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
書刊名:社會分析
作者:王梅香
作者(外文):Wang, Mei-hsia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9
頁次:頁111-149
主題關鍵詞:文學社會學文學場域臺灣文學作品社會學Sociology of literatureSociology of worksLiterary fieldTaiwanese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9
  • 點閱點閱:198
期刊論文
1.陳俊榮(20041200)。臺灣小說的接受史觀。政大中文學報,2,161-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須文蔚(20071200)。大專校園文學獎類型及在文學場中之位置。東華漢學,6,315-3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阿勤(1998)。民族主義研究者與蝙蝠。台灣社會學社通訊,29,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lbrecht, Richard(1981)。Some Aspects of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in West Germany。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32(4),583-592。  new window
5.Bourdieu, Pierre(1988)。Two Approaches in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Critical Inquiry,14(3),469-476。  new window
6.Noble, Trevor(1976)。Sociology and Literatur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7(2),211-224。  new window
7.Ruff, Ivan(1974)。Can There be a Sociology of Literatur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5(3),367-372。  new window
8.蕭阿勤(19931200)。中國現代化的道德困境--從「秋菊打官司」談起。當代,92,9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阿勤(19990700)。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3,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阿勤(19970300)。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247-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逸淳(2014)。作品社會學是否可能?一個理論性的初探。藝術社會學研討會:作品社會學如何可能?,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白豐源(2012)。張默編選現代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家儀(2012)。台灣報導文學獎傳播現象研究(1970-2010)(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積萍(2002)。臺灣「爾雅」三十年短篇小說選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侯菁琪(2011)。劉墉散文系列作品集與文學社會學現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瑞芳(1991)。臺灣現代詩的文學社會學考察:洛夫、羅門作品中的美學意識形態初探(1954-1972)(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建名(2008)。「林清玄現象」研究--以「菩提系列」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秀貞(2005)。台灣網路小說之文學社會學考察--生產、傳播、消費與社群的相互關聯(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傅吉毅(2002)。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美紅(2002)。台灣大眾媒體文學書評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詮釋觀點(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苒伶(2011)。爾雅版年度詩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牧宇(2012)。吳濁流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文學社會學的觀點(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袁孝康(2005)。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1950-1990)(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梁竣瓘(2000)。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解昆樺(2003)。論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建忠(2011)。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利奧•洛文塔爾、甘鋒(2012)。文學、通俗文化和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維規(2011)。文學社會學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英進、于沛(1987)。現當代西方文藝社會學探索。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芳明、吳佩真(2013)。東亞文學中的實像與虛像。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阿爾方斯•西爾伯曼、魏育靑、于汛(1988)。文學社會學引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rthes, Roland、Howard, Richard(1986)。The Rustle of Language。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8.Goldmann, Lucien、Boelhower, William Q.、Boelhower, Willian Q.(1981)。Method in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Oxford:Br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9.Hsiau, A-Chin(1998)。Crafting a Natio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San Diego, CA: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ew window
10.Laurenson, Diana、Swingewood, Alan(1972)。Sociology of Literature。New York:Macgibbon & Kee。  new window
11.Macherey, Pierre(2006)。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12.Hauser, Aronld(1982)。The Sociology of Art。Chicago。  new window
13.Bourdieu, P.(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4.Jameson, Fredric、王逢振(1998)。快感:文化和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剛(2011)。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ukács, Georg、楊恆達、邱為君(1997)。小說理論。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Jameson, Fredric R.、王逢振、陳永國(1999)。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lexander, Victoria D.、張正霖、陳巨擘(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剛(2013)。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1960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ourdieu, Pierre、劉暉(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剛(1995)。詹明信。臺北:生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Eagleton, Terry、文寶(1987)。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Escarpit, Robert、葉淑燕(1990)。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dorno, Theodor W.、王柯平(1998)。美學理論。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芳玫(20060000)。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Bourdieu, Pierre、Emanuel, Susan(1996)。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Wellek, René、Warren, Austin(1956)。Theory of Literature。Harcourt, Brace & World。  new window
28.蕭阿勤(20120000)。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蕭阿勤(2008000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正恵(2013)。放在序言位置的書評。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1960年代。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