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儒家名實思想之研究
作者:林翠芬
作者(外文):Trei-Fen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劉文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名實辯證先秦儒家name and realitydialecticPre-Qin 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先秦時期,舉目可見傾圯摧毀的舊事物,繼起建造的新事物,更迭不已的政爭,此起彼落的戰況,面對這樣天地正風塵,劇烈變遷的世代,即交迸著諸多急待省思的現象,一場由孔子率先揭櫫「正名」主張,促使諸子因緣際會地相繼投入「名實之辯」的世紀性論戰,雖有互別瞄頭的況味,卻蔚成哲學史上爭鳴不輟,奇葩競放的榮景。在論辯行陣中,自孔子欲以周文為型範,孟子繼之拒揚墨、排縱橫、匡農貶法,以迄荀子嚴予批判百家舊學之飾邪說、文奸言,其誓為學術之中流砥柱與試圖文化更新的兩維思路,既展露出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精神,又透顯儒家在文化傳承與開新上的強烈使命感,然孔孟荀卻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分別坐擁主流與非主流的地位。至漢代獨尊儒術之議起,儒家思想乃躍為學術文化之主流,百家之說則因而相形失色。本論文共分九章,凡四十一萬餘字,各章論述的提要如下:
第一章前言:說明本文研究的緣起,試圖釐清耙梳的問題。
第二章先秦儒家名實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首論政治體制方面封建制度與國家型態的臍Y頹,次論經濟制度方面土地政策與冶鐵工業的動盪變革,再論社會層面上家庭組織與社會規範的解組衝擊,末論學術思潮上諸子百家與林立學派的蠭出鼎峙。
第三章名實的底蘊:分別探討名實的起源、意義、作用與發展。
第四章名實的辯證關係:依序就語言學角度、文字學觀點、邏輯學立場與文化符號學面向加以論述。
第五章孔子名實思想抉微:先敘史官、孔子與春秋之關係,次究春秋弒君例之正名觀,繼探正名主張為名實之辯的發端,又論孔子正定名分的意圖,並言孔子名實思想在學術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六章孟子名實思想探賾:論述包括深度解讀歷史環境與衛道立場,名實之辯的開展,人倫關係為主的正名思想,環繞政治領域的正名主張。
第七章荀子名實思想析論:所述依序為時代背景與個人特質分析,名實之辯的總結,倫理政治色彩濃厚的正名思想,知性取向融鑄的名實觀。
第八章先秦儒家名實思想之價值:一為倫理學層面,孔孟之識見與荀子觀點各有其見地;二為政治論層面,由仁政王道思想的發軔轉成構設貫徹客觀具體制度為王道思想的寖變;三為認識論層面,唯心主義肯認先驗心性與唯物主義強調經驗理性的殊別觀照;四為邏輯學層面,探觸概念推理判斷有殊勝之處,然於批判諸子難免常識經驗與抽象思辨難以兩全的限囿。
第九章結論:說明先秦儒家義理豐富且精湛的哲思,呈現大開大闔之氣勢,其智慧對人類心靈的啟迪有不可沒之央A諸子彼此問難論辯之際,任何一方運用抽象思辨閃現的靈光,實亦值得珍視省思。
在學術文化發展史上,先秦儒家歷經了與諸子齊馳並轡,轉成獨領風騷的歷程,而在名實論題中,儒家融攝理想與現實、理性與經驗所映現的思想風華,發揮了燭照炎黃子孫的深遠影響,諸子迭起發聲的抽象思辨,留下了足資思索尋繹的空間,儘管世局迭經變遷,先哲的思想價值,終究值得加以抉發。
none
參 考 書 目

一、古 籍

1、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1)周易尚書》,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2、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詩經》,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3、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3)周禮》,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4、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5)禮記》,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5、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6)左傳》,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6、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7)公羊傳蔣蝬n,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7、盧宜旬校,阮元審定,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8)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8、漢‧司馬遷撰,會合裴駰、司馬貞、張守節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再版。
9、漢‧班固,《漢書(上、下)》,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台六版。
10、漢‧賈逵撰,《春秋左氏傳解詁》,藝文印書館,1965年。
11、漢・王充撰,《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十一月第一版。
12、漢‧鄭玄撰,《六藝論》,問經堂叢書,百部叢書集成之三八,藝文印書館,1965。
13、漢・鄭樵,《通志第一冊》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
14、晉‧杜預,《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四年第一版。
15、晉‧杜預,《春秋釋例》,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臺二版。
16、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十二月第一次印刷。
17、宋‧王安石撰,陸費逵總勘,《臨川集第三冊》,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初版。
18、宋・呂祖謙撰,《足本東萊左氏博議(上、下)》,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年二月再版。
19、宋・朱熹,《四書集註》,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20、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上、下)》,日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4年三月三版。
21、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文友書店,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出版。
22、明・徐愛等錄,《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再版。
23、明‧顧炎武,《日知錄(一)》,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六月臺一版。
24、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華正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初版。
25、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三月臺景印一版。
26、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六月三版。
27、清・段玉裁,《段注說文解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

二、先秦諸子與經籍研究

1、梁啟超,《孔子》,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一年一月臺二版。
2、陳大齊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二)》,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元月初版。
3、陳大齊,《論語臆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二版。
4、高明,《高明孔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一日初版。
5、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六月第一次印刷。
6、王甦,《孔學抉微》,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五月一日初版。
7、王晉光《論語孟子縱言》,臺灣書店,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初版。
8、唐林泉《孟子政治思想新論》,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初版。
9、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編著,《孟子義理疏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八月。new window
10、陳大齊,《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辯說實況》,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六版。
11、王支洪,《孟學的現代意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12、釧v興,《孟子的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初版。
13、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第三次印刷。new window
14、黃俊傑,《孟子》,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初版。
15、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十月初版。new window
16、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初版。new window
17、翟廷晉,《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次印刷。
18、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二月二版二刷。
19、譚宇權,《評論孟子的思辨方法》,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初版。new window
20、梁啟雄,《荀子柬釋》,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十月臺一版第六次印刷。
21、梁叔任撰,《荀子約注》,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五版。
22、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出版。
23、周紹賢,《荀子要義》,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初版。
24、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25、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修訂二版。
26、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new window
27、陳大齊,《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八年六月新一版。
28、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增訂版。
29、郭志坤,《荀學論稿》,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
30、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31、方爾加,《荀子新論》,中國和平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2、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初版。new window
33、李滌生,《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十月第五次印刷。
34、廖名春,《荀子新探》,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初版。
35、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初版五刷。
36、孔繁,《荀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版。
37、陳修武,《人性的批判―荀子》,時報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日四版一刷。
38、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初版。new window
39、趙士林,《荀子》,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初版。
40、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41、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初版。new window
42、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孔孟荀之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
43、楊秀官,《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初版。
44、蔡仁厚,《墨家哲學》,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再版。
45、鐘友聯,《墨家的哲學方法》,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三版。
46、葉玉麟註解,《墨子新釋》,大夏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初版。
47、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東大圖書公司印行,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初版。
48、謝雲飛,《韓非子析論》,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再版。
49、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二月五版。new window
50、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文史哲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初版。new window
51、陳孟麟,《先秦名家與先秦名學》,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日初版。
52、劉福增,《公孫龍子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六月一刷。
53、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五日。
54、皮錫瑞,《經學歷史》,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版。
55、錢基博,《經學通志》,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臺三版。
56、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臺三版。
57、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初版。new window
58、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初版。new window
59、戴君仁,《春秋辨例》,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再版。
60、程發軔,《春秋要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頁2-3。
61、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初板第二刷。


三、現代專書

(一)學術思想類

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香港九龍,人生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出版。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文蘭圖書公司,1967年四月。
3、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十月修訂二版。new window
4、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再版。
5、韋政通,《中國的智慧》,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new window
6、方克立,《中國哲學小史》,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元月初版。
7、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增訂再版。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六版。
9、謝幼偉,《哲學講話》,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再版。
10、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四月初版。
11、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初版。
12、胡適,《中國上古哲學史》,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13、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遠流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1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版。
1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八刷。
16、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初版。
17、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三月第一版。
18、段國昌、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十一月五版。
19、徐復觀,《中國思想論集(續篇)》,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20、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一刷。
21、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四版。
22、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七月第六次印行。
23、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初版一刷。
2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九年八月二刷。
25、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初版。
26、侯家駒,《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增訂二版。
27、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再版。
28、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出版。
29、徐復觀,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增訂再版。
30、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板。
31、牟宗三等著,《當代新儒家論文集(總論篇)》,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初版。
32、周群振等著,《當代新儒家論文集(內聖篇)》,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初版。
33、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論文集(外王篇)》,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初版。
34、鄭力為,《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出版。new window
35、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初版二刷。
36、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正中書局,民國八十六年七月臺初版。
37、譚嗣同著,湯志鈞、湯仁澤校注,《仁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七年。
38、龔鵬程,《儒學反思錄》,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年九月初版。new window
39、嚴壽澂,《近世中國學術通變論叢》,國立編繹館,2003年三月初版。
40、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一月,二版。
41、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再版。
42、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43、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四月一版二刷。
44、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再版。
45、鄔昆如,《倫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二刷。
46、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第三次印刷。new window
47、牟宗三,《歷史哲學》,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九版。new window
48、杜維運,《憂患與史學》,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初版。new window
49、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六版。
50、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51、顧頡剛,《古史辨(一)》(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初版。
52、包遵信,《批判與啟蒙》,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53、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再版七刷。
54、陳榮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十日初版。
55、曾仰如,《亞里斯多德》,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初版。new window
56、尚杰,《德里達》,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一刷。
57、楊大春,《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三月初版一刷。
58、陸揚,《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十二月第一次印刷。

(二)文化、社會與語言學類

1、李亦園,《文化與行為》,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2、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九版。new window
3、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4、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初版。
5、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初版。
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第五次印刷。new window
7、林慶彰主編,《浩瀚的學海—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第五次印行。
8、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第六次印行。
9、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第六次印行。
10、劉石吉主編,《民生的開拓—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第六次印行。
11、劉岱,《不廢江河萬古流—中國文化新論(序論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二月第六次印行。
12、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二月第六次印行。
13、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元月第六次印行。
14、洪萬生主編,《格物與成器—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第六次印行。
15、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五月第七次印行。
16、姚大中,《黃河文明之光》,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四月初版。new window
17、張順徽,《中國文明創造史》,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初版。
18、湯湘華、龔維義合著,《華佗、扁鵲名醫軼事》,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
19、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頁281。
20、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38。new window
21、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二月再版。
22、蔡文輝,《社會學與中國研究》,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二月再版。
23、蔡文輝、李紹榮著,《社會學概要》,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一刷。
24、李明堃、黃紹倫主編,《社會學新論》,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二年七月臺灣初版第一次印刷。
25、龍冠海,《社會學》,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八月第十四版。
26、楊志玫主篇,《中國古代官制講座》,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初版。
27、傅樂成著,夏德儀校訂,《中國通史(上)》,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增訂六版。
28、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2。
29、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大孚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初版。
30、張曉生、劉文彥編著,《中國古代戰爭通覽》,雲龍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台一版。
31、夏雨人,《中國人的故事》,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三版。
32、柏楊,《中國人史綱》,星光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五月第一版一刷。
33、陳明遠,《語言學與現代科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34、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初版一刷。
3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出版。new window
36、徐道鄰,《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四日四版。
37、楊士毅,《語言、演繹邏輯、哲學—兼論在宗教與社會的應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修訂三刷。
38、林尹,《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初版第十三次印行。new window
39、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婁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三月初版。
40、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灣書店,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初版。
41、江舉謙,《說文解字綜合研究》,人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四月,再版。
42、衛聚賢,《文字學》,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初版。
43、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七版。
44、陳立夫等著,《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化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初版。
45、曾忠華,《常用字探原(一)》,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初版一刷。
46、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編著,《文字學》,國立空中大學印行,民國八十四年。
47、衞聚賢,《文字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初版。
48、陳光政,《轉注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九月初版二刷。
49、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五月第一版。
50、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四版。
51、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五版。
52、陳新雄,《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再版。
53、陳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三版。
54、竺家寧,《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三版。
55、韓崢嶸、姜聿華,《漢語傳統語音學綱要》,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十二月第一次印刷。
56、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三月第一次印刷。
57、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蘭台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三版。
58、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59、葉鍵得,《古漢語字義反訓探微》,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九月初版。new window

(三)邏輯學與符號學類

1、陳大齊,《名理論叢》,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八月臺三版。
2、王冠青,《理則學與唯物辯證法》,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
3、周雲之,《名辯學論》,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方寧書選編,《唯物辯證法評論集(二)》,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5、孫中原,《詭辯與邏輯名篇賞析》,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三十日二版二刷。
6、何秀煌,《邏輯—邏輯的性質與邏輯的方法導論》,東華書局,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二版四刷。
7、林玉体,《邏輯》,三民書局,民國九十年十月重印二版一刷。
8、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初版。new window
9、何秀煌,《記號學導論》,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四版三刷。new window
10、李幼蒸,《人文符號學―理論符號學導論(卷一)》,唐山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11、李幼蒸,《哲學符號學―理論符號學導論(卷三)》,唐山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一刷。
12、李幼蒸,《文化符號學―理論符號學導論(卷四)》,唐山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一刷。
13、周慶華,《中國符號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14、周云之、劉培育,《先秦邏輯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第一次印刷。

三、外文及譯作

1、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二版。
2、柯立克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著,高俊一譯, 《理性的異化—實證主義思想史》(Positivist Philosophy),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
3、凱西爾(Ern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初版。
4、伊沙克(Alan Issak)著,王逸舟譯,《政治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二刷。
5、約翰‧巴羅著(John D. Barrow),卞毓麟譯,《宇宙的起源》(The Origin of Universe),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第五次印刷。
6、艾倫‧李帕特(Arend Lijphart)著,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初版四刷。
7、席夫(Hubert Reeves)著,葉李華譯,《喜悅時光—從宇宙演化看人性真諦》,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第二版第四次印行。
8、美國德福林(Keith Devlin)教授著,《Goodbye,Descartes :The End of Logic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Cosmology of the Mind》,李國偉、饒偉立譯《笛卡兒,拜拜!—重新看待推理、語言與溝通,揮別傳統邏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千年五月一日第一版。
9、雷森(Don Lessem)著,陳燕珍譯,《恐龍再現》(Dinosaurs Rediscovered),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千年三月三十日第二版第四次印行。
10、[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五月一版。
11、迪迪埃・卡昂(Dinder Cahen)等訪談,包亞明主編,何佩群譯,《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里達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月第一次印刷。
12、維特根什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著,牟宗三譯,《名理論(Logisch-philosphische Abhandlung)》,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13、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嬝玨z論―拉康・德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
14、Under the general editorship of Perry Miller, “Major writer of America”, Robert Frost edited by Louise Bogan ( Fort Worth, TX.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 1966 ) , pp. 940.
15、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 Chicago University Publisher, 1981, pp. 47.

四、期 刊

1、陳啟雲,〈論語正名與孔子的真理觀和語言哲學〉,《漢學研究》10:2(1992.12),頁27-51。new window
2、黃翠芬,〈從《春秋》《左傳》談孔子正名思想〉,《國立編譯館館刊》21:1(1992.6),頁41-56。
3、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孔孟月刊》42:10(2004.6.28),頁31-38。new window
4、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26:7(1999.7),頁648-658。new window
5、沈清松,〈由名學走向儒學之路―陳大齊對臺灣儒學的貢獻〉,《漢學研究》16:2(1998.12),頁1-27。new window
6、陳孟麟,〈先秦名家之學並非名學〉,《文史哲雙月刊》1996年第六期(1996.11.24),山東人民出版社,頁75-80。
7、曾祥云,〈“名學”辨析〉,《中國哲學》2001年第一期(2001.1.4),頁66-68。
8、張忠義、季冠芳,〈試談中國名辯學的變項與常項〉,《哲學與文化》26:6(1996.6),頁556-571。new window
9、張家成,〈名理學方法與漢魏思想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六期,頁25-28。
10、阮松,〈專名的意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五期,頁20-26。
11、馮棉,〈名稱的涵義與指稱—從穆勒到克里普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頁22-29。
12、咩^金,〈從傳統知識論到生存實踐論〉,《文史哲》(濟南市:文史哲編輯部,2004年2期),頁12-13。
13、王夢鷗,〈戰國時代的名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44:3(1972)。new window
14、王邦雄,〈通過人間而不是逃避人間〉,《鵝湖月刊》,16:8 (1991.2),頁23。
15、王邦雄,〈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鵝湖月刊》8:10(1983.4),頁25-30。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