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詩經》學新說研究
作者:簡澤峰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詩經經典詩經學詮釋學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經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枝幹,歷經了幾千年風霜,仍屹立不搖的繼續成長。「經學」一詞的內涵也跟著時代的轉變而呈現多彩的面貌。
從《詩經》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宋代無疑是一個奇特而新穎的時代。說它「奇特」是因為經學發展至宋代時,產生了重大的轉折,後學者喜歡以「宋學」來稱呼這個時代的學術特色。所謂「宋學」不只是標舉它的時代,也暗示了那個時代的特殊學風,一種大膽懷疑經典,反對前人(漢唐)舊說,甚至刪改經典,破壞經典原來的面貌。
本文以其「新說」作為研究對象,所謂「新」當然是與「舊」相對的另一組範疇,就宋代的《詩經》學著作而言,其「新」主要表現在對於《詩序》及毛、鄭等舊說的態度上,這是一種「範型」(paradigms)的研究。從前輩學人的各種研究裡可以發現,宋代《詩經》的特色就在於其不同於漢、唐的遵守舊說,只重注疏,而是勇於發揚闡述,打破傳注之說。以宋代的《詩經》學著作為研究對象,著重的便是其解釋內容的多元與解釋方法的探析,也可以說就是分析宋代《詩經》學家的解釋內容與解釋方法。
從本文的章節安排與論述的重心看來,「解釋」始終是筆者所關注的重心之一。為了能更加深入瞭解這些宋代《詩經》學著作的解釋特點,包括了其解釋方法、解釋的內容、解釋的結果等,筆者擬借用西方對詮釋學(或解釋學)的研究成果,以詮釋學的觀點來查照宋代《詩經》學的解釋。
參考徵引書目

一、古籍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詩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成伯璵:《毛詩指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0冊
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0冊
王質:《詩總聞》,臺北 : 新文豐,1985年
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1冊
蘇轍:《詩集傳》,《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56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邱漢生輯:《詩義鉤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台北:新文豐,1984年
鄭樵著、顧頡剛輯點:《詩辨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56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朱子:《詩序辨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69冊
輔廣:《詩童子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4冊
朱鑑編:《詩傳遺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5冊
楊簡:《慈湖詩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3冊
劉克:《詩說》,《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57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袁燮:《絜齊毛詩經筵講義》,臺北:新文豐,1988年
謝枋得:《詩傳註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柏著、顧頡剛點校:《詩疑》,北京:北京印書局,1935年
郝敬:《毛詩原解》,《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58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季本:《詩說解頤》,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32冊
王夫之:《詩經稗疏》,阮元編:《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王鴻緒:《詩經傳說彙纂》,台北:維新書局,1978年
惠周惕:《詩說》,阮元編:《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范家相:《詩瀋》,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41冊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阮元輯:《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胡承珙著、郭荃之點校:《毛詩後箋》,安徽:黃山書社,1999年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崔述:《讀風偶識》,台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
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龔橙:《詩本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73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黃中松:《詩疑辯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三‧詩類》第88冊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毛奇齡《四書改錯》,《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第165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劉敞:《七經小傳》,《四部叢刊續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章如愚:《群書考索前集》,台北:新興書局,1972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10冊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王應麟著、翁元圻注:《困學紀聞》,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黃以周:《經說略》,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諸經總義》,台北:漢京出版,1965年)第20冊
《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皮錫瑞著、周予同註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版社,1995年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鐘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程大昌撰、劉尚榮點校:《程氏考古編程氏考古續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顧炎武著、周蘇瓶、陳國慶點注:《日知錄》,陝西: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
阮元著:《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書目類編本,1978年
阮元撰:《四庫未收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書目類編本,1978年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隱秀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44冊
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蘇轍:《欒城應詔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112冊
徐渭:《青藤書屋文集》,《國學基本叢書》第183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質:《雪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61冊
鄭樵:《夾漈遺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三》
楊簡:《楊氏全書》,王雲五主持:《四庫珍本五集‧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三‧詩類》第24冊
王柏:《金華叢書本魯齋王文憲公集》,《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1989年,第132冊
姚際恆撰、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作集》,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4年
顏元:《四存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1982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專書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胡樸安(1878-1946):《詩經學》,收入雪克編校:《胡樸安學術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澄宇:《詩經學纂要》,台北:廣文書局,1982年據1935年排印本影印
謝無量:《詩經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陳文采:《兩宋詩經著述考》,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家樹:《詩總聞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台北:里仁,2002年new window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黃師忠慎:《南宋三家詩經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礎基主編:《先秦文學集疑》,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張西堂:《詩經六論》,古典文學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
袁寶泉、陳智賢:《詩經探微》,廣東:花城出版社,1987年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蔣立甫《詩經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程元敏:《王柏之詩經學》,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
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高葆光:〈詩南風雅頌正詁〉,《詩經新評價》,台中:中央書局,1969年new window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詩經》,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文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出版,1997年new window
黃焯:《詩說》,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葉憲舒:《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東潤:,《詩經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韓明安、林祥征:《詩經末議》,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蕭兵:《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趙制陽:《詩經比興綜論》,新竹:楓城,1974年
傅孟眞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傅孟真先生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1952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85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諸子集成續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冊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趙沛霖:《詩經研究的反思》,河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程元敏:《詩序新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滕志賢:《詩經引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1996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第三集》,台北:萬卷樓,199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約瑟撰、陳立夫主譯 ; 黃文山譯述 ; 陳石孚, 任泰同校:《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黃忠慎:《詩經簡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侯外廬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自王峰:《西方闡釋學美學局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嚴平:《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洪漢鼎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上海:東方出版社,2001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new window
徐中玉編:《意境‧典型‧比興編》,北京:中國社科,1994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周裕楷:《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意義生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8年

三、西方圖書
維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g)著、范光棣譯:《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利奧塔爾(Jean-Francois Lyotard)著、李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西川直子、王青等譯:《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伽達默爾(Gadamer, Hans Georg)、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尼微遜(David S. Nivison)等著、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赫許(E.D.Hirsch)著、王才勇譯:《解釋的有效性》,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鐘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陈嘉映、王慶節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艾蘭(SarahAllan,1945-)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維科(Vico, Giambattista)著、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利科(Paul Ricoeur)著、陶遠華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懷特海(Whitehead, Alfred North)著、何欽譯:《科學與近代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福科(Foucault, Michel)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蘇珊‧朗格(Langer, Susanne Katherina (Knauth), 1895-1985)著、滕守堯等譯:《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3年

四、學位論文
黃師忠慎:《宋代之詩經學》,政治大學1983年博士論文,。
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西北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蔣秋華:《二程詩書義理求》,台灣大學1990年中文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昀昀:《王質詩總聞研究》,東海大學1985年中文所碩士論文
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探究》,中央大學中文學系1990年碩士論文

五、單篇論文
李威熊:〈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中華學苑》30期,1984年new window
賈順先、田必偉:〈宋代思想的變革〉,《天府新論》1993年第1期
雷家聖:〈從經學到理學----略論北宋儒學學術取向之轉變〉,《史耘》2003年9月第9期
徐洪興:〈經學更新運動中的一個轉折點----論慶曆之際的社會思潮〉,《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
孫欽善:〈從古文獻學看宋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徵〉,孫欽善等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王世舜:〈論宋儒的疑古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1995年
曹錦清:〈宋代疑經思潮與理學的形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蕭華榮:〈試論漢、宋詩經學的根本分歧〉,《文學評論》,1995年1月
馮寶志:〈宋代詩經學概論〉,《古籍整理與研究》1986年1期
陳昭瑛:〈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文學社會學〉,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2年
陳槃:〈詩三百篇之采集與刪定問題〉,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胡念貽:〈關於詩經大部分是否民歌的問題〉,收入氏著:《先秦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朱冠華之說見氏著:〈詩序餘論〉,《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20輯
陳剩勇:〈重評孔子刪詩之爭〉,《求索》1985年第6期
劉克雄:〈據先秦諸子引詩論孔子刪詩之說〉,孔孟學會主編、熊功哲等著:《詩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new window
李嘉言:〈孔子刪詩辨〉,收入氏著:《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翟君相:〈孔子刪詩說〉,《河北學刊》1985年第6期
程發軔:〈周南召南解〉,孔孟學會主編、熊功哲等著:《詩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new window
張啟成:〈論周南、召南〉,《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
王國維:《觀堂集林‧說周頌》卷2,收入《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楊興華:〈鄭聲淫考論〉,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譚德興:〈什麼是詩經的文學研究——關於經學與文學關係之思考〉,《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第3期
汪祚民:〈本義問題:詩經文學闡釋的起點〉,《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莫礪鋒:〈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
汪大白:〈傳統詩經學的重大轉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蕭華榮:〈試論漢、宋詩經學的根本分歧〉,《文學評論》,1995年1月
常森:〈論詩經漢宋之學的異同〉,《文史哲》1999年第4期
顧頡剛:〈論詩經所錄全為樂歌〉,顧頡剛等編著:《古史辨》第三冊上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胡念貽:〈關於風雅頌的問題〉,江磯編:《詩經學論叢》,台北:崧高出版社,1985年
侯敏、劉東穎:〈上海竹簡「孔子詩論」與詩教傳統〉,《學術交流》2002年第4期
葉國良:〈詩經的貴族性〉,林明德編:《中國文學新境界》,台北:立緒文化,2005年
屈萬里:〈論國風非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new window
魯洪生:〈關於國風是否民歌的討論〉,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章必功:〈六詩探故〉,《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第22輯
趙逵夫:〈論詩經的編輯與雅詩的分為小、大兩部分〉,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閔道安(Achim Mittag):〈詩經學上的轉折點:論宋學關於詩樂問題〉,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健:〈詩經中的興與人和自然的對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
龍宇純:〈也談詩經的興〉,《中國文哲集刊創刊號》,1994年3月new window
朱孟庭:〈詩經興取義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張震澤:〈詩經賦比興本義新探〉,《文學遺產》1983年第3期
董運庭:〈六義探頤〉,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胡念貽:〈詩經中的賦比興〉,中國語文學社編:《詩經研究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中國語文學社,1970年
陳桐生:〈論正變〉,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陳允吉:〈詩序作者考辨〉,《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王禮卿:〈詩序辨〉,孔孟學會主編、熊功哲等著:《詩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new window
朱冠華:〈關於毛詩序的作者問題——與王錫榮先生商榷〉,《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16輯
孫寶:〈試論王安石詩新義在詩經闡釋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十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陳昀昀:〈王質詩經學探微(二)〉,《湖北文獻》第118期
莫礪鋒:〈朱熹詩集傳與毛詩的初步比較〉,《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二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曹虹:〈朱熹詩集傳新論〉,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江蘇:南京大學出版,1989年
耿紀平:〈朱熹詩集傳徵引宋人詩說考論〉,《第六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在詩經詮釋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
何澤恆:〈朱子說詩先後異同條辨〉,《國立編譯館刊》18卷1期,1989年6月
潘重規:〈朱子詩序舊說〉,《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9期,1967年9月
黃忠慎:〈論宋儒與清儒對詩旨的解放――從朱子到姚際恆、崔述、方玉潤〉,《興大中文學報》2007年12月第22期new window
黃忠慎:〈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的解經取向及其在詩經學史上的定位〉,《國文學誌》,2007年12月new window
姚榮松:〈詩序管窺〉,江磯編:《詩經學論叢》,臺北:崧高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王錫榮:〈毛詩序問題辨說〉,收入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叢第一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魏炯若:〈關於毛詩序〉,《四川師院學報》1982年2期
鄭振鐸:〈讀毛詩序〉,顧頡剛等編著:《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王承略:〈從傳序的關係論詩序的寫作年代〉,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張祝平:〈論詩集傳的體例革新〉,《孔孟月刊》第33卷第5期new window
簡澤峰:〈王質《詩總聞》一書及其詮釋觀〉,收入《彰雲加大學院校聯盟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2月15日
胡曉軍:〈「詩意」與「詩義」:歐陽修詩本義的現代闡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譚德興:〈試論程顥程頤的詩學思想〉,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六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李承貴、賴虹:〈論楊簡的儒學觀〉,《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1997年3月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83期
吳正嵐:〈朱熹涵泳詩經的方法論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蔡方鹿:〈朱熹經學之特徵〉,《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2期
張旭曙:〈朱熹詩經解釋方法新探〉,《江漢論壇》1998年1月
謝曉東:〈朱熹之理學詮釋學原則探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1期
吳長庚:〈融通易通兼詩解,便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解易解詩思維論〉,《朱子學刊》1989年第1輯
張祝平:〈朱熹的讀詩方法論〉,《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第17卷第2期
邵東方:〈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與伽達默爾之比較〉,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2年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2002年11月new window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4年
鄭宗義:〈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收入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2年
曹海東:〈試論朱熹切己體察的解經方法〉,《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趙豔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外語教學研究》,1995年第3期
朱建新:〈關聯理論視域下的隱喻理解〉,《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月第21卷第5期
謝大寧:〈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近路底再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第2期,2004年9月
余錦榮:〈從一字多義現象看傳統思維模式的侷限性〉,《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2月第12卷第4期
鄒然、賈利芳:〈苦心立言,自成一家—王質詩總聞的學術創獲〉,《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7卷1期
徐雁平:〈王質詩總文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2期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new window
林從一:〈詮釋的不確定說和自我知識〉《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01年1月new window
楊祖漢:〈心學的經典詮釋〉,《興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new window
楊儒賓:〈性命之書的轉折:理學的經典詮釋〉《法鼓人文學報》2006年12月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6年3 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5年3月
謝大寧:〈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5年12月new window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6月new window
吳展良:〈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