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的省察與思考之一斑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n-wu
出版日期:2005
卷期:30:12=360
頁次:頁8-21
主題關鍵詞:牟宗三兩層存有論存有三態論理想溝通情境存有的遺忘外王內聖身心存有連續觀存有斷裂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24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林安梧(2004)。叉子與筷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通。中國文化,21,2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11200)。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39(4),5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3)。迎接「後牟宗三時代」的來臨-- 《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紀感。鵝湖,28(9)=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述先。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以東方智慧傳統為重點。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14,185-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040800)。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鵝湖,30(2)=350,16-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鎮國(2003)。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開放時代,2003(1),75-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安梧(20010600)。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30,7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安梧(20020100)。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27(7)=319,16-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鎮國(19990100)。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7-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1)。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 (會議日期: 2001/04/28-2001/04/29)。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99)。從「外王」到「內聖」:後新儒學的新思考。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 (會議日期: 1999/12/18-1999/12/19)。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8)。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生命倫理學國際學術會議,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南華學院哲學研究所 。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安梧(1992)。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宗三(1974)。生命的學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4)。鵝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7)。鵝湖。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安梧(19870000)。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安梧(20030000)。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船山(1984)。〔王船山詩文集〕序言。王船山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3)。人: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6)。「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的展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