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關於「覺」在教育上的作用: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對《道言論》中「一本空明」的闡釋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n-wu
出版日期:2004
卷期:30:4=352
頁次:頁13-19
主題關鍵詞:教育場域覺醒道言論一本空明場域覺醒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2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970600)。「揭諦」發刊詞--「道」與「言」。揭諦,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93)。論性修不二與一念迴機。存有、意識與實踐,312-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00500)。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觀」的確立。鵝湖,25(11)=299,36-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00)。「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中華文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糾結之一。原道,6,69-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1999)。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國際中國哲學會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所、南華大學哲學所 (會議日期: 1999/07/25-1999/07/2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99)。從「外王」到「內聖」:後新儒學的新思考。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 (會議日期: 1999/12/18-1999/12/19)。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0)。「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道家(教)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0/10/06-2000/10/10)。四川: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陽明(1974)。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宗三(1977)。佛性與般若。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宗三(200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安梧(1996)。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蕺山。證學雜解。劉子遺書及遺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6)。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陽明(1992)。大學問。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1993)。熊十力體用哲學之釐定。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仁厚(1974)。四句覺與天泉證道。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牟宗三(1990)。〔現象與物自身〕序言。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西田幾多郎(1950)。純粹經驗。善的研究。東京:日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安梧(1998)。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劉蕺山學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