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詠物詞研究
作者:趙桂芬
作者(外文):Chao. Kuei-Feng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宏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元代詠物詞Yuan DynastyObject-chanting CiC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7
本論文以元代詠物詞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題材類型、寄意內涵與藝術特色,並探討其形成之背景。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與取材。第二章〈元代詠物詞之時代背景〉:分別從社會現象、文化特色、文學趨勢等三方面分析,藉此了解元代特殊的時代環境對詠物詞發展的影響,以期掌握其內容及風格特色形成的原因。第三章〈詠物傳統與詠物詞的流變〉:本章先探溯詠物傳統與元代以前詠物詞的流變與特色,藉此了解元代詠物詞與前代之間的承轉關係,以及尋繹其文學史定位的基礎。第四章〈元代詠物詞的傳承與開拓〉:由於元代特殊的政治背景,與宋、金二朝皆有重疊,因此跨時代的詞人身分必須先加以釐清與定位,再從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差異,分析其承接系統不同所形成的特殊風格,並選列各期詠物代表詞家與作品舉例說明之。第五章〈元代詠物詞之題材內涵〉:首先分析題材類型與題材類型結構的特色,並就其寄意內涵包括黍離之思、傷逝之嗟、閒適之趣、及隱逸之志等四大類分別析述鑑賞,以了解元代詞人筆下的生命情調與精神風貌。第六章〈元代詠物詞之藝術特色〉:就意象之運斤、典故之鎔裁、修辭之活化三方面,探討元代詠物詞的藝術表現特色與審美特徵。第七章〈結論〉:對元代詠物詞之成就與價值做綜合性的評論,以確立其在詠物詞史上的地位。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analyzes its forms, insigh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backgroun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current status and method of research, research scope, and material obtainment. Chapter 2 “Background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unique tim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uan Dynas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chanting Ci, the background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social phenomen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terary trend,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contents and th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3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Object-chanting and Object-chanting Ci:”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 of object-chanting and the object-chanting Ci before the Yuan Dynas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that in the past, and seek for the basis for interpreting the posit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literary history. Chapter 4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since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Yuan Dynasty is quite unique which overlapped with the Song and Jin Dynasty, the identity and position of time-transgressive poets must be clarified first and then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uld b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styl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inherited system. In addition,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writers of each period are taken as examples for explanation. Chapter 5 “Insights of Subject Matter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probes into the sentiment of life and spiritual appearance described by the poet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es and structures of subject materials are analyzed and the hidden insights, including four categories, sorrow over fall of the nation, grief over death, joy of leisure, and will for reclusion are analyzed and appreciated, respectively. Chapter 6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use of allusion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rhetoric. Chapter 7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conclusion on the contributions and value of the object-chanting Ci in the Yuan Dynasty to confirm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object-chanting Ci.
徵引及參考文獻
(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專書則依作者姓氏筆劃序列)
一、 詩詞曲文集
(一)詞集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12月。
〔宋〕周邦彥著,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12月1版。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校::《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12月臺一版。
〔宋〕張炎:《山中白雲詞》,《叢書集成初編》,第265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陸游撰,夏承燾、吳熊和箋注:《放翁詞編年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蘇軾著,龍榆生箋:《東坡樂府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清〕朱祖謀:《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3月。
〔清〕吳重熹輯:《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8月臺一版。
[清]吳訥編:《唐宋元明百家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清〕凌廷堪:《梅邊吹笛譜》,收入楊家駱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 鼎文書局,1976年8月。
王步高執行主編:《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1版。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校註唐五代詞》,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7月初版。
沙靈娜:《宋遺民詞選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張璋等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中華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唐圭璋箋注,上彊村民重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年9月5版。
唐圭璋主編,鍾振振副主編:《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唐圭璋、張璋編選:《金元明清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2月。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12月。
夏承燾編選:《域外詞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11月月第1版。
夏承燾等編選:《金元明清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月1版。
黃天驥、李恆義選注:《元明詞三百首》,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4月1版。
錢仲聯等撰:《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嚴迪昌編:《金元明清詞精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二)詩集
〔晉〕陶潛著,龔彬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1 版。
〔唐〕李白撰,〔唐〕王琦集注:《李太白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3月初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蘇軾詩集》,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元〕揭傒斯著,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元〕楊維楨:《復古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謝宗可:《詠物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合註:《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6月。
〔清〕陳邦彥編:《歷代題畫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1版。
〔清〕張玉書、汪霦等奉敕編:《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2月初版。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1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3刷。
(三)曲集
〔元〕白樸,王文才校注:《白樸戲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明〕王世貞:《曲藻》,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四部叢刊》,第560冊,上海:上海書店,1966年5月。
〔明〕凌濛初著:《譚曲雜劄》,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明〕臧晉叔校:《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1版。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2月1版。
(四)文集
〔漢〕揚雄原著,〔清〕汪榮寶撰:《法言義疏》,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1版。
〔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四部備要》,第87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唐〕王勃著,〔明〕張燮輯:《王子安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沈亞之:《沈下賢文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8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宋〕文同:《丹淵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周敦頤:《周元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頤:《二程文集》,《叢書集成初編》,第183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叢書集成初編》,第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鄭思肖,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1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謝枋得:《疊山集》,《四部叢刊》,第70冊,上海:上海書店,1966年5月。
〔金〕趙秉文撰:《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第2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王惲:《秋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王冕:《竹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1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方回編:《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吳海:《聞過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吳鎮:《梅花道人遺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初版。
〔元〕李治:〈敬齋古今黈〉,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2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元〕李祁:《雲陽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3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元〕余闕:《青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邵亨貞:《野處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倪瓚:《清閟閣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徐顯:《稗史集傳》,《叢書集成初編》,第340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郝經:《陵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黃玠撰:《弁山小隱吟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黃鎮:《秋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許衡:《魯齋遺書》,《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許謙:《許白雲先生文集》,《四部叢刊》,第546冊,上海:上海書店,1966年5月。
〔元〕張雨:《靜居集》,《四部叢刊》,第72冊,上海:上海書店,1966年5月。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程鉅夫:《雪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虞集:《道園類稿》,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著:《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元〕趙文:《青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2月再版。
〔元〕劉岳申撰,蕭洵編:《申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歐陽玄:《圭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四部叢刊初編》,第4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叢書集成初編》,第335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方孝儒:《遜志齋集》,《四部備要》,第519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明〕胡侍:《真珠船》,《叢書集成初編》,第33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董其昌:《容臺集》,收入《明代藝術家集彙刊》,臺北:中央圖書館印行,1968年。
〔明〕劉昌編:《中州名賢文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9月臺一版。
〔清〕厲鶚:《樊榭山房全集》,《四部備要》,第543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四部備要》,第407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1版。
〔清〕顧炎武撰,〔清〕黃汝成箋注:《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彭文勤等纂輯,賀龍驤校勘:《道藏輯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游國恩等撰:《楚辭集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二、 詩詞曲評論
〔南朝梁〕劉勰原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臺北:里仁出版社,1992年9月。
〔宋〕王灼:《碧雞漫志》,《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2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1版。
〔宋〕張炎:《詞源》,《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宋〕許顗:《彥周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0月初版。
〔元〕陳衍輯撰:《元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9月初版。
〔元〕楊載:《詩法家數》,《歷代詩話》,臺北:中華書局,2004年9月2版。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收入《弇州四部稿》,《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2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叢書集成初編》,第257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陳霆:《渚山堂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明〕楊慎:《詞品》,《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王闓運評:《湘綺樓評詞》,《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方南堂:《輟鍛錄》,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1版。
〔清〕李佳:《左庵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李調元:《雨村曲話》,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4月。
〔清〕况周頤:《蕙風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0月2版。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詞苑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1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陳廷焯編選:《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1版。
〔清〕張宗橚編:《詞林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
〔清〕張惠言:《詞選》,《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張德瀛:《詞徵》,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黃蘇:《蓼園詞評》,《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
版。
〔清〕喬億:《劍谿說詩》,《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1版。
〔清〕馮煦:《蒿庵論詞》,《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趙翼,霍松林點校:《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劉熙載:《藝概》,《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蔡嵩雲:《柯亭詞論》,《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譚獻:《復堂詞話》,《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清〕顧嗣立:《寒廳詩話》,《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
金啟華、張惠民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 2 月。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唐宋元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1月1版。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彙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社,1993年11月。
郭紹虞編:《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 年12月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評詞》,《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2版。
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鍾陵編著:《金元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1版。
三、 詞律詞譜
〔清〕王奕清等編纂,孫通海、王景桐校點:《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6月1版。
聞汝賢纂述:《詞牌彙釋》,臺北:撰者自印,1963年5月臺一版。
潘慎主編:《詞律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1版。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初版。
四、 文學研究專書
丁放:《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1版。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1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王忠林等:《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出版社,1995年1月。
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2月1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8月5版。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王承禮主編:《遼金契丹女真史譯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9月1版。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初版。new window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初版。new window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new window
王熙元:《歷代詞話敘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4月。new window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1版。new window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法〕巴斯卡原著,雷文炳編撰,秦家懿譯:《深思錄》,臺北:光啟出版社,1986年4月4版。
包根弟:《元詩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1月。
申喜萍:《南宋金元時期的道教文藝美學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札奇斯欽:《蒙古史論叢》,臺北:學海書局,198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初版。new window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6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new window
朱自振、沈漢:《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判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3月初版。
李辰冬:《文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5年8月。
李舜臣、歐陽江琳:《“漢廷老吏”虞集》,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10月。
李幹:《元代社會經濟史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5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5年1月2版。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宏翰出版社,1992年3月。
吳雪美編輯:《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出版,2002年3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3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3月。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2月初版。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1901-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8月。
周武忠:《中國園林藝術》,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5月。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3月。
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柏楊:《中國人史綱》,臺北:星光出版社,1989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5月。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1版。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5月。
孫克寬:《蒙古漢軍及漢文化》,臺北:文星書店,1958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1版。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徐子方:《挑戰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5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1月。
〔義〕馬可.波羅主編,〔法〕沙海昂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5月。
黃文吉:《詞學論著書目(1912-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6月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4月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4月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5月1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5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2月初版。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第45冊,1977年2月初版。new window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10月增訂七版。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1版。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曹林娣:《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7月初版。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蔣哲倫、傅蓉蓉著:《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陳炎主編:《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元明清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陳彬藩主編:《中國茶文化經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1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new window
張高評主編:《金元明文學之整合研究: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張晶:《遼金元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社,2004年1月1版。
張晶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曾永義編:《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1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1版。
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1版。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甲、乙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4月1版。
楊鐮:《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詹安泰撰,詹伯慧編:《詹安泰詞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
趙仁珪:《論宋六家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趙桂芬:《姜白石詞研究》,臺南:漢家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1版。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麼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1987年7月。
葉嘉瑩、繆鉞合撰:《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2月初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作者自印出版,197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new window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6月
初版。
劉若愚,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劉鋒燾:《宋金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劉靜、劉磊:《金元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1版。
鄧紹基:《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6月。
鄧紹基、楊鐮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遼金元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5月1版。
萬偉成:《中華酒經》,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12月。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
鄭騫:《從詩到曲》,臺北:中國文化雜誌社,1971年3月。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3月。
鄭騫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5月。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1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2月修訂15版。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年2月1版。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1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new window
蔣哲倫、傅蓉蓉著:《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6年。
繆鉞等撰:《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87年12月1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new window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8月新1版。
羅錦、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5月1版。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5月。new window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new window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5月。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及藝術性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new window
蘇珊玉:《《人間詞話》之審美觀》,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new window
〔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
五、 繪畫藝術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元〕李衎:《竹譜詳錄》,《叢書集成初編》,第163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朱方靄:《畫梅題記》,《叢書集成初編》,第163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繪畫編:《元代繪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第5冊,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周林生等編著:《宋元繪畫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7月。new window
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
陳俊愉、程緒珂編:《中國花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1版。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張朝暉、徐琛:《中國繪畫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馮遠主編:《中國繪畫發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鄭昶編輯:《中國畫學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陽:貴州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1月。
撰者不詳:《宣和畫譜》,《叢書集成簡編》,第5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美〕高居翰(Cahill James)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5年3月2版。
六、 經傳典籍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韓嬰著,〔清〕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叢書集成初編》,第52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何晏,〔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朱熹集註:《詩集傳》,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初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11月二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續修四庫全書》,第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4年9月初版。
〔清〕段玉裁注:《段氏說文解字注》,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1月。
七、 史傳典籍
〔春秋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清〕黃丕烈校:《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宋〕斐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杜佑:《通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1版。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後晉〕劉煦:《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宋〕孟珙:《蒙韃備錄》,《中國野史集成》,第1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4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金〕佚名撰:《煬王江上錄》,《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6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元〕脫脫:《金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元〕鄭元祐:《遂昌雜錄》,《中國野史集成》,第1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重印。
〔明〕權衡:《庚申外史》,《中國野史集成》,第1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柯劭忞:《新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清〕高宗敕撰:《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臺一版。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8月臺一版。
鄭麟趾纂:《高麗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2月初版。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伊朗〕志費尼著,J.A. 波伊勒英譯、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1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美〕費正清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7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 月1版。
〔美〕芮樂偉.韓森著,梁侃、鄒勁風譯:《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1版。
八、 筆記雜錄
〔晉〕干寶:《搜神記》,《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第34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朝宋〕劉義慶原撰,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2月。
〔梁〕陶弘景撰:《真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孟棨:《本事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叢書集成初編》,第27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柳宗元:《龍城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第29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宋〕周密:《武林舊事》,《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9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1月臺一版。
〔宋〕胡仔著:《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元靚編:《歲時廣記》,《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范成大:《梅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撰:《蒙齋筆談》,收入廣陵書社編:《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1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入廣陵書社編:《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1版。
〔宋〕釋惠洪:《冷齋詩話》,收入廣陵書社編:《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1版。
〔宋〕蘇軾:《東坡志林》,收入廣陵書社編:《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1版。
〔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5月1版。
九、 學位論文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new window
王定勇:《金詞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王偉勇:《南宋遺民詞初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new window
王煒:《元代題畫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new window
卓惠婷:《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易淑瓊:《劉敏中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夏令傳:《王惲秋澗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徐燕:《邵亨貞及其蟻術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黃孝光:《南宋三家遺民詞人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5月。
陳宏銘:《張孝祥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郁媜:《張翥《蛻巖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世恭:《元代繪畫作品之美學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普義南:《吳文英詠物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寧曉燕:《許有壬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十、 期刊論文
王岩:〈元代“漁父詞”隱逸思想探析〉,《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99-203。
方秀潔:〈論詠物詞的發展與吳文英的詠物詞〉,收入《詞學》第12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頁74-92。
方智範:〈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層次〉,收入《詞學》第6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176-192。
方曉紅:〈論詠物詞的歷史流程及藝術特色〉,《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4年,頁108-111。
包根弟:〈金元明清詞學研究現況及未來走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2期,1994年6月,頁23-30。new window
衣若芬:〈瀟湘八景--地方經驗.文化記憶.無何有之鄉〉,《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11-134。new window
何貴初:〈元代文學論著索引〉,《書目季刊》第35卷第2期,2001年9月,頁69-112。
何貴初:〈近五十年來香港、台灣和海外金元詞研究概述〉,收入趙維江主編:《走進契丹與女真王朝的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4月1版,頁539-563。
邢莉:〈北方少數民族女神神話的薩滿文化特徵--與中原區域女神神話之比較〉,《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1993年。
吳宏一:〈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的篇章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期,1998年,頁269-290。new window
李錦煜:〈梅格即人格,契合兩無間--談蘇軾的詠梅詞〉,《甘肅高師學報》第9卷第3期,2004年3月,頁19-22。
杜道明:〈別具一格的金元文化與審美趣味〉,《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6年2月,頁12-16。
林庚:〈說橘頌〉,收入游國恩等撰:《楚辭集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9年,頁119-125。
林玫儀:〈詞學論著總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4期,1996年12
月,頁79-85。
周晴:〈兩宋詠物詞的審美特徵〉,《曲靖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2000年7月),頁43-44。
姚大力:〈元朝科舉制度的興廢及其社會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期,1982年。
胡大浚、蘭甲雲:〈唐代詠物詩發展之輪廓與軌跡〉,《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22-28。
俞香順:〈“無情有恨何人覺”--白蓮象徵意義探討〉,《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3年),頁12-16。
徐信義:〈詠物詞的聲色--談詠物詞的表現方式〉,《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1990年,頁159-176。new window
徐黎麗:〈略論元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特點〉,《西北師大學報》第2期,1998年3月,頁42-46。
徐健順:〈李齊賢詞作的意義、成因與考辨〉,《文學前沿》第1期,2002年,頁292-309。
徐勇:〈論白居易的閒適精神及其思想淵源〉,《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1-13。
黃文吉:〈1998年古典文學研究論著目錄(上)(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2期,1999年6、12月,頁185-215、225-246。
黃文吉:〈中國文學史參考作品選序〉,《書目季刊》第33卷第2期,1999年9月,頁75-76。
黃文吉 :〈詞學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第18卷第8期,2003年1月,頁21-27。new window
黃清士:〈宋人詠物詞〉,《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頁154至160。
黃雅莉:〈論宋代詠物詞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頁131-162。new window
許凡:〈論元代的吏員出職制度〉,《歷史研究》第6期,1984年,頁41-58。
許伯卿:〈論詠物詞創新的前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7月,頁49-55。
張敬:〈南宋詞家詠物論述〉,《東吳文史學報》第2號,1977年3月,頁34-53。new window
張雪慧:〈元代花卉與元人社會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203期,1997年2月,頁88-93。
陳郁媜:〈元代第一詞人--張翥《蛻巖詞》內容析論〉,《古今藝文》32卷1期,2005年11月。
陳海霞:〈論張翥的詠物詞〉,《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8年2月,頁57-61。
陳海霞:〈論元末隱士詞人〉,《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6月,頁5-10。
陳偉明:〈元代飲料的消費與生產〉,《史學集刊》第2期(1994年)。
陳磊:〈從清真、白石詞看宋代詠物詞的嬗變〉,《復旦學報》第6期,1998年11月,頁83-90。
陳萬鼐:〈元代「書會」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2006年6月,頁123-138。new window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雜誌》第4卷第7期,1975年12月,頁116-129。new window
程杰:〈“歲寒三友”緣起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0年3月,
頁31-37。
程杰:〈梅花象徵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蘇社會科學》第197期,2001年4月,頁160-165。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與意義(上)〉,《陰山學刊》第15第1期,2002年2月,頁29-33。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與意義(下)〉,《陰山學刊》第15第2期,2002年4月,頁14-18。
范長華:〈元代詠物詞初探〉,收入四川大學中文系新國學編輯委員會:《新國學》第二卷《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頁245-260。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頁1-34。new window
詹安泰:〈論寄託〉,《詞學季刊》第3卷第3號,1936年9月30日初版,頁11-25。
趙桂芬:〈晏殊詠花詞審美特徵試析〉,《台南科大學報》第26期,2007年9月,頁23-42。
趙桂芬:〈人間少有別花人--試析白居易詠花詩中的情與志〉,收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張乎堂堂--紀念張子良教授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2007年12月,頁293-326。new window
趙維江、易淑瓊:〈劉敏中詞“援稼軒例”與元代前期詞壇之稼軒風〉,《齊魯學刊》第1期,2008年,頁116-122。
麼書儀:〈元詞試論〉,《天津社會科學》第2期,1985年。
劉明宗:〈張志和〈漁歌子〉的逍遙世界〉,《國教天地》,第123期,1997年9月,頁38-44。
歐純純:〈林和靖詠梅詩對後世相關詩題創作的影響〉,《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4卷(2003年7月),頁90-107。new window
鄭和福:〈大元「國師」劉秉忠《藏春樂府》仕隱情懷析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147-165。new window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3卷第1期(1992 年10月),頁121-147。
蔡琇瑩:〈論薩都剌詞之風貌〉,《亞東學報》第27期,2007年6月,頁205-216。
樊美筠:〈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生態意識」〉,《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9期,2001年)頁787-799。new window
顏崑陽:〈試論宋詞中三個梅花意象〉,收入《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初版,頁122-135。
羅鳳珠:〈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數位系統--唐宋金元詞文庫〉,《中國書目季刊》,第32卷第2期,1998年9月,頁11-17。
蘇珊玉:〈「比德說」在陶淵明〈飲酒〉組詩的審美深化〉,《高師大國文學報》第6期,2008年6月,頁39-69。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再探〉,《寶鷄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49-53。
顧柔利:〈蘇軾詠物詞研究〉,《黃埔學報》第28期,1994年12月,頁353-364。new window
龔鵬程:〈從元人文集看元代全真教之發展〉,《道教文化》第5卷第3期,1991年3月,頁5-19。
蘭甲雲:〈簡論唐代詠物詩發展軌跡〉,《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5年,頁67-72。
十一、 外文書刊
E. B. Taylor,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 Murray, 1871.
J.J. Saunders,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Karl 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ociety:Liao (907-1125)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Stephen H. West,“Mongo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drama.”In China under Monogol rule, ed. John D. Lang-lois, T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Max Loehr, The Great Painters of China, New York: Phaidon Press, 1980.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Routledge, 1946.
十二、 網路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http://www2.read.com.tw/html/frame1.htm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DFD
中國期刊網電子資料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single_index.aspx
宋代茶盞特展 http://www.lib.ntu.edu.tw/General/events/song/intro.htm
故宮博物院【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漢學研究中心《典藏目錄及數據庫》 http://ccs.ncl.edu.tw/data.html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網路展書讀--中國文學網路系統 http://cls.hs.yzu.edu.tw/home.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