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英文故事閱讀與繪畫之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英語文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作者:郭佳華
作者(外文):Kuo, Chia-hua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淑玲
張高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教學策略學習興趣學習成效teaching strategylearning interestlearning proficien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英文故事閱讀與繪畫之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英語文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南投縣某國立高職一年級兩班共70名學生,用準實驗研究法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12次「英文故事閱讀與繪畫教學策略」之教學活動。研究過程,分別對兩班學生進行「英語文學習興趣」、「實驗教材理解之英語文能力測驗」前測及後測;並於一個月後施以「實驗教材理解之英語文能力測驗」及「標準化英語文能力測驗」之追蹤測。後以統計分析,比較學生在不同實驗處理之下,在英語文學習興趣、學習成效的表現,以了解「英文故事閱讀與繪畫」教學策略之成效,及其延宕效果。本研究主要發現:(一) 本教學策略對學生在英語文學習興趣測驗有立即效果、並具有延宕效果;(二)本教學策略對學生在英語文學習成效有立即效果、並有延宕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將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tory reading and drawing strategy for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s and proficiency. 70 first-grad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2 different classes were selected as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through the English story reading and drawing strateg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through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 in the study for twelve teaching periods. All participants finished the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xtbook, as well as the post-tests and delayed test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xtbook and the standard test.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test scores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tal process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is English story reading and drawing strategy for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is strategy has immediate effects and delayed effects on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s. Also, this strategy has immediate effects and delayed effects on vocational hig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proficienc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esented for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9),Daniel Greenberg著。自主學習:化主動為創造力,建構多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臺北市:遠流。
丁亞雯(2013)。台北市國民小學101年度基本學力檢測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方淑貞(2004)。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方翊涵、簡孝如(2012)。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台北:親子天下雜誌社。
毛佩琦譯(2003),Larsen-Freeman,Diane著。英語教學法大全。臺北市:師德文教。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朱惠美(1999)。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載於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文鶴。
何青芳(2004)。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吳仲謀(2002)。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載於吳武典著,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38-63。台北:張老師。
吳青蓉(2004)。知情意整合的語言學習策略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27~250。
吳敏蘭(2007)。精選英語繪本一二○本。載於何綺瑜、吳毓珍主編,教出英語力。台北:天下雜誌。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曉雯(2000)。成就一個「聲色俱全」的英語教室:研究教師與研究者運用歌曲韻文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瑞 (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型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79, 22-24。
李佳琪(1997)。相互教學法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40(4), 107-127。
李美誼(2005)。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櫻(2007)。學英文,怎麼學?載於何綺瑜、吳毓珍主編,教出英語力。台北:天下雜誌。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辛懷梓(2000)。靈活運用「資訊科技--電腦網路」融入英語教學。國民教育,40 (1),66-74。
阮淑慧(2012)。小組引導式閱讀對臺灣九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效益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中天(1995)。迎接英語教學的新境界:網路時代的來臨。英語教學,20 (2),48-56。
周文欽(2004)。實驗法的涵義。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206-207,臺北:心理。
周佩燕(2012)。運用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國小學生英語閱讀及培養寫出簡短文句寫作能力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新竹縣精進卓越教育研究計畫。
尚惠芳(2000)。SQ3R英語閱讀教學法之應用。
林 清 山(1998)。 有效學習的方法。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世倡、蕭晴方、賴幸珮(2008)。以「繪本教學」增進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教學實驗。桃園縣平興國中資訊融入教學成果-行動研究作品集。
林秀芝、蘇淑貞(2003)。從技職生之英文程度談中等教育英語文補救教學的急迫性。中等教育,54(6),150-161。
林秀芳(2010)。視覺藝術結合英語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興趣之影響-以視覺圖像卡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 58,2-9。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47-170。
邱俊宏(1999)。後設認知策略訓練對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及態度的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施玉惠、朱惠美 (1999a)。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2),1-5。
施玉惠、朱惠美(1999b)。國民中小英語教學及評量模式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施弼耀(2006)。線上動態英語閱讀學習平台建置與使用接受度評估。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521-554。
洪于筑(2005)。三種生字註解方式對高職生閱讀理解及名詞辨認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孟雅(2003)。國小英語科結合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實施歷程及結果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美(2001)。建構式線上閱讀軟體對國中生英文閱讀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唐璽惠(1988)。高中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崇舜、呂麗蓉(2002)。如何創造出優良的英語文教學環境:親民工商專科學校行動研究。親民專科學校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C 91-T-05-07。
徐鉅昌(1987)。空中教學的根源-視聽教育。視聽教育雙月刊,29(2),1-19。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翁筱婷(2011)。原住民學生創意英語課業輔導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偏遠地區原住民國中為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木重朗(1988)。記憶術88法則。台北:書泉。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玉(1998)。建構取向的科學教室內師生互動實例。科學教育學刊,6(2),149-168。
張素貞(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湘君(2000)。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法探究。國民教育,40(6),48-54。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5),129-148。
梁淑敏(2005)。小組童書共讀活動對於國小學童英語閱讀理解與學習興趣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雅芬(2009)。英語常用字教學計畫對五年級學生英文閱讀成就與理解效益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佳華(2014)。故事閱讀與創意繪畫:一個高職英文教學的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創意教學研討會。
陳秀慧(1984)。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韻(2004)。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家陽(2004)。教育概論。台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會測驗年刊,45(1),1-18。
陳淳麗(2000)。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師德。
陳超明(2013)。讀出英文寫作力。台北:書林。
陳雅琪(2011)。使用多媒體課程在學習英語教學雜誌上對於七年級生的聽力、閱讀理解以及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須姬 (1999)。多元多樣的英語教學法。載於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文鶴。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萱、陳璧清(2011)。運用平衡閱讀教學活動於英文電子繪本閱讀對英語學習者的字彙能力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長榮大學學報,15(2),49-75。
陳錦芬、曾泓璋(2006)。小組電腦擬題活動對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情意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89-118。
陳靜君(2007)。共同閱讀與單字學習:針對臺灣國小生學習英語之研究。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妃(2012)。主題式電子故事書閱讀課程對國中學生英文閱讀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淑卿(2007)。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型態、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敏惠(1997)。大學圖書館視聽服務的新嘗試—以台大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心為例。大學圖書館,1(4),80-93。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楊致慧、黎瓊麗(2013)。科技大學英文課堂師生互動量表之編製。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0, 1-28。
楊家薰(2009)。使用以交通工具主題之圖畫書閱讀教學以改善國小學童之英語閱讀表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朝祥(2002)。建置學習英語的環境。國家政策論壇,2(6),159-162。
楊瑞智(2002)。探討建構主義及其對國小數學教學的影響。王美芬、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p. P32-44。台北:師大。
葉秋妙(2010)。自然科學繪本對國中高低成就學生英語閱讀表現及環境意識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國樑(2002)。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課程教學與建構主義之關係。王美芬、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p. 173-198。台北:師大。
葉錫南(2009)。高中英文科課程分版之教材編纂、教學、評量及升學考試。考試學刊,6,1-20。。
葛慈陽(2006)。學童實做影片融入國小自科教學對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詹玉玲(2002)。建構理論之認識與教學的應用。王美芬、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p. 81-92。台北:師大。
詹偉佳(2001)。閱讀活動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8,3-11。
鄒文莉、洪瑄(2008)。分享閱讀搭配分及繪本在英語教學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四卷第二期,頁119-144。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廖美玲(1999)。如何利用兒童故事書來教英語。載於陳秋蘭、廖美玲(主編),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國小國中英語教學指引,204-228,台北:敦煌。
劉怡伶(2006)。探討國小英語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信念與課堂應用。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未出版。
劉書伶(2013)。概念構圖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科普讀物閱讀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滌昭(1995)譯。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潘秋菊(2002)。文前問題與試題預覽對高中生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姿娟(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之效益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3,261-283。
蔡裕美、鄧琇介、陳奕君、蔡長書、修子桓&楊翼風(2011)。技術學院英文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46-67。
鄭可偉、張順宜、林佑親、管珮吟、葉欣儒、林烈群&張順宜(2003)。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資訊融入英語教學(POD)。臺北縣:樹林市樹林國民小學。
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晉昌(2002)。建構主義與學習組織觀點對數學教育的啟示。王美芬、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p.1-31。台北:師大。
黎士鳴、楊堯翔、陳秋君、蘇湘琇、陳楓媚(1995)。學習策略與學科興趣—以通識課心理學為例。開南管理學院通識研究集刊,8,197-208。
盧家宜(2004)。智能障礙實用語文之教學研究。屏師特殊教育,8,50-58。
蕭揚基、張鳳琴(2012)。創意教學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影響之初探。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0,71-94。
賴麗珍(2007)譯。James P. Raffini著,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150種策略。台北:心理。
戴妙玲(2008)。圖像組織法對高職生閱讀理解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芳美(2002)。EFL老師與成人學生教學/學習型態偏好之探討。修平學報,4,136-165。
戴維揚(2002)。國民小學全面實施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第十九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63-171,台北:文鶴。
薛秀宜(2005)。國小英語教育現況問題與爭議困境。教育研究月刊,138,103-112。
鍾雅婷(2000)。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 學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 版。
龎麗君(2004)。電腦應用軟體輔助教學對臺灣國中生英語學習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 士 論 文,未 出 版。
羅希哲、吳小麗、李麗鳳(2004)。電腦多媒體在英語閱讀教學應用之研究-以小說Silas Marner為例。美和學報,23(2)。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鐘樹椽、陳貞蓉(2004)。資訊融入英語閱讀教學:網路電子繪本教學資源與策略。教師之友,45(5),14-25。

英文部分
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Chang, D. M. (2005).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vs. non-traditional reading instruction on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use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n EFL learner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 Sierra University, Riverside, California.
Cheng (2001). The preferr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at a selected junior college in Taiwan. Thesis (Ph. D.)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Chou, C.T.(1989).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early start in learning. Taiwan.
Clement, R. (1980). Ethnicity, contact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In H. Giles, W.P. Robinson, & P. M. Smith (Eds.), Languag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pp.147-154.
Costa, J., Caldeira, H., Gallástegui, J. R., & Otero, J. (2000). An analysis of question asking on scientific texts explaining natural phenomen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 pp.602-614.
Freeman, D. L. & Long, M. H.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Inc.
Garate, J. V.& Iragui, J. C. (1993). Bilingualism and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available:ERIC,ED 364118).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Gardner, R. C., & Tremblay, P. F.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4), pp.505-518.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1), pp.145-149.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59).Motivation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 pp.266-272.
Greeno, J. G., and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hrough Applications Projects Group (1988). The Situativity of Know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1), pp.5–26.
Heilman, A. W., Blair, T. R., & Rupley, W. H. (199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 (7th ed.). Columbus,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Herndon, J. N. (1987). Learner interests, achievement, and continuing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pp.11-14.
Hidi, S. (1990). Interest and its contribution as a mental resource for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pp.549-571.
Hidi, S. (2006). A unique motivational variabl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 pp.69-82.
Hidi, S., & Anderson, V. (1992).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impact on reading and expository writing.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 215-23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Iran-Nejad, A., & Cecil, C. (1992). Interest and learning: a biofunctional perception. In Renninger, K. A., Hidi, S., & Krapp, A.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 297-332).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Keller, J. M. (1987 ).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26 (8), pp.1 -7.
Keller, J. M. (1995). Motivational Design Handbook. Tallahassee, FL:John Keller Associates.
Keller, J. M.(1983).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pp384-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ai, Po-Yung. (1984). Motivation factors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Principles of motiv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lassroom. Taiwan: Author.
Mahmood, N. (2007).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learning approach and relationship with level of engagement in science lessons. Journal of 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40(2), pp.93-112.
Marzano, R. J. (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ikulecky, B. S. (1990). A short course in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Reading, Massachust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Munn, N. L., Fernald, D. L., & Fernal, P. S.(196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osten : Hougmton Miffin Co.
Oliva, P.E.(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Y.,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Oxford, R. L., & Shearin, J. (1994).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1), pp.12-27.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enzel, M. (1992) . The selective persistence of interest. In Renninger, K. A., Hidi, S. & Krapp, A.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 pp.71-98.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Renninger, K. A., Ewen, L., & Lasher, A. K. (2002). Individual interest as context in expository text and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2, pp.467-491. Report on a project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ivers, W. (1987).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M. DeKeyser. (2005). What Make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Difficult? A Review of Issues. Journal of Learning Language, 55(1), pp.1-25.
Schraw, G., & Lehman, S. (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3, pp.23-52
Schraw, G., Flowerday, T., & Lehman, S. (2001). Increas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pp.211-224.
Smith, F. (1978). Reading.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ung, H., & Padilla, A. M. (1998). Student Motivation, Parental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of Asian Languag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2(2), pp.205-216.
Svanes, B. (1987).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distance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37(3), pp.341-358.
Wang, L. (1985).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107, pp.309- 322.
Williams, A. C., & Penfield, M. P. (198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characterizing food-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85, 685-6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