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位退休教師個人理論之個案研究 : 她們內在凝鍊的教育智慧
作者:陳政宏
作者(外文):Cheng-hung, Che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張芬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教師個人理論教育信念實踐知識教師省思personal theoryeducational beliefspractical knowledgeteacher's refle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8
本研究探討退休教師「個人理論」,了解他們豐富而精彩的教學歷程,分析退休教師形成的獨特「個人理論」,也希望分析有哪些相似因素影響他們的「個人理論」。因教師內在思維之探究,係過程研究與深度研究,不適合採用實驗、問卷等方法,而需借重質性研究法,故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將教師深層思維呈現出來。期望透過本研究肯定「個人理論」是具有價值的,並發揮其學術上與實作上的價值,消解與「公共教育理論」二者對立。本研究目的有四:
  
1.描述三名退休教師的教學故事。
2.分析三名退休教師的「個人理論」,包括三個面向:「教育信念」、「實踐知
識」、「教師省思」。
3.探究哪些因素影響三名退休教師的「個人理論」。
4.辨認三位退休教師「個人理論」內涵、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之共同特色
本研究採訪談、文件分析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個人理論內涵之共同特色
1.從嚴師到明師。
2.全人關懷正向思考。
3.宗教情懷信人愛人。
4.教育鬆綁與時俱進。
5.審慎省思化智為慧。
二、教師個人理論形成之共同特色
1.完型形態—思索教育是什麼。
2.基模形成—尋找教育的特質。
3.理論建立—探究如何實踐教育。
4.默會知識的學習。
5.實踐知識透過專業社群發展。
三、影響教師個人理論因素
1.具備良師人格特質。
2.早年師範教育孕育使命感。
3.公費制加惠優秀清寒生。
4.參與專業成長團體獲分享舞台。
5.行政經驗磨練圓融智慧。
6.由教育改革中獲得自主空間。
7.得獎獲得更強前進動力。
本研究在理論上的意涵:
1.教師個人理論是教師教育生活的整體展現。
2.教師個人理論是教師的綜合能力之表現。
  3.教師個人理論的發展兼具漸進性與變革特性。
  4.教師個人理論形成有相似的因素。
5.省思與實踐凝煉出教師個人理論。
6.實踐社群促進教師個人理論的提升與發展。
7.在職進修有助於教師個人理論的形成。
8.教師個人理論猶如教書生涯中長期的行動研究。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在職教師的建議
1.學習撰寫省思札記,並有系統的發展個人教學檔案。
2.多參與觀摩交流。
3.增進教師研究智能。
4.成立專業學習社群。
二、對師資培育的建議
1.重視師資生分享「生活史」或「受教史」。
2.實習課程宜強化師資生省思。
3.鼓勵師資生多進行小組學習。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可研究不同類型教師的個人理論。
2.探討教師個人理論與學生的互動。
3.深化教師個人理論的內涵。
4.精進訪談技巧的能力。
關鍵字:教師個人理論、教育信念、實踐知識、教師省思
This study explores retired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to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d and abundant teaching history. It's expected to analyze the "personal theories" formed by retired teachers and the similar factors affecting them. Since the exploring of a teacher's inner thinking is through process studying and in-depth studying, which is suitable to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stead of experimental or survey methods, this study discovers teachers' deep thinking mainly via in-depth interviews. Through this study, it is expected to definite that the "personal theories" are valuable, and to apply it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s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s against "theory of public education". The 4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tell the teaching histories of three retired teachers.
2. To analyze the "personal theories" of these 3 teachers in 3 aspects - "educational belief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eacher s' reflection".
3. To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se 3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4. To identify the content, forming process,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personal theories".
This study conducted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ories, and obtained results as follows:
A.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1. Transforming from a strict teacher to a brilliant one.
2. Holistic concern and positive thinking.
3. Religious sentiments: to trust and to love.
4. Education relaxation with the times.
5. Reflect cautiously,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wisdom.
B.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1. Gestalt formation - pondering what "education" is.
2. Schematization - seeking f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3. Theory established - exploring how to practice the education.
4. Learning of the tacit knowledge.
5. Developing practical knowledge through professional community.
C. Factors that affect personal theories.
1. A personality to be a good teacher.
2. A sense of mission developed by teacher education in early years.
3. Public funds that benefit excellent but economical challenged students.
4. The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sharing stages.
5. The harmony wisdom gained through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s.
6. Autonomy gained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reform.
7. Motivation gained via winning award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1. The personal theory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a teacher's entire teaching life.
2. The personal theory is the performance of a teacher's overall abilities.
3. There are both progressive and revolutionary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theory.
4. There are similar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theories.
5. Personal theories are condensed by reflection and practices.
6. Practice group promotes the upgrading and developing of a teacher's personal theory.
7. In-service training is helpful in forming a teacher's personal theory.
8. A personal theory is like a long-term action research in a teacher's teaching career.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e follows:
A. Recommendation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1. Write reflection notes, and develop personal teaching files systematically.
2. Participate in more observ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other teachers.
3. Enhance the researching intelligence.
4. Establish professional studying groups.
B.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1.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 teachers the sharing of "life history" or "education history".
2. Strengthen student teachers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during internships.
3. Encourage student teachers of group studying.
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1. To study personal theor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s.
2.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teacher's personal theory and students.
3. Deepen the content of a teacher's personal theory.
4. Sophisticate the interview technique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 personal theory, educational beliefs, practical knowledge, teacher's reflec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書目

一、臺灣部份
方逸芸(1999)。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2000)。知識的管理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王妙里(2002)。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4。new window
王雪萍(2003)。一位資深國小語文科教師教學實際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滿馨(2003)。高工專業學科教師與技術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博成(2002)。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實際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伍振鷟(1999)。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安天祥(2004)。竹籬笆裡也有春天-兩名眷村子弟發展成就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但昭偉(2003)。分析哲學與分析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33-50。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何珮琪(2001)。國中電腦教師實務理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new window
吳文賢(2002)。國小推行班群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南市勝利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6)。學校行政運作關鍵--教師良善人際關係的經營。學校行政,43,1-1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縣:桂冠。
吳威廷(2003)。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建華(2003)。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27-43。new window
李政賢(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4,38-59。
李清榮(2006)。教師人際關係的經營。通識研究集刊,10,241-258。new window
李雅珍(2005)。實際知識中的教學意象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國中資深教師為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阮凱莉(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卓璟薇(2007)。野雁團隊的故事--教師團隊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問題與因應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鳳美(2001)。教師改變教學之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9-142。new window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及其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0-91。new window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天佑(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35,1-16。
林天祐、吳清山(2008)。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133。
林文瑛(2004)。教師的人性觀與教育觀--以能力觀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5(4),355-374。new window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new window
林惠萱(2008)。臺灣教育史—二戰後的師範教育。人本教育札記,234,110-111。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10。new window
林素華(1999)。國中生物教師教學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new window
林郡雯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學富。
林清海(2005)。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逢祺(2006)。現代教師的教育哲學座標。載於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教125-132。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進生(2004)。新設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崇和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繼偉、潘正德、梁元棟、尤嫣嫣、王裕仁(2005)。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研究--以中原大學學生對傳統活動與校園景點的知覺為例。中原學報,33(4),237-251。
邱兆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5-20。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邱惠娟、童心怡(2007)。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邱愛玲(2006)。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4。
邱億惠、高忠增(2009)。成為一位幼教教師:教師認同之敘說探究。台南科大學報,28,155-176。new window
邱憶惠(2002)。國小級任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姚志文(2004)。生涯追尋,杏壇揚芬:四位國小菁英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文閔譯(1996)。我們如何思維。臺北市:五南。
施互琴(2005)。教師教學實務知識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思策略及其應用。臺北市:五南。
胡惠絮(2008)。國中國文教師教學評量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高彩珍(2003)。國小特教班實習教師實務知識發展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new window
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new window
高薰芳(2003)。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宇樑、吳樎椒、鄭惠觀(2006)。多元智慧教學設計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75-120。new window
張和然、江俊龍(2011)。學 校組織文化及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3,83-102。
張育慈(2011)。投石:國文專家教師提問教學實踐知識──初接新班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習實中的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張芬芬、陳政宏(2011)。「教師個人理論」及其啟示-內隱凝練的教育思維。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藝術,433-455。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宜(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83-103。new window
張德銳、丁一顧(2008)。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1),頁157~182。new window
教育部統計處(2011)。教師年齡超過50歲之比率。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梁惠柔(2006)。國小教師多元智能教學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國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家碧(2005)。國小專家與初任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紋華(2003)。教師知識與行動的轉化:以一位國小教師資訊融入自然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健將譯(2008)。反思教學導論(K.M. Zeichner ;D.P. Liston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new window
連麗菁(2000)。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丁熒(2005)。教師。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305-344。臺北市:巨流。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臺北市:精華。
郭喻陵(2005)。中小學教師專業化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專業信念與專業標準,89-114。臺北市:心理。
陳世芬(2010)。社會取向的學習理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人主編:教育心理學,139-186,臺北市:心理。
陳全成(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個案研究-以高雄縣百樂國小為例。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向明(2003)。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佑翔(2009)。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實踐知識之研究-以視覺藝術教育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利銘(2008)。 教育智慧的內涵與發展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new window
陳信亨(2004)。國中體育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國三籃球及游泳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new window
陳幸仁(2008)。組織結構與教師行動的辯證關係。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103-128。
陳怡君(2005)。學校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40,63-76。
陳易芬(2008)。國小實習教師之實習經驗與對師資培育課程之建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8,1-37。new window
陳奎憙(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教育研究集刊,36,53-81。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威傑(2005)。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實際知識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珊華(2006)。強調文化再製的批判取向社會學者。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368-394。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盈秀(2009)。國小音樂專家教師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美玉(1996a)。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陳美玉(1996b)。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new window
陳美玉(2003)。教師個人知識在專業發展上之應用。中等教育,54(6),170-183。new window
陳美玉(2006)。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在專業發展上應用之研究-以實踐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1),99-121。new window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陳閔翔、洪仁進(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 Dewy思想演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集刊,53,87-118。new window
陳麒龍(2011)。從正向心理學出發談霸凌的正向管教。諮商與輔導,304,24-27。
傅光鴻(2001)。學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布迪厄之文化再生產觀點之啟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彭玉珊(2006)。國小教師戶外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煥勝(2008)。二次大戰後臺灣師範教育的發展與挑戰(1946-2006)。教育研究月刊,165,81-92。new window
曾致鏹(2004)。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象昌、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67,181-203。
湯維玲(1996)。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文俊(2002)。國小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坤錦(1999)。知識結構與教育。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哲學,222-258。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89)。教育理想的追求。臺北市:心理。
黃榆婷(2006)。揮灑生命的創意—創意教師實踐知識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繼仁(2011)。我國師資培育改革的挑戰與展望:典範轉變的觀點。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79-99。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new window
楊子江、王美音譯(2006)。創新求勝。臺北市:遠流。
楊巧玲(2002)。師資培育課程/教學的創新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改革之對應與省思。教育學刊,19,187-207。new window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溫明麗(1999)。知識論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61-98。高雄市:麗文。
溫曉風(2005)。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葉乃靜(2001)。論知識管理中的默會知識。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3),83-92。new window
葉乃靜(2007)。從亞理斯多德的實踐智慧到默會知識。載於賴鼎銘、葉乃靜主編:默會知識研究,15-24。臺北市:文華。
葉玉珠(2010)。載於葉玉珠主編:教育心理學,357-413,臺北市:心理。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建榮譯(1992)。心的概念(G. Ryle著)。臺北市:桂冠。
劉雅鈞(2004)。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三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陽教(1999)。哲學與教育的關係。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1-36。高雄市:麗文。
潘士銓、黃繼仁(2010)。國小教師國語文教學實際知識之敘述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4,113-128。new window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小霞(2008)。國小四位初任教師數學課堂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new window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鄭博真(2005)。幼兒教師運用多元智能進行圖畫書教學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3,57-80。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2007)。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50004。
盧玲穎(2011)。芬蘭經驗—師培機構的自我評鑑與進步。人本教育札記,264,60-63。
薛曉華(2006)。當代社會知識論代表人物。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471-502。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成熙譯(2010)。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羅鳳珍(2004)。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顧玉池(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對函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大陸部份

方紅(2007)。緘默知識: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性智慧。長沙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71),頁17-20。
王小棉(2003)。論教師隱性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研究,8,88-92。
王坤慶(2006)。教育哲學—一種哲學價值論視角的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
王春光(2005)。反思型教師個人實踐理論探究。東北師大學報,1,138-143。
王雪娟(2006)。論教育知識實在化過程中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18(3),110-112。
王懷宇(2003)。生態價值觀的興起與教育的使命—對教育價值觀的反思。中國教育學刊,4,18-20。
平愛紅(2004)。教學反思的學理探討。教育理論研究,12,4-6。
申繼亮(2006)。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石中英(2001)。緘默知識與教學改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3,101-108。
石中英(2007)。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朱志娟(2004)。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雲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雲南省。
吳林根(2004)。論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轉變。黑龍江高教研究,118,89-91。
吳振東(2006)。論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2(6),25-28。
吳衛東(2007)。教師個人知識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李小紅(2002)。「教師個人理論」芻議。高等師範教育研究,6(14),38-43。
李永賢(2005)。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啟迪意義。教育研究雜誌,10,84-91。
李玉榮(2001)。後設認知與反思型教師的培養。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7(3),142-143。
李白鶴(2009)。默會維度上認識理想的重建-波蘭尼默會認識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凱(2009)。教師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及其促進措施。繼續教育研究,1,76-78。
李娜(2007)。論教師信念的重要性及其培養。今日科苑,11,89-92。
李峻(2006)。英語教師實踐知識的敘事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蘭州市。
李莉(2007)。教學中發問的幾點思考。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5(1),48-49。
李莉春(2008)。教師在行動中反思的層次與能力。北京大學教育評論,6(1),92-105。
李德華(2006)。教師實踐性知識初探。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山東省。
李衛英(2007)。學校與社區關系的社會學分析。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6-38。
李曉博(2011)。有心流動的課堂:教師專業知識的敘事探究。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樹英譯(2001)。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ax Van Manen原著)。北京市:教育科學。
杜芳芳(2007)。教學實踐的智慧品性透析。教育科學研究,11,34-36。
杜芳芳(2008)。「教師個人理論」及其形成。山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山東省。
肖江淑(2008)。實踐智力及其教育含義。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323,46-47
周 艷(2008)。教育社會學與教師研究。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岳欣云(2010)。教師生態文化研究:教師研究的新發展。教育探索,11,99-100。
易凌云(2010)。教師個人教育觀念。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易凌云、龐麗娟(2004)。教師個體教育觀念:反思與改善教師教育的新機制。教育理論與實踐,24,37-41。
易凌云、龐麗娟(2006)。教師個人教育觀念的基本理論問題:內涵、結構與特徵。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5(4),22-27。
邵 華(2011)。亞里斯多德論實踐智慧的內涵。武漢科技大學學報,13(1),1-8。
邵光華、張明慧(2008)。個人知識觀下的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研究。寧波大學學報,30卷(1),68-73。
姜美玲(2006)。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課程與教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姜美玲(2008)。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洪明(2003)。內隱知識理論及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中國教育學刊,2,57-59。
胡春梅(2007)。理解個人實踐知識:一個對於大學外語教師的個案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金華市。
胡燕琴(2006)。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智慧研究綜述。當代教育科學,5,16-19。
唐榮德(2007)。教師素質:自在的教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惠利(2005)。從自我反思實踐看教師的專業發展。成都教育學院報,19(10),74-76。
徐亮(2005)。由內隱理論與反思性教學看當今教師角色的轉變。西北醫學教育,13(6),603-605。
徐斌豔(2008)。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途徑。上海:上海教育。
徐雅萍(2005)。教師的個人理論解讀-基於默會知識的理解。教育發展研究,20,73-77。
時偉(2008)。實踐知識:教師哲學智慧的基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5,14-16。
袁強(2007)。教學場域中的教師個人實踐智慧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郝芳、李德林(2000)。「教師個人理論」:溝通與阻塞。中國教師,7,20-21。
馬成梅(2011)。對一位高中英語教師實踐知識的敘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市。
張 蓮(2011)。外語教師個人理論研究。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
張三花(2004)。讓內隱的知識流動起來。交通高教研究,5,35-39。
張平、朱鵬(2009)。教師實踐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教師教育研究,21(2),56-60
張光陸(2009)。教師理解與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教師教育研究,21(4),22-26。
張建偉(1997)。反思─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新思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56-62。
郭強(2000)。現代知識社會學。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
陳向明(2003)。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1),104-112。
陳向明(2011)。搭建理論與實踐之橋-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依萍(2002)。反省實踐取向教育人員專業發展-以校長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振華(2003)。論教師的經驗性學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5,17-24。
陳振華(2003a)。解讀教師個人教育知識。教育理論與實踐,23(11),6-11。
陳振華(2003b)。論教師的經驗性學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1(3),17-24。
陳振華(2003c)。論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建構者。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陳振華(2003d)。把握公共教育知識。上海教育科研,8,24-26。
陶令霞(2008)。淺析教師知識來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4),41-42。
喬時玲(2007)。默會知識理論及其教育啟示。浙江樹人大學學報,7卷(5),78-80。
彭德斌、江萍(2005)。淺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幾個關鍵因素。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53-57。
彭慧、彭凌(2008)。外語「教師個人理論」探析。長沙鐵道學院學報,9(4),147-149。
曾寧波(2004)。論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關鍵事件。現代科學教育,4,17-21。
游學民(2011)。論全人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及其借鑒意義。職教論壇,3,31-33。
琚婷婷(2007)。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的實踐知識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市。
程亮(2008)。實踐智慧視野中的教育實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6(3),10-16。
程瑞娟(2008)。論默會知識對教師教學優化的意義。當代教育論壇,10,頁11-13。
楊超有(2006)。教師緘默知識的價值及其形成機制。教育探索,7,頁114-115。
楊滌(2000)。教師專業教育模式:以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為中心。外國教育研究,27(6),18-22。
趙風雨,周先進(2005)。從“技術熟練者”到“反思性實踐家”—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新形象。教育理論與實踐,16,22-24。
趙時桂(2008)。論成人教育價值的哲學理論基礎。繼續教育研究,10,19-21。
趙健(2008)。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趙荷花(2007)。論教育信念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臨沂師范學院學報,4,19-22。
劉冬岩(2009)。實踐智慧。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良華、鄺紅軍譯(2004)。教師成為課程研究者-經驗敘事(F. Connely & D. J. Clandimin原著)。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桂春(2009)。教師幸福感的構成要素及其現實遭遇。赤峰學院學報(30),5,173-175。
劉坤(2003)。緘默知識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66。
劉漢霞(2006)。教師的實踐知識:教師專業化的知識轉向。教育探索,175,116-119。
劉徽(2008)。論教學機制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蔡長春(2002)。教師的內隱理論與反思性教學。天津教育,6,35-36。
鄧友超(2007)。教師實踐智慧及其養成。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鄧朝珍(2007)。專家型教師個人教育理論的敘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濟南市。
賴怡(2009)。構建反思性實踐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7,72-77。
賴曉杰(2006)。國內對隱性知識及其教育的研究進展。中小學教師培訓,8,14-17。
錢民輝(2004)。教育社會學-現代性的思考與建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撲(2000)。教育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閻德明(2006)。知識轉換過程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教材教法,25(7),79-82。
鞠玉翠(2003)。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探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鞠玉翠(2003)。教師教育與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更新。教育探索,3,92-94。
韓大林(2006)。教師教育智慧的涵義、基本要素及生成。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呼和浩特市。
魏景(2007)。教師教育中的省思性實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129-134。
鍾啟泉譯(2003)。課程與教師(佐藤學著)。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鐘啟泉(2008)。從SECI理論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全球教育展望,37(2),7-23。
饒從滿、王春光(2000)。反思型教師與教師教育運動初探。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86-92。

貳、英文參考書目

Ariogul, S (2006). Exploring of teacher knowledge bas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in Turkey.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en-Peretz, Miriam. (198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memory and the teacher's account of teaching. Albany, NY: Basic Books.
Chou, Chiou-hui (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FL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Cochran-Smith, M., & Lytle, S. L. (1999). Relationship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er learing in Communitie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4, 249-305.
Cochran-Smith, M., & Lytle, S. L. (2009). Inquiry As Stance: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the next generation. N Y:Teachers College.
Connelly, F. D. & Clandinin, D. J. (1999). 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or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Dougherty, M. S. S. (1990). Adult educators' practical knowledge of power in their organizations.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Elbaz, F. (1980). 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Garcia, L. (1995). Understanding two teachers' practices and their use of theat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Gaumer, J. E. (2000). Reflecting and reframing: Beginning teachers' use of metaphor. Ed.D. disser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Golombek, P. (1995). The expression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in narrative and practice.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a.
Griffiths, M., & Tann, S. (1992). Using reflective practice to link personal and public Theor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8(1), 69-84.
Handal, G., & Lauvas, P.(1987). Promoting reflective teaching.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ng, Young-Suk (2009).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three Korean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returnee children.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age.
Huang, K.(2009). The cognitive bases of Taiwanese EFL teachers' instructional decisions in grammar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m, S. (2010). Contemplativ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towards holistic teacher Education.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Korthagen, F. & Lagerwerf, B. (2008).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how does it work? In Fred A . J. Korthagen (Eds), 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 (pp. 175-206).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orthagen, F. (2005). Practice, theory, and person in lifelo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 In Beijaard, D & Meijer, P. C. & Morine-Dershimer G. & Tillema H. (E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conditions, (pp. 79-94). Netherlands: Springer.
Krener-Hayon, L. , & Zuzovsky, R. (1995). Themes, processes and trend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s. , In Russell T. & Korthagen F. (Eds.), Teachers who teach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pp. 155-171). London: Falmer Press.
Long, C, L. (2006). Understanding personal theory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ing curricular change.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McCoy, M. (200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sonal pedagogical theory building of a first-yea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McCutcheon, G. (1992). Facilitating 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In Ross. E. , Cornett, J. & McCutcheon. , G. (Eds). , 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connecting curriculum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 (pp. 191-206).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ielke, K. V. (1995).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Nicholson. E. (2000). The journey home: Studying the life histories of retired Teachers.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O’Hanlon, C. (1993). The importance of an articulated personal theor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lliott, J. (ed.),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pp. 243-256). London: Falmer Press.
O’Toole, J. (2010). Language-learning experiences as a source of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general classroom teacher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Osterman, K. F., & Kottkamp, R. B.(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a powerful force for educational change. In K.F. Osterman & R.B. Kottkamp (Eds.),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pp. 1-17). Ca: Corwin Press.
Ralph, E. G. (1994). On assembling the pieces: What do retired educators tell u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6(2), 62-72.
Richmond, M. E. (2005). Personal practice theories, self-identity, and astronomy teachers' interactive decision making.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Rorke, L. (1999).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formal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rticulation of teachers' practical theorie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Rumelhart, D. E. & Norman, D. A. (1981). Accretion, tuning and restructuring: Three modes of learning. In J. W. Cotton & R. Klatsky (Eds.), Semantic factors in cognition (36-7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eung, E. (2007).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for teaching a novel introductory physics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Spurlin, Q. (1993). An elementary bilingual teacher's science instruction: Teacher knowledge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ocultural context.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ternberg, R, J. (2000).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venson, H. J. (2004). Teachers' informal collaboration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regarding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utherland, J. R. (2000).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belief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Tann S. (1993). Eliciting student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In Calderhead, J & Gates, P. (Ed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pp. 53-69).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Tesi, R. (1997).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writing as process: Five case studies.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Turbill, J. (2002). The role of a facilitator in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system: the frameworks project. In Hoban, G. F. (Eds), Teacher learning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p. 94-114).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nger, E. (1999).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 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eseman, K. C. (1998). A case study of primary teachers' personal theori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standards-based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Unpublished dco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Zeichner, K. M. & Liston, D. P. (1987).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s to reflect. Havard education Review, 57(10), 23-4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