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儒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
作者:王慧茹
作者(外文):Wang,Huir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林安梧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焦循一貫通變時行實測比例經典詮釋Jiao Xun'sConsistent philosophyClassic interpre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焦循(字里堂,1763-1820),是清代乾嘉時期重要的經學家、思想家、算學家,他不僅於傳統學問多所專精,即如戲曲、文學甚至醫學,亦有所發。在里堂留下的大量作品中,以易學、孟子學的相關著述最為人所稱道,且在乾嘉之世已具影響。焦循虛實相參、博通諸學的治學態度,更為人所推重,故其歿後,阮元譽為「通儒」、稱許其為「一大家」,錢穆則譽為「精博」。
本文之作,係通過里堂《論語》、《周易》、《孟子》的相關作品,掘發其經典詮釋背後的哲學意涵,指出焦循係有意識地經由解經注經,以建構個人的「一貫」哲學為:天道人德一貫、情性一貫、義利一貫;而其特出的研經方法,正與其哲學建構可為一貫;其所提供的「一貫」之法,是實測比例、變通時行之法,亦是名山理想的建構與實踐過程;舉凡當世之政治社會、文化學術、倫理人性等問題,里堂都關注到了。
要言之,里堂勾勒出「伏羲、文王、周、孔」以降的道統譜系,言聖人之道是「通變神化」之道,其治經「好學深思」、「以精汲精」後,得自「性靈」的理解與詮釋,顯然已「轉化」了經典內涵,而成為里堂代替聖人行教的歷程,其經世之思可謂鮮明。里堂的經典詮釋,是一通貫經典文本、通貫聖人之教、聖人之心,發為言述,以迎向當世的文化詮釋;是強調知識學習,以經典注疏、道德實踐為過程的意義詮釋;不僅貫注經典以新方法、新內涵,有積極面向生活世界及應用的傾向,其所提供的哲學方法及學術眼光,無疑更可提供傳統經學研究以新活力、新氣象。
一、古籍

班固撰.顏師古注.陸費逵總勘:《漢書》(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臺一版
鄭元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12初版十四刷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12初版十四刷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12初版十四刷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一版
程頤.朱熹著,楊家駱編:《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91.10十一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3.12臺三版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第一冊、第二冊,臺灣:華文書局,1968.09再版
方以智:《物理小識》(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09臺一版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09初版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85.06初版
朱駿聲:《傳室齋文集》(求恕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初版
李斗:《揚州畫舫錄》,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第2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04
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06重印1版
徐乃昌校錄:《焦里堂先生軼文》一卷,《﹝無邑﹞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三編》本,第193冊。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明文書局,1985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05初版
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圖書公司,1986年10月增訂二版
淩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03一版二刷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焦氏叢書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第1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05
焦廷琥:《里堂家訓》二卷,(傳硯齋叢書本(儀徵吳丙湘校刊,孱守山莊藏版)影印本,光緒11年6月刊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第60冊,1989臺一版。(併見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合眾圖書館叢書》本;臺北:臺灣大學總圖書館藏,1943年據清稿本影印本)
焦循:《六經補疏.論語補疏》(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第13冊,1971
焦循:《周易補疏》二卷,《焦氏叢(遺)書》本;《皇清經解》本;嘉慶21年刻本;道光間受古書店刻本;臺北:世界書局,《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臺北:新文豐《大易類聚初集》1983年本
焦循:《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焦氏叢(遺)書》本;《叢書集成三編》第9冊、《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焦氏叢書》本影印。
焦循:《易餘籥錄》二十卷(《國學集要初編》本),臺北:文海出版社(併見《木犀軒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
焦循:《焦氏叢書》,清‧嘉慶、道光間江都焦氏雕菰樓原刊本,臺北: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善本書室
焦循:《焦氏遺書》,清‧光緒二年(1876)衡陽魏綸先重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按:以上兩書共二十三種,裝訂為四十冊,詳目如下:
《雕菰樓易學三書》三種,共十一冊;
《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共一冊;
《六經補疏》六種,共五冊;
《群經宮室圖》二卷、圖五十篇,共二冊;
《禹貢鄭注釋》二卷,合一冊;
《孟子正義》三十卷,共十冊;
《里堂學算記》五種,共七冊;
《北湖小志》六卷、首一卷,共二冊;
《李翁醫記》二卷,合一冊;
《先府君事略》一卷;《詩品》一卷,共一冊。
焦循:《雕菰樓經學叢書》,嘉慶間楷書手稿本,共四十二卷,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臺北: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種彙刊》,據國家圖書館藏稿影
按:計有《易章句》十二卷,共一冊;
《易圖略》八卷,共一冊;
《易通釋》二十卷(《易釋》六卷、《易通釋》八卷、《里堂易學》六卷),共一冊;
《周易補疏》一卷、《尚書補疏》一卷,共一冊;
《論語補疏》二卷、《毛詩補疏》五卷,共一冊。
焦循:《易廣記》,《焦氏叢書本》(嘉慶、道光間江都焦氏雕菰樓原刊本),臺北:臺灣大學總圖善本書室,1929年上海受古書屋重印舊刻本
焦循:《論語通釋》(木犀軒叢書本影印),嚴靈峰:《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2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焦循:《論語補疏》三卷,《焦氏叢書》本;嘉慶21年刻本;《皇清經解》二卷本;《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二卷本;《國學名著珍本匯刊》二卷本;《無求備齋論語集成》二卷,1966;《叢書集成三編》本,第13冊
焦循著.楊家駱主編:《焦循之易學》(焦氏遺書本)臺北:鼎文書局,1975.04初版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上下,(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02重印一版5刷
焦循撰.馬小梅主編:《易餘籥錄》(國學集要初編十種),臺北:文海出版社【併見於《木犀軒叢書》第16冊(木犀軒輯刊本)】
焦循撰.楊家駱主編:《雕菰(樓)集》24卷,臺北:鼎文書局,1977.09初版(併見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江氏聚珍版叢書三集》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四年(1824)文學山房聚珍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簡編》本;《國學基本叢書》本)
黃宗羲:《南雷詩文集》上,收入《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01
趙爾巽等:《清史稿列傳》,(《清代傳記叢刊》,第95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
戴震:《戴震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4.10臺一版
戴震:《戴震東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12臺一版
戴震:《戴震集》(經韻樓本),臺北:里仁書局,1980.01
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03二版五刷
顏元著.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顏元集》,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7.06一版1刷
羅振玉輯.賴貴三編:《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1999.08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初版

二、專書
(依姓名筆劃)

不著撰人:《大清十朝聖訓》第一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08
王茂、蔣國保等:《清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01一版一刷
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10第一版一刷
王慧茹:《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11初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11一版一刷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第四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公司,1991.09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08初版九刷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08初版二刷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09再版new window
何澤恆:《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05一版一印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2004.11初版廿四刷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05臺二版一刷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1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0一版1刷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股)公司),2003.07初版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09初版new window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02再版new window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2001.04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新版
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香港:生活書店,1947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01
洪漢鼎.傅永軍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0
洪漢鼎:《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臺北:世新大學,2008.07初版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公司,2008.09初版一刷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06初版一刷new window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01一版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05三版
張豈之主編;方光華.肖永明.范立舟分卷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上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01一版一刷
張舜徽:《清儒學記》,(《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2一版一刷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10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01初版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03初版new window
陳居淵:《焦循阮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章太炎:《訄書‧清儒》,臺北:廣文書局,1978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02一版2刷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4一版一刷
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1第1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4月1版1刷
程石泉:《雕菰樓易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10new window
董洪利:《孟子研究》下編,1997.10
熊十力:《讀經示要》(熊十力著.蕭萐父、郭齊勇編:《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武漢:湖北教育大學,2001.08初版
趙永紀主編:《清代學術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10,1版),頁1199-1200。
趙昌智主編:《揚州學派人物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7.11一版一刷
趙航:《揚州學派新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11
劉君燦:《方以智》,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08初版
劉建臻:《焦循著述新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劉瑾輝:《焦循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5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10初版
鄭吉雄:《清儒名著述評》,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賴貴三:《焦循年譜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94.03
賴貴三:《焦循手批十三經注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03new window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07初版new window
【此書其後另出版為:《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初編:第四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09初版】
賴貴三:《臺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11初版一刷
賴貴三編著:《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1999.08初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臺二版二刷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一版一刷
【丹】丹.扎哈維(Danzahavi,1967-)著、李忠傳譯:《胡賽爾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08
【澳大利亞】安東籬著.(Finnane, Antonia)李霞譯:《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08初版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詮釋學》Ι(Wahrheit und Methode.Grundzu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euti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04修定譯本一版一刷

三、單篇論文、專文
(依姓名筆劃)

王章濤:〈焦循評傳〉,趙昌智主編:《揚州學派人物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7.11一版一刷
王慧茹:〈顏元「人性論」探析〉,臺北:《臺北大學人文學院人文集刊》第七期,2011.03
王慧茹:〈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研究生赴大陸地區研究 研究報告書〉,2009.11
王慧茹:〈周易寫作範式及詮釋進路的兩種型態-以王弼《周易略例》及焦循《易圖略》為核心〉,中國經學會:《第六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全國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05初版一刷
王慧茹:〈荀子之「禮」的社會人文精神-以〈禮論〉為核心》,陜西:華東師範大學.西藏民族學院政法學院,「經典與詮釋-文化傳統的詮釋與重構」學術研討會,2009.06.26-30
王慧茹:〈焦循易學的實踐側面-以「易學三書」為核心〉,中央大學:《第二屆青年儒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儒學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系,2009.06.04-05
王慧茹:〈焦循人性論初探-以《孟子正義》為核心〉,臺北:《孔孟月刊》第46卷11、12期,2008.08new window
仰彌:〈焦循學記─焦里(理)堂卒後百二十年紀念(附贅記)〉臺北:鼎文書局,《焦循之易學‧附錄》,1975.04
岑溢成:〈焦循《易圖略》的系統研究〉,臺北:《鵝湖學誌》第31期,2003.1new window
岑溢成:〈焦循孟子學初探〉,臺北:《鵝湖學誌》第43期,2009.12new window
岑溢成:〈焦循性善論的探討〉,臺北:《鵝湖學誌》第35期,2005.12new window
李明輝:〈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臺北:《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new window
李蘭芝:〈焦循的易學詮釋學〉,《周易研究》總號47期,濟南:山東大學,2001.第1期
林安梧:〈話語.思考與方法: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臺北:《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二期,2007.03new window
林安梧:〈「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臺北:《鵝湖月刊》總號334號,2003.04
林慶彰:〈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09
柳宏:〈焦循《論語通釋》著年考辨〉,江蘇: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4.05
荀生:〈焦循學述─為焦理堂卒後百二十年紀念而作〉,臺北:鼎文書局,《焦循之易學‧附錄》,1975.04
洪萬生:〈劉徽的數學貢獻〉,《科學發展》,384期,2004.12
洪漢鼎:〈西方詮釋學的定位及高達美詮釋學的本質特徵〉,《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2輯,2004new window
洪漢鼎:〈詮釋學與修辭學〉,收入洪漢鼎.傅永軍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初版
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03new window
張鼎國:〈「較好的」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09new window
張麗珠:〈焦循以易入道的新義理觀析論〉,臺中:《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12new window
陳居淵:〈焦循易學方法論的哲學意義〉,山東大學:《周易研究》第5期(總第61期),2003.04
陳居淵:〈焦循道德理想的易學詮釋〉,四川:《中華文化論壇》,2003.02
陳居淵:〈實證與實測─從方法論角度看焦循的易學研究〉,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第三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10
陳居淵:〈論焦循《易》學的通變思想與數理思想〉,濟南:山東大學《周易研究》第2期(總第20期),1994
陳居淵:〈論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學觀〉,濟南:山東大學《周易研究》第3期(總第49期),2001.11
陳居淵:〈論焦循易學〉,濟南:《孔子研究》第2期,1993
陳居淵:〈論焦循的《論語》學研究〉,收入《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六卷第一期,2007.01
陳居淵:〈論焦循的易學與堪輿學〉,濟南:山東大學《周易研究》第3期(總第77期),2006.06
陳居淵:〈焦循對漢易的繼承和發展〉,臺北:《中國文化月刊》第195期,1996.01
黃清揚:〈中國1368-1806年間的勾股術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06
楊晉龍:〈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簡評〉,《中研院中國文哲所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09new window
廖千慧:〈焦循論學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07
劉孝感:〈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爭議〉,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1
劉柏宏:〈林慶彰先生〈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一文述評〉,《中研院中國文哲所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09new window
蔣秋華:〈大陸學者對清乾嘉揚州學派的研究〉,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總76期),2000.11new window
鄧秀梅:〈陸、王心學一系對易理的詮釋〉,臺北:《鵝湖學誌》第44期,2010.06new window
鄭吉雄:〈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10初版)
賴貴三:〈「五經皆學,三禮成圖」-乾嘉通儒揚州焦循里堂學記〉,收入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1第1版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述評〉,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第三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10
賴貴三:〈「五經皆學,三禮成圖」-乾嘉通儒揚州焦循里堂學記〉,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1一版一刷
賴貴三:〈「易學」與「孟學」的融攝與會通-以清儒焦循《孟子正義》為中心的討論〉,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編委會:《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崧壽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賴貴三:〈孟子的「易」教--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一)-(六),臺北:《孔孟月刊》,2003.01-2003.08new window
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臺北:《漢學研究通訊》,2000.11new window
賴貴三:〈清儒焦循「論語」、「孟子」與「易」學會通簡述〉,臺北:《孔孟月刊》,2003.04
賴貴三:〈焦循(1763-1820)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通訊》,2002.02
賴貴三:〈焦循《易》學詮釋系統中的方法論及其《易》例的設立〉,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0.10初版
賴貴三:〈焦循「毛詩」學綜述〉,臺北:《文與哲》,2003.12new window
賴貴三:〈焦循「尚書」學及其研究述評〉,臺北:《臺灣師大國文學報》,2002.12new window
賴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一)-(三),臺北: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1998-2000new window
【日】坂出祥伸著、楊菁譯:〈關於焦循的《論語通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06new window
【日】坂出祥伸著.廖肇亨譯:〈焦循的學問〉,臺北: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03new window
【日】山井湧著.任鈞華譯:〈宋學之本質及其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北: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1期,2006.03new window

四、網路資料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網址:http://www.chimese.nccu.edu.tw/2007/ann/thumb/100024-1.pdf ,檢索日期:2010.06
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古代數學〉,網址:http://www.chiculture.net/0803/html/c53/0803c53.html,檢索日期:201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