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夫之 , 李光地對朱子《易》學的繼承 , 批判與發展
作者:高志成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陳金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朱子王夫之李光地易學明清學術對比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就《易》學史上,朱子《易》學,一直為後代學者所闡釋的重點。本研究於此縮小範圍,試就王夫之、李光地等二人為研究範疇,考察其人是如何瞭解朱子,並意圖以其時代課題之差異性為觀察進路,在面對朱子《易》學下的各項子題,卻有著相同的看法而繼承,也有著不同的觀點而予以批判之;諸如王夫之曰:「朱子師孔子以表章六藝,徒於《易》顯背孔子之至教。故善崇朱子者,捨其注《易》可也。」李光地則云:「朱子既復《經》〈傳〉次序,今不遵之而從王弼舊本。」二家既有不同於朱子之論點,則必然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為此原由而深入探究其蘊涵,乃本研究之初衷;祈許釐清此主題,能夠對於「《易》學史」的完備建立,提供綿薄心得。
朱子《易》學所涵蓋範圍極為多元,本研究不能也不須一一觸及,僅就王夫之、李光地有所涉獵的、且有所繼承、批判與發展的部份,作為階段性的成果交代。此主題是為:〈《易》本卜筮之書〉、〈卦變說〉、〈從「太極」到「序卦」〉、〈大象傳〉、〈《易》學史觀〉、〈解《易》方法〉、〈史事《易》學〉等七部份來探討;並以〈政治環境與學術思潮及其對學者解《易》的具體影響〉為「論世知人」基礎,以得知對此七主題會有不同觀點,實與「時代課題」之消極「焦慮感」與積極「憂患意識」交錯之下,有著選擇性思維而呈現的《易》學面貌。
至於本研究選擇王夫之、李光地為主要人物,是因為其處於「明清交替」的「天崩地解」氛暈環境,提供學者有著與前代迥異的新思維;另外,一者選擇堅決在野以孤臣孽子自居、一者積極入閣以漢臣長期參與異族朝政;當身份不同、用心不同,所反應於朱子《易》學下的解讀,勢必自有不同,在「對比視野」的研究方法中,可以得出研究者,其實均在借《易》學主題,建構理想學術價值的展現,為國家、天下指出一條康莊大道;其「詮釋」精神,於今仍值得吾人效法。
一、易類書籍

(一)引用古籍(依著者筆畫排序):
孔穎達:《周易正義》 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6
方 申:《周易卦變舉要》《續修四庫全書》冊30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5
王夫之著 李一忻點校:《周易內傳》、《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發例》、《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4
王申子:《大易緝說》《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
王 弼:《周易略例》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9
王應麟:《周易鄭康成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不印出版年
朱 子:《周易本義》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朱 震:《漢上易傳》《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
皮錫瑞:《經學通論.易學通論》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
成蓉鏡:《周易釋爻例》《皇清經解易類續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呂祖謙:《古周易》《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5
抉心室主人編:《清儒易經彙解》 台北 鼎文書局 1972
李光地:《周易通論》《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
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台中 瑞成書局 2001
李鼎祚集解 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台北 廣文書局 1989
李鼎祚集解 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俞 琰:《讀易舉要》《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21
俞 琰:《周易集說》《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21
胡 渭:《易圖明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陳 法:《易箋》《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9
陳夢雷:《周易淺述》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4
張 載:《橫渠易說》 台北 廣文書局 1974
惠 棟:《易漢學》《皇清經解易類續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焦 循:《周易補疏》《皇清經解易類彙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焦 循:《易圖略》《皇清經解易類彙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程 頤:《伊川易傳》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0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 浙江 浙江古籍社 1993
項安世:《周易玩辭》《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5
董守諭:《卦變考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5
鄭剛中:《周易窺餘》《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易類〉 台北 文津出版公司 1986
顧炎武著 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易類》台北 世界書局 1991

(二)引用近代著作: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 北京 中國書店 2001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 台北 藍燈文化公司 1991
朱曉海:《讀易小識》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8
呂紹鋼編:《周易辭典》 吉林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汪學群:《清初易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4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4
吳 康:《周易大綱》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杭辛齋:《學易筆談》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5
林政華:《易學新探》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87
林麗真:《易理易學鉤玄》 台北 大安出版社 2004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 台北 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2003new window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 山東 齊魯書社 1986
南懷謹、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柯劭忞:《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易類》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5
徐芹庭:《易學源流》 台北 國立編譯館 1987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續修四庫全書.易類》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 台北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90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 自印本 1983
梁韋弦:《易學考論》 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張其成:《易圖探秘》 北京 中國書店 1999
張 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new window
傅隸樸:《周易理解》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 台北 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0new window
程石泉:《雕菰樓易義》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程石泉:《易學新論》 台北 文景書局 1996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黃沛榮:《易學乾坤》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8new window
黃沛榮:《周易彖傳義理探微》 台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1
黃金裕編:《周易論著目錄》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2000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8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 齊魯書社 2004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劉大鈞:《周易概論》 四川 巴蜀書社 1999
劉大鈞編:《象數精解》 四川 巴蜀書社 2004
劉玉平:《易學思維與人生價值論》 濟南 齊魯書社 2006
錢基博:《周易題解及其讀法》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
錢 穆:《朱子新學案.朱子之易學》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8
戴君仁:《談易》 台北 臺灣開明書店 1982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7new window
簡博賢師:《魏晉四家易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6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
嚴靈峰:《易學新論》 台北 正中書局 1971
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易類》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70
譚貴德:《多維文化視野下的周易》 濟南 齊魯書社 2005

二、《易》類期刊與學位論文

王 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周易研究》月刊 2004年4月
王新春:〈卜筮與《周易》〉《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
王新春:〈也論虞翻易學的卦變說〉收入劉大鈞編:《象數精解》 四川 巴蜀書社 2004
史少博:〈朱熹理學的易學底蘊〉 山東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0卷第1期2004年3月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 胡自逢教授指導
余敦康:〈朱熹《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象數之學述評〉收入劉大鈞編:《象數精解》 四川 巴蜀書社 2004
吳龍川:《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4年6月 岑溢成教授指導new window
吳懷祺:〈王夫之的易學與史論〉《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11月
李尚信:〈《序卦》卦序之建構及其思想〉收入劉大鈞編:《象數精解》 四川 巴蜀書社 2004
李梅鳳:《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語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 游志誠教授指導
李鏡池:〈易傳探源〉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70
車行健:〈紀昀《易》學觀初探〉收入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 台北 聖環圖書公司 1996
林文彬:〈朱子《易學啟蒙》初探〉 台中 國立中興大學學報 1996年1月new window
林忠軍:〈從詮釋學審視中國古代易學〉《文史哲》月刊 2003年第4期
林義正:〈成中英《易》說研究〉收入潘德榮編:《本體與詮釋
──賀成中英先生70壽誕論文專輯》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兩個基型:直譯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
邱黃海:〈船山《易》學的原理與方法──〈周易內傳發例〉的解析〉《鵝湖學誌》28期,2002年6月
高懷民:〈朱熹「易為卜筮之書」評述並論其對近代易學研究的影響〉 台北 《政大學報》71期
康全誠:《清八家易學研究》 私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2 黃沛榮教授指導
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1年6月 林慶彰教授指導new window
許維萍:〈《周易》學研究〉收入林慶彰編:《1950~2000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3
曾春海:〈李光地的易學初探〉收入江日新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4new window
曾春海:〈船山易學與朱熹易學觀之比較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20卷第9期 1993年9月new window
張善文:〈王弼改定《周易》體制考〉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集》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2
楊月清:〈易學哲學之一嬗變──陸王心學的易學思想探析〉《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
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 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何澤恆教授指導
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 2006年6月new window
劉大鈞:〈讀周易折中〉《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錢 穆:〈論十翼非孔子作〉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70
廖名春:〈彖傳大象傳釋卦次序考〉《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 台北《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new window
謝大寧:〈言與意的辯正: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收入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 台北 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 2002
顏婉玲:《周易心理學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賴貴三教授指導
顏國明:〈「《易傳》是道家《易》學」駁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 氏編:《古史辨》第三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70


三、其他參考書目

(一)引用古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王夫之:《宋論》 台北 漢京文化公司 2004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 台北 世界書局 1959
王弼注:《老子》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9
王 筠:《說文釋例》 台北 世界書局 1984
王 畿:《王龍谿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96 台南 莊嚴文化公司 1997
王懋竑:《朱子年譜》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司馬光:《司馬溫公集》《四部叢刊初編》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司馬光:《資治通鑑》 台北 華世出版社 1987
司馬遷著 楊家駱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 台北 鼎文書局 1987
皮錫瑞:《經學歷史》 台北 鳴宇出版社 1980
全祖望:《鮚琦亭集》《四部叢刊初編》冊95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 子:《四書章句集注》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87
朱 子:《朱文公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社 2002
朱彝尊:《經義考》 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79
江 永:《群經補義》《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94
吳承恩:《西遊記》 台北 三民書局 2002
李光地:《榕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
李光地:《榕村語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25
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藍燈出版社
施耐庵:《水滸傳》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03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台北 大中國圖書公司 1989
紀昀編:《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
胡廣編:《性理大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0
范瞱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台北 鼎文書局 1981
徐世昌:《清儒學案》 台北 世界書局 1979
班固著 楊家駱主編:《新校漢書藝文志》 台北 世界書局 1985
張廷玉編:《明史》 台北 鼎文書局 1982
許慎著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台北 天工書局 1987
郭慶藩:《莊子集釋》 台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3
唐 鑑:《清學案小識》台北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陳 壽:《三國志》 台北 鼎文書局 1995
陳 澧:《東塾讀書記》《皇清經解續編》台北 藝文印書館
章如愚:《群書考索》《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
程灝 程頤:《二程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98
黃宗羲撰 全祖望補:《宋元學案》 台北 世界書局 1991
黃宗羲:《明儒學案》 台北 世界書局 1992
黃 震:《黃氏日鈔》《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08
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39
楊 慎:《升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0
趙 翼:《二十二史劄記》 台北 世界書局 1996
歐陽修:《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2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冊97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欽順:《困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
顧炎武:《亭林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冊86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引用進代著作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 台北 黎明文化公司 1985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 漢京文化公司 2004
王邦雄:《儒道之間》 台北 漢光文化出版社 1987new window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3new window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 安徽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5
王雲五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田浩編 楊立華、吳艷紅譯《宋代思想史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成中英:《本體與詮釋》 台北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1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7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9
牟宗三:《歷史哲學》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8new window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 台北 大安出版社 2004new window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5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9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台北 允晨文化公司 2003年
克羅齊著 田時鋼譯:《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吳有能師:《對比當視野──當代港臺哲學論衡》 台北 駱駝出版社 2001
何秀煌:《文化.哲學與方法》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8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2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 台北 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 2002
李威熊師:《中國經學史論(上冊)》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8
李威熊師:《漢書導論》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7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2new window
李清馥:《榕村譜錄合考》 北京 北京圖書出版社 1998
李德高:《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1992
李輯等著:《中國遠古暨三代思想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杜松柏:《禪是一盞燈》 台北 漢光文化公司 1987
杜保瑞:《北宋儒學》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5new window
杜學知:《文字學論叢》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 台北 師大書苑 1989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 台北 學生書局 2004new window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0new window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0new window
金建德:《司馬遷所見書考》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
侯外盧等編:《宋明理學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保羅利科著 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科劭忞等編:《清史稿新校》 台北 國史館 1986
韋政通編:《中國哲學辭典》 台北 大林出版社 197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6
徐復觀:《中國的治道》 台北 八十年代出版社 197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台北 臺灣學書書局 1990new window
高鴻縉:《中國字例》 台北:《三民書局》 1990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new window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1991
張麗珠師:《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 里仁書局 2002
張麗珠師:《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台北 里仁書局 2003
張麗珠師:《清代的義理學轉型》 台北 里仁書局 2006
許蘇民:《李光地傳論》 福建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7
陳 來:《宋明理學》 台北 洪葉文化公司 1994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陳 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陳金木師:《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研究──以考據、復原、詮釋為中心的考察》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6
陳國成編:《圖解科學大辭典》 永和 華文圖書公司 1987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詮釋》 台北 明文書局 1998
傅小凡:《宋明道學新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傅朗克:《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台北 光啟出版社 1971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台北 正中書局 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90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 台北 遠景出版社 1983new window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 台北 漢光文化公司 199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台北 臺灣食貨出版社 199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楊士毅:《邏輯.民主.科學》 台北 書林出版社 1991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 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北京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 北京 三聯書店 2005
熊十力:《十力語要》 台北 廣文書局1975
熊十力:《讀經示要》 台北 明倫書局 1987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 台北 時報文化公司 1995
劉岱:《不廢江河萬古流》收入《中國文化新論》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1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5new window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 台北 華正書局 1992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 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2002
稽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 新店 谷風出版社 1987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85
蔡仁厚:《宋明理學──心體與性體意旨述引》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1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
錢 穆:《中國歷史精神》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7
錢 穆:《國史大綱》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簡博賢師:《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 台北 黎明文化公司 1975
簡博賢師:《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 台北 三民書局 1986
薩孟武:《中國社會思想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89

四、其他期刊論文

王葆玹:〈經學的形成與中國文化的問題──關於中國文化經學模式的研究〉收入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5
李景明:〈「焚書坑儒」與秦代經學〉收入張秋升、王洪軍主編:《中國儒學史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2004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福建論壇文史哲版》雙月刊第5期 1992年10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1
勞悅強:〈從《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論朱熹的詮釋學〉收入(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曾昭旭:〈中國哲學史提綱〉收入《國學研究論集》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77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五種》 台北 里仁書局 1984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方法芻議〉收入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0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0new window
葉國良:〈二重證據法的省思〉收入葉國良等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 台北 台大出版中心 1982new window
鄭吉雄〈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試釋〉收入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0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五種》 台北 里仁書局 1984
劉澤亮:〈從《五經》到《四書》:儒學典據嬗變及其意義──兼論朱子對佛禪思想挑戰與回應〉 《東南學術》月刊 2002年第6期
韓 琦:〈君王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 新竹 《清華學報》新26卷第4期 1996年12月
韓 琦:〈科學與宗教之間:耶穌會士白晉的《易經研究》〉
《東亞基督教再詮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4
韓 琦:〈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
台北《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 1998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