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劇場跨世紀的懷舊想像
書刊名:戲劇學刊
作者:劉育寧
作者(外文):Liu, Yu-ni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8
頁次:頁51-67
主題關鍵詞:懷舊集體記憶寶島一村京戲啟示錄人間條件NostalgiaCollective memoryHuman ConditionThe VillageApocalypse Beijing Oper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5
  • 點閱點閱:214
期刊論文
1.馬森(1997)。《京戲啟示錄》啟示了什麼?。表演藝術,50,74-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正熙(2008)。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表演藝術,19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梅毛(1996)。《京戲啟示錄》起士在哪裡?。表演藝術,49,7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依倩(20060400)。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臺灣」圖像。新聞學研究,87,5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龍廷(2007)。臺語電影所呈現的臺灣意象與認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電影資料館。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慶明(2000)。傳統、現代與本土:論當代劇作的文化認同。臺北:文建會。107-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稚揚(2010)。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翰璧(2011)。扶桑花與家園想像。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Yip, June、黃宛瑜(2010)。想望臺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念真、綠光劇團(2007)。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念真(2008)。人間條件3臺北上午零時。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念真(2011)。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Pavis, Patrice、Christine Shantz(1998)。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new window
7.孫鴻業(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嬙(2009)。寶島眷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莉莉(2012)。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70年代。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靜蓉(2009)。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育寧(2013)。臺灣劇場跨世紀的懷舊想像。臺北: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Assmann, Aleida、王揚(2012)。記憶的三個維度:神經維度、社會維度、文化維度。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oym, Svetlana、楊德友(2001)。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losa, Mario Vargas、趙德明(2004)。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aid, Edward W.、Barsamian, David、梁永安(1994)。文化與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臺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avarese, Nicola、丁凡(2012)。鄉愁或對復古的熱情。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亞里斯多德、陳中梅(2001)。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德威(1999)。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artlett, Frederic Charles、李維(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銘如(20080000)。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黑格爾、朱孟實(1983)。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段義孚、周尚意、張春梅(2006)。逃避主義。新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avis, Fred(1979)。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Free Press。  new window
24.Appadurai, Arjun、鄭義愷(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20000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Connerton, Paul、納日碧力戈(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Jameson, Fredric、吳美真(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吳念真(2004)。人間條件【完整典藏版】,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國修。《女兒紅》劇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國修。《京戲啟示錄》劇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聲川,王偉忠(2011)。寶島一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國修(2003)。母親的背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銀正雄(1978)。墳地裡哪來的鐘聲?。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cheiding, Oliver、殷西環(2012)。互文性。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曉茵(2001)。從寫實到魔幻--賴聲川的身分演譯。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振亞(2001)。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