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道德與法律之辯證:以包公故事為例
作者:胡龍隆
作者(外文):Hu, Lung Lu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比較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士林
彭錦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法律與文學書寫法律之文學作為法律之文學文學中的法律法律中的文學中國傳統法律法律與道德包公故事law and literaturelaw as literaturelaw in literatureliterature in lawliterature as lawlaw and moralchinese trad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基於中國傳統文學與法律皆有其道德面向,本論文以道德作為兩者可做跨學科研究之平台,另採用至今已有之法律與文學研究分類,將研究文本包公故事視為「文學中之法律」及「作為法律之文學」,在不失文學本位之情況下,分析文學如何書寫法律,以及法律如何影響文學對法律之書寫。故於第二章及第三章中,論文分別說明了法律與文學之研究法,和中國傳統法律與道德之關係。第四章則是就道德的兩個面向,天道正義與內在德性,說明包公故事如何以其文學書寫,達成文學與法律共同重視之道德目標。此外基於道德有其社會面向,即講究人與人之互動關係之倫理,論文便於第五章論述文學如何書寫與倫理相關之法律議題。文學書寫道德,法律以道德為制定標準,其目的皆與教化人心與規範思想行為有關,第六章便是以教化為出發點,說明包公故事如何將具有教化功能之法律與文學做結合,而如此著重教化的包公故事又有何優缺點。
Based on that chinese tradotional law and literature both have moral issues, the dissertation chooses moral issues as the paltform of interdiciplinary study of law and literature. I categorize Bao Gung stories in "law in literature" and in "literature as law" and analyse how literature dipicting law and how law affecting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my reaserch.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s: methodologies of law and literat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law and moral issues. The fourth chapter: justice and human essences in literature. The fifth chapter: law and ethical problems in literature. The sixth chapter: law and education in literature. Chapter seven: retrospection and the future of law and literature stud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肇琴。《俗文學中的包公》。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大衛.葛蘭。《懲罰與現代社會》,劉宗為、黃煜文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陳惠淑譯。台南:漢風出版社,2004。

川端博。《刑法總論二十五講》,余振華譯。台北︰元照出版社,1999。

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

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學經典解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縣土城:頂淵文化事業,2004。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new window

王德威。〈虛張的正義―俠義公案小說〉《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孔繁敏。《包拯研究:歷史與藝術形象中的包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王立民。〈論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法律文化的影響〉《孔孟月刊》(1994年4月)。new window

王潔卿。《中國法律與法治思想補編》。台北︰三民書局,1993。

孔安國傳。《古文孝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雲五主編。《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

王國維。〈周殷制度論〉《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1969。

王振先。《中國古代法理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6。

石玉昆述。《三俠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左丘明。《左傳》,蔣冀騁點校。湖南︰岳麓書社,2006。

卡夫卡。《審判》,黃書敬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

古斯塔夫.拉得布魯赫。《法學導論》,王姨蘋、林宏濤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

何勤華。《西方法學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包拯。《包拯集》。合肥:黃山書社,1999。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海公大紅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卡繆。《異鄉人》,莫渝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白居易。〈議肉刑〉《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6。

――。《史記》。台北:新文豐,1975

安遙時編。《包公案》。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伊恩.麥克李歐得。《法理論的基礎》,楊智傑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5。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縣永和︰韋伯文化國際,2004。

托爾斯泰。《復活》,紀彩讓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

朱一玄校點。《明成化說唱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讀本》。台南︰大孚出版社,199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1。new window

安遇時編。《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那思陸。《中國審判制度史》。台北︰正典出版文化公司,2004。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邊譯出版社,2004。

李清潭。〈評論楊保安著〈平凡人與不平凡人的「罪與罰」〉〉《全國律師》(2003年7月)。

余象斗編。《皇明諸司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阮文泉。〈法律與文學--以德沃金教授的論述為中心〉《法律評論》(1998年9月)。

吳白匋主編。《古代包公戲選》。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

沈約。〈劉秀之傳〉《宋書》。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李昉。《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書版社,1975。

何政廣。〈從法律文學的觀點看「夏倍上校」〉《自由青年》(1970年5月)。

宋濂。《元史》。台北:啟明書局,1962。

――。《元史》。藝文印書館二十五史。

林瑞。《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北︰三民書局,2003。new window

武樹臣。《儒家法律傳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邵瓊慧。〈尋找卡夫卡〔Franz Kafka〕--法律世界與文學心靈〉《律師雜誌》(2003年11月)。

林東茂。〈法律與文學〉《法學講座》(2003年3月)。

阿圖爾.考夫曼。《後現代法哲學》,米健譯。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林文雄。《中國法律思想初探》。台北:學林文化出版,2002。

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台北:學林文化出版,2000。new window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邱漢平。〈性、法律與文學: 談鄂卜岱克(John Updike)的S.〉《中外文學》(1995年12月)。

林紀東。〈二十世紀的法律與法學〉《華岡法粹》(1972年6月)。new window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屈萬里主編。《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北:臺灣商務,1956。new window

保羅.利科。《論公正》,程春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范嘉晨評注。《元雜劇包公戲評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高思謙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苗懷民。《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哈特、托尼奧諾爾。《法律中的因果關係》,張紹謙、孫戰國譯。中國法政大學,2005。

哈特。《法律的概念》,許家馨、李冠宜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

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姚大志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

柯麗芬。〈法律/權利、復仇與正義--德語文學中「正義」主題之探討〉《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研究生(畢業)論文選刊》(1998年7月)。

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約翰.葛瑞遜。《殺戮時刻》,周明慧、丁世佳譯。台北:輕舟出版社,1993。

胡適等。《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及其它》。台北:天一出版社,1991。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1989。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答手詔條陳十事〉《政府奏議》,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三編三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柳宗元。《柳河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2。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3。

――。《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3。

荀況。《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

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構建與解析中國傳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韋伯。《中國法律之社會學考察》。台北:正典出版社,2004。

――。《法律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經濟與社會》,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法政出版社,2002。

――。《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法政出版社,1999。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班固。《漢書刑法志》,謝瑞智注釋。台北︰文笙書局,1993。

――。《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72。

――。《白虎通》。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高紹先主編。《中國歷代法學名篇注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

修義庭主編。《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上海:遠東圖書出版,1993。

馬幼垣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公案小說研究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91。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1986。

高潮、馬建石主編。《中國歷代法學文選》。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湖南︰岳麓書社,2006。

陳棋炎等。《民法繼承新論》。台北︰三民書局,2006。

張伯峰等。《中國的司法制度》。台北縣永和︰韋伯文化,2004。

張右人。〈法律與文學的「印度之旅」〉《全國律師》(2003年8月)。

張麗卿。〈法律與文學比較研究初探--以卡夫卡「審判」為例〉《全國律師》(2003年7月)。

陳淑芳。〈咆哮山莊--報復的悲劇〉《全國律師》(2003年7月)。

曹順慶。《中國比較文學學派》。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理察.波斯納。《法律與文學》,楊惠君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

――。《法理學問題》,蘇力譯。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道德與法律理論的疑問》,蘇力譯。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彭鏡禧譯注。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馬克白》,梁實秋譯。台北:遠東,1968。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畢普塞維克。《胡賽爾與現象學》,廖仁義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 : 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

商鞅。《商君書》。台北︰三民書局,1996。

陳予一主編。《經典京劇劇本全編》。北京:國際文化,1996。

張國華編著。《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台北:揚智出版社,1994。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1993。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張華盛、傅騰霄。《包拯》。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密拉格利亞。《比較法律哲學》,吳澤炎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陳子昂。《新校陳子昂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

清畢沅撰。《新校續資治通鑒》二卷三十九,宋紀三十九,仁宗明道二年(1033),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通鑑彙編第十八冊。台北:世界書局,1962。

提奧多.阿多諾、馬克斯.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林宏濤譯。台北:商周出版,2008。

彭思舟。〈當法律不過是個故事--法律與文學初探〉《東吳法律學報》(2004年12月)。new window

黃源盛。〈法理與文采之間--讀「龍筋鳳髓判」〉《政大法學評論》(2004年6月)。

――。《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鄧正來譯。台北:漢興出版社,1999。

明無名氏撰。《包公案》。台北:三民書局,2001。

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

――。《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

――。《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

傅科。《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斯湯達爾。《紅與黑》,黎烈文譯。台北:桂冠出版,1993。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曾永義編。《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國家出版社,1991。

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李日章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焦祖涵。《中國法理學先秦篇》台北:三民書局,1967。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三民書局,2007。

愛彌兒•涂爾幹。《道德教育》,陳光金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圖書,2006。

楊日然。《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new window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5。

福克納。《聖殿》,陶潔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楊保安。〈平凡人與不平凡人的「罪與罰」〉《全國律師》(2003年7月)。

楊鶴皋。《宋元明淸法律思想硏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路先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楊鶴皋編。《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漢興書局,1993。

賈誼。《新書》。上海:古籍書版社,1991。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new window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1971。

董仲舒。《春秋決事》。北縣:藝文出版社,1970。

蒲堅。《中國法制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

廖朝陽。〈典律與自主性--從公共空間的觀點看「文學公器與文學詮釋」〉《中外文學》(1994年7月)。new window

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南:世一出版社,1992。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

明趙元度集。《孤本元明雜劇(四)》。台南市:平平出版社,1974。

鄭振鐸。〈元代「公案劇」產生的原因及其特質〉《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59。

魯格羅.亞狄瑟。《法律的邏輯-由法官寫給法律人的邏輯導引》,唐欣偉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鄧學仁。〈報復是為了什麼?與談「咆哮山莊」讀後心得〔評陳淑芳〈咆哮山莊--報復的悲劇〉一文〕〉《全國律師》(2003年7月)。

德沃金。《法律帝國》,李冠宜譯。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

德希達。《言語與現象》,劉北成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

劉向。《新譯新序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

劉海年、楊一凡主編。《大清例律》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編第一册。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4。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墨翟。《墨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蔡墩銘。《刑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1973。

鄭玄注。《儀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周禮》。台北:新興書局,1964。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四部備要集部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清錢熙祚校。《慎子》。世界書局,1965。

韓非。《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06。

簡齊儒。〈通俗文學和法律的更多對話--評介〈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徐忠明著〕〉《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2004年6月)。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愈。《韓昌黎文集》。台北:廣文書局,1973。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new window

――。《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顏厥安。〈憲政主義的法治向度—由法實證主義檢討憲政法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憲邦異式:憲政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憲政主義的法治向度—由法實證主義檢討憲政法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台大法學論叢審》第三十一卷第二期,2002。

――。《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出版社,1998。

羅光。《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硏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出版,1983。new window

竇儀等撰。《宋刑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顧亭林先生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

《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台北:東大圖書,2001。

《希臘悲劇》。劉毓秀、曾珍珍譯。台北:書林,1998。

《中國文明史第一冊︰宋金遼時期》。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

《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台北:中華書局,1986。

《刑案匯覽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刑案匯覽六十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英文文獻

Abbott, H. Portor.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P, 2002.

Alexy, Robert. The Argument from Injstice: A Reply to Legal Positiv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2.

---.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Aldridge, A. Ow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atter and Method. Chicago: U of Illinois P, 1969.

Bix, Brian. 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 3rd ed.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4.

--- . A Dictionary of Leg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P 2004.

Bertens, Hans and Joseph Natoli ed. Postmodernism: The Key Figures. Malden, MA: Blackwell, 2002.

Binder, Guyora and Robert Weisberg. Literary Criticisms of Law.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2000.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Great Britain: The Cromwell Press, 1998.

Brooks, Peter and Paul Gewirtz ed. Law’s Stories. New Haven: Yale UP, 1996.

Brooks, Peter and Paul Gewirtz ed. Law’s Stories-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 London: Yale UP, 1996.

Budick, Sanford and Wolfgang Iser ed.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s: Figurations of the Space Between. Stanford, CA: Stanford UP, 1996.

Bassnett, Sus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3.

Barthes, Roland. Image, Music, Text. Trans. Stephen Heath. Noonday Press edition, 1990.

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2nd ed. Toronto: U of Toronto P, 1985.

Barricelli, Jean-Pierre and Joseph Gibaldi. Interrelations of Literature.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82.

Conley, John M. and William M. O’Barr.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2005.

Coleman, Jules and Scott Shapiro ed.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New York: Oxford UP, 2002.

Camus, Albert. The Outsider. Penguin Books, 1983.

Clements, Robert J.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cademic Discipline: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Praxis, Standards. New York: New York UP, 1978.

Cardozo, Benjamin N. “Law and Literature.”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Nathan Cardozo. Ed. Margaret E. Hall. Fallon Publication, 1947.

---. Law and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 and address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31.

Dunlop, C. R. D. “Literature Studies in Law School.” 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 3 (1991): 63-110.

Dworkin, Ronald.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2000.

---. Law’s Empi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86.

---.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78.

Durkhiem, Emil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64.

---. Moral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 1973.

Freeman, Michael and Andrew Lewis ed. Law and Literature Current Legal Issues. 2 vols. New York: Oxford UP, 1999.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Book, 1995.

Fish, Stanley.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Change, Rhetoric, 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iterary and Legal Studies. London: Duke UP, 1989.

Foster, E. M. Aspects of the Nove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7.

Golding, Martin P. and William A. Edmunson e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Hoboken, NJ: Blackwell, 2004.

Hart, H. L. A. The Concept of Law.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P, 1994.

---.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P, 1983. 49-87.

Higonnet, Margaret R. ed. Borderwork: Feminist Engagements wi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haca NY: Cornell UP, 1994.

Hegel, W. W. F.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Trans. H. B. Nisbet.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1.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Tallahassee, FL: Florida State UP, 1986.

Hume, David.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 P. H. Nidditch. Oxford: Oxford UP, 1978.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82.

Jost, Francois.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1974.

Kafka, Franz. The Trail.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92.

Koelb, Clayton and Susan Noakes ed.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NY: Cornell UP, 1988.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H. D. Pat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0.

Ledwon, Lenora, ed. Law and Literature – Text and Theory. New York: Garland, 1996.

Levinson, Sanford and Steven Mailloux ed. Interpreting Law and Literature – A Hermeneutic Reader.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P, 1991.

Levinson, S. “Law as Literature.” 60 Texas law Review 373 (1982): 237-243.

Morawetz, Thomas. Literature and the Law.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2007.

Mcleod, Ian. Legal Theory. 3r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Murphy, Jefferie G. and Jules Coleman. Philosophy of Law: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0.

Nozick, Robert.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Patterson, Dennis, ed.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An Anthology. Malden, MA: Blackwell, 2003.

---. Law & Truth. New York: Oxford UP, 1996.

Poggi, Gianfranco. Durkheim. New York: Oxford UP, 2000.

Patterson, Dennis, ed.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Hoboken, NJ: Blackwell 1999.

Posner, Richard A. Law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98.

---.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Criminal Law.” Columbia Law Review 85 (1985): 1193-1231.

Simon, Peter,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York: Norton, 2001.

---,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World Masterpieces. New York: Norton, 1999.

Rawls, John. The Law of Peoples with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2002.

---.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99.

Ricoeur, Paul. The Just. Trans. David Pellauer.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2000.

Rosen, Allen D. Kant’s Theory of Justice. New York: Cornell UP, 1996.

Stallknecht, Newton P. and Horst Frenz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P, 1971.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ed. The Globaliz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ian Initiatives. Taipei: Shu Lin, 2002.

Turner, J. N. and P. Williams ed. The Happy Couple: Law and literature. Annandale, N.S.W. : The Federation Press, 1994.

Thomas, Brook. Cross Examination of Law and Literature-Cooper, Hawthorne, Stowe and Melville.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90.

Ward, Ian. Law and Literature – 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95.

Weisberg, Richard H. Poethics and Other Strategies of Law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2.

---. The Failure of the Word. London: Yale UP, 1984.

West, Robin. “Authority, Autonomy, and Choice: The Role of Consent in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Visions of Franz Kafka and Richard Posner.” Harvard Law Review 99 (1985): 384-428.

Weisstein, Ulri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Bloomington, London: Indiana UP, 197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