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性主體之法管制分析—性與性別有關事物之法認識論反思
作者:郭德厚
作者(外文):Kuo, Te-Ho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所
指導教授:郭書琴
蕭文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知識論法管制法規範系統性主體現代性科際整合研究法認識論legal systemlegal regulationsepistemologysexual-subjectmodernity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legal epistem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80
這篇論文嘗試藉由辯證論述與典範轉移之觀點,對於性主體、法管制以及法認識論等研究對象進行深入分析。筆者論述之模式係以主體概念之觀念變遷作為思考核心,同時在方法論上運用二元論述以及正反合之辯證策略,嘗試重新詮釋法規範向度內性主體之形構意義。惟本文書寫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法理論結構上之完美,而在於揭示出性主體已然成為法規範向度邊緣他者之規範現實,並且嘗試對於此一困境提出解決之道。質言之,筆者試圖開展一種發現真實的法認識過程,一方面希望能夠更正確地認識性主體性質、形構及其內容之意義,而另一方面則著手研究法律管制對於性與性別有關事物之合理干預界限。
根據本文之研究,規範制定者利用去性化馴服主體、被害化女性主體以及猥褻化情慾主體三種規訓策略,將性主體導向一夫一妻異性婚姻模式,惟實際上此一規訓策略顯然將性主體的多元性格予以污名化。尤有甚者,規範制定者尚且受到母職化意識型態之影響,逐漸將婚姻關係之父母義務質變為母職義務予以理解,而優生保健法更將之複製於已婚懷孕婦女與胎兒之間的關係。此舉除不當限制女性身體自主權之外,更據此賦予已婚懷孕婦女之男性配偶,可藉由同意或被告知之法定方式行使其根本不存在的父親權利。此一規範論述不但減損完整女性身體自主權,更隱含有施行人工流產即等同母職失格之道德譴責。換言之,規範制定者所指示之最小阻力道路亦非保障周全,此一規範情境明顯使吾人陷入解釋上之困境。
職是之故,本文將採取一種法律學科整合研究之方式進行討論,期盼透過法學與哲學知識論的整合研究,能夠在性主體與法管制之間提供一個更好的理解模式。按知識論之研究,能夠提供我們對於實踐與目標擁有更好的認識,惟此一觀點並非表示哲學理論對於法學之思考特別有益,毋寧是說法學已然蘊涵與必要地仰賴於哲學理論。換言之,不同學門之知識相互參與挪用,固然屬於一種工具關係,可以增進與改善思考上之融貫,惟由於知識之間的蘊涵關係始然,藉由其相互滲透之效果或將因此翻轉整個認識論的態度。
總之,法律與哲學知識論之科際整合研究,除指引法律解釋趨向正確方向之外,同時亦提供一種眾聲喧嘩多聲道論述之法認識論態度。本文認為,法律文本並非意指任何實體,而只是作為法律實質圖像之技術性工具以及推論之入場卷。質言之,法律知識之核心其實並非植基於某種想像上的實體,而只是一連串有關生活世界的轉譯活動。故而規範制定者應該參考法學與其他學科之整合研究成果,重新檢討現行法對於性主體不當法管制所表徵之規範瑕疵,切莫以形式上崇高之權利保障修辭,而扭曲性與性別有關事物之正確認識。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exual-subject, legal regulations and legal epistemology thoroughly by the viewpoint of the dialectical discourse and the paradigm shift. 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 the subject concept should observe from the conceptual change side. At the same tim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xual-subject formation of the legal dimension will have an annotation through the dualism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tactic of the 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 The discussion does not lie in the fineness of the legal theory structure, but proclaiming that the sexual-subject of the legal dimension has become the marginalized others, an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ttempt to solve the predicament. In other words, this is one kind of truth-finding thought; the goal should lie in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content of the sexual-subject. Meanwhil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pproach the legitimate limits about the legal regulations intervening in the matters of sex and gender.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the lawmaker makes good use of three discipline tactics in his normative plan and he leads the sexual-subject into the heterosexual monogamy. The discipline tactics are the de-sexualized docile subject, victimized female subject and obscene sexual subject. In fact, the sexual-subject has become a stigmatized subject little by little. Even the ideology of the maternalization is a harmful influence that affects the whole epistemology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metamorphosis is gradually from the duty of the parents to the duty of the motherhood. In addition, the Genetic Health Law copies above of false concep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ried pregnant woman and the fetus. Such method not only limits the right of women¢s body self-determination, but also gives their husband to exercise a nonexistent right of the parents. Namely, the normative discourse not only derogates from the right of women¢s body self-determination, but also hints that the abortion is omission of the motherhood. In another word, it is not complete and perfect that the lawmaker provide a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Obviously this normative condition has forced us into a corner.
Consequently, this text adopts a methodology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legal research for dealing with the legal regulations on the sexual-subject. I hope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interdisciplinary search between the jurisprudence and the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ical research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practices and goals, but the point is not just that this philosophical theory is beneficial and useful for thinking about the jurisprudence; rather, it is that the jurisprudence is already implicitly and necessarily relying on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That is to say, it is a tool re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discipline, and it may increase the coherence of the making knowledg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inking manner may happen as a result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knowledge.
In short, the interdisciplinary legal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with a correct direction and the legal epistemological attitude of the multi-voiced discourse of the heteroglossia. I considered that the legal text disagree with any entity, but serve purely as technical tools of legal material picture and as inference tickets. Namely, the core of the legal knowledge is not entity of the certain imagination, but merely let to a chain of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about the life-world. I considered that lawmaker should be avert the incorrect thinking about the legal regulations on the sexual-subject and further changes it. It should not be formally decorated with noble rhetoric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will be distorted concerning the matters of sex and gender.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文方,《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初版,台北:三民,2005年。
王文方,《形上學》,初版,台北:三民,2008年。
王臣瑞,《知識論•心靈與存有》,初版,台北:學生,2000年。
王澤鑑,《民法概要》,初版九刷,台北:自版,2005年。
台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妓女聯合國》,初版,台北:台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2007年。
朱高正,《康德四論》,初版,台北:學生,2001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第三版,台北:元照,2006年。
李政達,《基本知識論》,初版,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6年。
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1997年。
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
林 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初版,台北:學林,2000年。
林 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討》,初版,台北:自版,1994年。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初版,台北:元照,2006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初版,台北:學林,2002年。
周華山,《同志論》,初版,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吳 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修訂版,台北:自版,2003年。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台北:自版,2007年。
洪鎌德,《法律社會學》,二版,台北:揚智,2004年。
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初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2年。
高宣揚,《哈伯瑪斯論》,初版二刷,台北:遠流,1999年。
高宣揚,《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初版,台北:五南,2004年。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初版,台北:行人,2006年。new window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修正五版,台北:自版,2005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初版,台北:食貨,1985年。
黃俊杰,《弱勢人權保障》,初版,台北:傳文文化,1998年。new window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初版,台北:心理,2001年。
黃建輝,《法律闡釋論》,初版,台北:學林,2000年。new window
黃 風,《羅馬法詞典》,初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甯應斌,《性工作與現代性》,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new window
甯應斌,《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7年。
張燕風,《柺杖與流浪漢:卓別林》,初版,台北:三民,2006年。
傅皓政,《思考的秘密》,初版,台北:三民,2006年。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初版,台北:群學,2005年。
趙敦華,《維特根斯坦》,初版四刷,台北:遠流,199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初版七刷,台北:麥田,2006年。
賴祥雲,《芥川龍之介的世界》,再版,台北:志文,1992年。

二、專書論文

王瑞香,〈基進女性主義〉,收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七刷,台北:女書文化,2004年。new window
卡維波,〈從男性沙文主義到性沙文主義:性工作除罪才是21世紀新趨勢〉,收於: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
卡維波,〈性工作的性與工作:兼駁反娼女性主義〉,收於: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
卡維波,〈同性戀卅性工作的生命共同體:理論的與現實的連帶〉,收於: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
卡維波,〈跨性別運動對女性主義的挑戰〉,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初版二刷,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
卡維波,〈政客的性道德與國家的理性化〉,收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卡維波,〈性騷擾的共識建構與立法:對吳敏倫觀點的進一步討論〉,收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石元康,〈多神主義的困境:現代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問題〉,收於:石元康(著),《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初版二刷,台北,聯經,1998年。new window
卯靜儒,〈「重構女性教師的主體性研究─女性主義研究觀點的探索」〉,收於:潘慧玲(編)卅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策劃),《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初版,台北:心理,2004年。
朱元鴻,〈風險知識與風險媒介的政治社會學分析〉,收於朱元鴻(著),《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初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年。new window
朱元鴻,〈從病理到政略:搞歪一個社會學典範〉,收於朱元鴻(著),《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初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年。new window
朱元鴻,〈娼妓研究的另類提問〉,收於朱元鴻(著),《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初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年。new window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卅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獻身」問題〉,收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初版,台北:麥田,2000年。new window
江宜樺,〈約翰•密爾論自由、功效與民主政治〉,收於:蔡英文卅張福建(編),《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論文集》,初版,台北:中研院,2001年。new window
江玉林,〈法主體性之建構與自由理念〉,收於: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初版,台北:月旦,1997年。
何春蕤,〈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收於:何春蕤(編),《性工作研究》,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3年。new window
何春蕤,〈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收於:何春蕤(編),《性工作研究》,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3年。
何春蕤,〈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初版二刷,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
何春蕤,〈「性卅別」壓迫:跨性別主體在台灣〉,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初版二刷,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
何春蕤卅甯應斌卅丁乃非卅陳光興(主講),〈認識台灣社會脈絡:文化與社會運動〉,收於:何春蕤卅丁乃非卅甯應斌(主講),《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5年。
何春蕤卅甯應斌卅丁乃非(主講),〈近年台灣重大性卅別事件〉,收於:何春蕤卅丁乃非卅甯應斌(主講),《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5年。
李震山,〈從憲法觀點論生命權之保障〉,收於:李震山(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初版,台北:元照,2000年。new window
李震山,〈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於:劉孔中卅陳新民(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初版,台北:中研院,2002年。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李建良(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初版,1999年。new window
李建良,〈論基本權利的位階次序與司法審查標準〉,收於:劉孔中卅陳新民(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初版,台北:中研院,2002年。new window
巫緒樑,〈出路抑或死路?:由網路控管看台灣男同志、跨性別及特殊性少數情慾空間之發展與限縮〉,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林純德,〈台灣男同志網路色情猥褻的禁制〉,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林 立,〈試以哈特的分析法學解決法律哲學三大難題〉,收於:林立(著),《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初版,台北:學林,2000年。new window
林更盛,〈對於以「事物本質」作為法學論證的反思—一個方法論上的嘗試—〉,收於:黃宗樂祝賀論文集編委會(編),《黃宗樂祝賀論文集:基礎法學篇》,初版,台北:學林,2002年。
林宇玲,〈解讀台灣綜藝節目「反串模仿秀」的性別文化:以《台灣紅不讓》的〈變男變女變變變〉單元為例〉,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初版二刷,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
吳敏倫,〈我對訂立性騷擾刑法的意見〉,收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柯耀程,〈論行為主體於構成要件定位問題〉,收於:柯耀程(著),《刑法的思與辯》,初版,台北:元照,2003年。
洪鎌德,〈類型學簡述〉,收於:洪鎌德(著),《思想及方法》,初版,台北:牧童,1977年。
施慧玲,〈一夫一妻制度〉,收於:施慧玲(著),《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初版,2004年。new window
施慧玲,〈從男女平等原則談新修正之法定夫妻財產制〉,收於:施慧玲(著),《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初版,2004年。new window
莊世同,〈再訪Hart的承認規則〉,收於: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初版,台北:學林,2001年。
郭書琴,〈從締結婚約之『再社會化』過程檢視家庭、法律與社會變遷在身分法中的軌跡〉,收於:戴東雄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7年。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許宗力(著),《法與國家權力》,初版,台北:自版,1991年。new window
許宗力,〈職權命令是否還有明天?:論職權命令的合憲性及其適用範圍〉,收於:台灣行政法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初版,台北:五南,2000年。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卅身分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收於:何春蕤(編),《同志研究》,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李建良卅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初版,2000年,台北:中研院。
陳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關於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討〉,收於:李建良卅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初版,2000年,台北:中研院。
陳新民,〈平等權的憲法意義〉,收於:陳新民(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再版,台北:自版,1991年。new window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及「對第三者效力」之理論〉,收於:陳新民(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再版,台北:自版,1991年。new window
黃榮堅,〈論通姦罪的除罪化〉,收於:黃榮堅(著),《刑罰的極限》,初版,台北:元照,1999年,頁16。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收於:何春蕤(編),《性卅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初版,台北:麥田,2000年。
黃應貴,〈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收於:黃應貴(著),《人類學的視野》,初版,台北:群學,2006年。new window
章國鋒,〈哈伯瑪斯:「實踐理性」和「社會化主體性」〉,收於:Habermas, Jürgen/ Haller, Michael著(章國鋒譯),《作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初版,台北:先覺,2003年。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一)憲法篇,初版,台北:三民,1998年。
焦興鎧,〈醫療院所性騷擾問題在我國所引起之法律爭議—對我國法院長庚醫院一則相關案例判決之評析〉,收於:焦興鎧(著),《性騷擾爭議新論》,初版,台北:元照,2003年。new window
張小虹,〈女同志理論:性卅別與性慾取向〉,收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文化,2004年。new window
張宏誠,〈論歐洲人權公約對同性戀者之保障〉,收於:何春蕤(編),《同志研究》,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游 靜,〈風花雪月的顏色與利刃〉,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甯應斌,〈不完全的公民資格與市民社會:台灣經驗〉,收於: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初版。台北:巨流,2000年。
甯應斌,〈跨性別美學初探:晚期現代性與漂浮的性感〉,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初版二刷,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4年。
甯應斌(主講),〈性政治:性運的由來及其派別〉,收於:何春蕤卅丁乃非卅甯應斌(主講),《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5年。
甯應斌,〈「騷擾侵害」的現代性與公民政治:「性騷擾卅性侵害」的性論述〉,收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甯應斌,〈性騷擾的共識建構與立法:對吳敏倫觀點的進一步討論〉,收於:何春蕤(編),《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甯應斌,〈認真看待色情〉,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甯應斌,〈愉虐戀與愉虐色情:性倫理觀點〉,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蔡采秀,〈「閱讀」傅柯〉,收於:Smart, Barry著(蔡采秀譯),《傅柯》,初版,台北:巨流,2004年。
趙彥寧,〈看不見的權力:非生殖卅非親屬規範性論述的認識論分析〉,收於: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卅別、權力、國家》,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趙彥寧,〈誰是三級片皇后?試論後解嚴時代國家權力與色情再現的文化邏輯〉,收於: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卅別、權力、國家》,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收於: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卅別、權力、國家》,初版,台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劉靜怡,〈色情何辜?:如何看待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及釋字第六二三號〉,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鄭至慧,〈存在主義女性主義: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收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文化,2004年。new window
謝 敏,〈母性的複製〉,收於:顧燕翎卅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初版八刷,台北:女書文化,2006年。
顏厥安,〈論法哲學的範圍及其主要問題〉,收於: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1998年。new window
顏厥安,〈自由與倫理:由代理孕母的合法化問題談價值命題的論證〉,收於:顏厥安(著),《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1998年。new window
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的法論證理論〉,收於:顏厥安(著),《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1998年。new window
顏厥安,〈法與道德:由一個法哲學的核心問題檢討德國戰後法思想的發展〉,收於:顏厥安(著),《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1998年。new window
顏厥安,〈再訪法實證主義〉,收於:顏厥安(著),《法與實踐理性》,初版,台北:允晨,1998年。new window
顏厥安,〈基礎規則與法律詮釋—一個理論與實務的綜合檢討〉,收於:顏厥安(著),《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4年。
顏厥安,〈規範建構與論證—對法學科學性之檢討〉,收於:顏厥安(著),《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4年。
顏厥安,〈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由幾篇文獻檢討法律論證的基本問題〉,收於:顏厥安(著),《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4年。
顏厥安卅王照宇,〈由國際學術趨勢探討台灣法理學之研究發展〉,收於:顏厥安(著),《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4年。new window
顏厥安,〈生命倫理與規範論證〉,收於:顏厥安(著),《鼠肝與蟲臂的管制:法理學生命倫理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4年。new window
顏厥安,〈公共理性與法律論理〉,收於:顏厥安(著),《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5年。new window
顏厥安,〈道德、政治與法律:由現代性法學之觀察反思緊急命令體制〉,收於:顏厥安(著),《憲邦異式:憲政法理學論文集》,初版,台北:元照,2005年。new window
龔卓軍,〈性政治中的主體、習性與結構:以何春蕤的性論述為線索〉,收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一版二刷,台北:巨流,2001年。
龔卓軍,〈身體感的構成與還原:胡塞爾對身體的構成分析與梅洛龐蒂的病理學還原〉,收於:龔卓軍(著),《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初版,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new window

三、期刊論文

米建國,〈Richard Fumerton 著《知識論》(Epistemology)〉,《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2月,頁107-116。
卯靜儒,〈我們如何研究女性教師的性別經驗與意識:一種女性主義觀點的後設分析〉,《教育研究》,第147期,2006年7月,頁68-79。new window
李美賢,〈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新娘」:「尊嚴」VS.「靈魂之債」〉,《台灣東南亞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4月,頁37-62。new window
李震山,〈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6期,2004年7月,頁61- 104。new window
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69-78。
李建良,〈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憲政時代》,第26卷,第2期,2000年10月,頁45-121。new window
李建良,〈論審判獨立與司法行政命令權之關係:解析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2期,2002年3月,頁43-59。
李念祖,〈禁止猥褻言論的定義魔障〉,《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9期,2006年12月,頁52-54。
李立如,〈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第95期,2007年2月,頁175-227。new window
李立如,〈司法審查之表述功能與社會變革:以性別平等原則在家庭中的落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31-78。new window
巫緒樑,〈誰的法律詮釋權?由檢警公權力執行看同志人權侵害與歧視〉,《全國律師》,第8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7-23。
林津如,〈「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2000年9月,頁93- 151。new window
林 立,〈由Nozick的學說釐清當代「基於權利的理論」(right-based theories)推論之獨斷性:兼論司法權與國家強制力之關聯及其運作真相〉,《思與言》,第40卷,第3期,2002年9月,頁35-114。
林志潔,〈無菌空間的想像與堅持?—評釋字第六二三號解釋及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第二九條—〉,《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2007年3月,頁227-239。
林遠澤,〈論康德定言令式的共識討論結構:是從理性存有者的道德觀點闡述康德的先驗規範邏輯學〉,《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年3月,頁183-232。new window
吳宗昇,〈何謂市場?對Knorr Cetina理論的評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6期,2006年3月,頁207-249。new window
苑舉正,〈一個沒有固定方法的方法論:論「典範知識」的「相對主義式誤解」〉,《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2007年6月,頁47-88。new window
施慧玲,〈一夫一妻制度之憲法保障的再一片拼圖--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七號解釋簡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15期,2008年11月,頁160-166。new window
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期,2005年12月,頁1- 39。new window
姚人多,〈說真話的問題化:《傅柯說真話》評析〉,《當代》,第209期卅復刊第91期,2005年1月,頁94-117。
翁岳生,〈參與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之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4期,2008年5月,頁377-393。new window
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之立法問題探究〉,《萬國法律》,第105期,1999年6月,頁57-65。
莊世同,〈法律的規範性與法律的接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期,2002年6月,頁43-84。new window
莊世同,〈描述性法理論是可能的嗎?:一個批判性的反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2007年6月,頁1-46。new window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80。
郭書琴,〈逃家的妻子,缺席的被告?—外籍配偶與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2期,2007年5月,頁1- 40。new window
郭書琴,〈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分析初探—以婚約篇為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7期,2008年9月,頁1-42。new window
郭德厚,〈法律語句及其意義之矛盾性:法律概念之分析與理解〉,《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2期,2007年5月,頁41- 94。new window
郭德厚,〈行政立法行為之意義與類型初探〉,《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15期,2008年10月,頁1-50。new window
郭德厚,〈父母權利義務之定性、質變與複製—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第十一條第三項規定之商榷〉,《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5期,2008年11月,頁179-226。new window
郭德厚,〈「權衡」胎兒生命權與婦女身體自主權?—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之價值預設檢討〉,《成大法學》,第16期,2008年12月,頁83-132。new window
郭耀昌,〈電子政府之正當性基礎:效率與回應性間的平衡〉,《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2004年8月,頁1-34。new window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頁65-82。new window
陳宜倩,〈由「同志轟趴」事件初探法律規範、警察執法與媒體報導之性卅別論述產製〉,《全國律師》,第8卷第6期,2004年6月,頁24-37。
陳耀祥,〈論菸品內容標示義務與基本權利之限制—評司法院釋字第五七七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1月,頁215-222。
黃榮堅,〈對於性交易的刑法觀點:兼評大法官釋字第623號解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3期,2007年12月,頁179-219。new window
黃建輝,〈判例之作為違憲審查對象〉,《法令月刊》,第48卷第7期,1997年7月,頁21-24。new window
黃丞儀,〈「金水嬸」的處分權主義:法律的文化研究初探〉,《思與言》,第40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49-222。new window
張宏誠,〈「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歧視審查基準之研究—從「性別平等」論同性戀者平等權基礎〉,《東吳法律學報》,第12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47-88。new window
張宏誠,〈爭取彩虹下的權利—台灣同性戀者平權運動的策略與展望〉,《全國律師》,第8卷第2期,2004年2月,頁67-89。
甯應斌,〈性工作是否為「工作」?─馬克思的商品論與性工作的社會建構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年6月,頁87-139。new window
甯應斌,〈性工作與現代性─現代自我的社會條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2004年3月,頁85-143。new window
甯應斌,〈再論性工作與現代性─高夫曼式的詮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5期,2004年9月,頁141-224。new window
甯應斌,〈性卅交易的相互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8期,2006年9月,頁151-174。new window
蔡維音,〈論家庭之制度保障—評釋字第502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頁138-143。
趙彥寧,〈公民身份、現代國家與親密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第8期,2004年12月,頁1-40。new window
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2005年3月,頁41-85。new window
趙彥寧,〈情感政治與另類正義:在台大陸配偶的社會運動經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6期,2006年3月,頁87-152。new window
廖元豪,〈試用期的台灣人?—承認次等公民的釋字六一八號解釋〉,《全國律師》,第11卷第5期,2007年5月,頁27-37。
薛智仁,〈論人工流產同意權(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8期,2003年7月,頁147- 153。
謝世民,〈猥褻言論、從娼賣淫與自由主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6期,2006年3月,頁1-43。new window
顏厥安,〈安樂死的法理學反思〉,《憲政時代》,24卷,第1期,1998年7月,頁64- 84。
顏厥安,〈德沃金之詮釋主義及其徹底化〉,《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期,2008年9月,頁163-200。new window
蘇芊玲卅黃長玲,〈我們要什麼樣的生育保護法?〉,《中國時報》,2006年10月21日。
龔宜君,〈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台灣東南亞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4月,頁83- 103。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郭庭嘉,《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郭德厚,《基本義務之研究—憲法第十九條的反思》,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張宏誠,《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之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9月。new window
劉臺強,《法律知識論的建構—以法律釋義學的探討為基礎》,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new window
欒宗傑,《從個人道德邁向社群倫理¬¬:席勒《美育書簡》析評》,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五、翻譯文獻

芥川龍之介著(沈敏玲譯),〈竹藪中〉,收於:芥川龍之介(著),《芥川龍之介傑作選集:河童、羅生門、地獄變》,初版,台北:新潮社,1989年。
芥川龍之介著(葉笛譯),《河童》,初版二刷,台北:桂冠,2006年。
酒井直樹著(廖咸浩譯),〈主體與卅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收於: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初版,台北:麥田,2006年。new window
Angeles, Peter A.著(段德智卅尹大貽卅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初版,台北:貓頭鷹,2003年。
Archer, John/ Lloyd, Barbara著(簡皓瑜譯),《性與性別》,初版二刷,台北:巨流,2007年。
Baggini, Julian / Fosl, Peter S.著(黃煜文譯),《哲學家的工具箱》,初版,台北:麥田,2007年9月。
Bauman, Zygmunt著(邵迎生譯),《現代性與矛盾性》,初版,北京:商務,2003年。
Bauman, Zygmunt著(朱道凱譯),《社會學動動腦》,初版六刷,台北:群學,2005年。
Bell, Daniel著(李琨譯),《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初版,香港:牛津,2000年。
Bodenheimer, Edgar(結構群編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初版,台北:結構群,1990年。
Brooker, Peter著(王志弘卅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初版,台北:巨流,2004年。
Callinicos, Alex著(萬毓澤譯),《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初版。台北:群學,2007年。
Cassirer, Ernst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再版,台北:桂冠,2005年。
Dworkin, Ronald著(郭貞伶卅陳雅汝譯),《生命的自主權》,初版,台北:商周,2002年。
Dworkin, Ronald著(李冠宜譯),《法律帝國》,初版二刷,台北:時英,2002年。
Faulks, Keith著(黃俊龍譯),《公民身份》,初版,台北:巨流,2003年。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卅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初版,台北:桂冠,2003年。
Foucault, Michel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初版,台北:群學,2005年。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卅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初版4刷,台北:桂冠,2003年。
Foucault, Michel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初版七刷,台北:桂冠,2006年。
Freeden, Michael著(孫嘉明卅袁建華譯),《權利》,初版,台北:桂冠,1998年。
Gay, Peter著(梁永安譯),《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經驗一百年,一個階級的傳記》,初版,台北:立緒,2004年。
Giddens, Anthony/ Pierson, Christipher著(尹宏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初版,台北:聯經,2002年。
Giddens, Anthony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初版,台北:巨流,2003年。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卅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初版,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Gray, John著(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初版,台北:巨流,2002年。new window
Hart, H. L. A.著(許家馨卅李冠宜譯),《法律的概念》,初版,台北:商周,2000年。
Heidegger, Martin著(王慶節卅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初版三刷,台北:桂冠,2002年。
Hendry, Joy著(林日輝卅戴靖惠譯),《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初版,台北:弘智,2004年。
Jacobs, Katrien著(鄭亘良譯卅何春蕤校訂),〈不貼就完蛋:業餘色情生產者的新媒體教育〉,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Jakobs, Günther著(馮軍譯),《規範•人格體•社會:法哲學前思》,初版二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Jamieson, Lynn著(蔡明璋譯),《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初版,台北:群學,2002年。
Jary, David/ Jary, Julia著(周業謙卅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二版三刷,台北:貓頭鷹,2007年。
Jenks, Chris著(俞智敏卅陳光達卅王淑燕譯),《文化》,初版,台北:巨流,2002年。
Jenkins, Richard著(王志弘卅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初版,台北:巨流,2006年。
Johnson, Allan G.著(成令方卅林鶴玲卅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二版九刷,台北:群學,2006年。
Johnson, Allan G.著(成令方卅王秀雲卅游美惠卅邱大昕卅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性別違建》,初版,台北:群學,2008年。
Kaufmann, Arthur著(吳從周譯),《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初版,台北:學林,1999年。
Kelsen, Hans著,沈宗靈譯,《法與國家之一般理論》,初版,北京:商務,1996年。
Keesing, R.著(張恭啟卅于嘉雲譯),《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二:文化人類學》,初版六刷,台北:巨流,2004年。
Kipnis, Laura著(鄭亘良譯卅何春蕤校訂),〈如何觀看色情:摘自《綑綁與箝口:美國的色情與狂想政治》〉,收於:甯應斌卅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初版,桃園: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8年7月。
Kuhn , Thomas S.著(程樹德卅傅大為卅王道還卅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二版11刷,台北:遠流,2006年。
Larenz, Karl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初版三刷,台北:五南,2001年。
Larrain, Jorge著(戴從容譯),《意識型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初版,上海:上海教育,2005年。
MacKinnon, Catharine著(雷文玫卅李金梅卅賴慈芸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初版,台北:時報,1993年。
Mannheim, Karl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初版,台北:桂冠,2006年。
Merquior, J. G.著(陳瑞麟譯),《傅柯》,初版,台北:桂冠,1998年。
Nancy, Jean-Luc著(蘇哲安譯),《解構共同體》,初版,台北:桂冠,2003年。
Nussbaum, Martha C.著(方佳俊譯),《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初版,台北:商周,2007年。
Posner, Richard A.著(高忠義譯),《性與理性(上冊):性史與性理論》,初版,台北:桂冠,2002年。
Posner, Richard A.著(高忠義譯),《性與理性(下冊):性規範》,初版,台北:桂冠,2002年。
Quine, W. V. / Ullian, J. S.著(汪永祺譯),《起信因由》,初版,台北:結構群,1991年。
Richie, Donald著(曹永洋譯),《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再版,台北:志文,1991年。
Robinson, David著(葛智強譯),《卓別林笑淚交織的粉墨人生》,初版,台北:時報,2002年。
Sartre, Jean-Paul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冊,初版一刷,台北:桂冠,1990年。
Sartre, Jean-Paul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下冊,初版三刷,台北:桂冠,2002年。
Selden, Raman/ Widdowson, Peter/ Brooker, Peter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初版,台北:巨流,2005年。
Smart, Barry著(李衣雲卅林文凱卅郭玉群譯),《後現代性》,初版,台北:巨流,1997年。
Smart, Barry著(蔡采秀譯),《傅柯》,初版,台北:巨流,2004年。
Sokolowski, Robert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初版,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Storey, John著(李根芳卅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初版,台北:巨流,2005年。
Taylor, Charles著(除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初版,台北:聯經,1998年。
Taylor, Charles著(程煉譯),《現代性之隱憂》,初版,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
Thiroux, Jacques P.著(古平卅肖峰譯),《哲學—理論與實踐》,初版,北京:人民大學,1989年。
Unger, Roberto M.著(吳玉章卅周漢華譯),《現代社會中的法律》,初版,南京:譯林,2001年。
Wittgenstein, Lüdwig Joseph Johann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初版三刷,台北:桂冠,2000年。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Allan, James, A SCEPTICAL THEORY OF MORALITY AND LAW,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8.
Anscombe, C. E. M., INTENTION, 2nd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2000.
Audi, Robert, Epistemology: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2nd ed., 2003.
Barfield, Thomas,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Oxford, 1997.
Beck, Ulrich(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Delhi, 1992.
Belliotti, Raymond A., GOOD SEX: PERSPECTIVES ON SEXUAL ETHIC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Kan., 1993.
BonJour, Laurence, THE STRUCTURE OF EMPIRICAL KNOWLE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85.
BonJour, Laurence/ Sosa, Ernest,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NTERNALISM VS. EXTERNALISM, FOUNDATIONS VS. VIRTUES,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2003.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0.
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Butler, Judith, UNDOING GENDER,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4.
Clifford, James,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88.
de Beauvoir, Simone(translated by Parshley, H. M.), THE SECOND SEX, Vintage Books, New York, 1989.
Deleuze, Gilles/ Guattari, Fèlix(translated by Massumi, Brian),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Minneapolis, 1987.
Descartes, René (translated by Cress, Donald A.),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THE DISTINCTION OF THE SOUL FROM THE BODY ARE DEMONSTRATED(1641), 3rd ed.,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dianapolis/ Cambridge, 1993.
Dodd, Nigel,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 Pol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Edgeworth, Brendan, LAW,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LEGAL CHANGE IN THE CONTRACTING STAT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
Evans, David Trevor, Sexual Citizenship: The Mater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ie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Ferguson, Harvie,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 BODY, SOUL, SPIRIT,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2000.
Feyerabend, Paul, AGAINST METHOD, Verso, London and New York, 2nd printing, 1990.
Foucault, Michel(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intage Books, New York, 1990.
Giddens, Anthony,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 1991.
Giddens, Anthon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 1992.
Goldman, Alvin I., KNOWLEDGE IN A SOCI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1999.
Huang, Ray,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81.
Hunt, Alan, EXPLORATIONS IN LAW AND SOCIETY: TOWARDS A CONSTITUTIVE THEORY OF LAW,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Kolnai, Aurel(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Francis Dunlop), SEXUAL ETHICS: THE MEANING AND FOUNDATIONS OF SEXUAL MORALIT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Kornblith, Hilary, KNOWLEDGE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2.
Lyon, David, MORAL ASPECTS OF LEGEL THEORY: ESSAYS ON LAW, JUSTICE,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3.
MacCormick, Neil/ Weinberger, Ota,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AW: NEW APPROACHES TO LEGAL POSITIVISM,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Dordrecht, 1986.
MacCormick, Neil, RHETORIC AND THE RULE OF LAW: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5.
O’Brien, D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Polity Press, Cambridge, 2006.
Pojman, Louis P., WHAT CAN WE KNOW?: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Belmont, CA, 2nd ed., 2001.
Rosaldo, Renato, CULTURE AND TRUTH :THE REMAKING OF SOCIAL ANALYSIS, Beacon Press, Boston, 1993.
Rosen, Lawrence, LAW AS CULTURE: AN INVITATION, 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 Princeton and Oxford, 3rd printing, 2008.
Roumeliotis, Michael D., A STUDY OF EPISTEMOLOGY IN LEGAL THEORY, Avebury, Aldershot/ Brookfield, 1994.
Sarat, Austin/ Felstiner, William L. F., DIVORCE LAWYERS AND THEIR CLIENTS: POWER AND MEANING IN THE LEGAL PROC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Sartre, Jean-Paul(translated by Barnes, Hazel E.), BEING AND NOTHINGNESS: AN ESSAY ON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 Routledge, London, 1991.
Sellars, Wilfrid, EMPIR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7.
Smart, Carol, LAW, CRIME AND SEXUALITY: ESSAYS IN FEMINIS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Delhi, 1995.
Taylor, Charles, HEGAL AND MODERN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9.
Touraine, Alain(translated by Macey, David), CRITIQUE OF MODERNITY,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Oxford, 1995.
Williams, Michael, GROUNDLESS BELIEF: AN ESSAY ON THE POSSIBILITY OF EPISTEM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99.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 1975.
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5.
White, James Boyd, JUSTICE AS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CULTURAL AND LEGAL CRITIC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90.
Wittgenstein, Ludwig(translated by Paul, Denis / Anscombe, G. E. M.), Anscombe, G. E. M. / von Wright, G. H. (eds.), On Certainty, Harper Torchbooks, New York, 1972.

二、專書論文

Alcoff, Linda, Cultural Feminism versus Post-Structuralism: The Identity Crisis in Feminist Theory, in Dirks, N. B./ Eley, G./ Ortner, S. B. eds., CULTURE/ POWER/ HISTORY: A READER IN CONTOMPORARY SOCIAL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94.
Butler, Judith, Variations on Sex and Gender: Beauvoir, Wittig, Foucault(1987), in Salih, Sara/ Butler, Judith eds., THE JUDITH BUTLER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2004.
Butler, Judith, Melancholy Gender/ Refused Identification(1997), in Salih, Sara/ Butler, Judith eds., THE JUDITH BUTLER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2004.
Coleman, Jules/ Leiter, Brian, Determinacy, Objectivity, and Authority, in Marmor, Andrei ed., LAW AND INTERPRETATION: ESSAYS IN LEGAL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5.
Coombe, Rosemary J., Contingent Articulations: A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 of Law, in Sarat, Austin/ Kears, Thomas R. eds., LAW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E,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Ann Arbor, 2000.
Day, Sophie, The Law and the Market: Rhetorics of Exclusion and Inclusion among London Prostitutes, in Harris, Olivia e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LAW: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AUTHORITY AND AMBIGUIT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Frug, Mary Foe, The Postmodern Feminist Legal Manifesto: An Unfinished Draft, in Danielsen, Dan/ Engle, Karen eds., AFTER IDENTITY: A READER IN LAW AND CULTUR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Giddens, Anthony, Living in a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in Beck, Ulrich/ Giddens, Anthony/ Lash, Scott eds.,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Pol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Giddens, Anthony, Risk, Trust, Reflexivity, in Beck, Ulrich/ Giddens, Anthony/ Lash, Scott eds.,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Pol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Hall, Stuart,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in Dirks, Nicholas B. / Eley, Geoff / Ortner, Sherry B. eds., CULTURE/ POWER/ HISTORY :A REA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93.
Halley, Fanet E., The Politics of the Closet: Legal Articula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in Danielsen, Dan/ Engle, Karen eds., AFTER IDENTITY: A READER IN LAW AND CULTUR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Kornblith, Hilary, Introduction: What is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in Kornblith, Hilary, ed., NATURALIZING EPISTEMOLOG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4.
Leonard, Jerry, Foucault and(the Ideology of) Cenealogical Legal Theory, in Leonard, Jerry ed., LEGAL STUDIES AS CULTURAL STUDIES: A READER IN(POST) MODERN CRITICAL THEO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995.
Mezey, Naomi, Law as Culture, in Sarat, Austin/ Simon, Jonathan eds., CULTURAL ANALYSIS,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LAW: MOVING BEYOND LEGAL RE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2003.
Rigaux, François, The Concept of Fact in Legal Science, in Nerhot, Patrick eds., LAW,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TY: ESSAYS IN EPISTEMOLOGY, HERMENEUTICS AND JURISPRUDENC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1990.
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Abelove, Henry/ Barale, Michèle Aina/ Halperin, David M. eds.,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3.
Sarat, Austin/ Kearns, Thomas R., The Cultural Lives of Law, in Sarat, Austin/ Kearns, Thomas R. eds., LAW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E,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Ann Arbor, 2000.

三、期刊論文

Gettier, Edmund, “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 Vol. 23, 1963, pp. 121-123.
Morawski, Lech, Law, Fact and Legal Language, LAW AND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PHILOSOPHY (1999) 18: 461-473.
O’Rourke Kate, To Have and To Hold: A Postmodern Feminist Response to the Mail-Order Bride Industry, 30 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Summer 2002, pp. 476-497.
Pardo, Michael S., The Field of Evidence and the Field of Knowledge, LAW AND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PHILOSOPHY (2005) 24: 321-392.
Rosati, Connie S., Some Pueeles about the Objectivity of Law, LAW AND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PHILOSOPHY (2004) 23: 273-323.

參、德文部分

一、書籍

Badura, Peter, Staatsrecht: systematische Erläuterung des Grundgesetzes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3. Aufl., München: Beck, 2003.
Bethge, Herbert, Verfassungsrecht-eine Einführung für Wirtschafts- und Sozialwissenschaftler, Informatiker und Kulturwirte, München: Vahlen, 2001.
Erichsen, Hans-Uwe/ Ehlers, Dirk(Hrsg.),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3. Aufl., Berlin: de Gruyter Recht, 2006.
Kaufmann, Arthur/ Hassemer, Winfried (Hrsg.), Einführung in Rechtsphilosophie und Rechtstheorie der Gegenwart, 6. Aufl., Heidelberg: Müller, 1994.
Kremser, Holger/ Leisner, Anna, Verfassungsrecht III Staatsorganisationsrecht, München: Beck, 1999.
Kriele, Martin, Einführung in die Staatslehre: die geschichtlichen Legitimitätsgrundlagen des demokratischen Verfassungsstaates, 6. Aufl.,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2003.
Luchterhandt, Otto,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problem in Deutschland: Geschichtliche Entwicklung und Grundpflichten unter dem Grundgesetz,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1988.
Luthe, Ernst-Wilhelm, Optimierende Sozialgestaltung: Bedarf- Wirtschaftlichkeit- Abwägung, 1. Aufl.,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1.
Manssen, Gerrit, Staatsrecht II, Grundrechte, 2. Aufl, München: Beck, 2002.
Mastronardi, Philippe, Juristisches Denken: Eine Einführung, Bern/ Stuttgart/ Wien: Paul Haupt, 2001.
Maunz, Theodor / Zippelius, Reinhold, Deutsches Staatsrecht: ein Studienbuch, 28. Aufl., München: Beck, 1991.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I: Grundlagen, Verfassungsorgane, Staatsfunktionen, 4. Aufl., München: Beck, 2005.
Pieroth, Bodo/ Schlink, Bernhard, Staatsrecht II, Grundrechte, 18. Aufl., Heidelberg: Müller, 2002.
Raiser, Thomas, Das lebende Recht: Rechtssoziologie in Deutschland, 3. Aufl., Baden-Baden: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1999.
Röhl, Klaus F.,Allgemeine Rechtslehre, Köln/ Berlin/ Bonn/ München: Heymann, 1995.
Rüthers, Bernd, Rechtstheorie: Begriff, Geltung und Anwendung des Rechts, München: Beck, 1999.
Sachs, Michael(Hrsg.), Grundgesetz Kommentar, 4. Aufl., München: Beck, 2007.
Schwintowski, Hans-Peter, Recht und Gerechtigkeit: Eine Einführung in Grundfragen des Rechts,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 1996.
Stern, Klaus, Das Staats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III/ 2, München: Beck, 1994.
Tipke, Klaus/ Lang, Joachim, Steuerrecht, 16. Aufl., Köln: O. Schmidt, 1998.
Zippelius, Reinhold, Rechtsphilosophie, 3. Aufl., München: Beck, 1994.

二、專書論文

Götz, Volkmar,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rechtliche Dimension, VVDStRL, H. 41,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1983.
Hofmann, Hasso,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rechtliche Dimension, VVDStRL, H. 41,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1983.
Hofmann, Hasso, Grundpflichten und Grundrechte, in: Isensee, Josef / Kirchhof, Paul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V, § 114, Heidelberg: Müller, 1992.

三、期刊論文

Badura, Peter,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rechtliche Dimension, DVBl. 1982, 861.
Bethge, Herbert,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rechtliche Dimension, NJW 1982, 2145.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Menschenwürde als normatives Prinzip: Die Grundrechte in der bioethischen Debatte, JZ 2003, 809.
Gusy, Christoph, Grundpflichten und Grundgesetz, JZ 1982, 657.
Isensee, Josef, Die verdrängten Grundpflichten des Bürgers, DÖV 1982, 609.
Poscher, Ralf, „ 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JZ 2004, 756.
Stober, Rolf, Grundpflichten als verfassungsrechtliche Dimension, NVwZ 1982, 473.

肆、網路資源部分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6十大違反性權事件,2006年12月30日,網址:http://gsrat.net/library/lib_post.php? pdata_id=169,查訪日期:2007年11月8日。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7十大違反性權事件,2008年1月18日,網址:http://gsrat.net/library/lib_post.php?pdata_id=202,查訪日期:2008年1月22日。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8十大違反性權事件,2009年1月18日,網址:http://gsrat.net/index.php,查訪日期:2009年1月20日。
行政院第3011次院會決議,網址:http://www.ey.gov.tw/content.asp?cuItem= 26831,查訪日期:2008年2月29日。
何春蕤,猥褻知多少?法眠不覺老,台灣人權性別協會,2006年10月27日,網址:http://gsrat.net/library/lib_post.php?pdata_id=163,查訪日期:2008年2月29日。
何春蕤,小心網路文字獄!,中國時報,2007年12月25日,網址:http://tech. 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3+112007122500140,00.html,查訪日期:2008年3月2日。
李佳燕,法律未曾涵蓋的真實生活:記錄真實的生命傷痕,南方電子報,2006年10月19日,網址: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 46,查訪日期:2007年11月8日。
柯佩君報導,鄭成功金光閃閃 楊英風原味沒啦,聯合報,A6版,2008年1月25日,網址:http://data.udn.com/data/login.jsp?order_num=0,查訪日期:2008年4月13日。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址:http://www.jrf.org.tw/list4/4_05.htm,查訪日期:2007年10月22日。
黃丞儀,航向酷兒共和國—淺談「晶晶案」中的性、同志、平等權,司改雜誌第60期,2006年2月15日,網址:http://www.jrf.org.tw/mag/mag02s.asp? SN= 1573,查訪日期:2008年2月29日。
郭書琴,「司法女藍波」?談法律實務界中的「性別意識」-- 以台灣法律專業養成過程中女性法律人為例,文化研究月報,第33期,2003年11月15日,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3/journalpark276.htm,查訪日期:2008年2月26日。
郭佩宜,【第四屆民族誌影展】非常人類「新視界」,台灣電影筆記,2007年9月12日,網址:http://movie.cca.gov.tw/Festivals/Content.asp?ID=331& Country=0,查訪日期:2008年10月5日。
陳怡君,娼嫖求性福 饒了他們吧,頻果日報論壇,2008年1月25日,網址: http://1-apple.com.tw/apple/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80125&NewsType=twapple&Loc=TP&Art_ID=30204755,查訪日期:2008年1月28日。
陳佳鈴卅陳政棟報導,博士生也援交 女警大嘆高學歷低道德,東森新聞報,2008年2月26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26/17/ u6ro.html,查訪日期:2008年2月27日。
陳嘉爵卅沈培智報導,豬哥、別貪便宜?外偶嗆謝,民視新聞,2008年2月26日,網址:http://news.sina.com.tw/politics/ftv/tw/2008-02-26/221614168107. shtml,查訪日期:2008年3月2日。
彭渰雯卅陳美華,停止懲罰底層性工作者,台灣綠黨,綠黨評論,2006年8月22日,網址:http://www.greenparty.org.tw/index.php?itemid=598,查訪日期:2008年1月28日。
張宏誠,大法官與婚姻制度,2008年10月11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網址:http://www. 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1/today-o9.htm,查訪日期:2008年10月12日。
蔡玉萍,牀照論述—公民意識和女性情慾自主的缺席,明報論壇,2008年2月26日,網址: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225/4/ 6lz9.html,查訪日期:2008年10月27日。
廖元豪,長仔別歧視,與新移民交心,聯合報第15版,2008年2月28日,網址:http://www.udn.com/2008/2/28/NEWS/OPINION/X1/4236547.shtml,查訪日期:2008年3月1日。
廖元豪,比現行法更糟的「行政院版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元豪的憲法夢想論壇:法律是顛覆的基地,2008年12月5日,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aobruce/3/1311409994/20081205212009/,查訪日期:2009年2月26日。
廖元豪,陸配享繼承 人權的一小步,聯合報,民意論壇,2009年6月12日,網址:http://udn.com/NEWS/OPINION/X1/4957999.shtml,查訪日期:2009年6月13日。
顏厥安,法學研究趨向科際整合,中國時報,時報科學與人文專欄,2005年3月21日,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tech/techforum/050321a. htm,查訪日期:2008年2月29日。
Gopnik, Adam, “ Culture Vultures ”, The New Yorker, May 24, 1999, 網址:http:// www.newyorker.com/archive/1999/05/24/1999_05_24_027_TNY_LIBRY_000018234?currentPage=2,查訪日期:2008年6月1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