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食力:原住民飲食文化做為食農教育的社會實踐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葉秀燕
作者(外文):Yeh, Joyce Hsiu
出版日期:2020
卷期:58:3
頁次:頁167-212
主題關鍵詞:食農教育社會實踐原住民研究原住民飲食文化參與式行動研究Food and farming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Indigenous studiesIndigenous food and foodways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P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5
  • 點閱點閱:160
期刊論文
1.傅麗玉(20040800)。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5,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雅慧、戴永禔(20060701)。布農族小米文化與生態的關係。設計學研究,9(1),6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錦雄、李素馨、歐雙磐、王乃玉(20101200)。野菜共和國--另類文化景觀的參與式營造。造園景觀學報,16(4),3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秀燕(20090100)。從原「汁」原「味」到原「知」原「衛」:反思原住民風味餐/廳的文化社會意涵。臺灣人文生態研究,11(1),2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炯錫(20001100)。從飲食文化談原住民生態永續收穫。原住民教育季刊,20,60-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ellstrom, Richard、Gustafasson, Inga-Britt、Mossberg, Lena(2006)。Consuming heritage: The use of local food culture in branding。Place Branding,2(2),130-143。  new window
7.Hashimoto, Atsuko、Telfer, David J.(2006)。Selling Canadian culinary tourism: branding the global and the regional product。Tourism Geographies,8(1),31-55。  new window
8.Barlett, Peggy F.(2011)。Campus Sustainable Food Projects: Critique and Engagement。American Anthropologist,113(1),101-115。  new window
9.張瑋琦、顏建賢(20111200)。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5(2),5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以琳、張瑋琦(20160600)。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1),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曾宇良、顏建賢、莊翰華、吳璚(20121200)。食育之農業體驗活動對大學生影響之探究--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7,12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晏霖(20160900)。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應貴(19931200)。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133-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景秀、葉秀燕(20151000)。原民飲食作為文創產業--臺東達魯瑪克部落的創意/異/藝族群料理。中國飲食文化,11(2),69-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秀燕、胡克緯(2015)。「部落有教室、教室有部落」的文化實踐--東華大學的小米運動。原教界,66,6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桂榕(20081200)。小米文化與原鄉婦女的生命力:布農族部落中的一對母女在小米中的對話。文化研究,7,149-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瑋琦(20110600)。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的變遷。臺灣人類學刊,9(1),99-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信傑(20141200)。康莊大道:雅美文化中的人與勞動。臺灣人類學刊,12(2),1+3-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瑋琦(2018)。食農教育與部落營造。原教界,8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aaviana, Apu'u(2018)。Usu'uru:女人的田地的復育。原教界,81,1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Lather, Patti(1986)。Research as Parxis。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6(3),257-277。  new window
22.蔡晏霖(20140300)。農作為方法:「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文化研究,18,217-2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51200)。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0,6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葉秀燕(2013)。「日常」與「非常」:花蓮原住民觀光飲食中「原味」的文化想像與展演政治。2013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臺北:原民會。373-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秀燕(2013)。土地、小米與文化地景:「東華小米園」的文化實踐與社會參與。原住民農耕、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研討會。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5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克緯(2014)。小米、祭儀與文化實踐:行動中的「東華小米園」。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2013年合作培訓計畫--以文化之名:研究成果發表會,(會議日期: 20140531)。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秀燕(2018)。認同、創新與復返: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化資產的部落實踐與做為在地經濟的可能與挑戰。臺灣人類學年會,(會議日期: 20181006)。臺東: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秀燕(2019)。從「產地到餐桌」再思「原住民自主觀光」的部落實踐與挑戰。紀駿傑教授紀念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90315)。壽豐: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益仁、馬薩.道輝(2003)。泰雅族生態智慧之探討--以雪見為例 (計畫編號:092-301020500G-013)。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時叡、蔡嫦娟(2012)。農村綠色生活推廣方案規劃研究:食農教育課程規劃設計 (計畫編號:PW10108-0437)。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景秀(2012)。達魯瑪克部落「原味」觀光的生產、協商與展演(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湘坤(2015)。校園推動食農教育作法之探討(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倩吟(2014)。大地的恩澤:高雄地區國小推動食農教育的幾個案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克緯(2017)。東華小米園、東群部落學校及東布青的 知識實踐與文化行動(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生元(2012)。內文社群安朔村排灣族人文化生態知識之變遷與日常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嘉琪(2010)。小米文化產業之創新實踐與經營--以台東紅葉村布農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雪月(2000)。臺灣新野菜主義。臺北:大樹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瑋琦(2013)。食農教育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宣衛(20050000)。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森丑之助、楊南郡(2012)。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鳥居龍藏、楊南郡(2012)。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rber, Dan、郭寶蓮(2016)。第三餐盤。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宛如(2014)。明日的餐桌。臺北市:果力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原英子、黃淑芬、江惠英、林青妹(2000)。臺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Everett, Daniel、Schoeller, Martin、黃珮玲(2011)。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大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董時叡、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宣衛、羅素玫(20010000)。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竫萌、劉興榮、黃安葳(2017)。族人的廚房。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啟瑞、董景生(2009)。邦查米阿勞--東臺灣阿美族民族植物。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臺北:游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ini 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2015)。小小廚房酷食育。臺北:果力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Anderson, Eugene N.(2005)。Everyone Eats: Understand Food and Cultur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new window
17.FAO(2010)。FAO Policy on Indigenous and Tribal Peoples。Rome:Viale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  new window
18.Malinowski, Bronislaw(1935)。Caro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new window
19.Wittman, Hannah、Desmarais, Annette Aurelie、Wiebe, Nettie(2010)。Food Sovereignty: Reconnecting Food, Nature and Community。Fernwood Publishing。  new window
20.周桂田、徐健銘(20150000)。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揭露與理解我們的食品安全到底哪裡出了錯。臺北:商周: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國雄(20070000)。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建宏(2005)。日本「食育基本法」之概要,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COAEY/030244/0244.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顧瑜君(2004)。專業工作者與行動研究。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阮文彬、劉炯錫(2000)。臺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海洋漁獵活動之調查研究。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瑋琦(2017)。農食工業化的反思與實踐:從校園食農到社會創新。吃的抉擇:臺灣聯大的九堂通識課。新竹:交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秀燕、許景秀(2017)。原住民觀光的符號經濟:以臺東達魯瑪克部落為例。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 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玉珍、張毓芬(2008)。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eitch, Alison(1997)。Slow Food and the Politics of Pork Fat: Italian Food and European Identity。Food and Culture。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7.Panayi, Panikos(2008)。Spicing up Britain: Multi Cultural History of British Food。Food and Foodways in Asia: Resource, Tradition and Cooking。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8.黃應貴(20040000)。物的認識與創新:以東埔社布農人的新作物為例。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成虹飛(2004)。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