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鄭玄《三禮注》引《春秋》經傳之研究
作者:陳韋銓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鄭玄三禮注春秋三傳國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本論文分析出鄭玄引用《春秋》經傳者共有412處,其中引用《春秋經》者共有64處、引用《左傳》者共有273處、引用《公羊傳》者共有63處、引用《穀梁傳》者共有12處,因此可知鄭玄以古文經之《左傳》為主要引用對象。又鄭玄《三禮注》中,《周禮注》引《春秋》經傳者為最多(共219處)、其次是《禮記注》(共151處)、最後是《儀禮注》(共39處)。鄭玄引用《春秋》經傳的情形有以下之特點,其包括「正音讀」「釋字詞」、「辨名物」、「明制度」、「析職官」、「闡三禮」、「弘禮意」、「徵史證」、「解史事」、「詮天象」、「釋占筮」與其他等,詮解之重點絕大都數是在訓詁名物、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漢學特色上。鄭玄《周禮注》中以引用「昭公」的部分最多、其次是「僖公」、再次是「襄公」,而引用「閔公」者為最少;《儀禮注》中則以引用「莊公」、「襄公」者最多,而引用「昭公」者最少;《禮記注》中則以引用「昭公」者為最多、其次是「僖公」、再次是「襄公」,而引用「定公」者為最少。由《周禮注》與《禮記注》看來,鄭玄引用「僖公」、「襄公」與「昭公」此三公為最多。這與《春秋》十二公中的四公(莊公共32年、僖公共33年、襄公共31年、昭公共32年)記載較長的年限有關。鄭玄在引用時亦呈現出明徵暗引之特色,如以明徵來說,不管是引用《春秋經》、《三傳》或《國語》皆稱為《春秋傳》或《春秋》。本論文總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主題的形成、目的與學術價值、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的說明。第二章以《春秋》「正讀音」「釋字詞」,說明鄭玄在注經的過程運用小學的功力。第三章以《春秋》「辨名物」「明制度」「析職官」,說明《三禮》中相關的名物制度情形。第四章以《春秋》「闡三禮」「弘禮意」,只要說明運用《春秋》「禮義之大宗」以詮釋《三禮》的交互作用。第五章以《春秋》「徵史證」「解史事」,對於《三禮》中相關的禮意賦予史例的說明。第六章以《春秋》「詮天象」「釋占筮」與其他,針對《三禮》中的占筮部分給與《春秋》經傳中相關卜筮的說明,本章尚包括《國語》(春秋外傳)與《春秋緯》的部分說明,其中《國語》的部分,鄭玄在援引的過程中亦稱其為《春秋傳》。第七章結論,主要說明學術研究上的價值與貢獻、研究的反思與發展。由於本文所探討之問題是鮮少人所提及的,因此本文之研究成果將對於未來研究鄭玄相關文本亦有部分的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書目:(按照出版年先後次序排列)
一、古籍
1.【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
2.【漢】劉向撰,楊以漟校:《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4.【元】敖繼公:《儀禮集說》(臺北:大通出版社,《通志堂經解》本,1970年)
5.【清】褚寅亮:《儀禮管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皇清經解續編》本,1970年)
6.【周】呂不韋撰,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7.【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
8.【宋】葉時:《禮經會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86)》(臺灣: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高雄:復文書局,1985年)
10.【三國吳】韋昭:《國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出版,1987年)
12.【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13.【漢】董仲舒撰,王雲五主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14.【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
16.【漢】司馬遷:《史記》(高雄:復文書局,1997年)
17.【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8.【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19.【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0.【清】萬斯大:《學春秋隨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1.【清】朱大韶:《春秋傳禮徵》,《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1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清】凌曙:《公羊禮疏》,《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1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清】陳奐:《公羊逸禮考徵》,《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1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清】侯康:《榖梁禮證》,《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1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5.【漢】戴德撰,黃懐信等注:《大戴禮記彚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26.【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5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7.【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8.【清】張其淦:《左傳禮說》(臺中市:文听閣,2008年)

二、今人著作
1.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new window
2.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4.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72年)
5.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77年)
6.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7.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8.呂凱:《鄭玄之讖緯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2年)new window
9.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0.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巿: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11.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12.高明:《禮學新探》(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13.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14.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15.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17.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18.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19.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20.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21.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22.謝祥皓等:《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23.林素英:《古代祭禮中的政教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24.李雲光:《禮學論集》(香港:黃河文化,1997年)
25.雪克:《新譯公羊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26.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見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27.周何:《新譯春秋穀梁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28.唐凱麟等:《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29.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吳雁南等:《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顧寶田等:《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32.郁賢皓等:《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33.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34.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3年)new window
35.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36.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科文獻出版,2003年)
37.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8.謝立中等編:《現代性、後現代社會理論:詮釋與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9.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0.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41.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42.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43.唐文編著:《鄭玄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
44.王承略:《鄭玄與今古文經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45.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2005年)
46.張舜徽:《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7.逄振鎬:《山東古國與姓氏》(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48.彭林:《中華傳統禮儀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9.史應勇:《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50.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51.王峰:《意義詮釋與未來時間維度:探索一種意義詮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3.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54.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5.楊樹增:《漢代文化特色及形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6.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57.楊國榮:《歷史中的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58.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9年)
59.耿天勤主編:《鄭玄志》(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發行,2009年)
60.李淑珍:《東周喪葬禮制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年)
61.翁麗雪:《東漢經學之政治致用論》(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年)
62.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new window
63.任強:《知識、信仰與超越:儒家禮法思想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64.楊英:《祈望和諧:周秦兩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65.平飛:《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6.趙友林:《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67.劉云春:《歷史敘事傳統語境下的中國古典小說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68.王洪軍:《漢代博士文人群體與漢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69.賈海生:《周代禮樂文明實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70.汪耀南:《注釋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71.邊家珍:《經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形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72.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73.薛永武:《《禮記.樂記》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74.荊云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75.汪耀南:《注釋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大學出版社,2010年)
76.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77.黃開國:《儒學與經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78.王洪軍:《漢代博士文人群體與漢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79.張繼輝:《先秦道德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三、翻譯著作
1.【德】黑格爾,范揚等譯:《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
2.【美】查爾斯.L.斯蒂文森(Charles L.Stevensen)著,姚新中等譯:《倫理學與語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3.【英】休謨(Hume,D.)著,曾曉平譯:《道德原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4.【英】安德魯.塞爾(Andrew Sayer)著,國立編譯館等合譯:《階級的道德意義》(臺北:巨流圖書,2008年)
5.【美】愛德華.希爾斯(Shils E.)著,傅鏗等譯:《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四、博碩士論文
(一)博士論文
1.梁煌儀:《周代宗廟祭禮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86年)new window
2.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new window
3.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04年)
4.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
5.王雪萍:《《周禮》飲食制度研究》(江蘇: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2007年)

(二)碩士論文
1.劉瑞箏:《春秋軍制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7年)
2.陳中芷:《春秋時代的盟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1993年)
3.陳致宏:《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9年)
4.康金村:《鄭玄《儀禮注》凡言例句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2年)
5.【日】寺嶋勇雄:《《左傳》與先秦儒家思想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6.馬君花:《論鄭玄《禮記注》在訓詁學史上的成就》(寧夏:寧夏大學,2005年)
7.王春陽:《《左傳》吉禮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所,2005年)
8.莊映雪:《《左傳》女性傳記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5年)
9.王新英:《《左傳》中的賄賂》(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所,2006年)
10.錢慧真:《《禮記》鄭玄注釋中的同源詞研究》(山東:山東大學,2006年)
11.張琴:《鄭玄《禮記注》初探》(安徽:安徽大學,2006年)
12.王紹燕:《《左傳》女性形象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2007年)
13.任曉鋒:《春秋時期僭禮現象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所,2008年)
14.韓同飛:《春秋時期魯國外交研究》(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所,2008年)
15.李建新:《周代盟誓研究》(河南: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所,2008年)
16.魏銘儀:《《春秋左氏傳》聘禮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2008年)
17.張明艷:《《左傳》中的士大夫形象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2008年)
18.范江蘭:《鄭玄經注聲訓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
19.吳怡青:《清代鄭玄著作輯佚之研究--以輯佚類叢書為中心》(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2009年)

五、期刊論文
1.吳慶峰:〈鄭玄經注傳疑例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5-17。
2.洪麗娣:〈試談鄭玄箋注中「因聲求義」方法的運用〉,《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瀋陽:瀋陽師範學院出版社,1998年)
3.張能甫:〈關于鄭玄注釋中「讀為」「讀如」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98年)
4.林素英:〈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頁74-96。new window
5.張能甫:〈論鄭玄注釋中的文字改讀和校正〉,《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四川: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出版社,1999年)
6.王小蘭:〈鄭玄《春秋》學考述〉,《山東省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山東: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出版社,1999年),頁52-54。
7.鄧軍:〈鄭玄隨文釋義的語境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8.鄧軍、李萍:〈鄭玄《禮記注》隨文釋義的語境研究〉,《雲夢學刊(第4期)》(湖南:雲夢學刊,2000年),頁81-83。
9.喻克明:〈鄭玄的注疏之學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四川:西南民族學院出版社,2001年),頁15-20。
10.鄧聲國:〈鄭玄《儀禮注》訓詁術語釋義例闡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出版,2002年),頁521-535。new window
11.韓碧琴:〈儀禮覲禮儀節研究〉,《興大中文學報》(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2005年),頁23-61。new window
12.洪麗娣:〈簡論鄭玄對中國語言學史的貢獻〉,《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遼寧: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年)
13.劉英波:〈鄭玄《三禮注》中「猶」字用法探究〉,《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頁96-98。
14.李玉平:〈鄭玄《周禮注》「讀如」類溝通字際關系術語分析〉,《臺州學院學報》(浙江:臺州學院出版社,2006年)
15.鄭傳斌:〈論禮對巫術的改造-以《儀禮》士喪禮中的巫術因素為中心〉,《孔子研究》(濟南:孔子研究出版社,2006年),頁82-89。
16.李建軍:〈鄭玄《春秋》學探微(上)〉,《孔孟月刊》(臺北:孔孟月刊出版社,2007年),頁19-26。new window
17.李建軍:〈鄭玄《春秋》學探微(下)〉,《孔孟月刊》(臺北:孔孟月刊出版社,2007年),頁26-29。new window
18.詹子慶:〈探賾鄭玄的禮學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9.李玉平:〈簡析鄭玄《周禮注》「之言」類術語〉,《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0.陳建裕:〈鄭玄在中國注釋學上的貢獻〉,《南都學壇》(河南:南陽師範學院出版社,2008年)
21.李玉平:〈杜子春的復音詞觀念及其對鄭玄的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南:河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六、網路資源
1.《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寒泉》http://libnt.npm.gov.tw/s25/
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http://ctext.org/z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