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集中實習探析準教師之幼教體認--一個實習班級的探討
書刊名:花蓮師院學報
作者:章淑婷
出版日期:1995
卷期:5
頁次:頁187-241
主題關鍵詞:集中實習準幼教教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
  • 點閱點閱:24
     本研究以花蓮師院八三級幼師科二十一位應屆畢上生為對象,旨在探討實習生在 參與集中實習的過程,對幼教環境、幼教經驗之體認,進而了解準幼稚園教師的專業發展之 內涵與意義,並提供學生統整幼教經驗、加強專業知能,以及師範學院在師資培育課程的規 劃與實施之思考,期能喚醒教育工作者覺察與反省,進而展現教育的積極功能。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觀察、訪談和搜集文件之方法,採用質的分析,將動態過程中發生的 事,當事者的內在觀點等隱藏於脈絡中的意義把握住。 研究結果發現,實習生在集中實習所呈的教學觀、幼教體認以及值得省思的課題,大致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對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嘗試發展完整學習的課程設計與多樣化活動方式、嘗試 不同的活動型態、彈性調整課程設計,以及課程運作的反思。 二、在對教室管理方面:包括教室管理困難因素的體察、執行教室常規的心境、教室管 理策略的運作。 三、在對人際關係方面:實習生與幼稚園指導老師之人際關係、實習生與實習生之間的 互動關係。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重視學校情境教育:加強批判反省能力、人際關係的知能與技巧、落實科際整合觀 點與經驗。 二、重視實習輔導制度:落實集中實習制度、發展「第一年實習教師」及「教師輔導者 」的輔導制度。 三、加強未來相關的研究:針對幼稚園指導老師、針對投入幼教工作者之幼教體認進行 研究。
期刊論文
1.Hoy, W. K.、Rees, R.(1977)。The bureaucratic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8(1),23-26。  new window
2.李駱遜(19880000)。我國幼稚園課程現況之調查與分析。國教學報,1,189-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炳煌(19811200)。師範院校教育實習之探討。臺灣教育,372,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Neugebauer, R.(1978)。Staff Selection: Choosing the one from the many。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Summer。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方炎明(1979)。主要國家教育實習制度概述。六十七學年度師範校院實習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實習指導委員會。1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Zeichner, K. M.(19790200)。The dialectics of teacher socialization。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會議日期: Feb. 1980)。Orlando。  new window
3.郭為藩(1979)。郭校長致開幕詞。六十七學年度師範院校實習工作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Zeichner, K. M.(19800200)。The student teaching seminar: A vehi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 teachers。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n of feacher Educators。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德懿(1987)。兒童福利人員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托兒所教保人員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明忠(1985)。學前教育制度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彩岫(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lderfer, C. P.(1972)。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2.簡紅珠、王元輝、任秀媚(1988)。幼稚園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樹人(1989)。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chirrmacher, R.(1988)。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Inc.。  new window
6.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政傑(1988)。教育理想的追求。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鳳瑞(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教育廳(1987)。省(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師資科教材綱要。教育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慧真(1985)。學前教育。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endrick, J.(1984)。The whole child: Early education for the eighties。St. Louis: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new window
12.Katz, L.、Chard, S.(1989)。Engaging Children' 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Norwood, NJ:Ablex。  new window
13.Kounin, J.(1977)。Discipline and group management in classroo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window
14.Kritchevsky, S.、Prescoot, E.、Walling, L.(1977)。Planning environment for young children physical space。Washington, D. C.:NAEYC。  new window
其他
1.Cobb, S. F.(1986)。Job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in a selected county as measured by the purdue teacher opinionaire。  new window
2.Khillah, K. R.(1986)。Motivation of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 in the lake union conference of seventh-day adventists based on Herzberg' s dualfactor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簡淑真(1987)。美國幼兒教育。學前教育比較研究。台北: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Zeichner, K. M.、Gore, J. M.(1990)。Teacher socializatio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window
3.林貴美(1987)。法國的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比較研究。台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ersh, R. H.、Hull, R.、Leighton, M. S.(1982)。Student teaching。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N. Y.: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