚。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5.
戴淑娟、金沛霖(1991)。楊小樓藝術論評。臺北:商鼎出版社。
延伸查詢
6.
謝思進、孫利華(2009)。梅蘭芳藝術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
7.
汪曾祺(2006)。汪曾祺說戲。濟南:山東畫報。
延伸查詢
8.
胡妙勝(1989)。戲劇演出符號學引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
9.
徐城北(1991)。梅蘭芳與中國文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
10.
梅蘭芳、梅紹武(2008)。移步不換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
11.
章詒和(2006)。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
12.
Chion, Michel、Gorbman, Claudia(1994)。Audio-Vision: Sound on Scree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梅蘭芳紀念館(1990)。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
14.
胡名霞(2001)。運動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市: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
15.
Fitts, Paul M.、Posner, Michael I.(1967)。Human performance。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6.
Bernstein, N. A.(1967)。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Pergamon Press。
17.
李惠綿(200605)。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
延伸查詢
18.
高友工、柯慶明(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
19.
俞振飛、王家熙、許寅、上海藝術研究所(1985)。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
20.
王安祈(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
21.
蔡振家(2011)。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
22.
王安祈(20110000)。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
23.
陳芳英(20090000)。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
圖書論文
1.
Boucsein, W.(2001)。Physiologische Grundlagen und Meßmethoden der dermalen Aktivität。Enzyklopädie der Psychologie, Bereich Psychophysiologie。Göttingen:Hogrefe。
2.
Dawson, M. E.、Schell, A. M.、Filion, D. L.(2007)。The Electrodermal。Handbook of Psychophysi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析論梁濟的戲曲改良理念及其劇作之實踐
2.
駱一禾〈修遠〉一詩的異文與修改分析--兼評其詩歌語言觀「上帝的語言」
3.
試論中國抒情傳統與腦中「預設模式網路」的關係
4.
快慢與虛實之間--新寶島康樂隊歌詞中溝通媒介的敘述認同
5.
清游:論周密《草窗韻語》、《蘋洲漁笛譜》中紀游詞的抒情性
6.
六朝文論中的「奇險」與其概念延異
7.
「互為主體性」的審美與接受:以某國立藝術大學舞蹈系「古典文學初階」課程為例
8.
臺灣京劇電影《洛神》探略--兼比較梅蘭芳電影《洛神》
9.
抒情自我與多元他者之間:許南英、林景仁南洋漢詩的跨文化詩學
10.
中國文學的“興寄”傳統
11.
現代詩的音樂化實踐--以夏宇詩/歌混融的作品為例
12.
論杜甫律詩的錯綜敘述結構
13.
評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
14.
中國詩詞應用於旗袍創作之研究
15.
京劇傳統音樂程式之運用與突破--以《四郎探母》為例
1.
1949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
2.
論圓覺經的教化藝術
3.
由創作型態與民國新媒體觀察京劇旦行之崛起至鼎盛
4.
身體現象學視野下的抒情傳統——以《文心雕龍》為中心
5.
模式與意義─六朝器物詩賦研究
6.
1949年以降臺灣傳統戲曲發展初探
7.
認同與權力——當代臺灣創作型歌手流行歌曲研究(1980迄今)
8.
台灣一九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
9.
蘇、黃戲題詩研究
10.
唐代草書形構規範及書寫文化之研究
11.
《詩經》物色研究
12.
經學視野下的清代詞學研究
13.
《文選》「實用性文體」之美典研究
14.
清領時期臺灣隱逸詩研究
15.
中土化《馬克白》:四個演出研究
1.
陽羨詞派新論
2.
虹橋與極光:紀弦、覃子豪、林亨泰詩學理論中的象徵與現代
3.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4.
漢、唐舞樂文物藝術暨創作之研究
5.
《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
6.
遊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
7.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8.
論嘗試文
9.
中文閱讀策略研究: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
10.
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
11.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
12.
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
13.
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
14.
紅樓夢何夢:小說的自我敘事與治療
15.
明代中古詩歌批評析論
無相關著作
1.
近百年中國神廟劇場研究熱點述評
2.
隋唐正樂與禁戲資料編年輯釋
3.
由「贈金」瓦當及版圖論《金印記》演化
4.
New Texts in the 「Scripture Telling」 of Shanghu, Changshu City,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e Texts Composed by Yu Dingjun as an Example
5.
客家戲丑行之學藝歷程與口語藝術--以「憨丑」張有財為考察對象
6.
時裝京劇的形成與劇目發展之研究
7.
臺灣「水磨曲集崑劇團」的崑曲教學與劇目傳習
8.
心態史之于雜劇史“重寫”的意義--杜桂萍《清代雜劇作家創作論考》評述
9.
崑曲身段譜提要目錄
10.
當代兩岸歌仔戲交流史話(1949~2012)
11.
臺灣新編京劇的「戲中戲」敘事方法--以《荒誕潘金蓮》、《閻羅夢》、《孟小冬》、《百年戲樓》為探討對象
12.
跨文化戲曲原型現象之研究--以創作《瑣事》、《女僕》兩劇探析
13.
戲劇藝人雙重角色再探:儀式專家與社會地位
14.
當「地方」遇到「國家」--論地方戲劇協進會的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
15.
從「詮釋」看夏綸「戲曲教化」觀與表忠傳奇《無瑕璧》的編寫和點評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