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陳麗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Li-hua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1
頁次:頁169-199
主題關鍵詞:廣東屏東國家福佬族群GuangdongPingtungStateHokloEthnic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2
  • 點閱點閱:178
在臺灣的族群歷史上,來自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及汕尾市(清代屬潮州府、惠州府管轄)等地講福佬話的群體,往往隱而不彰,甚至被視為是「消失」了的群體。然而,如果把眼光投向臺灣南部的屏東平原地區,便會發現歷史上這一群體身分的曖昧性:清代以降,他們便常與語言相近的閩南移民群體結成聯盟,而與語言不通的客家人對立;不過面對客家人強勢的六堆軍事聯盟的壓力,「粵人」的身分也成為他們拉近與六堆關係的標籤。在文化符號上,廣東福佬人與客家人則存在不少交叉地帶,韓文公和三山國王信仰便是最集中的體現,但二者背後體現的屏東不同語言群體的關係,卻截然不同。日治時期至戰後人群分類的變化,也將這一群體放置在兩大族群的框架之下。近年客家運動興起的背景下,此一群體特殊的族群認同亦有萌生之勢。透過探討屏東沿山地區潮語群體身分認同的演變,本文希望進一步釐清清代至當代臺灣族群身分建構背後的機制,和國家對不同語言群體身分塑造的深刻影響。
期刊論文
1.李國銘(2000)。三山國王與甌駱人。屏東文獻,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德信(2004)。老北勢莊的故事。六堆雜誌,101,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春聲(200101)。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潮洲民間神信仰的象徵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2001(1),123-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春聲(20060600)。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客家研究,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春聲(19960400)。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6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添福(19981000)。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漢光(19720300)。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麗華(20111200)。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坤玉(20090710)。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宋九雲、邱炳華(1885)。臺南東粵義民志。屏東:黃瓊慧女士提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維藩、邱炳華。六堆忠義文獻。屏東:六堆文化研究學會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菜寮三山國王廟重建委員會(2006)。三山國王廟沿革志。屏東:高樹鄉菜寮三山國王廟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元奎立(1865)。管轄托辦字。屏東:鄭龍雄先生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賜川、陳麗華(2011)。鄭賜川先生訪問紀錄。屏東市海豐鄭家祖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生秋、陳麗華(20120323)。陳生秋先生訪談紀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永忠、陳麗華(20120721)。蕭永忠先生訪問紀錄。屏東市崇蘭蕭氏家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龍雄、陳麗華(20120808)。鄭龍雄先生訪問紀錄。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866)。重修國王廟樂緣芳名碑(乙)。屏東縣九如鄉三山國王廟右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1992)。九塊厝三山國王聖錄史跡。屏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2005)。王爺奶奶回娘家典故。屏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文星廣報事業社(2004)。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添春(1956)。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榮貴(1999)。沈氏族譜。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少川(1994)。潮汕民間神靈初探。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海豐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1979)。海豐三山國王廟誌。屏東:海豐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2002)。屏東市「蕭氏家廟」調查研究規劃。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0)。南臺灣的客家語言與族群關係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生秋(2009)。加走莊。上海:陳生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生秋(2011)。由加走莊及其附近現存遺跡窺見漢人、平埔族、原住民之清領時期互動關係。上海:陳生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肯堂、陳生秋(2009)。兩岸長彬鄉(吳)陳氏族譜史志彙編。饒平: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延德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朝海(1975)。陳球公行狀。屏東:陳朝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朝海(1972)。普寧樂善堂陳家族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潮州庄役場(1985)。潮州庄要覽。高雄州街庄概況輯存。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蕭銘祥(1996)。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景文、劉秀美(2004)。屏東港西上、中里的拓墾、家族、建築與聚落研究(清領—日治時期)。屏東: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饒宗頤、黃挺(1998)。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秋坤(1998)。潮州鎮誌。屏東:潮州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世慶、臺灣大學(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臺北: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文良(20110000)。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 (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正慧(20080000)。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編纂者不詳(1983)。十七世維天公徙臺支系(蕭氏),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微縮資料。(GS1390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