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商代的王權及其發展
作者:石蘭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LAN-ME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商代王權the Shang DynastyMonarch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9
本論文主要透過文獻資料與考古材料,以及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商代的王權發展之全貌作綜合的、系統的探討。
商史在中國上古史發展居於承先啟後的特殊地位。商代六百餘年,王權的發展,係經過了顛跛起伏的過程,其間與政制結構、兵、刑、戰爭、都邑方國以及青銅禮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
本文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五章:第一章討論古代王權的起源問題,在早期國家的演進過程中,一旦達到國家這一階段,就有了正規且固定的政治領袖,並擁有「強制性的權力」。在中國古文字學材料中,「王」字象斧鉞之形顯示王權的產生,實與戰爭有直接關聯。第二章從文獻史料探討商代王權發展的情況。自商初太甲至商代晚期武乙之前,王位的傳承大多為兄弟相及,不在單一的系統之內,至商代晚期康丁或武乙的時代以後,王位穩定地在王室單一直系之間傳遞,於王權的加強與穩固應有正面的作用與意義。第三章討論商代政治組織的結構及其與王權的關係。商代自成湯至紂王為時約六百年,其間政權組織的演變,為一段商王由「諸侯之長」走向「諸侯之君」的過程,亦即從鬆散的部落聯盟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中央、地方二級行政體系的國家。王權也隨著此一演變而發展。第四章從商代地理的角度探討商代的王權。從商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大致疆域範圍及擴張的趨勢,可以看出商代疆域的範圍,應即為商代王權有效統治的區域。第五章從商代青銅鼎討論商代王權的發展。青銅鼎為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具有政權象徵的意義。鼎在商代為祭祀重器,青銅方鼎尤其具有特殊的地位。方鼎之「方」,可能是因著政權的建立或發展,對於實際控制的疆域的宣示,或是象徵四方之歸順,表示王權駕馭四方。商代晚期青銅方鼎的蓬勃發展,應是在商代王權高度發展的背景之下展開的。
一、古籍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易經》,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國語》,嶄新校注本(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9月)
《爾雅》,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年5月一版六刷)
《論語》,宋‧朱熹集註(《四書集注》,台北,學海出版社出版,民國71年3月五版)
《墨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民67年
《孟子》,宋‧朱熹集註(《四書集注》,台北,學海出版社出版,民國71年3月五版)
《莊子》,新編諸子集成三,世界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新一版。
《荀子》,新編諸子集成二,世界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新一版。
《韓非子》,新編諸子集成五,世界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新一版。
《呂氏春秋》,新編諸子集成七,世界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新一版。
《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七,世界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新一版。
《史記》,標點校勘本(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10月)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台北,九思出版社,民國67年)
《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今本竹書紀年》(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藝文印書館印行)
《古本竹書紀年》(朱右曾輯錄《汲冢紀年存真》,新興書局發行,民國48年12月;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藝文印書館印行)
《世本》(秦嘉謨輯補本《世本八種》),西南書局印行,民國63年1月。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藏版,魯實先增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63年初版,民國73年十版。
二、專著
丁 山:《新殷本紀》,史董第一冊,民國29年。
───:《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88年4月新一版。
丁 驌:《夏商史研究》,藝文印書館印行,民國82年9月初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二本殷商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出版,民國74年4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卷夏商,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出版社,1962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七號,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
中國社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三十一號,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5年。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中國考古學會,文物出版社,1979年。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中國考古學會,文物出版社,1991年1月。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一刷。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宇信、楊升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一版,1994年12月六刷。
───:《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1996年10月第3次印刷。
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1版,1998年5月2刷。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一版。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蔡哲茂發行,民國66年9月。
朱雲影:《中國上古史講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印,七十八學年度版。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宋新潮:《殷商文化區域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一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一版,1996年1月二刷。
岑仲勉:《黃河變遷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 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一版。
:《殷商社會生活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一版。
李 民、張國碩:《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
李 濟:《中國文明的開始》,萬家保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7月初版。
李濟、萬家保:《殷虛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中國考古報告集新編-古器物研究專刊第四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行,民國59年6月。
李亞農:《殷代社會生活》,收入《李亞農史論集》上冊,未著出版時間。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發行,民國80年3月。
李壽林:《史記殷本紀疏證》,中譯本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附冊,鼎文書局印行,民國64年12月初版。
李劍農:《政治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5年12月修訂一版。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木鐸出版社印行,民國71年4月初版。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一版。
屈小強、李殿元、渝主編:《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33年12月一版,1994年8月二刷。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民國50年6月。new window
───:《尚書集釋》,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2月。
林 沄:《林沄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9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南考古四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
施迪華:《從甲骨卜辭探究《詩.商頌》之祀與戎》,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大通書局印行,民國61年10月初版。
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殷都學刊編輯部出版發行,1985年2月。
胡慶鈞主編:《早期奴隸制社會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一版一刷。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8年。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一版。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台北,滄浪出版社,民國75年9月。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1月。
孫 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一版。
孫詒讓遺著:《契文舉例》(樓學禮校點本),齊魯書社出版,1993年12月。
容 庚:《殷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學燕京學報專號17,哈佛燕京社出版,1941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景印。
容庚譔集:《金文正續編合訂本》,聯貫出版社,民國60年1月,台初版。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1983年。
島邦男撰,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鼎文書局印行,民國64年12月初版。
晁福林:《天玄地黃-中國上古文化溯源》,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12月一版一刷。
───:《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師大出版社,1996年。
殷都學刊編輯部選編:《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籍出版社,1988年7月。
馬承源:《青銅禮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85年3月初版。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高光晶:《中國國家起源及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一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new window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考古學專題六講》,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9月初版。
───:《美術.神話與祭祀》(郭淨、陳星譯),稻鄉出版社,民國82年2月。
張秉楠:《商周政體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new window
曹定雲:《殷商考古論叢》,藝文印書館印行,民國85年元月初版。
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二十六,民國57年6月初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30年。
───:《甲骨文字研究》,台北,民文出版社影印本,未著出版時間。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駱駝出版社,民國76年7月。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4月。
陳 旭:《夏商文化論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6年3月一版。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7月;台北,大通書局印行,民國60年5月與丁山著《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合訂本初版。
───:《尚書通論》,商務印書館發行,1964年增訂本。
陳剩勇:《中國第一王朝的崛起-中華文明和國家起源之謎破譯》,湖南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一版,1995年12月二刷。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出版社,1988年5月一版。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文津出版社印行(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民國80年11月初版。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
楊升南:《商代經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一版。
楊育彬:《鄭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一版。
楊育彬、袁廣闊主編:《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董作賓:《殷曆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行,民國34年。
───:《平廬文存》,藝文印書館發行,民國52年10月初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
鄒永賢:《國家學說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趙鐵寒:《古史考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4年10月。
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劉展岳主編:《中國古代軍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
鄭慧生:《中國文字的發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摩爾根著,楊東蓴、張栗原譯:《古代社會》,台灣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甲編》)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996年4月2刷。new window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藝文印書館印行,民國78年9月初版。new window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月1版,1997年10月2刷。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9年6月一版一刷。
嚴一萍:《甲骨學》,藝文印書館發行,民國67年。
饒宗頤主編:《甲骨文地名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三、論文
丁 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1分,民國24年。
丁 驌:〈論殷王妣諡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54年春季。
───:〈華北地形史與商殷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0期,民國54年秋季。
───:〈再論商王妣廟號的兩組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1期,民國55年春季。
───:〈商殷王室之婚姻制度〉,《殷都學刊》1989年第3期。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社會性質〉,《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7年2,3期。
───:〈略論甲骨文“自上甲六示”的廟號以及我國成文歷史的開始〉,《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5月創刊號;收入《甲骨文字釋林》。
文啟明:〈河北新樂.無極發現晚商青銅器〉,《文物》1987年第1期。
方酉生:〈論湯都西亳-兼論探索夏文化的問題〉,《河南文博通訊》1979年第1期;收入河南省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編《夏文化論文選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二里頭與二里崗〉,《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3期。
───:〈試論偃師商城的發現及重大學術意義〉,《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偃師二里頭遺址第三期遺存與桀都斟鄩〉,《考古》1995年第2期。
王 迅:〈二里頭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3期。
:〈從商文化的分布看商都與商城〉,《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王 恢:〈夏商都邑考〉,《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期,民國59年,頁9-24。
王 飛:〈用鼎制度的興衰異議〉,《文博》1986年第6期。
王 浩:〈商代人祭對象問題探論〉,《文博》1988年第6期。
王 睿:〈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8年第8期,頁81-91。
王世民、張亞初:〈殷代乙辛時期青銅容器的形制〉,《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4期。
王永順:〈殷都遷原因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9年第6期。
王仲孚:〈牧野之戰紂軍「七十萬」試釋〉,《香港中文大學創校三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印行,1986年8月。new window
───:〈堯舜傳說試釋〉,收入《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12月。
───:〈湯亳地望與歷史教學-殷商史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行,1998年5月。
王光堯:〈青銅器動物紋樣內涵考〉,《文博》1994年第4期。
王宇信:〈商王朝的內外職官─“殷正百辟”和“殷邊侯甸”〉,《文史知識》1983年第11期。
───:〈武丁時期戰爭卜辭分期的嘗試〉,《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殷人寶玉、用玉及對玉文化研究的幾點啟示〉,《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王明珂:〈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new window
王奇偉:〈論商代的神權政治-兼論商代的國家政體〉,《殷都學刊》1998年第3期。
王冠英:〈殷周的外服及演變〉,《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
:〈殷都屢遷原因、過程及殷後期諸王之改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王恩田:〈人方位置與征人方路線新證〉,《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王貴民:〈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制數則〉,《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
:〈商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位置〉,《史學月刊》1985年第3期。
:〈試論商代的社會和政權結構〉,《中州學刊》,1986年第4期。
王震中:〈試論我國中原地區國家形成的道路〉,《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
:〈“饕餮紋”一名質疑及其宗教意義新探〉,《文博》1985年第3期。
王學榮:〈偃師商城與二里頭遺址的幾個問題〉,《考古》1996年第5期。
王韓鋼、侯寧彬:〈試論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起源-兼談中國早期銅器的產生及發展途徑〉,《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2期。
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組:〈中國早期銅器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81年第3期。
田 濤:〈談朝歌為殷紂帝都〉,《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
田昌五、方輝:〈論鄭州商城〉,《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田廣金:〈中國北方系青銅器文化和類型的初步研究〉,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四)》,文物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一版。
石 加:〈“鄭亳說”商榷〉,《考古》1980年第3期,收入河南省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編《夏文化論文選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
石興邦:〈從考古學文化探討我國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創刊號,1983年3月)。
:〈我國東方沿海和東南地區古代文化中鳥類圖像與鳥祖崇拜的有關問題〉,田昌五、石興邦主編《中國原始文化論集-紀念尹達八十誕辰》,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年6月一版。
安志敏:〈關於鄭州商城的幾個問題〉,《考古》1961年第8期。
:〈試論中國早期銅器〉,《考古》1993年第12期。
安金槐:〈對於偃師二里頭商代早期遺址和偃師商城“西亳”說的進一步認識〉,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陽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3月一版。
曲英杰:〈論成湯都亳及其以前商人之八遷〉,《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
:〈南庚遷奄考〉,《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朱 楨:〈商代後期都城研究綜述〉,《殷都學刊》1989年第1期。
朱歧祥:〈殷武丁時期方國研究:鬼方考〉,《許昌師專學報》1988年第3期。收入《甲骨學論叢》,台灣學生書局印行,民國81年2月。
───:〈由小屯南地甲骨看殷代官制〉,收入《甲骨學論叢》。
───:〈由「王」字論周原甲骨的斷代〉,《周原甲骨研究》,民國86年。
───:〈殷初戰爭史稿-殷武丁時期方國研究〉,《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里仁書局發行,民國87年8月。
朱彥民:〈殷都城墻問題之我見〉,《殷都學刊》1998年第1期。
───:〈商族的遷徙與冀中南之亳〉,《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朱愛芹:〈江西新干青銅器的發現所揭示的幾個問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商文明研究-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朱鳳瀚:〈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關於“子族”、“王族”的組成關係及其他〉,《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商代家族形態〉,《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一版。
───:〈論卜辭與商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8月一版。
江 鴻:〈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又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江達智:〈「殷人屢遷」的一個政治因素-自仲丁至盤庚的遷都〉,《文史論集》第2期,台南市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0年7月。
何 駑:〈試論湖南商代青銅文化與殷墟商文化的關係〉,《殷墟發掘七十周年學術紀念會論文》,1998年10月。
何世坤:〈青銅鼎形器〉,《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4期,民國74年7月。
何聯奎:〈從民族學觀點再論古器物中之「饕餮」〉,《故宮學術季刊》第5卷第4期,民國60年7月。new window
───:〈從民族學觀點申論中國古文物中之禮器〉,《故宮季刊》第8卷第1期,民國62年。
───:〈再論中國古文物:青銅禮器〉,《故宮季刊》第11卷第1期,民國65年。
吳浩坤:〈商朝王位繼承制度論略〉,《學術月刊》1989年第12期。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裝飾藝術〉,《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
:〈陝西商周青銅器的出土與研究〉,《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呂紹綱:〈中國古代不存在城邦制度-兼與日知同志商榷〉,《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呂智榮:〈試論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研究論集》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一版。
───:〈鬼方文化及相關問題初探〉,《文博》1990年第1期。
宋國定、曾曉敏:〈鄭州商城宮殿遺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第2期,1999年8月。
宋淑悌:〈司母戊鼎的X光檢測及其鑄造工藝〉,《歷史文物月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卷第6期,民國89年6月。new window
宋新潮:〈試論陝西出土的商代銅器〉,《文博》1989年第3期。
───:〈商代政治疆域與商文化影響範圍〉,《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宋豫秦:〈現今南亳說與北亳說的考古學觀察〉,《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宋鎮豪:〈商代“邑”區劃形態考察〉,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河洛文明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商代的王畿、四土與四至〉,《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商代軍事制度研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第2輯。
───:〈夏商法律制度研究〉,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集》,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
───:〈商代軍事制度〉,胡慶鈞主編《早期奴隸制社會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商代法律制度〉,胡慶鈞主編《早期奴隸制社會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墨刑及有關方面的考察〉,《殷墟發掘70周年學術紀念會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1998年10月。
李 民:〈豫北是商族早期活動的歷史舞台〉,《殷都學刊》1984年第2期。
───:〈南亳、北亳與西亳的糾葛〉,《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
───:〈關於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殷〉,《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李民、朱楨:〈祖乙遷邢與卜辭井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
李 泉、杜建民:〈論夏商周君主制政體的性質〉,《史學月刊》1995年第3期。
李 濟:〈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及問題〉,原載《民主評論》第5卷第期,民國43年1月;收入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南天書局,民國73年9月。
───:〈殷商時代的陶器與銅器〉,《考古人類學刊》第9、10期合刊,民國46年。
───:〈殷商時代裝飾藝術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本下,民國52年。
───:〈殷虛出土青銅禮器之總檢討〉,《中國上古史待定稿》(二),1985年。
李米佳:〈何人始都殷墟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
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新加坡南洋大學學報》第2期,1968年。
───:〈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的起源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央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3分,民國68年9月。
───:〈符號與文字-三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民國78年6月
李昌韜:〈鄭州地區龍山、二里頭和商文化淺探〉,《1982年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目錄-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中原文物編輯部出版,1983年。
李禹階:〈中國中原地區的宗教崇拜和“禮”的起源〉,《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
李則鳴:〈殷商宗法制簡議〉,《江漢論壇》1984年第11期。
李家和、楊巨源、劉詩中:〈商殷文化與江西吳城類型文化-為《殷都學刊》創刊十周年而作〉,《殷都學刊》1991年第1期。
李恩瑋:〈邢台地區商文明初論〉,《三代文明研究-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李紹連:〈試論中國古代都城性質的演變〉,《史學月刊》1989年第3期。
───:〈殷的“上帝”與周的“天”〉,《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
───:〈關於商王國的政體問題-王國疆域的考古佐證〉,《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李雪山:〈商代行政區劃述論〉,《殷都學刊》1995年第2期。
李經漢:〈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的來源及相關問題的討論〉,《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李學勤:〈論殷代的親族制度〉,《文史哲》1957年第11期。
───:〈釋多君、多子〉,《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青銅器與商、周文化的關係〉,《比較考古學隨筆》,香港,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10月。
───:〈談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第12期。
───:〈蕩社、唐土與老牛坡遺址〉,《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編《周秦文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李衡梅:〈先秦繼承制為選擇繼承制〉,《學術月刊》1987年第10期。
杜正勝:〈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1分,1987年3月。new window
杜金鵬:〈偃師商城考古新發現及其意義〉,《先秦、秦漢史》1999年第5期,頁38-40。
杜建民:〈商周等級君主制-由氏族民主制向君主專制轉化的過渡形態政體〉,《齊魯學刊》1990年第2期。
───:〈“青銅時代”新論〉,《史學月刊》1993年第2期。
杜迺松:〈司母戊鼎年代問題新探〉,《文史哲》1986年第6期。
───:〈談中國早期銅器中的若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1期。
───:〈商周青銅器銘文研究〉,《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5期。
沈之瑜:〈試論卜辭中的使者〉,《上海博物館集刊》五, 1990年10月。
汪 濤:〈甲骨文中的 字與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商文明研究-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肖 楠:〈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
───:〈試論卜辭中的「工」與「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肖良瓊:〈商代的都邑邦鄙〉,《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
───:〈吳城陶文中的“帚”與商朝南土〉,吳榮曾主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肖春林:〈殷代的四方崇拜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1期。
邢力謙、鄭宗惠:〈先秦青銅鑄造技術發展概況〉,《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1期。
佟柱臣:〈中國夏商王國文明與方國文明試論〉,《考古》1991年第11期。
易建平:〈酋邦與專制政治〉,《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周 亞:〈商代中期青銅器上的鳥紋〉,《文物》1997年第2期。
周法高:〈地下資料與書本資料的參互研究〉,《香港聯合書院學報》第8期,1970年
周書燦:〈殷商時期的天下格局〉,《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周蘇平、張懋鎔:〈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淵源試探〉,《文博》1986年第6期。
孟世凱:〈商代田獵與軍事訓練的關係〉,《先秦史論集》(徐中舒教授九十誕辰紀念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社出版,1989年4月一版。
───:〈甲骨文中井方新考〉,《邢台歷史文化論叢》,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商代“北土”方國與氏族初探〉,《河北學刊》1991年第6期。
───:〈婦姘與井方〉,《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殷商青銅禮器組合的演化趨勢〉,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商文明研究-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屈萬里:〈謚法濫觴於殷代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民國37年。
岳紅琴:〈商王朝對方國的祭祀影響〉,《殷都學刊》1998年第3期。
岳連建:〈商代邊遠地區二里岡期文化分析-兼論商代早期的政治疆域〉,《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
林 向:〈殷墟卜辭中的“蜀”-成都平原商代遺存初析〉,《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
林 沄:〈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青銅器關係之再研究〉,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一版。
───:〈說“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說〉,《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邵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一版。
金祥恒:〈從甲骨卜辭中研究商代軍旅中之王旅三行三師〉,《中國文字》第55冊。
芮逸夫:〈三苗與饕餮〉,《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台北清華學報社,民國56年。
范毓周:〈釋“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殷代武丁時期的戰爭〉,《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甲骨文中的“尹”與“工”-殷代職官考異之一〉,《史學月刊》1995年第1期。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11月一版。
施勁松:〈論四川山土的商代西周青銅禮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三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段 渝:〈巴蜀青銅文化的演進〉,《文物》1996年第3期。
段 震:〈殷墟文化在世界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4年3月。又,台灣大通書局有限公司印行,民國62年。
───:〈釋余一人〉,《歷史研究》1957年第1期。
───:〈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1959年第9、10期。
───:〈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第2期。
───:〈重論“余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收入《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1982年5月。
───:〈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
───:〈中國奴隸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問題〉,尹達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唐 蘭:〈從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銅器談起〉,《文物》1973年第7期;又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金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原載光明日報1977年7月14日,收入《大汶口討論文集》。
───:〈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週年紀念文集》上,1978年。
───:〈關於“夏鼎”〉,《文史》第7輯,1979年;又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金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云明:〈河北商文化綜述〉,《華夏考古》1988年第3期。
唐嘉弘:〈略論夏商周帝王的稱號及其國家政體〉,《歷史研究》1985年第4期。
───:〈略論殷商的“作邑”及其源流〉,《史學月刊》1988年第1期。
───:〈試論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稱號及其國家政體〉,《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唐際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學報》1999年第4期。
唐際根、徐廣德:〈洹北花園莊遺址與盤庚遷殷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改期試刊》14號(第31期,總142號),1998年12月。又,《中國文物報》1999年4月14日。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早期商周關係及其對武丁以後商王室勢力範圍的意義〉,《古文字研究》第13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
姬乃軍、陳明德:〈陝西延長出土一批西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5期。
孫 華:〈關於二里頭文化〉,《考古》1980年第6期。
孫華、趙清:〈盤庚遷都地辨-盤庚遷都於偃師商城說質疑〉,《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孫曉春:〈商周時期不是神權時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期。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探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4分,民國23年。
───:〈殷代兄終弟及為貴族選舉制說〉,原載《文史雜誌》第5卷第5、6期合刊,1945年6月;收入《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殷代侯、甸、男、衛四服的指定服役制與周初的封建制〉,《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8月一版。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8月一版。
徐中舒、唐嘉弘:〈論殷周的外服制〉,收入《先秦論文集》(人文雜志增刊),1982年。
徐炳昶、蘇秉琦:〈試論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史學集刊》第5期,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印行,民國36年12月。
徐喜辰:〈論伊尹的出身及其在湯伐桀中的作用〉,《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徐錫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8月一版。
徐蘋芳:〈中國古代城市考古與古史研究〉,《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四,臧振華編輯,1997年7月。
晁福林:〈試論殷代的王權與神權〉,《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4期。
───:〈從方國聯盟的發展看殷都屢遷原因〉,《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1期。
───:〈殷虛卜辭中的商王名號與商代王權〉,《歷史研究》1986年第5期。
───:〈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商代的巫與巫術〉,《學術月刊》1996年第10期。
───:〈商代易筮法初探〉,《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5期。
桑永夫:〈商代青銅器饕餮紋初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殷瑋璋:〈二里頭文化探討〉,《考古》1978年第1期。
───:〈靈石商墓與丙國銅器〉,《考古》1990年第7期。
烏 恩:〈論我國北方古代動物紋飾的淵源〉,《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銅器〉,《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
秦文生:〈殷墟非殷都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殷墟非殷都再考〉,《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秦照芬:〈論商王之繼位方式〉,《輔仁歷史學報》第7期,民國84年12月。
───:〈商代國家政體的研究與新舊史料〉,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87年初版。
───:〈論商代的國家政體〉,《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民國87年。
───:〈從卜辭商代的分封制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民國88年。
───:〈從卜辭看殷王朝與諸侯之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國史館,民國89年12月。
袁德星:〈饕餮紋的界說〉,《故宮季刊》第9卷第2期,民國63年。new window
馬世之:〈試論商代的城址〉,《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馬健鷹:〈味政合一,飲食之道─上古至周代飲食活動與政治間的關係〉,《東南文化》1997年第2期,1997年。
高 明:〈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16輯,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
───:〈商代卜辭中所見王與帝〉,《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週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高仁俊:〈鼎的器形與演變〉,《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期,民國72年4月。new window
高去尋:〈商湯都亳的探討〉,《董作賓先生九五誕辰紀念集》,家屬自印,民國77年。.
高至喜:〈商代人面方鼎〉,《文物》1960年第10期。
高西省:〈論周原地區出土的幾種異形青銅兵器─兼論新干大墓的年代〉,《文博》1994年第1期。
高廣仁:〈海岱區的商代文化遺存〉,《考古學報》2000年第2期,頁183-198。
商志 :〈試論清江吳城遺址及其有關問題〉,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一版。
商志 :〈說商亳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6月。
常玉芝:〈說文武帝-兼論商末祭祀制度的變化〉,《古文字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一版。
───:〈太甲、外丙的即位糾紛與商代王位繼承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張文軍、張玉石、方燕明:〈關於偃師尸鄉溝商城的考古學年代及相關問題〉,《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3年。
───:〈關於鄭州商城的考古學年代及其若干問題〉,《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世賢:〈從銅器成份和礦產資源看中西早期用銅文化的走向〉,《大陸雜誌》第66卷第5期,民國72年5月。
張世賢、施培洲、洪振福:〈巍巍方鼎〉,《故宮文物月刊》第11卷第11期,民國83年2月。new window
張永山:〈卜辭諸亳小議〉,《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張永山、羅 琨:〈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輯,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1月一版。
張玉石:〈中國南方青銅器及中原商王朝與南方的關係〉,《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張光直:〈關於“商王廟號新考”一文的補充意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54年。
───:〈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
───:〈中國古代藝術與政治:續論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新亞學術季刊》第4期,民國72。
張亞初:〈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7月一版。
───:〈論商周王朝與古蜀國的關係〉,《文博》1988年第4期。
───:〈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8輯,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8月一版。
張秉權:〈甲骨文中所見人地同名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台北,清華學報社,民國56年。
───:〈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1分,1979年3月;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刊《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二本,民國74年4月。
張長壽:〈殷周時代的青銅容器〉,《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
張政烺:〈古代中國的十進制氏族組織〉,《歷史教學》1第2卷第3期,1951年。
───:〈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
張國碩:〈殷墟城墻商榷〉,《殷都學刊》1989年第2期。
───:〈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並為亳都說〉,《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1期。
───:〈商湯“還亳”考辨〉,《殷都學刊》1997年第3期。
張富祥:〈海岱文化與中原文化〉,《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
張榮明:〈論殷周宗教的時代特徵〉,《殷都學刊》1995年第1期。
張鳳喈:〈商周政體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3期。
張樹森、黃劻華、李銳泉:〈試評「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兼論子卜辭的時代〉,《中國文字》新3期,民國70年。
張懋鎔:〈殷周青銅器埋藏意義考述〉,《文博》1985年第5期。
:〈盧方、虎方考〉,《文博》1992年第2期。
張鴻雁:〈論中國初期的城市和“城市”概念-與張光直先生商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張鍇生:〈商“亳”探源〉,《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曹定云:〈《尚書‧牧誓》所載盧、彭地望考〉,《中原文物》1995年第1期。
:〈殷墟婦好墓銘文中人物關係綜考〉,《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5期。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銘銅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梁啟超:〈紀夏殷王業〉,收入《國史研究六篇》,台灣中華書局印行,民國69年2月台四版。
梁國真:〈論商代的王位繼承制度〉,《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1期,民國78年7月。new window
───:〈試論商代宗教信仰型態的演變〉,《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30期,民國87年。
許 宏:〈論夏商周三代城市之特質〉,《三代文明研究-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許進雄:〈對“商王廟號新考”的幾點意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54年春季。
許順湛:〈偃師西亳說的困境〉,《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論古代禮制的產生、形成與歷史作用〉,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陽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3月一版。
連劭名:〈商代的四方風名與八卦〉,《文物》1988年第11期。
───:〈殷墟卜辭所見商代的王畿〉,《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5期。
───:〈商代軍事行動的祝祈〉,《殷都學刊》1996年第4期。
郭旭東:〈商代征戰時的祭祖與遷廟制度〉,《殷都學刊》1988年第2期。
郭青萍:〈安陽古都研究述略〉,《殷都學刊》1989年第1期。
郭沬若:〈釋支干〉,《甲骨文字研究》,民文出版社,未著出版時間。
郭洪濤:〈河南偃師商城博物館藏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郭振祿:〈小屯南地甲骨綜論〉,《考古學報》1997年第1期。
郭勝強:〈殷都城墻初探〉,《安陽古都研究(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再論殷都的選擇和地位〉,《中外學者論安陽》(安陽地方史志叢書),新華出版社,1997年。
陳 旭:〈鄭州商城鑄銅基址的年代及其生產概況〉,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商文明研究-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綜論考古發現的早商城址〉,《河南文物考古論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陳 來:〈殷周的祭祀文化與宗教類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秋季卷。
陳 亮:〈略論商周青銅器動物紋樣的思想淵源〉,《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
陳 惠:〈饕餮新釋〉,《殷都學刊》1995年第3期。
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84年第3期。
───:〈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第2期。
陳戈、賈梅仙:〈齊家文化應屬青銅時代-兼談我國青銅時代的開始及其相關的一些問題〉,《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3期。
陳仲玉:〈談中國青銅器的起源〉,《故宮季刊》第12卷第4期,民國67年夏季。new window
陳全方、尚志儒:〈陝西商代方國考(一、二)〉,《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陳志達:〈殷墟陶范及其相關的問題〉,《考古》1986年第3期。
陳昌遠:〈商族起源的地望發微-兼論山西垣曲商城發現的意義〉,《歷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陳佩芬:〈商代殷墟早期以前青銅器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六),1992年10月。
陳芳妹:〈家國重器 齒德俱尊-從院藏最古老的一批青銅器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7卷第9期,民國78年12月。new window
───:〈藝術與祭祖-殷商先民對親人永恒的追思-商代青銅禮器特展之二〉,《故宮文物月刊》第15卷第9期,民國86年12月。
───:〈區域特性與多向交流-商代青銅器特展之六〉,《故宮文物月刊》第16卷第1期,民國87年4月。
───:〈商代青銅藝術「區域風格」之探索-研究課題與方法之省思〉,《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4期,民國87年夏季。
陳昭容:〈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央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4分,民國75年。new window
陳國強:〈略論大汶口墓葬的社會性質-與唐蘭同志商榷〉,原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1期,收入《大汶口討論文集》。
陳剩勇:〈國、中國與天下:關於傳統國家形態的一般性考察〉,《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3期。
陳顯泗:〈殷代後期都城-殷及殷墟〉,《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陶正剛:〈山西出土的商代銅器〉,《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1983)》,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一版。
項 北:〈甲骨卜辭校正《史記》所載商代世系之誤兩例〉,《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彭 林:〈殷代“兄終弟及”平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彭邦炯:〈卜辭“作邑”蠡測〉,《甲骨探史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9月。
彭明瀚:〈商代虎方文化初探〉,《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試論銅對商文化南傳贛鄱流域的影響〉,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商文明研究-91年洛陽「夏商文化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彭金章、曉田:〈殷墟為武丁以來殷之舊都說〉,《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期。
彭金章:〈安陽小屯非盤庚始都辨〉,《華夏考古》1988年第3期。
彭裕商:〈殷代卜法初探〉,《先秦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1期。
程 峰:〈殷都邢丘考〉,《殷商文明研究-‘97山東桓台中國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管子學刊增刊,1999年。
童恩正:〈中國古代的巫〉,《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賀云翱:〈也談我國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讀馬世之先生文有感〉,《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隋裕仁:〈從商代國家結構看其頻繁遷都的原因〉,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河洛文明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
馮 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
馮富根等:〈司母戊鼎鑄造工藝再研究〉,《考古》1981年第2期。
黃士強:〈鼎譚:四件具有特殊意義的鼎〉,《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9期,民國72年12月。new window
黃中業:〈商代“分封”說質疑〉,《學術月刊》(上海),1986年第5期。
黃有漢:〈論商文化對荊楚地區的影響〉,《史學月刊》1996年第3期。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資料概述〉,《考古》1996年第12期。
黃盛璋:〈宗(廟)、示、主、祏、 、祖(且)的來源與中國文明形成的關係略說〉,《夏商文明研究》,1995年8月。
楚 戈:〈法統的象徵-從問鼎的故事看實用器地位的提昇〉,《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期,民國72年4月。
楊升南:〈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
───:〈是幼子繼承制,還是長子繼承制?〉,《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卜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3月。
───:〈從《尚書‧盤庚》三篇看商代政體〉,《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從殷墟卜辭中的“示”、“宗”說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3期。
───:〈“殷人屢遷”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商代的都邑〉,《文史知識》,1986年6月。
───:〈殷墟與洹水〉,《史學月刊》1989年第5期。
───:〈商代的王權和對王權的神化〉,《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楊文山:〈商代的“井方”與“祖乙遷於邢”考〉,《河北學刊》1985年第3期。
楊希枚:〈古饕餮民族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24期,民國56年。
───:〈論商王廟號問題-兼論同名和異名制及商周卜俗〉,《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楊育彬:〈從鄭州新發現的商代窖藏青銅器談起〉,《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商代王都考古研究綜論〉,《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關於偃師尸鄉溝商城的幾個問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陽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3月一版。
楊東晨:〈論關中西部商代遺址及銅器的國別和族屬〉,《文博》1994年第1期。
楊振之:〈大盂鼎銘授民身份問題-兼論商周時代的社會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楊菊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軌跡〉,《華夏考古》1999年第1期。
楊德標:〈安徽省含山縣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92年第5期。
楊德標、楊立新:〈安徽江淮地區的商周文化〉,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1983)》,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一版。
楊肇清:〈試論中原地區國家的起源〉,《華夏考古》1993年第1期。
楊錫璋:〈殷墟青銅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殷墟的年代及性質問題〉,《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殷墟為殷都辨〉兩點說明〉,《殷都學刊》1991年第2期。
楊錫璋、唐際根:〈豫北冀南地區的中商遺存與盤庚以先的商都遷徙〉,《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楊錫璋、楊寶成:〈商代的青銅鉞〉,《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文物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
楊錫璋、徐廣德、高煒:〈盤庚遷殷地點蠡測〉,《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楊鴻勛:〈從盤龍城商代宮殿遺址談中國宮廷建築發展的幾個問題〉,《文物》,1976年2月。
楊寶成:〈商周時期的青銅礦〉,《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楊寶成、劉森淼:〈商周方鼎初論〉,《考古》1991年第6期。
楊耀林:〈深圳及鄰近地區先秦青銅器鑄造技術的考察〉,《考古》1997年第6期。
楊權喜:〈湖北商文化與商朝南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考古學專刊甲種第二十四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9月。
溫明榮、郭振祿、劉一曼:〈試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一版。
萬家保:〈論殷商的青銅技術及其相關問題〉,《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5期,民國64年7月。
───:〈由殷虛發掘所見的商代青銅工業〉,《大陸雜誌》第58卷第5期,民國68年5月。
───:〈商代幾件大青銅方鼎鑄造方法的商榷-兼評「司母戊鼎鑄造工藝的再研究」〉,《大陸雜誌》第63卷第4期,民國70年10月。
葉小燕:〈我國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工藝〉,《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
葉文憲:〈商周城市國家問題討論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985年第4期。
───:〈商人的方土觀及其演變〉,《殷都學刊》1988年第4期。
葉達雄:〈邢國始末記〉,《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8期,民國70年12月。new window
───:〈殷周制度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民國81年。
葛英會:〈殷墟墓地的區與組〉,《考古學文化論集(二)》,1989年9月。
───:〈殷卜辭所見王族及其相關問題〉,《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週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葛啟揚:〈卜辭所見之殷代家族制度〉,《史學年報》2卷5期,1938年。
董 琦:〈偃師商城年代可定論〉,《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再談偃師商城年代可定論〉,《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1期。
董作賓:〈“王入於商”考〉,《北京大學講義》1931年。
───:〈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本第3分,民國25年;收入《董作賓學術論著》下,世界書局出版,民國56年12月再版。
───:〈論商人以十日為名〉,《大陸雜誌》第2卷第3期,民國40年。
───:〈從麼些文看甲骨文〉,《大陸雜誌》3卷3期,民國4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