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刑罰修正之研究
作者:黃純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wen-Yi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宋代法制史刑罰修正法律執行Sung Dynastylegal historymodifications of penaltieslaw enforc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4
「刑罰修正」有二個意義,一是在律文規定上,宋代與唐代相較之下所作的修正。一是在法律執行上,刑罰減輕,為了使案件的審理更符合情、理、法,使之更符合教化的目的,讓犯罪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刑罰加重,為了懲姦止惡,有殺一儆百的作用,以維護政權的穩定。
在第一個層次上,唐宋之間的變化,使宋代的敕、令、格、
式大量增加,對律的補充,就是一種修正。唐代編纂的重要成文
法典《唐律疏議》的內容,為宋代所繼承。成文法典的建立與條
文化,勢必削弱皇帝或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他們必須依據法典來量刑,這點和皇權是相違背的,宋神宗以後,以敕令格式代替律
的不足:「禁於已然之謂敕,禁於未然之謂令,設於此以待彼之
謂格,使彼效之之謂式。…於是凡入笞、杖、徒、流、死,自名
例以下至斷獄,十有二門,麗刑名輕重者,皆為敕。自品官以下
至斷獄三十五門,約束禁止者,皆為令。命官之等十有七,吏、
度人之賞等七十有七,又有倍、全、分、釐之級凡五等,有等級
高下者,皆為格。表奏、帳籍、關牒、符檄之類凡五卷,有體制
模楷者,皆為式」。 在相當程度上,重視個案判決的「判例」,
而非普遍適用的規則,則可以彌補法典化下侵犯皇權的缺憾。
「盜賊重法」的實施、對左教的禁令,都顯現出宋代法制不同於唐代之處,而有所修正。以「盜賊重法」來說,北宋時期以「重法地分」來嚴懲盜賊,顯示出某些區域盜賊問題的嚴重性;南宋時期以軍事戍守、鎮壓為主,加上嚴懲盜賊的政策(刺配法、連坐、累犯加重等)。本文的探討,則發現宋人的確對盜賊問題相當頭痛,因此創立了盜賊重法,對盜賊處以重刑,以遏止盜賊猖獗。
左教禁法與風俗禁令則呈現了重刑懲治及針對區域發布的
詔令,在不同區域下量刑輕重不一,呈現的是禁于已然的刑罰處理原則,而欠缺防微杜漸的計劃。仁井田陞曾經說中國法律的基點是「罪刑法定主義」,目的是詳細規定法律以防犯法的行為, 可以說明這個現象。
在第二個層次上,在情理的恩恤上,宋代皇帝也有著寬赦以
示恩德的傾向。宋代在法制史當中的特徵,常被學者們提出探討
的是官吏犯贓罪的輕判這個問題。宋廷對於官吏的貪贓罪懲治愈來愈輕,可以說是宋代對於「刑不上大夫」與過度尊重文人的結果。但就中國在宋代以下皇權化上升的傾向來看,這種集權式的君主專制發展結果,使得執政者注意的是:官吏在公共和私人之間犯罪的界限,國家會愈來愈重視官吏作為執法與維持政權之下的功能性,而非官員本身的廉潔。而表現在法律上,就是隨事發敕及判例的重要性,這並不是說,原有的法典不再重要,而是實際法律的運作與執行上,敕令和判例更具備參考的價值。
本篇論文提出討論的重點,綜合如下:
第一, 刑罰修正的背景,是因為宋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經濟環境,宋代土地頻繁轉移,宋人對於自身權益的重視,加之懲以五代藩鎮割據之弊,太祖行使中央集權、強幹弱枝的政策,宋廷必須不斷增加敕令來適時應變,以符合需要,而儒家文化、無訟與教化的影響、皇權的上升,也都造成刑罰的減輕或加重。皇帝有時寬貸,有時完全沒有依循的原則,而憑藉上意做出最後的裁決。
第二,宋代法律減輕的原因有四點:犯罪人的年紀;八議及官吏的特權;皇帝的恩赦;宗教與孝道上的特殊原因。宋代的恩恤以皇帝赦降的比例來看,是較高的。但是皇帝仍相當重視官員集議的意見,對於重要有爭議性的案件,皇帝會下詔由幾位相關大臣負責集議,其結果送交皇帝參考酌決。宋代皇帝視恩赦為示皇帝恩德的機會,因此這也是另一種彰顯皇帝權力的方式。
第三,宋代的刑罰以盜賊重法伴隨著重法地方的施行,為其特色。唐代晚期開始,即有對盜賊罪加重的傾向,宋代的盜賊罪加重,也是持續晚唐的影響。在宋代的盜賊罪的執行上,雖有加重懲治盜賊,但也行使「招安」及「刺為兵」的政策,加以修正。因此,盜賊重法對懲治盜賊並無得到極大效果。
第四,風俗與左教禁法也較前代有所修正,宣和3年之後對左教禁令的加重,其次風俗禁令也有著地方性差別,並非一體適用的法令,而是隨一時一地的敕令。
以上的幾點,都呈現出共同的現象:(1)皇權的提高。(2)宋代不編纂新的法典,而承繼唐代的法典,以敕令格式與判例來補律文的不足,隨處增敕的結果使得詔令混亂。(3)重中央輕地方的特色,形成地方治安不佳,無有效軍力可用,只好藉由盜賊為兵、招安盜賊將領來處理,以致重法地分僅在北宋施行,南宋以後不復見。只有不斷的透過敕令申嚴禁令以防犯法的行為, 可以說明這個現象。
一、 基本史料
(一)經部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孝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史部
不著撰人,《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不著撰人,《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不著撰人,《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不著撰人,《兩朝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7月
方萬里,《寶慶四明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昶,《金石萃編》續修四庫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王應麟,《玉海》,京東:中文出版社,1986年
王溥,《五代會要》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司馬光,胡三省注,李宗侗校註,《資治通鑑》,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李延壽,《北史》,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五次印刷
李清臣,《琬琰集刪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阮元,《兩浙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台北:新文豐書局,1977年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房玄齡等,《晉書》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五次印刷
長孫無忌等修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new window
施宿,《嘉泰會稽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施諤,《淳祐臨安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書局,1976年
班固等,《漢書》,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第八次印刷
祝穆編,《方輿勝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脫脫等,《宋史》,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湖北第3次印刷
陳邦贍,《宋史紀事本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陳淳,《北溪字義》,惜陰軒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陳襄,《州縣提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陸心源,《宋史翼》,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
陸徵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台北:新文豐書局,1977年
趙汝愚編,《諸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5月
趙昇,《朝野類要》,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10月第九版
劉昫,《舊唐書》,二十四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新版
歐陽修,《新唐書》,二十四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新版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鄭克,《折獄龜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蕭子顯,《南齊書》,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五次印刷
謝深甫等,《慶元條法事類》,海王村古籍叢刊本,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竇儀等,《宋刑統》,海王村古籍叢刊本,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三)子部(諸子、筆記、小說)
方勺,《泊宅編》,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明清,《玉照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王得臣,《麈史》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曾,《能改齋漫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闢之,《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王栐,《燕翼詒謀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朱彧,《萍洲可談》,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吳自牧,《夢粱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呂本中,《官箴》,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心傳,《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去非,《嶺外代答》,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2月
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周密,《齊東野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
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月
段成式,《酉陽雜俎》,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胡太初,《晝簾緒論》,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范公偁,《過庭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范成大,《吳船錄》,知不足齋叢書本,日本中文出版社,1980年
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陶宗儀編《說郛三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范鎮,《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桓寬,《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真德秀,《諭俗文》,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荀悅著,吳道傳校,《申鑒》,續漢魏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袁采,《袁氏世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商鞅,《商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莊綽,《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李公弼,《作邑自箴》,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陸游,《老學庵筆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陸游,《放翁家訓》,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陸游,《家世舊聞》,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第二次印刷,1997年1月
葉夢得,《避暑錄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1997年12月
釋志磐,《佛祖統記》,四庫全書存目本(子目),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
龔明之,《中吳紀聞》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三)集部
王安石,《王臨川全集》,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
朱松,《韋齋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
李覯,《李覯集》,台北:漢京出版公司,1983年10月
汪藻,《浮溪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
張方平,《樂全集》,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68年
張守,《毗陵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耒,《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袁燮,《絜齋集》,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亮,《陳亮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陳造,《江湖長翁集》,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陸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曾鞏,《元豐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再版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陽枋,《字溪集》,四庫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楊時,《楊龜山先生集》,百部叢書集成正誼堂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廖剛,《高峰文集》。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薛季宣,《浪語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劉敞,《公是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蔡襄,《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蘇洵,《嘉祐集》,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9年
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8月
二、專書
(一) 中文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主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6月
白鋼、向祥海,《鍾相楊么起義始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
仁井田陞,《唐令拾遺》,吉林:長春出版社譯本,1989年11月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89年6月new window
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布迪、莫里斯等(Derk Bodde and Clarence Morris),《中華帝國的法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台北:東大出版公司,2001年
鄧廣銘,《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岳慶平,《中國人的家國觀》,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柳立言主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月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8月new window
馬作武,《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再版new window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先生文集》,里仁書局,1982年9月new window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4月
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間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東大出版公司,2002年
黃繁光,《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80年10月
趙曉耕,《宋代法制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8月
劉馨珺,《南宋縣衙的「獄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年12月new window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 1982年9月
顧吉辰,《宋代佛教史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韓森(Valerie Hansen),《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new window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地圖出版社,1982年
(二) 日文
大澤正昭《主張ずる愚民たち》東京:角川書店,1997年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59年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復刻本
柳田節子《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年10月
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律令制の展開とその國家.社會と關係》1984年6月
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法治と社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年
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1967年
(三) 英文
Brian E.Mcknight, The Quality of Mercy: Amnesties And Traditional Justice ,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 1981.
Brian E. Mcknight, “Law and Order in Sung China,”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Norbert Rouland, “Legal Anthropology,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1994.
三、論文
(一)中文
王平宇,<從清明集看南宋地方官對待爭業訴訟的態度>,《思與言》65卷2期new window
王雲海,<論宋代法制>,《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道德觀>,《簡牘學報》16期 ,1997年1月
王德權,<唐律十惡規定的研究>,《史原》15 期,1986年4月new window
巨煥武,<犯罪自首成立與否的大爭論>,《政治大學學報》70期下 1995年6月
甘懷真,<中國中古期國家型態>,《東吳歷史學報》創刊號,1995年4月new window
白智剛,<北宋州縣刑獄執行具體情況之探討>,《宋史論文集》香港中大中國史研究會出版 ,1994年4月
安國樓,<宋代笞杖刑罰制度論略>,《河南大學學報》31卷1期 ,1991年1月
朱瑞熙,<宋代佃客法律地位再探索>,《宋遼金元史》1987年6月
朱瑞熙,<宋代的刺字和文身習俗>,《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池田雄一,<論中國古代法制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法和國家>,《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
何忠禮,<略論宋代士大夫的法制觀念>,《浙江學刊》 1996年1月
吳天墀,<王小波、李順起義考索二題>,《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甲孚,<唐律斷獄律與現行訴訟法-監所法的比較研究>,《東吳法律學報》1 期1976年11月new window
沈宗憲,<宋代民間祠祀與政府政策>,《大陸雜誌》91卷6期
季懷銀,<宋代司法審判中的限期督催制度>,《史學月刊》1991年第2期
季懷銀,<宋代刑訊制度論略>,《宋史研究論文集》1992年年會編刊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3年12月
林茂松,<元代盜賊律>,《政大法學評論》4期, 1971年
林煌達,<南宋吏員與例之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9期, 1997年9月new window
李榮村,<黑風峒變亂始末-南宋中葉湘粵贛間峒民的變亂>,收入《史語所集刊》41卷3期,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69年9月new window
金中樞,<宋初嚴懲贓吏>,《宋史研究集》22輯,國立編譯館,1992年new window
姚大力,<論元朝刑法體系的形成>,《元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柳立言,<從法律糾紛看宋代的父權家長制-父母舅姑與子女媳婿相爭>,《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9本第3分,1998年9月new window
胡昭曦,<宋初川峽地區的茶法與『販茶失職』>,《四川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范家偉,<復肉刑議與漢魏思想之轉變>,《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一期
宮崎市定,<宋元時代的法制和審判機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八),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徐道鄰,<岳飛獄案與宋代的法律>,《大陸雜誌》56卷2期 ,1989年2月
馬伯良(Brian E. Mcknight),<從律到例:宋代法律及其演變簡論>,收入高道蘊、高鴻鈞、賀衛方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偉仁,<中國法制史分類標準及方法>,《食貨》4卷12期,1975年3月
曹海科,<試論北宋初年的法制與吏治>,《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1987年4月
許懷林,<宋代民風好訟的成因分析>,《宋史研究論文集》第九屆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許懷林,<財產期有制家族的形成與演變>,《大陸雜誌》97卷2-4期
郭東旭,<略論宋朝法律文化特徵>,台大歷史系主編《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0月
郭東旭,<宋代的訟學>,《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郭東旭,<宋代赦降制度>,《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郭東旭,<南宋的越訴法>,《宋史研究論叢》第二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郭東旭,<論宋代法律中例的發展>,《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河北大學,1991年5月
郭東旭<論宋代防治官吏經濟犯罪>,柳立言主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月
陳方正,<法律的革命與革命的法律-西方法制史的二個對立觀點>,《二十一世紀》,1996年8月new window
陳金釗,<簡析中國古代法典疏簡的思想>,《史學月刊》1994年第五期
陳景良,<兩宋法制歷史地位新論>,《史學月刊》1989年第3期
陳智超,<宋代的書舖與訟師>,《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東京:同朋舍,1989年
陳智超,<明刻本《名公書判清明集》述略>,《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四期
陳廣勝,<宋人生子不育風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1989年1月
馮輝,<唐代司法制度述論>,《史學集刊》1998第1期
黃純怡,<宋代刺配法的施行與肉刑的爭論>,《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中興大學文學院,2003年6月new window
黃純怡<宋代戶絕之家的立嗣-以判例為主的探討>,《興大人文學報》32期,中興大學文學院,2002年6月new window
黃啟昌,<試論中國古代的反貪立法>,《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
黃寬重,<南宋茶商賴文政之亂>,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書局,1990年7月
黃繁光,<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實況-以《名公書判清明集》為考察中心>,《宋史研究論文集》第九屆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2年7月new window
雷家宏,<宋代弓手述論>,《晉陽學刊》1993年7月
雷家宏,<宋朝民間爭訟簡論>,《宋史研究論文集》第九屆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潘武肅,<論宋代敕令格式的分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卷1期,1978年
鄭強勝,<宋代吏風初探>,《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四期
盧建榮,<六至八世紀中國法律知識的建構及相關的文化和權力問題>,《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戴建國,<宋代的公證機構-書舖>,《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
戴建國,<宋代編敕初探>,《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蘇基朗,<宋代的司法與法治秩序>,《大陸雜誌》92卷3期,1996年3月
顧吉辰,<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的”均貧富”口號存在嗎?>,《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第2期
(四) 日文
川村康<宋代復仇考>《宋代の規範と習俗》,東京:汲古書院,1995年10月,pp.3~27
內藤湖南,<概略的唐宋時代觀>,《內藤湖南全集》(八)(日本筑摩書房,1976年
平田茂樹,<南宋裁判制度小考>,《集刊東洋學》66(中國文史哲研究會),1991年
佐立治人,<舊中國の地方裁判と法律>,《東洋史研究》1997年9月
佐伯富,<宋朝集權官僚制的成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九)(東京:岩波書店,1970),頁169~180;收入《中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9年
佐伯富,<宋代における重法地分について>,收入《中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9年
赤城隆治,<南宋期の訴訟について-健訟の地方官>,《史潮》16期,1985年
梅原郁<刑わ大夫に上らず>《東方學報》67冊,1995年
竺沙雅章,<宋代の政治と宗教>,《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東京:同朋舍,1989年9月
(三)英文
Brain E Mcknight,Crime in High Places: The case of Ch’en Chih-Chung, 《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東京:同朋舍,1989.9),頁499~515
Ebery B. Patricia, Cremation in Sung China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5:2, 1990. pp.406~4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華人陽/陰默認文化與社會工作規則倫理實踐之困境
5.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6.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以刑逼民」與法文化衝突--論近現代臺灣假性財產犯罪現象
9.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10.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1.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2.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3.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4.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5. 現代國家建設視野下的新生活運動與法治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