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識與權力」,從德語文學的一個例子談起
書刊名:東吳哲學學報
作者:謝志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eh, Jhy-wey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
頁次:頁159-184
主題關鍵詞:知識權力德語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54
  • 點閱點閱:57
期刊論文
1.許佑生(199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生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樹藩(1977)。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大春(1996)。撒謊的信徒。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沫若(1976)。中國史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元)高明(1993)。大戴禮記今註今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信川(1989)。四書今註今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尚秉和(1966)。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屈萬里(1993)。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昉。太平御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鼓應(198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1992)。客話辭典。苗栗: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臧克和(1995)。漢字取象論。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君燦(1983)。科技史與文化。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賀凌虛(1988)。商君書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純、王曉波(1983)。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正忠(1993)。三至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瞿同祖(1982)。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勉。管子今註今譯(下冊)。管子今註今譯(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oell, H.、Wiederlesen, Zum(1989)。Die Waage der Baleks。Die Waage der Baleks。Muenchen。  new window
19.Foucault, Michel(1994)。性意識史。性意識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程樹德。論語集譯(第2冊)。論語集譯(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柏駿。春秋左傳註。春秋左傳註。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伯剛(1988)。從中國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邵增樺(1987)。韓非子今注今譯(上冊)。韓非子今注今譯(上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殿爵(1989)。淮南子逐字索引。淮南子逐字索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觀堂先生全集(第六冊)。王觀堂先生全集(第六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Gartner, Hannelore。Kleines Lexikon der griechischen und roemischen Mythologie。Kleines Lexikon der griechischen und roemischen Mythologie。Leipzig。  new window
27.(1979)。Macmillan Contemporary Dictionary。Macmillan Contemporary Dictionary。London。  new window
其他
1.(西漢)司馬遷(1982)。史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左丘明(1994)。中國度量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新唐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聖經公會(1975)。聖經,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70)。左氏會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家駱。新校本魏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7)。臺灣精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93)。憲法法庭與政黨違憲裁判之真義─願這天秤和劍有公平正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欽定全唐文(第五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進興(1994)。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優入聖城: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6. Another Knowledge Is Possible: Local Diversity in The Heart of Redness (2000)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從不平等到照護實作:監獄與健康的社會學取徑
11.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2.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3.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4. 文化系統的科學分析:論「知識」與「權力」的漩渦
15.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