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十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的研究概況
書刊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作者:呂正惠
作者(外文):Lu, Zhen-hwei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4
頁次:頁143-170
主題關鍵詞:臺灣新文學日據時代鄉土文學本土性本土化Taiwanese new literature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NativenessNativ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8
  • 點閱點閱:49
     日據時代的臺灣新文學,在光復之後,由於政治上的禁忌,不再被人提起,逐漸被 人所遺忘。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興起;鄉土文學反對光復以來國民黨在文化上的全盤西化政策, 提出“回歸鄉土”的口號。日據時代的新文學因此被當作具有中國民族主義傾向的作品而重 新被發現。但到了八十年代,臺灣的本土政治勢力逐漸興起,臺獨思想盛行,臺灣文學又被 當作臺灣人在文化、文學上追求“自主性”的一種證明。這時的論述是以“臺灣文學”來對 抗“中國文學”,迥異於七十年代。本文追溯七、八十年代這一過程的變遷,並說明這整個 階段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被發現、被詮釋的整體狀況。
     After 1945, when Taiwan was returned to China, the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was no longer talked about and gradually forgotten, largely because of political taboo. In the 1970s, the rise of "home-land" literature was set against Nationalist regime's cultural westernization policy and hence proposed the "returning to home-land" as its central logan. Under such condition, the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was rediscovered as literary work with Chinese nationalist tendency. But, in the 1980s when Taiwanese nativist political power was on the rise and the idea of Taiwan Independence prevailed, Taiwanese literature was then seen as an evidence for the Taiwanese search for "autonomy" on the cultural and literary planes. From this moment on, different from the 1970s, the discursive shift has been to use "Taiwanese literature" against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essay traces the processes of the shifts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80s,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conditions from which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was rediscovered and reinterpreted.
期刊論文
1.林邊(1978)。忍看蒼生含辱--賴和先生的文學。臺灣文藝,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淑(19831100)。最後的牛車:論呂赫若的小說。臺灣文藝,85,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良澤(1974)。鍾理和作品概述。書評書目,10,117-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3)。鍾理和作品的討論專輯。文季,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淑(19830100)。稱子與稱錘:論賴和小說的思想性。臺灣文藝,80,4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76)。賴和專號。夏潮,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76)。楊逵專號。夏潮,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6)。吳濁流紀念專輯。夏潮,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良澤(19770400)。吳新榮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集。夏潮,2(4),5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77)。張深卯先生紀念專輯。夏潮,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78)。張文環先生逝世系己念專輯。夏潮,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恆豪(19810200)。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現代文學,復刊13,65-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恆常(1982)。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代表作〈奔論〉。暖流,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恆常(1985)。麒麟兒的殘夢--朱點人及其小說。夏潮論壇,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梁德民(1976)。賴和是誰?。夏潮,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石濤(1997)。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塚本照和、向陽(1985)。楊逵〈新聞配達夫〉(送報伕)的版本的謎。臺灣文藝,94,165-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64)。鍾理和紀念專號。臺灣文藝,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76)。吳獨流先生紀念特輯。臺灣文藝,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77)。鍾理和作品研究專輯。臺灣文藝,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78)。吳濁流作品研究特輯。臺灣文藝,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顏元叔(1973)。臺灣小說中的日本經驗。中外文學,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載爵(19740500)。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133-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載爵(19761100)。黑潮下的悲歌--詩人楊華。夏潮,1(8),6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載爵(197709)。黑色的太陽--張深切的里程。夏潮,3(3),6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施淑(19900800)。日據時代小說中的知識份子。新地文學,1(3)=3,4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良澤(19731100)。從鍾理和的遺書說起理和思想初探。中外文學,2(6),100-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良澤(19731100)。鍾理和的文學觀。文季,2,4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良澤(19740100)。鍾理和作品概述。書評書目,9,107-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良澤(19740300)。鍾理和作品概述。書評書目,11,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良澤(1974)。鍾理和作品中的日本經驗與祖國經驗。中外文學,2(11),3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載爵(19731200)。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中外文學,2(7),4-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淑(1994)。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左翼知識份子。日據時期臺灣文學會議論文,清大中文系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塚本照和(1994)。談楊逵的〈田園小景〉和〈模範村〉。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學術會議,清大中文系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鍾政瑩(1983)。由日據下臺灣新文學的發展論張深切的戲劇活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簡昭慧(1988)。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以吳濁流文學、楊逵文學為研究中心(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淑芳(1990)。七等生文體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淑芝(1992)。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祺正(1990)。三十年代臺灣鄉土話文運動(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惠禎(1992)。楊逵及其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夏美(1990)。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朝祺(1984)。日本割據時的臺灣新文學(碩士論文)。東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卓惠美(1977)。Huang Ch'un-Ming Ein Taiwanesischer heimatdichter(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明柔(1993)。日據時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碩士論文)。淡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炤濃(1984)。日據時期臺灣文化劇場活動(碩士論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碧霞(1991)。王詩琅研究(碩士論文)。成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翟筱芳(1984)。吳濁流文學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碧華(1988)。從語言學觀點剖析王視和《玫瑰瑰我愛你》(碩士論文)。輔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昭玟(1990)。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文婷(1988)。由鄉土小說看台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松輝(1991)。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歷史語言(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俊雅(1987)。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光緖二十一年-民國三十四年之古典詩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琪椿(1994)。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祖琛(1985)。七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涂翠花、黃英哲(1994)。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天生(1985)。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元叔(1976)。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人與作品。臺北:輝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瑞明(1993)。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俊雅(1995)。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梵(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游勝冠(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良澤(19731213)。鍾理和作品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宋冬陽(1989)。現階段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臺灣文學入門文學。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映真(198804)。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鞭子和提燈。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星名宏修(1994)。大東亞共榮圈的臺灣作家(二)--另一種「皇民文學」:周金波的文學型態。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正惠(1990)。七、八十年代臺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戰後臺灣文學經驗。新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正惠(1992)。評葉石請《臺灣文學史綱》。戰後臺灣文學經驗。新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正惠(1993)。日據時代臺灣語文運動事故。臺灣的社會與文學。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正惠(1995)。七、八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瑞明(1996)。驛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臺灣作家與皇民文學。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映真(1988)。原鄉人的失落。鞭子和提燈。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映真(1988)。鄉土文學的盲點。中國結。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恆常(1985)。澗水鳴咽暗夜流--陳虛谷先生及其新文學創作。陳虛谷選集。鴻蒙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得時(1994)。臺灣新文學播種者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彰化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星名宏修(1994)。「大東亞共榮圈」的臺灣作家(一)--陳火泉之皇民文學型態。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