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眾神花園中善意的缺席:《全臺賦》中的「藏名賦」析論
書刊名: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梁淑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 Shu-yua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
頁次:頁121-156
主題關鍵詞:鸞書賦藏名隱曲商德賢德The Flying Phoenix FuHidden namesParables and metaphorMerchant virtueMoral virt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7
  • 點閱點閱:64
期刊論文
1.黃東陽(20070300)。由唐人小說察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興大人文學報,38,7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霞(1998)。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生(1989)。清代舉人研究。南京大學學報,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酒井忠夫、蔡懋棠(19720300)。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2),106-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雲鶯(19990600)。臺灣扶鸞詩初探--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臺北文獻(直字),128,67-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美娥(20060300)。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喜夫(19830900)。關聖帝君善書在臺灣。臺灣文獻,34(3),115-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簡宗梧(20100422)。臺灣登鸞降筆賦初探--以《全臺賦》及其影像集為範圍。臺灣賦學術研討會。桃園: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范純武(1996)。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司馬遷(2180)。伍子胥列傳。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孝悌(2008)。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雲鶯(200809)。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612)。詠四湖雲梯書院賦。全臺賦。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沈(1986)。書經集傳•伊訓。臺北:新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正治(199011)。中國民間處世思想探論。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兆南(199611)。鸞堂宣講的傳統與變遷。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志英(1993)。前言。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孝悌(200809)。袁枚與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永智(200612)。繼文德馨賦•提要。全臺賦。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詩•小雅•小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儒林外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韓邦奇(1972)。大明席君墓誌銘。山西商人の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歸有光(1981)。東莊孫君七十壽序。震川先生集(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文苑四•李維楨傳。明史(卷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大泌山房集。普林斯頓大學思德東方圖書館影印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楚望(1892)。原序。公門果報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昆岡、李鴻章等(1899)。康熙四十一年禦置訓飭士子文。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00612)。戒官紳賦。全臺賦。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俊雅(200612)。戒官紳賦•提要。全臺賦。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崔成宗(2006)。修德耀呈賦•提要。全臺賦。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馮達文、郭齊勇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杜爾瞻(1954)。玄靈玉皇寶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72)。玉皇普渡聖經。台中:聖賢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73)。五教尊貢議薦舉關帝聖君受禪玉帝經略。台中:聖賢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杜爾瞻(1950)。瑤池老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臺北:餘慶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杜爾瞻(1944)。醒夢金鍾。基隆:代天宮德馨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爾瞻(1950)。瑤池老母十六部金丹。臺北:餘慶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00307)。薛仁貴傳。新唐書(卷三十六)。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許地山(200412)。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袁枚。子不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袁枚。續子不語。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41)。妙蘭因果錄。妙蘭因果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聖賢堂(1979)。鸞堂聖典。臺中:聖賢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9)。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霞(1999)。道教勸善書研究。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志宇(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Ricoeur, Paul、Ihde, Don(1974)。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1.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9708)。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余美玲(20080000)。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游子安(1999)。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葛兆光(1998)。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進發(193508)。臺灣統治史。臺北:民眾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世偉(1999)。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余英時(1986)。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太上感應篇直講,www.bfnn.org/book/books/0507.htm, 2001/07/30。  new window
2.上山滿之進(19260821)。任臺灣總督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梓桑(19121216)。敬次蔗庵督憲瑤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振富。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許梓桑古厝,http://www.wretch.cc/blog/doublefish2/9946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青松。第一位賦詩詠誦「基隆八景」的詩人--許梓桑,http://blog.udn.com/teddy54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百籤詩釋解,www.thg.org.tw/service05001.php?news_id=26。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袁枚(1993)。史閣部降乩。子不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1987)。中國商人的精神。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光宇(1996)。從正宗書畫社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見川(1997)。轉變中的神祇--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英時(1998)。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孝悌(2008)。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禛在揚州(1660-1665)。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汎森(2003)。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的研究。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