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雙語學歷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實踐:以草屯洪姓一族為例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陳文松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n-su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8:4
頁次:頁57-108
主題關鍵詞:雙語學歷菁英洪元煌洪清江洪深坑吳萬成草屯國語學校Bilingual eliteYuan-huang HungQing-jiang HungShen-keng HungWan-cheng WuCaotun TownshipJapanese Language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6
  • 點閱點閱:106
摘要:   日本統治之初,殖民政府除藉由軍事討伐以鎮壓各地武裝抗日分子外,為了落實和推行殖民政策,一方面籠絡鄉紳階層出錢出力,協助殖民統治;一方面則積極設立新式學校,招募鄉紳階層的年輕子弟就讀,以培養殖民統治所需的近代化人才──「雙語學歷菁英」。而以草屯地域來看,這批雙語學歷菁英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中,不論是對殖民地政府或地域社會,都扮演著重要且發揮相當作用的角色。   本文是以草屯地域與抗日運動領導者之一的洪元煌同屬洪姓一族的三位雙語學歷菁英──洪清江(1881-1964)、洪深坑(1897-1941)和吳萬成(1902-?)為例,具體論述三人自國語學校畢業後,一直到殖民統治體制崩壞前,在殖民政府的政策推動與地域社會臺灣人自治傳統維繫之間,如何從事政治實踐的歷程。   從結果來看,原任公學校訓導的三人,在日本統治時期,參與殖民政治的程度卻深淺不同。洪清江因職務關係(區長後出任助役)介入最深,洪深坑(官製青年團運動)其次,吳萬成則不僅涉入最淺(僅曾任公學校訓導),且對殖民統治體制批判最厲。由此可以看出,雙語學歷菁英的政治參與和政治實踐,呈現出多元多重的樣貌。
期刊論文
1.顏杏如(2007)。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9,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文松(2007)。洪元煌の抗日思想--ある「臺灣青年」の活動と漢詩。日本臺灣學會報,9,6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文松(2005)。1920年代植民地台灣における「青年」の争奪:台灣總督府文教局の設立と後藤文夫。アジア地域文化研究,1,17-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文松(20090600)。從傳統士人到「近代青年」的文化交錯與轉換:「不倒翁」洪元煌與草屯碧山吟社。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1,289-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培豐(20081200)。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4),3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町田則文(1899)。會員に告く。校友會雑誌,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文松(2008)。植民地支配と「青年」:台湾総督府の「青年」教科政策と地域社会の変容(博士論文)。東京大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家綸(2008)。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敏怡(199806)。草屯地區清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發展(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佩賢(2001)。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淑玲(2003)。台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顔杏如(2009)。植民地都市台北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生活文化:「空間」と「時間」における移植、変容(博士論文)。東京大学大学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若林正丈(2001)。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研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路明正(2002)。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洪樵榕、卓遵宏、歐素瑛(2001)。洪樵榕先生訪談錄。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宮崎聖子(2008)。植民地期台灣における青年團と地域の變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敏麟(1986)。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誌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敏麟、林金田、謝嘉梁、劉澤民(2010)。文獻人生:洪敏麟先生訪問紀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深切(1998)。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岡本眞希子(2008)。植民地官僚の政治史--朝鮮、台灣總督府と帝國日本。東京:三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洪郁如(2001)。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世楷(1972)。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富三、陳俐甫(1991)。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教育會(1995)。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榮鐘(2000)。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莊生(1992)。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婉窈(19890000)。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吳叡人(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洪元煌(1940)。雪峰詩集(手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培火、張漢裕(2000)。蔡培火全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獻堂、許雪姬(2000)。2010 灌園先生日記(一~十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洪敏麟、許錫專(1994)。洪氏族譜。草屯:重修洪氏族譜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錫專(1998)。草屯地區開發史資料集。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旺成、許雪姬(2008)。2010 黃旺成先生日記(一~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吳密察(1995)。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臺灣教育會(1928)。臺灣教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臺灣總督府(1926)。全島青年団,処女會,家長會,主婦會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ベネディクト・アンダーソン、白石さや(1997)。想像の共同体: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起源と流行。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田沢義鋪記念会(1967)。田沢義鋪選集。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竹內洋(2005)。立身出世主義:近代日本のロマンと欲望。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萬成(1930)。昭和六年当用日記。大阪, 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萬成(1936)。更生 昭和十二年日記 向上の跡。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燕飛(1935)。新中州の展望。臺中:締交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臺灣總督府(1926)。青年會其ノ他社會教化的団体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草屯國民小學(1970)。創立七十週年紀念同學錄。南投:草屯鎮草屯國民小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陳文松(2008)。臺灣近代學閥形成之原型: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同窗會為中心。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洪銘水(2001)。少奇吟草跨越世代的見證。少奇吟草。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石田浩(1985)。台湾中部における漢人村落の展開過程とその社会構造:南投県草屯鎮加老里の洪同族の調査事例。台湾漢人村落の社会経済構造。大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駒込武(1993)。抗日運動における教育要求と総督府の教育政策:1920-1930 年代台中州草屯庄の事例を中心に。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文松(20100600)。評介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學籍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6)。戰後臺中縣南投區署草屯鎮地方行政文書資料(暫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2)。陳文松訪問記錄 ; 洪育綸先生訪問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祝賀會(1926)。臺北師範學校卒業及修了者名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新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弘谷多喜夫(1984)。植民地教育と日本人教師。講座日本教育史。東京:第一法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永彬(2000)。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岡本真希子、楊永彬(2004)。殖民地統治下臺灣的政治經驗。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