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前融合教育教師自評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
作者:程鈺菁
作者(外文):CHENG, YU CHI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李永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學前融合班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成效preschool inclusion teacherpreschool inclusion class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前融合教育教師自評融合教育實施成效情形。其中以任教台中市學前普通班教師及學前特教巡輔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與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學前融合教育教師自評融合教實施成效問卷」,學前普通班教師部分,共發出正式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602份;學前特教巡輔教師部分發出7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51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加以討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前普通班教師與學前特教巡輔教師肯定融合教育實施成效。
二、學前普通班教師最為肯定「跨專業團隊合作」的實施成效,學前特教巡輔
教師最為肯定「教師專業知能」實施成效;兩者皆認為在「制度與學校支
持」的實施成效有待加強。
三、私立幼兒園之學前普通班教師在「跨專業團隊合作」、「特殊幼兒家長參與」
的實施成效高於公立幼兒園。
四、學歷高的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有修習較多特教相關學分及豐富融合教育經驗的學前教師對專業知有自信。
五、服務於幼兒園規模在7-10班的學前普通班教師越肯定融合教育實施的成
效。
六、特教相關研習時數越多的學前普通班教師越肯定融合教育實施成效。
依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相關單位、幼兒園、學前教師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self-evaluation by preschool inclusion teacher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The research tool was design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self-evaluation for preschool inclusion teachers” by researcher. The preschool teachers were sent 750 questionairs and returned 602 valid copi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were sent 74 questionaires and returned 51 valid copies.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narra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inclusion.
2. Pre-school teachers strongly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achers
strongly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both believed that th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institutional and school support"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3.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private preschool teach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ublic preschool teachers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and " special children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
4.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with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pre-school teachers who had mor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credits, experiences
of inclusion and bet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s.
5. The pre-school teachers (school size 7-10 classes) strongly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for inclusion.
6. Pre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more special education seminars strongly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inclusion. Based on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would be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preschools, pre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乃瑞春(2017)。新北市學前融合教育實驗方案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子婕(2017)。學前融合家長對融合教育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3,1-23。
王天苗(2003a)。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天苗(2003b)。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一以臺北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NSC90-2413-H-003-03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幸雯、李燕蕙(2008)。當我們融在一起:一所融合幼兒園的參與觀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1-107。
王冠菁(2017)。新北市學前融合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朝明(1998)。父母參與學校教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師友,
371,28-30。
王湘蓮(2015)。台中市學前融合教育政策實施成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馨慧(2016)。幼兒園教師發展及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況研究-以臺中
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內政部(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2018年9月30。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內政部(2018)。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8年9月30。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白宜芳(2014)。臺中市學前教師融合信念與教學實行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曲邦婷、李庭瑜、曾聖潔(2014)。幼教師於融合教育中之專業覺知與需求。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11-324。
曲智鑛(2018)。公平、不公平—融合教育教學現場的挑戰與困境。學生事務
與輔導,57(1),75-79。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武典(1993)。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武典(2011)。臺灣特殊教育之發展與應興應革。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臺灣百年教育之回顧與展望(199-220頁)。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吳佩真(2018)。幼兒園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樎椒、張宇樑、廖又儀(2008)。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6,93-124。
吳慧鈴(2014)。台南市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教學支援服務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宜霖(2013)。南投縣幼兒園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何性曄(2016)。學前特教巡輔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麗蘭(2012)。主題課程與教學調整在學前融合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幸娟(2015)。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成效評估:以南投縣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佩玲(2018)。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姝吟、陳淑美(2017)。我國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實務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63-67。
林甚組(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接受專業團隊服務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桂霞(2013)。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學前特殊教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雍智、吳清山(2012)。日本中小學教師換證制度實施之評析與啟示。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1),1-39。
林麗莉(2011)。學前融合班一般幼兒家長對融合教育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周玲君(2014)。幼兒家長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秀芬(2015)。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怡璇(2014)。私立幼兒園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禎璟、傅秀媚(2007)。從融合教育理念談巡迴輔導意涵之初探。花蓮師院第八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學術研討會暨實務交流研習會論文集,193-194。
侯凱齡(2015)。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參與融合教育活動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雁秋(2014)。金門縣幼兒園教師參與擬定與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與困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馬薇茹(2017)。學前特殊幼兒家長參與及其滿意度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
胡慈恩(2018)。在學前普通班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雅琳(2014)。新北市學前教師對特殊教育專業團隊服務之需求與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碧勳 (2001)。幼兒融合教育-真的融合了嗎?幼教資訊,123,7-11。
許嘉麟(2010)。花蓮縣學前教師與學前幼兒家長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莊佳萍(2015)。學前融合班教保服務人員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擬訂與實施-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連翔旻(2015)。新北市公立幼兒園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參與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84)。教育年鑑第五冊。2018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84,c1311-1.php?Lang=zh-tw。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2018年10月2日,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2018年10月1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718。
教育部(2018)。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年10月1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 。
教育部(2018)。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年10月1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sec=7。
陳乃瑛(2014)。淺談高職融合教育的理想與實踐。雲嘉特教,19,60-70。
陳享連(2010)。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怡華、朱思穎(2014)。新北市學前融合班教師集體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5,113-139。
陳明聰、王欣宜(2014)。身心障礙教育教師教學能力與在職進修之調查。雲嘉特教,20,1-13。
陳美娟、高熏芳(2000)。國小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為例。視聽教育,42(1),15-29。
陳美臻(2017)。臺南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的實施對融合教育實施成效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羿伊(2016)。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與學校適應狀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清溪(2004)。淺談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4), 41-48。
陳婷潔(2009)。台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瑀玲(2018)。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調查-以桃園市公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英鵬、曾碧玉(2011)。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刋,12,1-34。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翠娥、李淑貞(2009)。專業諮詢介入學前融合班級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25-44。
張麗緞、吳麗卿、黃贇瑾、張靜玉、楊麗珍、羅心美(2011)等人。談融合教育。2018年10月5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3/word/d1-2.pdf。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市:心理。
黃志雄、楊在珍(2002)。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支持的實施與成效-以班級為本位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2002年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1-112。
黃志雄(2006)。重度障礙兒童家長參與班級義工活動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2006 年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45。
黃彥融(2016)。國民教育階段融合教育政策評估指標之建構及其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淑姬(2010)。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以新竹市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莉雯(2018)。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特殊幼兒融合之態度、面對困境及其採取之因應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苗栗縣。
黃敏玲(2008)。學前融合班課程調整對特殊幼兒行為成效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黃惠萍(2008)。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班服務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麗卿(2013)。家長參與特殊幼兒個別化教育計畫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統計處(2017)。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表。 2018年10月1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
塗佩珣(2015)。學前巡輔教師輔導幼兒園融合班教師了解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育佳(2017)。幼兒園家長對融合教育認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鄭津妃、張正芬(2014)。融合教育的績效:SNELS資料庫國中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與滿意。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79-107。
鄭雅莉、何東墀(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2,25-44。
熊琪(2013)。意大利融合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及啟示。綏化學院學報, 100-102。
蔡沂蓁(2009)。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現況及實施困境之探討。特教通訊,42,18-23。
蔡昆瀛 (2000)。談學校融合教育之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國教新知,47(2), 12-17。
蔡佳芬 (2004)。高高屏國小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佩芬(2017)。個別化教育計畫目標嵌入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雅芬(2017)。幼兒園教師進行融合教育的壓力困擾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維倫(2018)。運用正向行為支持與團隊合作模式於學前融合情境中改善幼兒行為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瑜薰(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歐麗娟(2017)。學前極重度障礙學生融合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鍾凱倫(2013)。花蓮縣幼兒園教師對學前巡迴教師在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謝俐香(2008)。公立幼稚園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謝舒屏(2017)。幼兒教保服務人員與家長對融合教育實行態度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顏志婷(2014)。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運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婞渝(2015)。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研究-以臺中市海線地區公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貳、英文部分:
Cook, R. E.,Tessier, A.,Klein, M. D.(1992). 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a for children in inclusive setting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arter, S. (2002). The impact of parent/family involvement of student outcome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research from the past decade. Eugene, OR: Consortium for appropriate Dispute in Special Education.
DeVore, S., & Russell, K. (2007).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acilitating inclusive practi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5(2), 189-198.
Epstein﹐J.L & Jansorn﹐N.R.(2004).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hsips link and plan.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69(6), 19-23.
Fan, X. T., & Chen, M. (2001).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22.
Fidana, A., Cihan, H., & Özbeyc, F. (2014),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successful inclusion practices: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4894-4898.
Hammeken, P.A. (2000). Inclusion: 450 strategies for succes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ll educators who teach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Minnetonka, MN: Peytral Publications.
Hill, N. E, Taylor, L. C.(2004). Parental schoo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Pragmatics and issu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4 ), 161-164.
Hooste, A. V., & Maes, B. (2003). Family facto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25(4), 296-309.
Kozleski, E. B., Yu, T., Satter, A. L., Francis, G. L., & Haines, S. J. (2015), A never ending journey: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principle of practice, not an end ga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es, 40(3), 211-226.
Kevin N. Cole, Paulette E. Mills , Philip S. Dale, Joseph R. Jenkins (1991)。Effect of preschool integr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58(1), 36-45.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n's classroom. Baltimore, MD: Brooks.
McCrimmon, A. W. (2015), Inclusive education in Canada: Issues in teacher preparation.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50(4), 234-237.
Odom,S.L., McEvoy, M. A.(1998).Integr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d normally developing children.In S.L.Odom,&M.B.Karnes(Eds.),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An empirical base(pp.241-268).Baltimore:Brookes
Odom,S.L.(2000).“Preschool Inclusion:What We Know and Where We Go from Here,"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1),20-27
Pijl, S. J., & Meijer, C. J. W. (1997). Factors in inclusion: A framework. In S.J.Pijl, C.J.W. Meijer & S.Hegarty (Eds.), Inclusive education: a global agenda. New York: Routledge.
Putnam, J. W. (1993).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 W. Putnam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Celebrating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6).Teacher perceptions of ainstreaming/inclusion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1), 50-74.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Eds.) (2000).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Titone, C. (2005). The philosophy of inclusion: Roadblocks and remedies for the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educator.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39(1), 7-32.
Webber, J. (1997). Responsible inclusion: Key components for success. In P. Zionts (Ed.), 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erspectives, experiences, and best practices. Austin, TX: PRO-ED.

參、日文部分:
荒川智氏(2008)。「インクルーシブ教育入門」。東京:かもがわ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