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康有為的宗教信仰與變法運動
作者:陳廣芬
作者(外文):Guang-F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金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變法儒學宗教思維戊戌維新康有為孔教體用佛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6
康有為於晚清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曾提議以推尊孔子為教主,立「孔教」為國民共同信仰的方案。作為其政治改革藍圖的一部分,「孔教」的理論根據同其政治改革理論的儒家傳統經典的詮釋其實是一個因果相連的共同體,而其所內含的宗教方法意識則深受佛教的影響,儒學與佛教的兼容並蓄在「孔教」的宗教構思中乃是經過消化融合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其在清末民初社會思潮中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深遠。
本論文係以宗教的向度來考察體現於康有為的宗教信仰中儒家與佛教的基本宗教思維,分析其宗教思維的性質、形式、思維的方法與其方法的運用等宗教信仰的心意識活動,因此對於康有為的宗教信仰的研究,是在分析其宗教的心理意識活動層面的基礎上,來儘可能呈現康有為這種兼含儒家與佛教的宗教信仰的思維狀態。同時,康有為的「孔教」構想作為其宗教思維的一個結果,是在宗教思維的「體」與「用」的結構下的一個產品,是以「孔教」構想在康有為的變法思維中自然也具備了宗教思維的「體」「用」形式。因此,分析其中之體用結構,亦為理解康氏「孔教」構想之內涵所必要者。
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即是基於此一宗教取向的思考向度,探討以康有為為中心的晚清戊戌變法的內涵及其所根據的基本宗教思維,並由此一基本宗教思維的性質及功能,進一步析論康氏「孔教」之議作為宗教思維方法的表現方式及其功能,期能以就宗教論宗教的立場來理解康有為在晚清政治改革中採取宗教方法的內在理路。同時,由於康有為在晚清變法史上的代表性以及他在晚清政治改革思想上的前驅地位,本文之研究亦欲達成間接說明晚清學術思想中參與變法運動人士兼涉儒、佛的實質意義的目的,並對有關佛教之影響晚清變法的問題予以回答。
none
參 考 及 徵 引 書 目

古籍部分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十三經注疏》二,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十三經注疏》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十三經注疏》四,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禮記》,《十三經注疏》七,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左傳》,《十三經注疏》九,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十三經注疏》十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十三經注疏》十四,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清)吳大澂撰,《說文古籀補》,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宋)朱熹撰,《朱子大全》(三)《四部備要》,台,台灣中華書局,1970
(清)秦蕙田著,《五禮通考》,桃園,聖環出版社,1994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台中,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
王國維著,《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清)蘇輿輯,《翼教叢編》,台北:台聯國風社重印,1970

佛經部分
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八十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5
《阿菟夷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
《雜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冊
《悲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冊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
《觀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二冊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二冊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四冊
《佛說佛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十六冊
《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成唯識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一冊
《大乘入道次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
(宋)普潤大師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唐)釋道倫撰,《瑜珈師地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宋)普濟撰,《五燈會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福善錄,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戊戌變法研究相關書目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戊戌變法》,《中國近現史論集》第十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清季立憲與改制》,《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六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楊家駿著,《戊戌政變文獻彙編》,台北,昇文出版社,1973
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5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
梁啟超撰,《戊戌政變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翦伯贊等編,《戊戌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戊戌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李文海、孔祥吉編,《戊戌變法》,成都,巴蜀書社,1986
胡濱著,《戊戌變法》,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
黃彰健撰,《戊戌變法史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0
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日》(年表),上海,上海書店,1998
侯外廬主編,《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集》,北京,新華書店,1958
吳玉章等著,《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8
余偉雄撰,《戊戌變法之原因及其影響》,香港,九龍珠海書院,1977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
沉雲龍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v.4],《戊戌變法檔案史料》,佚名輯, [v.5],《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九卷》,湯志鈞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范士華著,《戊戌維新-近代中國的一次改革》,北京,求實出版社,1987
胡繩武主編,《戊戌維新運動史論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劉振嵐著,《戊戌維新運動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孔祥吉著,《戊戌維新運動新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湯志鈞著,《戊戌變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湯志鈞著,《戊戌變法史論》,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
湯志鈞著,《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
湯志鈞著,《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湯志鈞、陳祖恩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1993
湯志鈞著,《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著,《戊戌變法史述論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王永祥著,《戊戌以來的中國政治制度》,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張錫勤著,《戊戌思潮論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吳廷嘉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李濟琛等編著,《戊戌百年祭》,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
卞修全著,《立憲思潮與清末法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亓冰峰,《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80年new window

康有為著作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90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孔子改制考》,北京,中華書局,1958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康子內外篇(外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88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長興學記》、《桂學答問》、《萬木草堂口說》,北京,中華書局,1988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諸天講》,北京,中華書局,1990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92
康有為著,朱維錚編校,《康有為大同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
康有為著,朱維錚、廖梅編校,《新學偽經考》,香港:三聯書店,1998
姜義華、吳根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孔祥吉編著,《康有為變法奏議輯證》,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8
陳千秋、梁啟超校,《康有為長興里講學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22冊,台北,宏業書局,1976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遊記彙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末刊遺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蔣貴麟編,《南海康先生口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王丕震著,《康有為》,台北,秋海棠出版社,1996
康有為撰,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劉夢溪主編,朱維錚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康有為研究相關書目
梁啟超,《康有為傳》,《康南海自編年譜.附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明德著,《百年家族-康有為:一個開創時代格局、改變中國命運的巨人》,台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2
劉善章、劉世忠主編,《康有為研究論集》,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湯志鈞著,《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1984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湯志鈞著,《康有為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new window
康同家編,《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馬洪林著,《康有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陳慧道著,《康有為《大同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臧世俊著,《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沉清松著,《康有為先生的倫理思想評析》,台北,中華仁學會,1996
黃彰健編,《康有為戊戌真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館,1996
朱義祿著,《康有為評傳-時代的弄潮兒》,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董士偉著,《康有為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沉雲龍撰,《康有為評傳》,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9
李劍萍著,《康有為教育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陳團初、李焯然、謝飄雲編,《康有為著作與研究資料索引》,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鍾賢培主編,《康有為思想研究》,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鄺柏林著,《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0
施玉貞編著,《康有為與戊戌維新之研究》,新竹,新竹師專,1971
房德鄰著,《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黃明同、吳熙劍主編,《康有為早期遺稿述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樓宇烈整理,《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2
李澤厚著,《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孔祥吉著,《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梁啟超》,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2000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汪榮祖,《康有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近代經學、理學、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相關研究書目
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
王栻主編,嚴復著,《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沉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9
梁啟超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爾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王爾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王俊義、黃愛平著,《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new window
張灝著,《烈士精神與批評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張灝著,《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new window
張灝著,《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彭明輝著,《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new window
史革新著,《晚清理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郭世佑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桑咸之著,《晚清政治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王家儉著,《晚清公羊學的演變與政治改革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1986
何信全著,《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台北,經世出版社, 1984
鄭大華、任菁譯,列文森(Levenson, Joseph Richmond)原著,《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趙剛譯,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原著,《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趙剛譯,艾爾曼 (Elman,Benjamin A. )著,《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喻大華著,《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湯志鈞著,《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湯志鈞著,《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1989
陳少明著,《漢宋學術與現代思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陳耀文譯,溝口雄三原著,《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孫春在著,《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商務出版社,1985new window
于春松著,《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張曙光著,《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朱維錚著,《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姜林祥著,《儒學價值傳統與現代化》,濟南,齊魯書社,2002
張朋園著,《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韋政通著,《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陳少明、單世聯、張永義撰,《被解釋的傳統-近代思想史新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周陽山、楊肅獻編,張灝等撰,《近代中國人物思想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
任繼愈,《「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袁偉時著,《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崔世廣著,《近代啟蒙思想与近代化:中日近代啟蒙思想比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9
金觀濤、劉青峰著,《興盛與危機》,台北,風雲時代,1994
顏世安等譯,墨子刻原著,《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鄭師渠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new window
謝爾恩撰,《儒教道統觀對皇權約制作用之研究 : 以唐朝士大夫對皇帝的諫諍為例》,台北,撰者,1991
薛化元著,《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7new window
孫廣德著,《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new window
陳旭麓著《近代史思辨錄.論中體西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丁偉志、陳崧著,《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易升運著,章開沅主編,《西學東漸與自由意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熊月之著,《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由其民、周啟乾著,《西學東漸與中日文化交流》,天津,社會科學院, 1996
趙德宇著,《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中日西學比較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劉登閣、周雲芳著,《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許政雄著,《清末民權思想的發展與歧異:以何啟、胡禮垣為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羅志田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李澤厚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簡美惠譯,韋伯著:《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弗雷澤,《金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張恭啟、于嘉雲合譯,基辛(R.Keesing)著,《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周邦憲譯,《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與理性之關係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著,《系統神學》,龔書森譯 ,台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0
韋伯著,康樂,簡美惠譯,《支配社會學Ⅰ》,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劉援、王予文譯,韋伯著,《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洪蘭譯,H. Gleitman著,《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5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new window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季旭昇、汪中文主編,《青銅器銘文檢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余英時著,《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俞榮根著,《儒家法思想通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楊志剛著,《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林毓生著,《熱烈與冷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陳平原著,《老北大的故事》 ,台北,立緒出版公司,2001
呂濱著,《新民倫理與新國家:梁啟超倫理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佛教研究、近代或晚清佛學相關研究參考書目
許明銀譯,服部正明、長尾雅人著,《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6
李志夫著,《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
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釋印海、張大卿合譯,K.SRI DHAMMANANDA著,《佛教徒的信仰》,《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姚治華譯,H.SADDHATISSA著,《佛教倫理學》,台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3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炯彰著,《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台北,文景出版社,1987
郭朋、廖自力、張新鷹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成都,巴蜀書社,1989
何建明著,《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李遠杰著,《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麻天祥著,《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Chan Sin-wai(陳善偉),BUDDHISM IN LATE CHING POLITICAL THOUGHT,Hong Kong : The Chinese U. Press , 1985

期刊論文
何佑森,〈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第13卷第 1期,1995.6,頁 1- 14new window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卷(下),1986.12,頁17-65new window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1982.6,頁25-47
麻天祥,〈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1994.12,頁108-117
麻天祥,〈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第4期,1993,頁21-31
陳金川,〈試析康有為的"托古改制"──兼論作為思想武器的近代經學〉,《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1992,頁53-58
湯志鈞,〈近代經學的發展和消亡〉,《歷史研究》,1985年3期,1985.6,頁46-58
羅素珍,〈從康有為的「兩考」看戊戌維新運動的性質〉,《桂海論叢》1996年第3期,1996,頁85-87
馬洪林,〈戊戌維新與中國近代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1期,1989.3,頁75-82
湯志鈞,〈戊戌維新與傳統儒學〉,《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1988,頁26-37
林正珍,〈論康有為援佛入儒的大同學說〉,《宗教哲學季刊》,第3卷第2期,1997.4,頁31-51new window
宋德華,〈從康有為上書看中國知識分子政治意識的覺醒〉,《求索》,1997年第2期,1997.3,頁120-124
王鈞林,〈康有為對儒學的改造〉,《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4期,1996.11,頁100-107
王鈞林,〈康有為的大同理想與孔學〉,《文史哲》,1997年第1期,1997.1,頁66-7
劉敬東,〈論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及悲劇性格〉,《哲學研究》,1997年第11期,1997.11,頁63-69
任銀睦,〈康有為關於中國現代化的選擇〉,《東方論壇》,1997年第1期,1997,頁22-27
黃大勇,〈歷史的「中間物」──論康有為思想特色的二重性〉,《三峽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1997,頁61-65
吳乃華,〈中西文化與康有為的變易思想〉,《人文雜誌》,1996年第5期,1996.9,頁82-86
吳義雄,〈康有為與理學初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1996.7,頁104-112
任軍,〈論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學月刊》,1996年第1期,1996.1,頁46-51
任軍,有為思考未來的思維軌跡──「公─平─」〉,《人文雜誌》,1995年第5期,1996.7,頁80-84
俞祖華,〈論康有為的「開民智」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第4期,1996.7,頁106-110
孫亦平,〈試析康有為對中外文化的雙向選擇〉,《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1996.4,頁23-29new window
王妙如,〈試析康有為對春秋「三世」義之闡發〉,《問學集》第5期,1995.9,頁21-42new window
陶清,〈康有為經學思想的意義闡釋〉,《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第3期,1995.9,頁34-41
何金彝,〈康有為的重智思想〉,《江海學刊》,1995年第4期,1995.7,頁119-123
胡維革、張昭君,〈納儒入教──康有為對傳統儒學的改造與重構〉,《長白學刊》,1995年第2期,1995.3,頁65-70
魏義霞、陳章範,〈本體之辨:從康有為到譚嗣同〉,《北方論叢》,1995年第6期,1995.11,頁18-24
張榮華,〈文明本質及其發展的探索與構造──康有為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述論〉,《學術月刊》,1994年第7期,1994.7,頁65-74
李永倫,〈簡論康有為的「大同世界」〉,《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1994.1,頁18-24
李翔海,〈康有為思想的內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學術研究》,1993年第3期,1993.6,頁75-79
陳炯彰,〈從儒釋耶的剖判會通論康有為的文化觀〉,《台北師院學報》,第6期,1993.6,頁387-397
徐聖心,〈康有為禮運注中大同章之釋義與論衡〉,《中國文學研究(台北) 》第7期,1993.5,頁113-128new window
雷慧兒,〈論康有為的集權思想〉,《師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2.6,頁95-132new window
雷慧兒,〈論康有為三世進化說所對應的政治體制〉,《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12,頁81-98new window
趙子明,〈康有為對傳統儒學的利用與革新〉,《東方論壇》,1993年第4期,1993.12,頁40-44
李三寶,〈中國傳統的「時」觀與康有為大同世界中的歷史進化觀〉,《東海社會科學學報》,第11期,1992.6,頁461-476
胡維革,〈康有為與儒家思想近代化〉,《求是學刊》,1992年第3期,1992.5,頁101-106
張勇,〈戊戌時期章太炎與康有為經學思想的歧異〉,《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94.6,頁24-35
別府淳夫,〈朱次琦和康有為──晚清的朱子學研究〉,《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1987.6,頁115-121
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2-1917)〉,《師大歷史學報》,第12期,1985.6,頁197-223
羅久蓉,〈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6,頁163-190new window
陸寶千,〈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6,頁81-94new window
楊向奎,〈康有為與今文經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1期,1983.1,頁26-32
何新,〈康有為譚嗣同經學佛哲學思想新論上篇〉,《學習與探索》,1982年第5期,1982.9,頁47-56
黃文德,〈公╱私領域觀念對康有為及其理想國「大同書」的影響〉,《德育學報》,第18期,2002.9,頁33-45
謝貴文,〈試論晚清「超越意識」之思想來歷及表現內涵〉,《中山中文學刊》,第5期,1999.6,頁51-63
王俊中,〈救國、宗教抑哲學?--梁啟超早年的佛學觀及其轉折(1891-1912)〉,《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1期,1999.6,頁93-116new window
丁亞傑,〈皮錫瑞、康有為、廖平公羊學解經方法〉,《元培學報》,第6期,1999.12 ,頁135-167
陳鵬鳴,〈康有為的社會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36卷第8期,1998.4 ,頁41-49new window
林啟彥,〈戊戌時期維新派的大同思想〉,《思與言》,第36卷第1期,1998.3,頁39-70new window
倪芳芳,〈民國初年的孔教爭議〉,《元培學報》,第4期,1997.12,頁159-171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 (上)〉,《鵝湖》,第23卷第3期,1997.9,頁17-28new window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 (下)〉,《鵝湖》,第23卷第4期,1997.10,頁22-31new window
林正珍,〈論康有為援佛入儒的大同學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2期,1997.04 ,頁31-51new window
林正珍,〈康有為的自然觀〉,《興大歷史學報》,第3期,1993.4,頁73-107new window
沈清松,〈康有為的倫理思想評析〉,《丘海季刊》,第45期,1996.5,頁25-35
陳炯彰,〈從儒釋耶的剖判會通論康有為的文化觀〉,《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1993.6,頁385-397
林安悟,〈「抽象的感性」下的變革論者──以康有為為例的精神現象學式的哲學解析〉,《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2期,1992.2,頁132-146new window
王家儉,〈由漢宋調和到中體西用──試論晚清儒家思想的演變〉,《師大歷史學報》,第十二期,1984.6,頁179-196new window
林麗娥,〈晚清經今文學之探討〉,《孔孟月刊》,第十九卷第二期,1980,頁58-68new window
楊儒賓,〈橫跨宗教與哲學邊界上的儒教-評杜維明著《儒教》〉,《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卷第3期,2003.3,頁176-177new window
吳文璋,〈論儒家與儒教--從儒家是否為宗教談起〉,《語文教育通訊》,第22期2001.6,頁87-130
顧士敏,〈早期中國文化之發展與儒教〉,《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1,頁6-14new window
羅義俊,〈儒學與儒教--讀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研究》,第3卷第3期,1997.6,頁41-48
岡村繁,〈孝道與情欲--後漢末期儒教的苦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4期,1996.12,頁1-15new window
陳熙遠,〈「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第1 3卷第4期,2002.12,頁37-66new window
黃進興,〈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第23期,1997. 7,頁184-223new window
陳炯彰:〈清末民初佛學思想復興運動研究取樣:以康有為、譚嗣同及章太炎為中心的探討〉《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1987,頁227-258
胡楚生,〈晚清知識份子變法圖強之改革規劃─以孫詒讓《周禮政要》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1999.6,頁1-26new window
黃克武,〈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6.12,頁41-90new window
蕭義玲,〈從方法論的發展論清代諸子學的興起〉,《孔孟學報》,第75期,1998.3,頁153-168new window
石朝穎,〈現代心理學與古典宗教意識的會通〉,《宗教哲學》,第四卷第四期,1998,頁159-172new window
沈翼鵬,〈國外宗教心理學研究述評〉,《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1991,頁138-139
黃文三,〈宗教心理學的意涵及其功能之研究〉,《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第一期,2000.9,頁125-136
路新生,〈論「體」「用」概念在中國近代的「錯位」──「中體西用」觀的一種解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9期,2001.9,頁800-816+870new window
李增,〈論嚴復之體用與知識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期,1997.12, 頁81-98new window
陳強立,〈論近百年來儒家的文化發展構想──從「體用」範疇的理論涵蘊看睌清「中體西用」的思想困局〉,《鵝湖》,第17卷第10期,1992.4,頁25-31new window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4,頁29-39new window

論文集論文
村田雄二郎,〈康有為與孔子紀年〉,《學人(第2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頁513-546
郭國燦,〈嚴復、康有為思想分野與近代人文重建的歷史演進〉,《鶯花無際楚江頭──章開沅先生七十華誕學術紀念論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頁336-360
任軍,〈論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學研究新視野》,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頁109-110
湯志鈞,〈清代常州經今文學派與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頁80-103
姜國柱、朱葵菊,〈康有為的性全是氣質論〉,《中國人性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頁584-591
劉俐娜,〈康有為的「孔教救國」論〉,《中華民國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10-12
周志文,〈保種與保教〉,《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6,頁209-230new window
蕭萬源,〈孔子和康有為的人道神道觀〉,《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上海,三聯書店,1992,頁2124-2143
樓宇烈,〈康有為與儒學的現代轉化〉,《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論文集(下)》,上海,三聯書店,1992,頁2144-2157
袁偉時,〈尊孔逆流與康有為的哲學思想〉,《中國現代哲學史稿•上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頁134-145
李三寶,〈經世傳統中的新契機:康有為早期思想研究之一〉,《近世中國經學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561-574
黃俊傑,〈從「孟子微」看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577-605
吳康,〈晚清今文經學及其代表康有為之思想〉,《經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211-235new window
吳康,〈晚清今文經學代表康有為之改制大同思想〉,《經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237-253new window
吳康,〈今文學家康有為之孔子改制學說提要〉,《經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255-257new window
吳澤,〈康有為公羊三世說的歷史進化觀點研究──康有為史學研究之一〉,《中國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一編)》,香港,崇文書店,1971,頁533-578
張曙光,〈封建末世下的荀學〉,《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199-211
楊儒賓,〈近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體用論〉,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哲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1997


中英文學位論文
盛仲芳撰,《康有為與百日維新》,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論文,1961
周新撰,《康有為維新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論文,1965
吳君玉撰,《戊戌六君子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論文,1966
楊開雲撰,《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馬康莊撰,《近代儒家思想轉化的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楊肅獻撰,《晚清的反變法思想》,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的四種類型及意義〉,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安雲煥撰,《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丁亞傑撰,《康有為經學述評》,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趙聖俊撰,《康有為的政治思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崔圭淳撰,《康有為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王妙如撰,《康有為公羊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孫慧敏撰,《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洪鎰昌撰,《康有為《孟子微》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孫承希撰,《戊戌變法時期之《時務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賴奇祿撰,《從背景因素與思想淵源研析晚清改革思想》,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邱白麗撰,《由典籍的重新詮釋論知識分子與其當代治文化的對應關係──以康有為為討論例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柳香秀撰,《康有為哲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潘台雄撰,《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一八九八-一九一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張錫輝,文化危機與詮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丁亞傑撰,《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廖平、康有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王玉華撰,《清代春秋公羊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賴溫如撰,《晚清新舊學派思想之論爭──以《翼教叢編》為中心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Chen, Hsi-yuan, “Confucianism encounters religion: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discourse and the Confucian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Diss. HARVARD U., 1999

網頁論文參考資料
童世駿,〈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體」「用」範疇新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http://www.nousland.net/data/5.1.htm網頁
汪丹,〈從《大同書》看文化衝突與士的幽靈〉,《神州思想網》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網頁
黃順力,〈鴉片戰爭時期「通經致用」思想芻議〉,《神州思想網》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網頁
陳立忠、胡維革,〈論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佛學經世思想〉,《神州思想網》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網頁
李良玉,〈維新派知識分子群體意識的演進〉,《神州思想網》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網頁
馬洪林,〈戊戊維新百年研究述評〉,《戊戌變法紀念網》http://lookin.51.net/wx/〈有關戊戌變法的一些文章〉網頁
葛兆光,〈從無往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後知識人的佛學興趣〉,《戊戌變法紀念網》http://lookin.51.net/wx/〈紀念與研究文匯〉網頁new window
任不寐,〈平等價值的外部性問題及其闡釋〉,
http://www.libertas200.net/workshop/online/renbm.htm
袁偉時,〈慈禧、康有為的兩面性及其啟示──戊戌維新百年祭〉,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cxkywlmxjqs.htm
劉小楓,〈現代性語境與知識分子的信仰形式〉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haiwai/200108/200108280 076.htm
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五百年」網頁
http://www.dpm.org.cn/big5/G/G1/G1b11.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