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齊婉先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 Wan-hsia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
頁次:頁77-101
主題關鍵詞:王陽明黃宗羲性情論工夫論心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94
  • 點閱點閱:76
陽明心學體系中,性情善惡問題雖非一截然全新之命題,但在王陽明以致良知之教為核心思想之心學系統中,性情是善或為惡之討論,對於陽明提出良知本體至善是性,以及七情感發順其自然流行是良知之用諸觀點,具有釐清性情意涵之作用,尤其對於致良知工夫論之建構,別具意義。目前相關宋明理學研究中,學者頗為重視宋明儒者對於性情論之闡述,也有學者認為在理學思想脈絡下,宋明儒者所建構之工夫理論,主要關切重點是對「情欲」進行深刻反省,並給予合理安排,而如此內涵之「情欲論述」正是透過宋明理學家關於性情命題之深刻分析與討論得以提供哲學思辨基礎。基於此,本文旨在考察陽明心學體系中性情論述與工夫論之關聯意義及其演變軌跡,透過對比王陽明與黃宗羲二人在各自歷史視域中對於性情命題之詮釋,說明在心學體系中性情論述由陽明至宗羲在意義解釋上之演變軌跡以及工夫理論之歷史發展。
期刊論文
1.林月惠(20040900)。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17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育良(201005)。中國性情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仁厚(2000)。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1994)。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羲、沈芝盈(1987)。明儒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克銘(2010)。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宗周、戴璉璋、吳光、鍾彩鈞(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宗羲、沈善洪、吳光(2005)。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200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祖漢(19920000)。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述先(19950000)。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述先(19860000)。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齊婉先(2007)。王陽明七情論與致良知說關係之探析。來自糖的故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宗義(2004)。性情與情性: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榮捷(19820000)。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于朱子。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