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拭掉抑是無知?--台語文學Ti「台灣文學史」缺席的原因
作者:方耀乾 引用關係
書刊名: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學謙, 楊允言, 謝昌運 (編)
頁次:138-149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東: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主題關鍵詞:台語文學台灣文學史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蔣爲文(2004)。台灣白話文學e源頭是世界文學。台灣歷史學會通訊,18,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耀乾(20040600)。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論向陽的臺語詩。臺灣詩學學刊,3,189-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耀乾(2001)。台語文刊物述略。台灣文學評論,1(1),192-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耀乾(20030900)。新世代、新風景--九十年代的臺語文學刊物佮臺語詩新人群。海翁臺語文學,21,4-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方耀乾(20020800)。佇故鄉佮異鄉之間撐渡--黃勁連臺語文學中的鄉愁。海翁臺語文學,10,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宗源(1977)。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8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蔣為文(20050000)。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台灣文學史ê再詮釋。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成功大學台文系承辦 (會議日期: 2004/10/09-10/1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興昌(2002)。母語書寫的正常化--白話字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辦 (會議日期: 2002/11/22-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耀乾(2004)。台語白話文學e起源kah發展:一個學界疏忽去e存在。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成功大學台文系承辦 (會議日期: 2004/10/9-10/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耀乾(2004)。以母語美學再現台灣主體:林宗源台語詩中的抵殖民書寫。南台科技大學2004年語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06/18-06/19)。臺南:南台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方耀乾(2002)。佇故鄕佮異鄕之間撐渡:黃勁連台語文學中的鄕愁。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04/27-04/28)。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下村作次郎(2003)。我所認識的台灣文學。第一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研討會,真理大學麻豆校區 (會議日期: 2003/12/27-12/28)。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慧萍(2000)。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淑容(2001)。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佳惠(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asold, Ralph W.(1984)。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Blackwell。  new window
2.Barclay, Thomas(1885)。Tâi-Oân-Hú-siân Kàu-Hōe-Pò。  new window
3.李南衡(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穗影(1991)。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臺北:臺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石濤(1996)。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咸浩(1995)。「台語文學」的商榷,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観察。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天(2003)。蕃薯頭的夢--臺語詩之父林宗源論。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ishman, Joshua A.、Ferguson, Charles A.、Das Gupta, Jyotirindra(1968)。Languag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Nations。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window
9.古繼堂(2003)。簡明台灣文學史。臺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白少帆、張恆春、王玉斌、武治純(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彭瑞金(1997)。臺灣文學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獻璋(19780831)。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1993)。臺灣文學史。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民祥(1989)。臺灣文學入門文選。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1991)。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2003)。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島利郎(2003)。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央敏(1996)。臺語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正惠、趙遐秋(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興昌(1995)。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央敏(1997)。台語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蔡培火(1925)。十項管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20408)。我的後殖民立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au, Bo -chheng(1886)。Peh-oe-ji e Li-ek。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興昌(1995)。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呈聰(1979)。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端明(1979)。日用文鼓吹論。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秋生(2003)。建設「臺灣白話文」--提案。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央敏(2003)。前人拍地,後人塔洋樓。台語詩新人選。臺南:真平企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央敏(1997)。回歸台灣文學的面腔。台語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央敏(1997)。台語文學的兩條脈流。台語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克夫(2003)。「鄕土文學」的檢討--讀黃石輝君的高論。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廖毓文(1979)。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石濤(1989)。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臺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石輝(2003)。再談鄉土文學。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石輝(2003)。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