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概念譬喻理論的詩歌詮釋--以蘇軾〈定風波〉詞為例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林增文
作者(外文):Lin, Tseng-w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
頁次:頁219-237
主題關鍵詞:概念譬喻認知譬喻蘇軾定風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2
  • 點閱點閱:202
一首詩或一闋詞到底如何能將作者幽微深隱的心境傳達給讀者大眾知道?因為「詩無達詁」,各種文學詮釋,特別是對於詩性語言的詮釋,可以是人言言殊,同時也很難有絕對的標準可供依循。但為何有些人(有時是多數人)對同一首詩或詞的感受卻是大同小異,解讀上有相合之處?是不是詩詞中釋放出甚麼訊息給我們?換句話說,從詩詞作品中,尤其是富含比、興的作品,我們如何探求作者內心相對幽隱的感情,並由此產生相當一致的判讀?這是頗令人好奇的,也是筆者時常思索的問題。 隨著語言學與文學之間由互不相容而難分難解,它們之間的共同要素—語言,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本文即嘗試由詩中的語言作為切入點,探求蘇軾<定風波>詞中的譬喻蘊涵以及譬喻運作模式,藉以了解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思維奧秘。
會議論文
1.周師世箴(2001)。譬喻認知與文學詮釋--以圓圓曲中的譬喻映射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蘇以文(2001)。隱喻與認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圭璋(1981)。全宋詞。臺北:洪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淑瓊。中國文學總欣賞--唐宋詞6蘇軾。臺北: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嘉瑩(2003)。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Lakoff, George、梁玉玲(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冷成金(2004)。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惠民、張進(2004)。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嘉瑩(1998)。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語堂、宋碧雲。蘇東坡傳。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軾、呂觀仁(2005)。東坡詞注。岳麓書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增文(2008)。從當代譬喻理論解讀李清照。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3.葉嘉瑩(2007)。北宋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蘇軾、王松齡(198109)。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嘉瑩(1997)。古典詩詞講演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akoff, George、Turner, Mark(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7.蘇軾、薛瑞生(2006)。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世箴(20030000)。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晨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200507)。中國蘇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嘉瑩(1997)。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Lakoff, George(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嘉瑩、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2007)。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2004)。中國蘇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靖華(1997)。蘇軾論。京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蘇軾、傅成、穆儔(2000)。蘇軾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孔凡禮、劉尚榮(1998)。蘇軾年譜。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聶作平(2006)。蘇東坡游傳。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雪濤、吳劍琴(2001)。蘇軾交游傳。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葉嘉瑩(2002)。唐宋詞十七講(上、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雅嬪(2004)。蘇東坡詩詞欣賞。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文吉(1996)。北宋十大詞人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葉嘉瑩(1998)。我的詩詞道路。河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葉嘉瑩(2007)。迦陵說詞講稿。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葉嘉瑩(2007)。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周師世箴,Lakoff and Turner(19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