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母親」原型認知研究:以《紅樓夢》為例
作者:林碧慧
作者(外文):Bi-Huei Li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世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原型認知研究普適模式高頻模式紅樓夢母親prototypecognitive studyuniversal modehigh-frequency modeHonglou mengmoth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3
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原型」 (prototype),以「原型效應」(prototype effects 或 typicality effects)為著力點,採用「認知研究」分析「母親」範疇原型。本文不以數據分析統計為佐證,而以「母親」生物母性、社會母職、母愛、母權為理路初步建構「母親」的模式群集,再以古典長篇小說名篇《紅樓夢》為文本驗證「母親」的認知原型。為避免研究方法、理論對文本分析產生循環論證的困境,本文從認知本質「身體經驗、社會文化」出發,建構「母親」模式群集;並全面列表分析《紅樓夢》母親角色相關事件引文,解析文本有標概念「無母」、「母」相關概念構詞、母親「角色」等之原型效應,以驗證「母親」模式群集,最終對前文建構的「母親認知原型」提出修正。本文同時探查與驗證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觀點,結論先對「認知原型」理論與運用提出省思,次歸納「母親」認知原型的普適模式、高頻模式。
本文對「認知原型」理論與運用的省思有二點,第一、原型需符合社會定型化期待:原型的模式群集不僅需存在必備的「普適模式」,同時也得具有符合社會定型化期待的「高頻模式」,範疇愈多高頻模式其典型性愈高。第二、範疇決定模式數量與類型:範疇包含「普適模式、高頻模式、特有模式」,普適模式決定主體是否合格納入範疇,所含高頻模式的多少影響主體的範疇典型性。範疇模式簡化程度取決於範疇大小;大範疇的普適模式簡化程度高,包含高頻模式類型多;小範疇的普適模式簡化程度低,包含高頻模式類型少。確認範疇模式類型可用以解讀文本角色的互動,模式多寡與類型的掌握有助決定研究範圍。「母親」普適模式主要是生物母性「性別、孕育、衍生」等模式,高頻模式以社會母職「照顧、教導、保護、情感、生活管理」等模式為主,其中又以「情感模式」最接近核心。將認知語言學「原型理論」運用於文本研究是新的文學研究方式,認知語言學的「原型效應」觀點提供了由「文本內證」研究文本的可能;以長篇小說作為語言分析對象也提供充足線索脈絡檢視語言學模式群集的層次性。
By means of the “prototyp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totype effects (or typicality effects) and analyzes “mother” category prototype by “cognitive study”. Rather than finding evidence from data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the study initially constructs “mother” model cluster with a clue including mother’s biological motherhood, social motherhood, maternal love and matriarchy, and then verifies mother’s cognitive prototype 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o avoid tautological dilemma toward the analysis caused by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ies,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body experience and social culture” to construct “mother” model cluster, and verify the cluster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event citations related to mother roles in “Honglou meng” and parsing the concepts morphology related to “without mother” and “with mother” as well as the prototype effects of mother “role”. Finally corrections are proposed on “mother cognitive prototype” constructed in advanc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and verifies the prototype opin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proposes reflection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prototype”, and then induces the universal mode and high-frequency mode of “mother” cognitive prototype.
This study has two points of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prototype”. First, the prototype mus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social stereotypes. That is, the prototype model cluster not only needs the necessary “universal mode”, but also has to comply with the “high-frequency mode” expected by social stereotypes; the more the categories are, the more typical the higher-frequency mode is. Second, category determines the number and type of the modes. Category contains “universal mode”, “high-frequency mode” and “unique mode”. Universal mode determines whether the main subject is qualified for being incorporated in the category; the number of high-frequency mode affects the category typicality of the subject. Simplified degree of category mode depends on the size of category. Universal mode with large category has high simplified degree and includes more types of high-frequency mode, while universal mode with small category has low simplified degree and includes fewer types of high-frequency mode. The confirmation of category mode type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interaction of text roles; a grasp of the number and type of modes helps determine research scope. The universal mode of “mother” is mainly biological motherhood mode of “gender, breeding and derivation”; high-frequency mode is mainly social motherhood mode of “care, teaching, protection, emotion and life management”, among which “emotional mode” is the closest to the core. It’s a new way of literary studies to apply the “prototype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study, and the view of “prototype effec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studying the text by “interior evidence of the text”; taking the long novel as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bject also provides adequate clues to review the hierarchy of linguistic mode cluster.
一、書籍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8月出版。
2.太愚(松菁)著:《紅樓夢人物論》,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3.朱傳譽主編:《紅樓夢研究專集分類目錄》,台北:天一出版社,1980年12月。
4.朱淡文著:《紅樓夢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5.朱淡文著:《紅樓夢論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6.那宗訓編著:《臺灣所見紅樓夢研究書目》,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7.宋隆發編:《紅樓夢研究文獻目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6月初版。
8.里仁書局:《紅樓夢卷》,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月10日。
9.余英時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1月出版。
10.吳光正著:《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
11.李福印著:《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出版。
12.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3.周世箴:〈認知詩學的理論與實踐初探〉《語言傳播與詩學評點》,(「修辭格之多元詮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頁1-36。
14.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語言文字與教學的多元對話》,台中市:東海大學中文系,2009年5月。
15.周汝昌著:《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10月初版。
16.周中明著:《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台北市: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10月一版,1991年8月一版二刷。
17.胡菊人著:《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香港:百葉書舍,1977年10月一版。
18.胡適著:《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1988年3月第一次印刷。
19.胡文煒著:《賈寶玉與大觀園》,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
20.〔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全三冊),台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4月5日。
21.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5日初版一刷,1996年1月初版12刷。
22.張愛玲著:《紅樓夢魘》,台北市:皇冠出版公司,原始出版日期1977年8月,典藏版五刷1988年10月。
23.郭玉雯著:《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15日初版,1999年9月15日第一次修訂。
24.康來新著:《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台北市:漢光文化,1985年2月25日初版,1987年3月20日三版。
25.梅苑著:《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2月初版第一次印刷,1998年9月二版第三次印刷。
26.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初版第一刷,1997年4月臺一版第11刷。new window
27.陳瑛珣著:《清代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1日出版。
28.陳維昭著:《紅學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
29.曾揚華著:《漫步大觀園》,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1日台初版1刷,1994年1月16日台初版4刷。
30.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刷。
31.馮其庸著:《論庚辰本》,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出版。
32.葉舒憲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3.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34.游素玲、徐畢卿等編著的《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1版1刷。
35.熊秉真著:《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3月初版。
36.趙世瑜著:《腐朽與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第1次印刷。
37.墨人著:《紅樓夢寫作技巧》,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1月初版,1988年8月十版。
38.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臺北市:台灣高務印館,1998年9月初版1刷。
39.劉岩編著:《母親身份研究讀本》,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刷。
40.鮑家麟編,趙鳳喈著:《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板橋:稻鄉出版社,1993年。
41.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2版。
42.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2版。
43.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
44.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5年。
45.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五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年。
46.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六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年。
47.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七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6年。
48.鄧雲鄉著:《紅樓夢風俗譚》,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8月。
49.歐麗娟著:《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3月15日初版。new window
50.羅德湛著:《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初版,1991年8月增訂初版。
51.嚴明著:《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52.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台北:台大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53.蘇芊玲著:《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10日初版一刷。new window
54.蘇芊玲著:《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30日初版一刷。new window
二、外文譯著
1.Adrienne Rich,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1976.
2.Berlin, Brent and Paul Kay. 1991[1969]. Basic Color Terms :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Geeraerts,Dirk.1989.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rototype theory.Lingustics 27: 587-612.
4.George Lakoff,. 1987a.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Rosch, Eleanor. 1973. Natural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4: 328-350.
6.Rosch, Eleanor, Carlyn Mervis. 1975. Family res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7:573-605.
7.Rosch, Eleanor and Carlyn Mervis, Wayne Gray, David Johnson, and Penny Boyes-Bream. 1976. Basic objects in natural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8:382-439.
8.Rosch, Eleanor. 1977. Human categorization. In Neil Warren (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1, 1-49, London etc: Acardemic Press.
9.Rosch, Eleanor. 1978.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In Eleanor Rosch and Barbara B. Lloyd (eds), Cognitive and Categorization, 27-48.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10.Stockwell 2002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11.Taylor John. 2003[1995,1989]. Lingu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s in Lingustic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2.Unger,F.andH.J.Schmid. 199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gman。
13.Wittgenstein Ludwig. 2001[1953].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by Elizabeth Anscomb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4.Carin Rubenstein著,繆妙坊譯:《犧牲不是美德──孩子不需要過度犧牲的母親》,(The Sacrificial Mother),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1日初版一刷,2002年5月1日初版3刷。
15.Craig Howard Kingsley、Kelly G. Lambert撰,潘震澤譯:〈當了媽媽,妳會更聰明〉《科學人》,第48期,2006年2月號,頁28-35。
16.Dirk Geeraerts主編,邵軍航、楊波譯:《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08月01。
17.[法]Gilles Lipovetsky著,田常暉、張峰譯:《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與可變性》,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8.Gorge Lakoff著,梁玉玲等譯:《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袐》,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出版。
19.Harriet Lerner著,汪芸譯:《與兒女共舞:母親的成長之路》,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30日,第1版第1次印行。
20.Jan Parker、Jan Stimpson著,呂芳雪譯:《老大老二的戰爭:由手足關係學會分享和愛》,臺北市:新手父母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6月2日初版。
21.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Mothers of Psychoanalysis: Helene Deutsch, Karen Hornet,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初版。
22.K.Worg著黎登鑫譯:《紅樓夢的敘述藝術》,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7年8月初版。
23.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1版1刷。
24.Laurie Davidson and Laura Kramer Gordon 著,程志民、劉麗、宋堅之譯:《性別社會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1刷。
25.Laurie Lisle作,嚴韻譯:《如果妳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12日初版1刷。
26.Linda Sunshine著,林淑貞譯:《母親與女兒的戰爭》,(How not to turn into your mother),臺北市:聯經,1994年初版。
27.Sarah Blaffer Hrda著,薛絢譯:《母性: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Mother Nature:a history of mother, infants, and natural selection)台北市:新手父母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初版。
28.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 第一卷 形成期》,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new window
29.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 第二卷 處境》,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new window
30.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 第三卷 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new window
31.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
32.William Sears、Martha Sears、Linda Hughey Holt合著,特洛伊工作小組、李佩芝、施妙芳、張淑文譯:《懷孕百科:準媽媽每個月應該知道的所有知識》,臺北市:新手父母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2月15日初版,2003年1月20日初版10刷。
33.(德)Unger,F.andH.J.Schmid著,彭利貞等譯:《認知語言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出版。
34.Wendy Sachs著,余欲弟譯:《三頭六臂靚媽咪》,台北市:新手父母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6年初版。
35.[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
36.厄瑪.龐貝克原著,程玉秀編譯:《媽媽經:人類第二古老的行業──母職》,臺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
37.多湖輝著,台視文化公司編譯:《慈父嚴母的時代──心理學家談管教孩子的新方法》,台北市:台視文化公司,1986年9月初版,1990年3月10版。
38.伊藤友宣著:《父親是問題的根源》,台北市:台視文化公司,1989年11月初版。
39.宗內數雄著:《什麼樣的媽媽怎樣的兒子》,臺北市:婦女與生活社,1999年8月一版一刷。
40.圓由利子著,張常美譯:《主婦症候群》,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1.孔令彬:〈論《紅樓夢》,中的婆媳關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11-14。
2.王淑英、張盈堃著:〈托育工作女性化及相關政策檢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0期,1999年4月,頁167-194。new window
3.王舒芸、余漢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115-149。new window
4.何金梅:〈母親形象與中國的性別文化建構──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考察〉《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年7月,頁75-79。
5.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卷2期,1999年6月1日,頁439 -481。new window
6.李金蓮:〈民國時期育嬰堂中的乳婦〉《尋根》,第2010卷6期,2010年,頁80-86。
7.杜娟:〈《紅樓夢》,母性原型意義的一種闡釋〉《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期,頁211-223。
8.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2010年,頁1 -52。new window
9.金斯利(Craig Howard Kingsley)、藍伯特(Kelly G. Lambert)撰,潘震澤譯:〈當了媽媽,妳會更聰明〉,《科學人》,第48期,2006年2月號,頁28-35。
10.林碧慧:〈趙姨娘與賈探春的母女關係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月,頁163-185。new window
11.林碧慧:〈臺灣地區《紅樓夢》關係文獻的輯錄〉,《中國文化月刊》248期,2000年11月,頁105-118。
12.林碧慧:〈紅樓的皕年孤寂──由文學觀點看紅學研究〉《淡水牛津文藝》,第二期,1999年1月15日,頁104-113。
13.林美容:〈從顯著理論看中國親屬稱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年春季,頁45-66。
14.俞彥娟:〈從婦女史和性別史的爭議談美國婦女史研究之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頁207-34。new window
15.俞彥娟:〈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成大西洋史集刊》,第10期,2002年12月,頁311-37。
16.俞彥娟:〈從母親角色爭議看第二波美國婦女運動中的種族歧視〉《新史學》,14卷3期,2003年9月,頁45-80。new window
17.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189-214。new window
18.俞彥娟:〈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歷史研究之回顧:兼評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8期,2004年12月,頁215-37。
19.俞彥娟:〈婦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美國婦女史學界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45-78。new window
20.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第20期,2005年12月,頁1-39。new window
21.胡以存:〈秦可卿考〉《語文學刊》,2007卷11期,2007年11月,頁35-38。
22.胡幼慧:〈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第2期,1990年1月,頁1-18。new window
23.張彥:〈《紅樓夢》,中的稱謂與中國傳統稱謂文化〉《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二期,2005年6月,頁110-114。
24.張興德:〈腰斬《紅樓夢》,有罪程偉元高鶚有功──堅持正確評價標準,科學認識後四十回的文價值和歷史地位〉《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卷3期,2009年6月,頁109-114。
25.許玫芳:〈《紅樓夢》,中秦可卿之情性與生死之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卷1期 ,2005年3月,頁195-232。new window
26.許伯陽、吳崇旗:〈休閒定義的理論與認知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007年3月,頁1-13。new window
27.陳書梅:〈圖書館館員對工作生活品質之認知研究──以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為例〉《圖書資訊學刊》,第3卷,第1,2期,94年6月12日,頁23-59。new window
28.陳富美、利翠珊:〈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卷4期,2004年12月,頁1-28。new window
29.黃琦:〈原型範疇理論下的英漢模糊語言的差異〉《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59-161。
30.黃明亮:〈原型範疇理論與漢語詞類劃分初論〉《語文學刊》,2009年第9期,頁78-80。
31.楊瑩:〈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與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電子期刊)25(6),2008,頁21-56。new window
32.楊秋鈴、陳彰惠:〈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生活經驗的困境和因應行為〉,《實證護理》,1卷1期,2005年3月,頁13-21。new window
33.漆琴、薑誠:〈漢語人際稱謂中的“稱謂正偏離”現象探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2010年11月,頁76-78。
34.劉正剛:〈清代“粵人好蓄妾”現象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卷1期,2007年1月3日,頁64-71。
35.潘淑滿:〈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期,2005年12月,頁41-91。
36.鄭愛敏:〈性別視野中明清社會經濟史內容的增補:以農業史、紡織業史、商業史、消費史為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2期,2011年1月,頁96-128。new window
37.鄧春玲:〈言外轉喻的“屬性強加聯想”模式〉《外語學刊》,2012年第2期,總第153期,2010年3月5日出版,頁36-40。
四、網路資料
1.徐志平:〈近十年來(1999-)台灣地區古典小說研究概況〉第七届中國古代小說文獻與數字化研討會,http:,www.zggdxs.com,Article,ttxw,yjxx,200809,1153.html 2012,7,24下載。

五、學位論文
1.王吉松:《以用字分析紅樓夢之作者問題》,1999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2.石美芳:《《紅樓夢》,人物意象應用於現代妝飾設計創作之研究》,2004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朱芳玲:《論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1995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2003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5.李淑伸:《紅樓夢與中國傳統審美觀之內在聯繫》,2002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沈小雲:《從古典小說中色彩詞看色彩的時代性-以清代小說《紅樓夢》,為例》,199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周叙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2009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8.林素梅:《紅樓夢宗教人物之研究》,2005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9.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的文化意涵》,2001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10.金貞淑:《中國人品觀兩種原型之研究》,2004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1.紀昭君:《戀慕於祂,她:《百年孤寂》,與《紅樓夢》,的母體回歸及母神樣貌》,2010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2.高淑玲:《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面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張育如:《《布頓柏魯克世家》,與《紅樓夢》,中的家族沒落》,1995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2007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博士論文。
15.許舜傑:《裸狼——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性別原型與象徵:以〈茉莉香片〉為核心》,2008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玲瑩:《賈寶玉的道家生命型態研究》,2008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曾麗如:《《紅樓夢》,賈政之庭誥精神追新─兼述聖父佳兒與中國父權文化》,2005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1998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黃淑芬:《從”白納德之屋”與”紅樓夢”中比較中西婚姻觀》,1993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黃清順《「紅學史」相關議題研究—— 自《紅樓夢》,作者家世至「新紅學」的若干課題探討》,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1.楊彩玲:《織夢紅樓--語意法運用於古典文學之首飾創作》,2003臺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2.葉建成:《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科主動學習使用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略之研究》,2007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3.董佩蘭:《《紅樓夢》,德譯本的刪譯現象》,1995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詹雅雯:《《紅樓夢》,四需書寫之研究》,2006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5.廖彩秀:《原型與顛覆—莊子寓言敘事的隱喻認知研究》,2012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6.趙琦梅:《元劇題材及其原型理論研究》,2006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7.歐德芬:《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8.賴孟君:《性別、族裔、母性再現:第三世界母親藝術家的跨藝術/跨文化研究》,2012年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