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戒毒成功者生活復原歷程之研究
作者:劉俊良
作者(外文):Liu, Chun-Li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士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藥物濫用復原力drug abuse,resili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藥物濫用者成癮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時會造成個人使用毒品的機會。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影響都隨時間的改變而產生變化。毒品使用的問題之處遇並非單純的生理、心理或醫療問題。
戒毒的目的是要戒治者能真正地回歸社區過正常人的生活,但許多毒品使用者生理的癮易戒,但心理的癮卻很難根除,於是就在戒毒、用毒的過程中不斷循環。毒品使用的問題之處遇並非單純的生理、心理或醫療問題,本研究試以透過毒品成癮者在成功戒除毒品使用的生活適應歷程中探討毒品使用與戒治的相關因子,作為提供協助毒品使用者能夠成功戒治之因素,讓毒品戒治者能順利回歸社會,從此不再使用毒品。
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行文至台北、嘉義、高雄、花蓮監獄教化科,懇請獄方徵求並協助聯繫願意受訪之「科學實證之毒品犯處遇模式」中藥物濫用者成功戒癮者及民間毒品戒治機構成功戒毒者,做為本研究之對象,以進行深度的訪談研究,經聯繫後共計訪談4名戒毒成功者。使用質性深度訪談之過程搜集並探索戒毒過程中重要的生活復原歷程等因素。
本研究發現,復原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包括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和社會系統層面。藥物濫用者在生活復原歷程過程中受復原力中的許多保護因子影響。個體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及認知態度;正向的自我價值感;願意為自己負責;對家庭與工作的承諾;親友、機構、社區等社會支持,這些相關因素在毒品成癮者戒除毒品的生活適應歷程中是重要的。
Drug addiction involves many complex factors, including person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se factors are multifaceted which can be chances for (even push) individuals to be drug dependent. Effects of the factors may change over time. The treatment for drug abuse problems is not simply physical, psychological or medical.
The purpose of detoxification is to enable drug abusers to truly return to normal life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it is common that drug users quit the physiological addiction quickly but have difficulties to overcome their psychological addiction of drugs; they often fall into a loop of detoxification and re-addic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drug use and treatment through life adaptation of detox processes; the factors are found to enable drug abusers to successfully quit addiction, return to society smoothly, and no longer use drugs.
The study is based on purposive sampling. Letters were sent to th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in Taipei, Chiayi, Kaohsiung, and Hualien Prisons: the author asked help from the prisons authorities to find if any successful cases, of "The Plan of Scientific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Model For Drug Abuser"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private rehabilitation centers, were willing to be interviewed as research objects. Four successfully-detoxified individuals accepted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 research in the study; with those interviews,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oxification processes for their life recovery were collected and thoroughly expl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resilience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al system levels. During the recovery of life, drug abusers are affected by many protective factors of resilience which are helpful for detoxif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ife adaptation, protective factors are significant for those who are under rehabilitation: positive self-concepts and cognitive attitudes; positive senses of self-worth; willing to be responsible for oneselves; commitment to family and work; social support from relatives,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etc..
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UNODC,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8)。內容提要、結論和政策影響。2018世界毒品問題報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
王文科、王智宏(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穎芝(2016)。減少藥物成癮。歐巴馬:藥癮是健康問題,不是刑事問題。風傳媒。
王鴻裕,江志正(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復原力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6,31-69。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診療手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白倩如(2012)。機構安置少女復原力培育之行動研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5,103-155。
朱日僑(2017)。青少年藥物濫用之意涵與影響。載於楊士隆、郭鐘隆主編: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23-26。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
朱森楠、鄧寶珍、許錦芳、林合洲(2001)。輔導介入策略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復原力之影響研究。臺北:教育部。
行政院(2017)。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中華民國行政院院會議案。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毒品防制基金附屬單位預算。中華民國108年度預算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吳佩璇(2014)。家扶受扶少年復原力環境保護因子、社會排除與希望感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岳秀(2015)。役男藥物濫用成因及輔導成效認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論文。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嘉義:濤石。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Thousand Oak, CA: Sage.
李俊珍(2004)。現實治療團體對藥物濫用者之自我控制自我概念自我效能之輔導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思賢、林國甯、楊浩然、傅麗安、劉筱雯、李商琪(2009)。青少年毒品戒治者對藥物濫用之認知,態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1),1-28。
易永成(2010)。臺東監獄毒品犯藥物濫用與內在抑制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林育陞(2014)。復原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正念」理論與實務,諮商與輔導,343,18-26。
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林瑞欽、黃秀瑄、江振亨(2006)男性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性格特質、用藥非理性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7,35 – 80頁。
法務部(2019)。受觀察勒戒人與施用毒品受刑人概況分析。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保護司(2012)。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分析。台北:法務部。
邱獻輝(2017)。俱樂部藥物濫用者的生命序說探究。藥物濫用防治,2(2),75-100頁。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金樹人(2005)。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
南玉芬(2011)。致命的試煉~自殺企圖者之復原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馬耀中(2017)。毒品成癮者處遇模式之現狀與未來-借鏡德國法。藥物濫用防治,2(4),59-78。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康凱翔、柯孟榕、徐睿、蔡文瑛(2017)。105年度台灣地區藥物濫用現況。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8: 290-301 2017。
張伯宏、郭文正(2008)。藥癮者復歸社區前之需求調查—出所轉介服務之省思。矯正月刊,210、211。法務部。
張淑亭(2016)。青少年與藥物成癮之探索。 諮商與輔導,362,36-39。
張淑慧(2013)。犯罪少年中止犯罪歷程之研究—以復原力觀點分析。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碧雲(2009)。“一試、蝕一生”由家庭系統觀點探討青少年新興毒品濫用行為。諮商與輔導,286,40-47。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17-26。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2007)。犯罪學,修訂5版。臺北:三民書局。
許銘能(2014)。我國對於青少年於校園及校外生活之毒品吸食和藥物濫用防制績效專案報告。衛生福利部。
郭芳君、譚子文、董旭英(2011)。內在性自我控制、復原力對不同類型青少年偏差行為之交互作用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 22,1-37。
陳妙平(2005)。成年男性藥物成癮者復發決定因素之探究-以台北戒治所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炎輝(2013)。反毒急先鋒。清流雙月刊 ,13,40-45。
陳昭芬、翁諺均(2018)。科學實證之毒品犯處遇模式探討-以雲林第二監獄為例。2018年犯罪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
陳為堅、陳琦雅、吳上奇(2018)。藥物濫用者之醫療使用及健康危害。管制藥品簡訊,74,2-3。
陳曉進(2007)。生命歷程理論:個體犯罪行為的持續和變遷。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85-110。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14, 1–35。
黃怡禎(2011)。國小中輟高關懷學生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隆(2001)。少年犯罪生涯與常習犯罪研究之發展與啟示。中華民國犯罪學會會刊,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