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
作者:李興源
作者(外文):Lee Hsing-Yu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晚明心學明心學變異士風思潮明心學明心學變異士風思潮明心學明心學變異士風思潮明心學士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7)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摘 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論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兩個變項:一方面闡述各自的衍化;另一方面則剖析其交互影響,最後闡明其對整個時代風氣之影響。
筆者認為晚明崩解的環境,如政經社會的趨於功利,士人價值混淆,行事作風舉棋不定……,與現代政經、文化、教育等世風,有高度相似之處。因此,本論文選擇晚明做為主題研究範疇。本論文所指晚明,訂在神宗萬曆元年至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573~1644),共七十二年。史家稱「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蓋萬曆朝所累積的惡兆,使得明代「元氣盡澌,國脈垂絕。」故而從晚明崩解的機制與價值,觀察仕宦集團於政治操作過程中,所表現的貪腐與不義;以及處在威脅利誘的環境中,所流露的人性脆弱與陰暗,是知識份子自省最好的素材。
本論文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界定研究範圍、方法及限制。直接接觸史料及史論,冀求客觀真實;研讀相關文集,盡量考索別見,既注重研究對象的歷史發展,也注意其理論的邏輯推演。通過文史互見的求索,佐以經學義涵,破除時空概念,按類穿插心學人物及其論述、文學作品。最後,以宏觀時局,微觀士人,做為論文撰寫架構。
第二章,探討晚明心學思潮轉型之時代背景:首先,政治上,萬曆十四年,皇三子出生後,「立國本」之爭議幾乎貫穿整個萬曆朝,所有事件就圍繞著「立國本」進行;社會上,是一個「民貧世富」的時代,困苦的基層,貪婪的皇帝和官吏,以及奢侈僭越的社會現象,構成一幅極不協調的畫面。其次,文化上是儒、釋、道及西方天主教之間互斥互納的過程。其中儒對於釋、道的陽斥陰納,至晚明而坦然互動,而儒士對於天主教的「別具深意」的態度,值得深思。
第三章,晚明心學思潮之衍化:主要探討由儒學到理學,由理學到心學衍化的歷程。理學是儒學的哲理化,心學是理學的深化。尤其,陽明強調「心」的無所不包,「良知」的無所不能,王門後學依照這個思路歷程,保有「狂」者的特質,關心自我的情感發舒與平民階層的存在意義。尤其王畿一系及王艮的泰州學派,擴張了陽明學影響之範圍,卻也導致恣肆空疏之末流,陽明「良知學」遂式微於明清之際,並激起經世之學的發展。
第四章,晚明士風之曲變:在一個詭譎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執中持正的價值觀念就會受到考驗。晚明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士人必須對人生價值重新考量,對於為政任事、行止出處、人生受用都需要重新調適。也由於士人從政的最高目標是危疑難安的,無論折衝廟堂或退隱山林,都有其深層意義!此外,在生活顯得多采的同時,當深究士人內心深處之支絀扭曲;而文學創作也居於「文網機阱」的壓力,致使士人選擇離開廟堂文學,沉浸在性靈的範圍裏極其變而窮其趣。人不能選擇自己所要的時代,只好在偶然的時代裏,選擇自己所要的生存樣貌。
第五章,晚明心學與士風變異之反思:在失節失序的時代,光怪陸離的現象就會產生,推諉責任、羅織罪名是常用的嫁禍方式。因此在本章,依歷史演進,辯證正統與異端的意義;思索士人之道與皇帝之勢之間的不合理對待;士人集團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理想與理性,陷入以立場與好惡為主軸的爭鬥。對於思潮與士風的關係:思潮是知的層面,提供種思考方式或方向,其影響在於動機及心理層面;而士風是行的層面,其影響在具體作為的實務層面。因此,思潮會影響士風而非決定士風。思潮對士風的影響,往往不如現實的壓力或誘惑。
第六章,晚明心學之影響與時代意義:晚明心學融合了儒、釋、道的論點,尊同敬異,回歸學術本質。心學思潮雖在明末清初趨於沒落,但對於人性的自主自覺卻是一大啟發。最後,從士風變異中,探賾士人集團的振糜,實關係政治隆污、社會清濁。至於,國政之盛衰,無論掌握實權的統治集團或擁有知識良知的士人集團,均責無旁貸。
晚明是一個輝煌中帶有頹敗的因素,頹敗中又醞釀重新開始的契機,如狄更斯《雙城記》裏所謂:「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晚明如此,現代也如此。如果這種時代的到來,是歷史的偶然,那麼,就思考如何防患未然;如果是歷史的必然,就思考如何因應未來,開展契機。
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順序,同朝代依作者出生先後排列)
《朱子文集》 宋‧朱熹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
《朱子語類》 宋‧朱熹 北京:中華書局 1994
《陸象山全集》 宋‧陸九淵  臺北:世界書局  1979再版 
《陸九淵集》 宋‧陸九淵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臺北:偉文 1976
《日知錄》 明‧顧炎武 臺北:明倫出版社 1970三版
《明儒學案》 明‧黃宗羲撰 臺北:華世出版社 1987
《宋元學案》 明‧黃宗羲撰 清‧全祖望補修 中華書局 1986                                                         
《曹月川集 》 明‧曹端 臺北:台灣商務 1983
《讀書錄》 明‧薛瑄 臺北: 廣文書局 1975
《陳獻章集》 明‧陳獻章  北京:中華書局  1987第一版
《居業錄》 明‧胡居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胡敬齋集》 明‧胡居仁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大學衍義補》 明‧丘濬 京都市: 中文出版社 1979
《困知記》 明‧羅欽順  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1975初版
《滄溟先生集》 明‧李攀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甘泉文集》  明‧湛若水 台大圖書館藏(清同治丙寅葺刻資玫堂藏版)
《王陽明全集》 明‧王守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王廷相集》 明‧王廷相 北京:中華書局 1989                         
《空同集》 明‧李夢陽 臺北:臺灣商務 1983
《王心齋全集》  明‧王艮  臺北:廣文書局  1987再版
《王龍溪全集》 明‧王畿 臺北:華文書局 1970
《念庵文集》 明‧羅洪先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荊川先生文集》 明‧唐順之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徐文長佚草》明‧徐渭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徐文長三集》明‧徐渭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徐文長文集》明‧徐渭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王世貞 臺北: 偉文書局 1976
《張太岳文集》 明‧張居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耿天臺先生文集》 明‧耿定向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0
《焚書/續焚書》 明‧李贄 臺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 1984
《呻吟語》 明‧呂坤 岳麓書社 1991
《焦氏澹園集》 明‧焦竑 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1977
《焦氏筆乘》 明‧焦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東越證學錄》 明‧周汝登 臺北縣永和鎮 : 文海書局 1970
《小心齋劄記》 明‧顧憲成 臺北:廣文書局  1975初版
《顧端文公集》 明‧顧憲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5
《涇皋藏稿》 明‧顧憲成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高子遺書》  明‧高攀龍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少墟集 》 明‧馮從吾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
《白蘇齋類集》 明‧袁宗道 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1976
《袁宏道集箋校》 明‧袁宏道著 錢伯城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79
《珂雪齋集》 明‧袁中道 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1976
《湯顯祖詩文集》 明‧湯顯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綸扉奏草》 明‧葉向高 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隱秀軒集》 明‧鍾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譚友夏合集》 明‧譚元春 臺北市 : 偉文書局 1976
《馮夢龍全集》 明‧馮夢龍評集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鴻苞》 明‧屠隆 明萬曆刊本
《文徵明集》 明‧文徵明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小窗幽記》 明‧陳繼儒 文津出版社 1985
《陶庵夢憶》 明‧張岱 臺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 1984
《徐光啟集》 明‧徐光啟 王重民輯校 臺北市: 明文書局 1986
《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石聲溪校注 臺北市 : 明文書局 1981
《劉子全書及遺編》 明‧劉宗周 日本京都市: 中文出版社 1981
《黃宗羲全集》 明‧黃宗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第一版
《雕菰集》 明‧焦循 臺北:鼎文書局 1977                                                  
《先撥志始》 明‧文秉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苑洛集》 明‧韓邦奇 臺北:臺灣商務 1973                                                                
《聞雁齋筆談》明‧ 張大復 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客座贅語》 明‧顧起元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松窗夢語》 明‧張瀚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西園見聞錄》 明‧張萱 臺北縣永和市 : 文海書局 1984
《安雅堂稿 》 明‧陳子龍 偉文圖書公司 1977
《廣志繹》 明‧王士性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6
《四友齋叢說》 明‧何良俊 北京市 : 中華書局 1985
《雲間據目抄》 明‧范濂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68
《容台集》 明‧董其昌 臺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 1968
《識小錄》 明‧徐樹丕 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85
《虞初新誌》 明‧張潮 臺北市 : 廣文書局 1968
《五雜組》 明‧謝肇淛 臺北市 新興書局 1971
《留青日札摘抄》 明‧田藝蘅 臺北市 廣文書局 1969
《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65
《太函集》 明‧汪道昆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四書遇》 明‧張岱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碧血錄》 明‧黃煜黃煜臺北市 : 新興書局 1978
《說郛續》 明‧陶宗儀纂 張宗祥集校 臺北市: 新興書局 1972
《明季三朝野史》 明‧顧炎武 台灣文獻一○六種、台銀研究室
《明史》 清‧張廷玉等 鼎文書局 1975
《明紀》上下 清‧陳鶴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62
《明會要》上下 清‧龍文彬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63
《明通鑒》上中下 清‧夏燮撰 岳麓書社 1999
《明史紀事本末》 清‧谷應泰 三民書局 1985
《列朝詩集小傳》 清‧錢謙益撰 世界書局 1965
《復社紀略》 清‧陸世儀 臺北 廣文書局 1977
《三魚堂文集》清‧陸隴其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 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寒夜錄》 清‧陳宏緒 北京市 : 中華書局 1985
《東林列傳》 清‧陳鼎編著臺北市 : 新文豐書局 1975
《柳南隨筆》 清‧王應奎 臺北市 : 廣文書局 1969
《閒情偶寄》 清‧李漁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二、文史哲專著(依出版順序排列)
《中國明代思想史》 王 健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44第一版
《中國文化史》上下 陳登原 臺北:世界書局 1962
《史林雜識初編》 顧頡剛 臺北:中華書局 1963
《晚明史籍考 二十卷 》 謝國楨輯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
《李卓吾評傳》 容肇祖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3
《明代史》 孟森 臺北:華平出版社 1975初版
《國史大綱》 錢穆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6
《宋明理學概述》 錢穆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7
《明代思想史》  容肇祖  臺北台灣開明書店 1978台五版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表》(上下二册) 麥仲貴 台灣學生書局 1980初版
《明清史》 姜公韜著 臺北長橋出版社 1980
《柳如是別傳》 陳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增訂晚明史籍考》 謝國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王陽明與禪》  陳榮捷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初版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牟宗三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再版
《王陽明》  秦嘉懿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7初版
《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 臺北弘化文化事業 1987
《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張國光,黃清泉主編 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 1987
《竟陵派與晚明文學革新思潮》 竟陵派文學研究 武昌武漢大學 1987第一版
《心學的現代詮釋》 姜允明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公司 1988初版
《晚明性靈小品研究》 曹淑娟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88
《「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 》黃明理撰 臺北撰者 1989
《明末奇才-張岱論》 夏咸淳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 1989
《左派王學》 嵇文甫 臺北:國文天地 1990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臺北 食貨 1990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陳萬益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2
《牟宗三新儒學論著輯要》 鄭家棟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中國歷史上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余英時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2
《儒家的心學傳統》 楊祖漢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2new window
《中國實學導論》 葛榮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中國儒學史》 趙吉惠等編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宋明理學》 陳來著 臺北:洪葉文化 1993
《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 》 于化民著 臺北:文津 1993初版
《晚明士風與文學》 夏咸淳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4
《湯顯祖與晚明文化》 鄭培凱著 臺北市:允晨文化 1995new window
《明代商賈與世風》 陳大康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萬曆傳》 樊樹志著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
《晚明思想史論》 嵇文甫 東方出版社 1996
《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 黃卓越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 左東嶺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 周明初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中國儒學》一二三四卷 龐樸主編 上海東方出版社 1997
《宋明理學史》上下冊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 牛建強著 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7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 勞斯光著 臺北三民書局 1998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蒙培元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湯險祖的情與夢》 鄒元江著 南京市南京出版社 1998
《景山的晚風: 大明帝國的衰亡》 夏維中著 南京省江蘇人民 1998
《自在、自娛、自新、自懺: 晚明文人心態》 吳調公 王愷著 蘇州市蘇州大學 1998
《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 何俊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第1版
《衝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 潘運告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周志文著 臺北大安 1999
《浪漫情感與宗教精神 :晚明文學與文化思潮》 王崗著 香港天地圖書 1999
《中國儒教史》上中下 李申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左東嶺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2000
《明代宦官和宮廷》 溫功義著 重慶出版社 2000
《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 吳孟雪著 北京:中華書局 2000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日‧岡田武彥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 周群著 上海世紀:上海書店 2000
《陽明後學研究》 吳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彭國翔 臺北學生書局 2003new window
《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卜正民著,方駿等譯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晚明思潮》 龔鵬程 臺北:里仁書局 2005再版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禪學與明代心學》 黎金剛 臺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72
《東漢士風及其轉變》 張蓓蓓 臺北: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new window
《明末東林運動新探》 林麗月 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4new window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林聰舜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1985
《王陽之人格教育思想》 文琯龍 臺北: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  1987
《陽明「內聖之學」研究》 臺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88                     
《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曾陽晴 臺北: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88
《明嘉靖年間朱子學派批判》鄭德熙 臺北:文化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 1988
《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 邱財貴 臺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0
《從理本論到氣本論》 胡森永 臺北: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1
《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 王崇竣 臺北: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3
《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與「四句教」》 高瑋謙 中壢:中央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1993
《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 廖肇亨 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林宜蓉 臺北:師大國文所碩論,國研所集刊39 1995
《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 林月惠 臺北: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5new window
《王心齋思想與泰州學派》 王開府 臺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6
《中國書院教育哲學之研究》 陳旻志 臺北:淡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6
《王陽明與禪佛教之關係研究》 林惠勝 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1996
《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 曹美秀 臺北: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林宜蓉 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2003
《晚明極端個人主義的「聖人之學」——「異端」李卓吾新論》 臺北: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2006
四、期刊論文
〈對「致良知」前後的一個考察〉 蔡仁厚 陽明學學術討論集 1988
〈儒家之兩輪哲學與現代化〉 陳榮捷 《哲學與文化》 第十五卷第二期 1988new window
〈從現成良知看王學的衍化〉 楊國榮 《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七期 1990                             new window
〈王陽明哲學的理解與詮釋〉 陳來 《哲學研究》第一期  1991
〈晚明文人的休閑理念及其實踐〉 曹淑娟 《戶外游憩研究》四卷三期頁35-63 1991new window
〈晚明「崇奢」思想隅論〉 林麗月 《歷史學報(師大)》 1991new window
〈從異端出發─晚明社會與「公安派」文學〉 鄭明娳 《聯合文學》 1991
〈晚明文士風尚〉 黃桂蘭 《東南學報》 1992new window
〈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黃仁宇 《 歷史月刊》 1992
〈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 林月惠 《嘉義師院學報》第六期 1992
〈談宋明理學中的體用一原觀〉 朱伯昆 《中國哲學史》第創刊號  1992
〈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 〉鄭培凱 《九州學刊》第六卷第2期 1994
〈晚明顧黃二儒經世思想之比較〉 陳允成 《台中商專學報》第26期 1994
〈羅近溪與晚明王學之發展〉 龔鵬程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1994new window
〈晚明天主教思想對士大夫之影響〉賈二強 《哲學與文化》 1994new window
〈宋明理學對佛道的批判與轉化—特舉陽明「出入佛老」為例〉 唐亦男 《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 頁13-33 1994new window
〈晚明小品文作家的思想及其生活〉 張宗良 《台南家專學報》14期頁17-24 1995
〈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 張壽安 《漢學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頁15-41 1995new window
〈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 蔡仁厚 第三屆國際新儒學會議 1995
〈晚明小品文作家的思想及其生活〉 張忠良 《臺南家專學報》 1995
〈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 林宜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1995
〈真情與享樂—論晚明小品的兩個主題〉 周志文 《中華學苑》48期頁65-78 1996new window
〈晚明西方科技知識的傳入與中國知識界〉 常紹溫 《文化雜誌》 1996
〈對晚明小品的幾點反思〉 何寄澎 《中華學苑》 1996new window
〈真情與享樂--論晚明小品的兩個主題 〉 周志文 《中華學苑》 1996new window
〈晚明文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 李明宗 《台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 1997
〈晚明閑賞美學之品味鑒識系統〉 毛文芳 《國立編譯館館刊》 1997
〈晚明社會與少年中郎思想的形成〉 林美秀 《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1997
〈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吳承學.李光摩《文學遺產》 1997年第六期
〈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王成《淮北煤師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8 第一期
〈晚明小品文的「趣」與「真」〉黃暉 《運城高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第16卷第1期
〈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 呂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98new window
〈晚明心學的衍化〉 楊國榮 《孔孟學報》 1998new window
〈從魏晋玄風到王門狂禪〉 夏清瑕 《江淮論壇》 1999年6期
〈晚明流寇及其氣候背景〉 林思帆、羅瑞婷 《地裡教育》 1999
〈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式論〉 毛文芳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3期頁1-44 2000new window
〈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張靜秋 《中國文化月刊 》 2000
〈重組與對話:晚明小品文之自我書寫〉 許麗芳 《國文學誌》 2000new window
〈論晚明哲學的主體性轉向〉 傅小凡 《 鵝湖月刊》 2000new window
〈明代文人辨析〉 陳寶良 《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頁187-218 2001new window
〈晚明「狂禪」探論〉 毛文芳 《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2期頁171-200 2001new window
〈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第27卷 第5期
〈禪悅士風與晚明小品〉羅筠筠 《文學評論》  2001年第1期
〈晚明小品中的人文精神〉季桂起 《德州學院學報》 2001第17卷第1期
〈論陽明心學與晚明小品的體道方式〉劉萬里《北方論叢》 2003第3期 
〈晚明「狂禪」考〉 趙偉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第3期
〈晚明思想的怯懦〉元尚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05-1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