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賴錫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ai, Hsi-sa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6
頁次:頁85-145
主題關鍵詞:莊子自然身體美學原初倫理ZhuangziNatureQiBodyAestheticsOriginative 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28
  • 點閱點閱:416
期刊論文
1.何乏筆(20121000)。(不)可能的平淡--試探山水畫與修養論。藝術觀點,52,2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振宇(20130300)。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109-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乏筆(20110100)。身體與山水--探索「自然」的當代性。藝術觀點,45,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Obert, Mathias(20031200)。論述畫境--以現象學之觀點談中國山水畫與相關之理論。中外文學,32(7)=379,101-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乏筆(19990800)。精微之身體:從批判理論到身體現象學。哲學雜誌,29,162-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心運(20140200)。赫曼.許密茲論原始當前。東吳哲學學報,29,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幽蘭(20030800)。景觀: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研究。二十一世紀,78,7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幽蘭(20031000)。景觀: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研究。二十一世紀,79,77-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明玉(19771200)。中國山水畫與老莊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57-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冠閔(20121100)。山入山水間: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哲學與文化,39(11)=462,4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錫三(20131200)。《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中正漢學研究,2013(2)=22,9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瑜(20040600)。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34(1),151-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乏筆(20030400)。公共道場談論氣氛美學與紫藤廬。當代,70=188,4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unenburger, Jean-jacques、黃冠閔(20100400)。L'imagination Comme Dévoilement de la Nature。哲學與文化,37(4)=431,17-31+33-47。new window  new window
15.鄭和烈、黃郁彬(1986)。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東方觀點來看一種深度生態學的哲學聲言。哲學與文化,13(3),164-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賴錫三(20140600)。《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錫三(20000400)。海德格從存有學立場對科技危機的反思與拯救。文明探索叢刊,21,7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冠閔(20100400)。生動性:想像力與自然場所。哲學與文化,37(4),93-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錫三(201112)。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16,12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錫三(20041200)。《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22(2)=45,121-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文宏(20021200)。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6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宋灝(20120900)。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87,16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清松(19950700)。道家智慧與當代心靈--超脫心靈、齊物心靈與環保心靈的哲理奠基。哲學雜誌,1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賴錫三(20120300)。《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何乏筆(20041200)。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中山人文學報,19,17-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杜維明(19890300)。身體與體知。當代,35,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儒賓(20090600)。「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30,209-211+213-2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何乏筆(19981100)。修身與身體(1)--心靈的系譜與身體的規訓:試論阿多諾與傅柯。文明探索叢刊,15,4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文宏(20111100)。論日本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75,217-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冠閔(20050600)。神與物遊--論《文心雕龍》中的想像中介問題。漢學研究,23(1)=46,16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滄龍(20140600)。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鄭金川(19890300)。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35,3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賴錫三(2010060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賴錫三(20130600)。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 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文與哲,22,39-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Obert, Mathias(20051100)。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落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225-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Böhme, Gernot、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20030400)。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70=188,1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宋灝(2014)。物中有我:觀日本庭園。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人文中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海德格、孫周興(1996)。海德格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5)。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智陽(2003)。知白守黑:道家思維在書藝中的實踐。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巴壺天(1987)。藝海微瀾。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achelard, Gaston、劉自強(1997)。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華特班雅明、王才勇(2005)。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鮑贊巴克、姜丹丹(2010)。觀看,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ombach, H.、王俊(2009)。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結構存在論的問題和解答。上海:上海世紀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tace, W. T.、楊儒賓(1999)。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achelard, Gaston、顧嘉琛、杜小真(2005)。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周、郭慶藩、王孝魚(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Foltz, Bruce V.(1995)。Inhabiting the Earth: Heidegge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 Metaphysics of Nature。Humanities Press。  new window
13.Polanyi, M.、Prosch, H.、彭懷棟(1986)。意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enjamin, Walter、許綺玲、簫永盛(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伯峻(199710)。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史作樫(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賴錫三(20130000)。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汪民安(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馳(20110000)。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1卷: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中村雄二郎、吳神添(200404)。感覺與想像的作用。哲學的現代觀。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順夫(2009)。佳境豈應無何有:論六朝園林與樂園思想。透過夢之窗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周興(2005)。大道與本有:對海德格爾Ereignis之思的再考察。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邊城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錫三(2011)。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敍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錫三(2013)。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存有、倫理、政治性格。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山口一郎(200608)。從胡塞爾發生現象學的角度看氣的現象。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八輯.發生現象學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本雅明(1999)。超現實主義--歐洲知識界之最後一景。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本雅明(1999)。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毛怡紅(1995)。自然的自然性及其意義--海德格爾與胡塞爾哲學的一個比較。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現象學的基本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錫三(2008)。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錫三(201108)。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里爾克、李魁賢(1993)。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里爾克詩集。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榮灼(1986)。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 and Heidegger: art and nature。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臺北:雙葉出版社。  new window
15.戴維.羅伯特、郭軍(2003)。光暈以及自然的生態美學。論瓦爾特.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儒賓(2012)。和哲辻郎論「間柄」。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錫三(2008)。「當代新道家」與「深層生態學」的存有論基礎。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