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社區的公/私界域探索--社區總體營造的「社」與「群」創新
書刊名:科技學刊. 人文社會類
作者:高瑞陽黃世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Jui-yangHwang, Shyh-huei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9:1
頁次:頁39-48
主題關鍵詞:社區公/私界限臺灣社區總體營造SheQunCommunityPublic/Private demarcationTaiwan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CC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91
  • 點閱點閱:92
期刊論文
1.湯志傑(20041200)。藉公共領域建立自主性(下):對華人政治優位性傳統的反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1,173-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婉瑜(20030900)。兩周時代父子倫的遞嬗。屏東師院學報,19,235-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以明(2007)。走向實踐的共同體--論現代性的反思性重建。現代哲學期刊,2007(4),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翠、王友剛(2008)。重建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理論探析。理論月刊,2008(8),5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璉(2003)。偕我同志--論晚明知識份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已觀。東華人文學報,5,161-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Roetz, Heiner(2008)。Confucianism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ligion, and Secularization: Questions to TU Weiming。Dao,7,367-380。  new window
8.Sites, William、Chaskin, Robert J.、Parks, Virginia(2007)。Reframing Community Pract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Multiple Traditions, Multiple Challenge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9(5),519-541。  new window
9.林秀幸(20070600)。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1),109-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小慧(20010300)。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研究,9,115-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其南(20030600)。臺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22,4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Hwang, Kwan Kuo(1999)。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1),163-183。  new window
13.呂玫鍰(20080600)。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1),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秀華(20040900)。社區自主與政策的對話。社區發展季刊,107,146-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思偉(20061200)。新加坡閩南籍道士研究:道士行業圈的源流以及其與社群之關係。民俗曲藝,154,23-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振春(1996)。鄉鎮圖書館在社區總體營造中的角色。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2),4-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8)。「心性儒學」與「公民儒學」相關問題之檢討一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哲學反思,東西政治哲學的交談。第十一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傳棋(2005)。如何去建立臺灣傳統聚落百餘年來的地名與人口社經演變--以1895至1925年等三套實測地形圖為基底、中部三縣市為研究地域。第一屆地名研討會。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中峰(2002)。試探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論述空間。反省、批判與實踐,2002社造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信全、黃俊傑(2002)。儒家政治哲學的前景--從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脈絡的考察。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2009)。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9/11/12-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紀剛(1995)。做一個完整的人:群我文化觀。文建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琢(1992)。中國社會和社會學百年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志榮(1996)。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ubin, Allenand、Babbie, Earl R.、陳若平、張祐綾(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湯姆生:Wadsworth, a Thomson Learning Compan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新煌、顧忠華、曾建元、張茂桂、陳明通、徐世榮(2006)。台灣新典範。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繼昌(1979)。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7.Shun, Kwong-Loi、Wong, David B.(2004)。Confucian Eth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 Autonomy, And Commun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揭陽(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臺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市: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Delanty, Gerard(2003)。Community。Routledge。  new window
15.Morgan, David L.(1988)。Focus Group as Qualitative Research。Sage。  new window
16.Giddens, Anthony、李康、李猛(2002)。社會的構成。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啟政(20010000)。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昭瑛(2000)。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寶良(1996)。中國的社與會。浙江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美容(20080000)。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佐藤貢悅(2005)。荀子的群與國家理論再考,山東大學易學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http://zhouyi.sdu.edu.cn/newsxitong/rujia/2005930142454.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明烈(2009)。從社區總體營造論社區終身學習的發展,終身學習研究中心。,http://adumlw.ccu.edu.tw/Document/Class/55.pp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宏(2002)。荀子學說中的交互主體性思想,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0301119.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長青(2005)。李登輝為何贏得台灣人的感激與尊敬,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18/nl088819.htm, 2005/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名春(2009)。周末大儒荀子,http://www.wenhuacn.com/zhexue/rujiao/daru/0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秀娥(1996)。「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 : 以鹿港奉天宮的南北大總巡活動為例。儀式、廟會與社區 : 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榮裕(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民間信仰的發展。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弱水(20040000)。傳統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顧忠華(20040000)。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丁讚(20040000)。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